2 中药部颁标准
2.1 拼音名
Weixi Wan
2.2 标准编号
WS3-B-2559-97
2.3 处方
2.4 制法
以上二味,猪苓分次加水煎煮,合并煎液,滤过;茯苓粉碎成细粉,过 筛;黄蜡(净) 500g加热熔化,趁热加入茯苓粉末,搅匀,再缓缓加入猪苓煎液,随加随 搅拌至松散状,放冷,粉碎成粗粉,过筛,用水泛丸,低温干燥,即得。
2.5 性状
本品为蜡黄色至黄白色的蜡丸;气微,味淡、微甘。
2.6 检查
除崩解时限不检查外,其他应符合丸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附录ⅠA)。
2.7 功能与主治
2.8 用法与用量
口服,一次6~ 9g,一日2次。
2.9 注意
忌食醋。
2.10 规格
每50粒重约 3g
2.11 贮藏
密封。
浙江省药品检验所 起草
3 《圣济总录》卷九十二
3.1 方名
威喜丸
3.2 威喜丸的别名
感喜丸、补虚威喜丸
3.3 组成
白茯苓4两(去黑皮,锉作大块,与猪苓1分,瓷器内同煮20-30沸,取茯苓再细锉,猪苓不用),黄蜡4两。
3.4 功效
调理阴阳,固虚降浊。
3.5 主治
元阳虚惫,精气不固,梦遗,遗尿,白淫;妇人血海久冷,白带,白浊,不孕。两耳虚鸣,口干。肾有邪湿,精气不固。溲溺如泔,涩痛梦泄,便浊属火郁者。肺虚痰火久嗽。
3.6 威喜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1丸,细嚼干咽下。小便清为度。
3.7 制备方法
上先捣茯苓为末,炼黄蜡为丸,如小弹子大。
3.8 用药禁忌
3.9 各家论述
1.《古方选注》:《抱朴子》云,茯苓千万岁,其上生小木,状似莲花,名威喜芝。今以名方者,须择云茯苓之年深质结者,制以猪苓导之,下出前阴,蜡淡归阳,不能入阴,须用黄蜡性味缓涩,有续绝补髓之功,专调斫丧之阳,分理溃乱之精,故治无阳虚惫而为遗浊带下者。若治肺虚痰火久嗽,茯苓不必结,而猪苓亦可不用矣。
2.《成方便读》:诸症皆从虚而不固中来,治之者似宜纯用敛涩之剂,然淫浊带下,皆属离位之精,则又宜分消导浊。茯苓,黄蜡二味,一通一涩,交相互用,性皆甘淡,得天地之至味,故能调理阴阳,固虚降浊,以奏全功耳。
3.10 附注
感喜丸(《丹溪心法》卷三)、补虚威喜丸(《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杭州方)
古籍中的威喜丸
- 《妇科心法要诀》:[卷二带下门]带下证治
其方即牵牛、胡椒、小茴香、木香,治寒有余者也。威喜丸固精丸瘀化疮脓浊淫病,虚实寒热酌其宜,威喜蜡苓...
- 《杂病广要》:[脏腑类]遗精
玉华白丹(用白石脂、牡蛎、阳起石、钟乳),佐以威喜丸或厘清饮,别以绵裹龙骨同煎。或厘清饮半帖,加五...
- 《临证指南医案》:[卷二]咳嗽
。下午火升。此上有燥热。下焦阴亏也。早都气丸晚威喜丸张今年春季时疫。大半皆有咳嗽咽喉之患。乃邪自上...
- 《临证指南医案》:[卷五]温热
炽。气机阻塞。弱质不敢开泄。援引轻扬肃上。兼以威喜丸。淡以和气。上焦得行。可进养胃法。白沙参苡仁天...
- 《张聿青医案》:[卷十三]淋浊
(三钱)炙升麻(四分)广皮(一钱)牡蛎(四钱)威喜丸(二钱药汁送服)施(左)淋浊而于溲毕作痛,阴虚...
- 更多古籍中的威喜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