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痛

目录

1 拼音

wèi tòng

2 英文参考

gastralgia[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stomachache[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gastralgia[21世纪英汉汉英双向词典]

stomachache[21世纪英汉汉英双向词典]

gastric distress[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dyspepsodynia[朗道汉英字典]

gastralgia[朗道汉英字典]

gastric colic[朗道汉英字典]

gastrodynia[朗道汉英字典]

stomach-ache[朗道汉英字典]

stomachalgia[朗道汉英字典]

stomachodynia[朗道汉英字典]

3 国家基本药物

与胃痛有关的国家基本药物零售指导价格信息

序号基本药物目录序号药品名称剂型规格单位零售指导价格类别备注
75160气滞胃痛颗粒颗粒剂5g2.1元中成药部分*
75260气滞胃痛颗粒颗粒剂2.5g(无糖)2.3元中成药部分
75360气滞胃痛片片剂0.5g*24片(糖衣)盒(瓶)12.9元中成药部分*△

注(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部分):

1、表中备注栏标注“*”的为代表品。

2、表中代表剂型规格在备注栏中加注“△”的,该代表剂型规格及与其有明确差比价关系的相关规格的价格为临时价格。

注(中成药部分):

1、表中备注栏标注“*”的剂型规格为代表品。

2、表中备注栏加注“△”的剂型规格,及同剂型的其他规格为临时价格。

3、备注栏中标示用法用量的剂型规格,该剂型中其他规格的价格是基于相同用法用量,按《药品差比价规则》计算的。

4、表中剂型栏中标注的“蜜丸”,包括小蜜丸和大蜜丸。

4 概述

胃痛:1.病证名;2.症状名。

5 病证名·胃痛

胃痛(gastralgia[1]、stomachache[2])为病证名[3]。是指以胃脘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3]。由于痛处近心窝部,所以古时亦称心下痛或心痛[4],但与真心痛有显著区别。胃痛亦称胃脘痛[5]、心下痛[6],心痛[6]等 。

《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说:“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指出:“胃病者,腹膜胀,胃脘当心而痛。”《外台秘要·心痛方》说:“足阳明为胃之经,气虚逆乘心而痛,其状腹胀归于心而痛甚。谓之胃心痛也。”这里的心痛都是指胃脘痛。在《伤寒论》中所谓的心下痞,按之濡,或心下痞,按之痛等,实皆指胃部而言。古方九种心痛之说,亦多指胃痛而言。为此,古代文献多把属于胃脘痛的心痛和属于心经本身病变的心痛混为一谈。后世医家,根据各自的实践经验,对胃痛与心痛,有了明确的区分。《证治准绳·心痛胃脘痛》曰:“或问丹溪言痛即胃脘痛然乎?曰心与胃各一脏,其病形不同,因胃脘痛处在心下,故有当心而痛之名,岂胃脘痛即心痛者哉?”《医学正传·胃脘痛》也说:“古方九种心痛……详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实不在于心也。”

针灸治疗胃痛,具有明显的镇痛效果。如坚持治疗,亦能取得较好的远期疗效,并可促进溃疡的愈合。[7]

胃痛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胃和十二指肠炎症、胃溃疡、胃痉挛等疾病[7]。急性胃炎[7]、慢性胃炎[7]、消化系溃疡[7]、胃肠神经官能症[7]、胃粘膜脱垂等引起的胃脘疼痛属中医“胃痛”范畴。

5.1 胃痛的定义

《中医药学名词》(2004):胃痛为又称“胃脘痛”[7][7]。是指以胃脘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7]

《中医药学名词》(2010):胃痛又称胃脘痛[7]。是指以胃脘近心窝处疼痛不适为主要表现的疾病[7]

5.2 胃痛的病因病机

胃痛发生的常见原因有寒邪客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脾胃虚弱等几个方面,导致胃的气机阻滞,胃气失于和降,不通则痛而成。其病变部位在胃,与肝脾有关。

5.2.1 寒邪客胃

外感寒邪,内客于胃,寒主收引,致胃气不和而痛[8]。《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篇》说:“寒邪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引急,故痛。”

5.2.2 饮食伤胃

饮食不节,或过饥过饱,致胃失和降[8]。《黄帝内经素问·痹论篇》指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医学正传·胃脘痛》亦有:“致病之由,多由纵恣口腹,喜好辛酸,恣饮热酒煎煿,复餐寒凉生冷,朝伤暮损,日积月深……故胃脘疼痛”的说法。

5.2.3 肝气犯胃

肝为刚脏,性喜条达而主疏泄,若忧思恼怒,则气郁而伤肝,肝木失于疏泄,横逆犯胃,致气机阻滞,因而发生疼痛[8]。如《沈氏尊生书·胃痛》所说:“胃痛,邪干胃脘病也。……唯肝气相乘为尤甚,以木性暴,且正克也。”

5.2.4 胃热炽盛

肝气郁结,郁久化热,或偏嗜辛辣肥甘,湿热内郁,气机阻滞[8]

5.2.5 脾胃虚弱

脾胃为仓廪之官,主受纳和运化水谷,若饥饱失常,或劳倦过度,或久病脾胃受伤等,均能引起脾阳不足,中焦虚寒,或胃阴受损,失其濡养而发生疼痛。此外,亦有过服寒凉药物而导致脾胃虚寒而痛者,所以《证治汇补·心痛选方》有:“服寒药过多,致脾胃虚弱,胃脘作痛”的说法。[8]

5.2.6 气滞血瘀

气滞日久,瘀血内结,气滞血瘀阻碍中焦气机,而致胃痛发作。

5.3 胃痛的病理变化

[8]

胃为五脏六腑之大源,主受纳腐熟水谷,上述各种原因,皆能引起胃受纳腐熟之功能失常,胃失和降,而发生疼痛,若寒客胃中,则气机受阻而为痛。或暴饮多食,胃之受纳过量,纳谷不下,腐熟不及,食谷停滞而痛。或饮酒过度,嗜食肥甘辛辣之品,则易耗损胃阴,或过食生冷、寒凉药物,则易耗伤中阳。日积月累,则胃之阴阳失调,而出现偏胜,产生偏寒偏热或寒热错杂的胃痛证。

肝与胃是木土乘克的关系,若忧思恼怒,气郁伤肝,肝气横逆,势必克脾犯胃,致气机阻滞,胃失和降而为痛。如肝气久郁,既可出现化火伤阴,又能导致瘀血内结,病情至此,则胃痛加重,每每缠绵难愈。

脾与胃同居腹内,以膜相连,一脏一腑,互为表里,共主升降,故胃病多涉于脾,脾病亦可及于胃。若禀赋不足,后天失调,或饥饱失常,劳倦过度,以及久病正虚不复等,均能引起脾胃虚弱而为胃痛。脾阳不足,则寒自内生;致胃失温养,而成虚寒胃痛;如脾润不及,或胃燥太过,致胃失濡养,而成阴虚胃痛。阳虚寒化,则血行不畅,涩而成瘀;阴虚热化,则灼伤胃络而溢血,因而胃痛出血的病理机转,应分寒热两端。

上述几种原因,单一出现者有之,合并出现者亦有之,单一出现者,其病理变化与临床证候比较单纯,故为易治;而合并出现者,其病理变化与临床证候比较复杂,故为难治。肝与胃木土相克,胃与脾,表里相关。故胃痛与肝脾的关系最为密切,且肝脾为藏血统血之脏,而胃为多气多血之腑,胃痛初起,多在气分,迁延日久,则深入血分,所以久痛胃络受伤,则多见呕血或便黑等证。气病较轻,血病较重。胃痛的病因虽有种种不同,但其发病机理确有共同之处,即所谓“不通则痛”。有寒凝而痛、食积而痛、气滞而痛、火郁而痛、血瘀而痛、阳虚胃失温养而痛、阴虚胃失濡养而痛等。其因虽各不同,而其“不通而痛”则是一致的。但在痛的程度上又各有特征和差异,临床是不难分辨的。

5.4 诊断要点

1、临床以胃脘部疼痛为主症。

2、常伴有痞闷、嗳气、泛酸、嘈杂、恶心呕吐,甚或吐血、便血等症。

3、发病常与饮食不节、情志不畅、劳累受寒等有关。

4、X线胃肠钡餐检查、纤维胃镜检查,常可发现胃、十二指肠病变。

5.5 类证鉴别

胃痛应与真心痛、胁痛、腹痛等病证进行鉴别[8]

胃痛病位在胃,而及于脾,与“真心痛”有本质不同,临床应加以区别[8]

真心痛系心经病变所引起的心痛证。《黄帝内经灵枢·厥论》篇曾经指出:“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心居胸中,其病变部位,疼痛程度与特征及其预后等方面,与胃痛是有明显区别的。胁痛是以两胁胀痛为主证,肝气犯胃的胃痛有时亦可攻痛连胁,但仍以胃脘部疼痛为主证。两者具有明显的区别。腹痛是指胃脘部以下,耻骨毛际以上整个位置疼痛为主证。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证。两者仅就疼痛部位来说,是有区别的。但胃处腹中,与肠相连,因而在个别特殊病证中,胃痛可以影响及腹,而腹痛亦可牵连于胃,这就要从其疼痛的主要部位和如何起病来加以辨别。总之,必须根据临床具体证候而辨,只要医者细心询问,详审病情,是不难分辨的。[8]

胃痛有时与肝胆疾患及胰腺炎相似,须注意鉴别。

5.6 胃痛的辨证治疗

临床上,胃脘胀满、嗳气频作、痛连胁肋、呕逆酸苦、苔薄白而脉弦者,多属肝气犯胃型,为实证[8]

症见胃脘隐痛、按之略减、喜暖恶凉、泛吐清水、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脉虚软者,多属脾胃虚寒型,属虚证[8]

胃痛日久,可兼见口干舌燥等胃阴不足证及胃痛如刺、吐血或便如柏油等瘀血凝滞证[8]

临床辨证当分寒热、虚实、气血:

一般以饮冷受寒而诱发,胃脘冷痛,得温则舒者属寒;

脘痛灼热、痛热急迫者属热;

脘痛且胀、嗳气则舒者属气滞;

痛如针刺、痛有定处者属血瘀;

得食痛甚、拒按者属实;得食痛减,喜按者属虚;

若嗳腐吞酸,恶心厌食者属食滞。

治疗以理气和胃止痛为原则,并根据寒热虚实证候,分别采取不同的治法。

胃痛之主要部位系在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痛时可以牵连胁背,或兼见胸脘痞闷,恶心呕吐,纳差,嘈杂,嗳气,或吐酸,或吐清水,大便溏薄或秘结,甚至呕血、便血等证,至于临床辨证,当分虚实两类:如寒邪客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瘀血停胃等,多属实证;如胃阴不足,脾胃阳虚,多属虚证,若久病因虚而导致气滞血瘀者,属于本虚标实。实证则多痛急而拒按,治疗较易收效;虚证则多痛缓而有休止,痛而喜按,病情缠绵往往难愈,这是辨证的关键。[8]

至于治疗,以理气和胃止痛为主,再须审证求因,辨证施治。邪盛以祛邪为急,正虚以养正为先。虚实夹杂者,则又当邪正兼顾,古虽有“通则不痛”的治疗原则,但决不能局限于狭义的“通”之一法。要从广义的角度去理解和运用“通”法,如属于胃寒者,散寒即所以通;属于食停者,消食即所以通;属于气滞者,理气即所以通;属于热郁者,泄热即所以通;属于血瘀者,化瘀即所以通;属于阴虚者,益胃养阴即所以通;属于阳弱者,温运脾阳即所以通,只有结合具体病机采取相应治法,使之丝丝入扣,才能善用“通”法。[8]

5.6.1 实证

5.6.1.1 寒邪客胃/寒邪犯胃

胃痛·寒邪犯胃证(stomachache with syndrome of cold pathogen invading stomach[8])是指寒邪袭胃,以胃脘冷痛,痛势急剧,畏寒喜暖,得热痛减,口不渴,喜热饮,或呕吐清水,畏寒肢冷,苔白,脉弦等为常见症的胃痛证候[8]

5.6.1.1.1 症状

胃痛暴作,恶寒喜暖,脘腹得温则痛减,遇寒则痛增,口和不渴,喜热饮,舌淡苔薄白,脉弦紧[8][9]

5.6.1.1.2 证候分析

寒凝胃脘,气机郁滞,阻遏阳气:寒主收引,寒邪内客于胃,则阳气被寒邪所遏而不得舒展,致气机阻滞,故胃痛暴作。寒邪得阳则散,遇阴则凝,所以得温则痛减,遇寒则痛增。胃无热邪,故口和不渴。热能胜寒,故喜热饮。苔薄白属寒,脉弦主痛,紧主寒,在辨证时,既要询问过去是否有胃痛史,又要了解近日是否有感寒或偶食生冷史。辨证以胃痛暴作,恶寒喜温为特点。[9][9]

5.6.1.1.3 治法

散寒止痛[9]

5.6.1.1.4 寒邪客胃型胃痛的方药治疗

胃痛轻症可用局部温熨,或服生姜红糖汤即可止痛。

较重者可用良附丸[备注]良附丸(《良方集腋》):高良姜、香附加味治疗。本方具有温中散寒、理气止痛之功。寒甚者可加吴茱萸、陈皮等加强散寒理气之力。如兼见形寒、身热等风寒表证者,可加香苏散[备注]香苏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香附、紫苏茎叶、陈皮、甘草以疏散风寒。或内服生姜、胡椒汤以散寒止痛。若兼见胸脘痞闷、不食、暖气或呕吐者,是为寒挟食滞,可加枳实、神曲、鸡内金、半夏、生姜等以消食导滞,温胃降逆。[9]

5.6.1.1.4.1 良附丸(谢元庆《良方集腋》)加味处方

高良姜12克,香附10克,荜拔10克,吴茱萸、陈皮、炙甘草各6克。水煎服。

5.6.1.1.4.2 治疗寒邪客胃型胃痛的中成药

胃气痛片,每次5片,早晚各服1次。

5.6.1.1.4.3 治疗寒邪客胃型胃痛的单方验方

荜蔻散(方药中等《实用中医内科学》)处方:荜澄茄、白豆蔻各等份,共研细末,每次服1.5~3克。

5.6.1.1.5 寒邪客胃型胃痛的针灸治疗
5.6.1.1.5.1 方一

选穴:中脘 内关 足三里

方义:中脘为胃之募穴,腑之所会,可以健运中州,调理气机;内关宽胸解郁,行气止痛;足三里乃足阳明胃经合穴,“合治内腑”可疏调胃气,导滞止痛。

随证配穴:寒邪犯胃者加加胃俞。

操作:毫针刺,泻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10次为一疗程;寒气凝滞可温针灸,或背俞拔火罐。

5.6.1.1.5.2 方二

[9]

选穴:以任脉、足阳明胃经穴为主。取中脘、足三里、内关、公孙。

随证配穴:痛甚者,加梁丘。

刺灸方法:针用泻法,并可加灸。

方义:胃之募穴中脘与下合穴足三里相配,以疏调胃气而止痛。内关、公孙是八脉交会穴相配,能宽胸理气,开郁止痛,善治胸胃疼痛。

5.6.1.1.6 寒邪客胃型胃痛的推拿疗法

[10]

选穴:大杼、肾俞、意舍、志室、胃俞、大肠俞、上脘、中脘、下脘、梁门、期门、章门、天枢、足三里。

操作方法:双掌分推背部膀胱经一线,从大杼至肾俞反复6~7遍。手掌分别揉大杼至肾俞,拇指揉拨膀胱经一线,从上至下,重点在肝俞、脾俞、胃俞穴附近找过敏点反复揉压。拇指分别揉拨腰部两侧膀胱经二线,从意舍至志室,重点点按胃俞,以局部发热为度,肘尖分别点压大肠俞1分钟左右。双手半握拳叩击背部,从上至下约2分钟。患者仰卧,术者立于侧面,用单掌顺时针揉中脘1分钟左右,拇指点按上脘、中脘、下脘。双拇指点按梁门、期门、章门。双拇指点按天枢,以小腹至大腿发热为度。拇指点揉两侧足三里。

5.6.1.1.7 寒邪客胃型胃痛的饮食疗法
5.6.1.1.7.1 推荐食材

肉桂、丁香、茴香、红糖、大蒜、粳米等[10]

5.6.1.1.7.2 推荐食疗方

[10]

1.丁香肉桂红糖煎(《中国药膳学》):丁香1.5g,肉桂lg,红糖适量。丁香、肉桂用温水浸透,武火煮沸,文火煮20分钟,取汁,调入红糖,每服5~10mL,日3次。

2.制大蒜(《食疗本草药》):大蒜适量,去外皮,用醋浸泡。每次10g,嚼服,温水送。  3.小茴香粥(《寿事青编》):炒小茴香20g,粳米100g。小茴香放入纱布袋里,扎口,水煎半小时,再入洗净的粳米同煮为粥。作早晚餐,服时酌加精盐、味精调味。

5.6.1.2 饮食停滞

胃痛·食积证(stomachache with food retention syndrome[10])是指饮食停滞胃肠,以脘腹痞胀,疼痛拒按,厌食,嗳腐吞酸,或呕吐馊食,肠鸣矢气,泻下不爽,臭如败卵,苔厚腻,脉滑或沉实等为常见症的胃痛证候[10]

5.6.1.2.1 症状

胃痛,脘腹胀满拒按,嗳腐吞酸,或吐不消化食物,气味腐臭,吐后痛减,不思饮食,或大便不爽,得矢气及便后稍舒,苔厚腻,脉滑[10][10]

5.6.1.2.2 证候分析

饮食积滞,胃气壅滞:暴食多饮,饮停食滞,致胃中气机阻塞,故胃痛脘腹胀满。健运失司,腐熟无权,谷浊之气不得下行而上逆,所以嗳腐吞酸,吐不消化食物。吐则宿食上越,矢气则腐浊下排,故吐食或矢气痛减。胃中饮食停滞,导致肠道传导受阻,放大便不爽。苔厚腻为食滞之象,脉滑为宿食之征。本型多数患者有暴饮多食史。辨证以脘胀腹满不食,嗳腐吞酸或吐食等为要点。[10][10]

5.6.1.2.3 治法

消食导滞[10]

消食导滞,和胃止痛[10]

5.6.1.2.4 饮食停滞型胃痛的方药治疗

保和丸[备注]保和丸(《丹溪心法》):神曲、山楂、茯苓、半夏、陈皮、连翘、莱菔子加减,方中山楂、神曲、莱菔子消导食积;半夏、陈皮、茯苓和胃化湿;连翘散结清热。诸药合用,共奏消积和胃之效。若脘腹气多胀甚者,可加枳实、砂仁、槟榔等以行气消滞。如服上药不效,胃脘痛胀而便闭者,可合用小承气汤[备注]小承气汤(《伤寒论》):大黄、厚朴、枳实加木香、香附等以通腑行气,或胃痛急剧而拒按,伴见苔黄燥便秘者,为食积化热成燥,则合用大承气汤[备注]大承气汤(《伤寒论》):大黄、厚朴、枳实、芒硝以泄热解燥,通腑荡积。

保和丸(朱丹溪《丹溪心法》)处方:神曲12克,山楂15克,莱菔子12克,法半夏10克,茯苓12克,陈皮6克,枳实10克,连翘12克,布渣叶15克,甘草6克。水煎服。

5.6.1.2.4.1 治疗饮食停滞型胃痛的中成药

保济丸,每次1瓶,每日2~3次。

5.6.1.2.4.2 治疗饮食停滞型胃痛的单方验方

鸡香散(方药中等《实用中医内科学》)处方:鸡内金、香木缘各10克,共研细末,每次服1~2克。

5.6.1.2.5 饮食停滞型胃痛的针灸治疗
5.6.1.2.5.1 方一

取中脘、足三里、内关、公孙等穴为主[10]。食积内停加建里[10]

5.6.1.2.5.2 方二

处方:中脘 内关 足三里

方义:中脘为胃之募穴,腑之所会,可以健运中州,调理气机;内关宽胸解郁,行气止痛;足三里乃足阳明胃经合穴,“合治内腑”可疏调胃气,导滞止痛。

随证配穴:饮食停滞—梁门

操作:毫针刺,泻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10次为一疗程。

5.6.1.2.5.3 方三

[10]

选穴:以足阳明胃经穴为主。取天枢、足三里、内关、里内庭、下脘。

随证配穴:胃脘胀痛、苔厚腻者,加阴陵泉。

刺灸方法:针用泻法。

方义:足三里能健胃消积,推陈导滞。天枢穴既为足阳明胃经之穴,又为大肠之募,可通调腑气,使食滞下行。内关宽胸利膈,降逆止呕。里内庭、下脘功专消宿食。

5.6.1.2.6 饮食停滞型胃痛的饮食疗法
5.6.1.2.6.1 推荐食材

白萝卜、山楂、麦芽、神曲、鸡内金、白芍等[10]

5.6.1.2.6.2 推荐食疗方

[10]

1.白萝卜汁(《食医心鉴》):白萝卜、冰糖各适量。白萝卜洗净,榨汁,加冰糖适量调溶。每服100mL,日3次。

2.小麦曲粥(《圣济总录》):小麦曲(炒黄)15g,粳米100g,煮粥。空腹食用。

3.大山楂丸(《食疗本草学》):山楂960g,麦芽、神曲各140g,白糖840g,蜂蜜适量。将前三者共研为细末,加白糖,混合均匀,炼蜜为丸,每丸重9g。每服1丸,温开水送下。

5.6.1.3 肝气犯胃/肝胃气滞

胃痛·肝气犯胃证(stomachache with syndrome of liver qi invading stomach[10])是指肝气郁结,横逆犯胃,以胃脘胀满,攻撑作痛,脘痛连胁,胸闷嗳气,喜太息,大便不畅,得嗳气、矢气则舒,遇烦恼郁怒则痛甚,苔薄白,脉弦等为常见症的胃痛证候[10]

5.6.1.3.1 症状

胃脘胀闷,攻撑作痛,脘痛连胁,遇烦恼则痛作或痛甚,胸闷嗳气频繁,矢气则痛舒,善太息,大便不畅,苔多薄白,脉沉弦[10][10]

5.6.1.3.2 证候分析

气机郁滞,肝气犯胃,胃气阻滞:肝主疏泄而喜条达,若情志不舒,则肝气郁结不得疏泄,横逆犯胃而作痛。胁乃肝之分野,而气多走窜游移,故疼痛攻撑连胁。气机不利,肝胃气逆,故脘胀嗳气。气滞肠道传导失常,故大便不畅。如情志不和,则肝郁更甚,气结复加,故每因情志而痛作。病在气分而湿浊不甚,故苔多薄白。病在里而属肝主痛,故见脉沉弦。要详问是否有情志不遂,或精神刺激的病史,辨证以胃痛胀闷,攻撑连胁为特点。[10][10]

5.6.1.3.3 治法

以疏肝理气为主。

疏肝和胃,理气解郁[10]

5.6.1.3.4 肝气犯胃型胃痛的方药治疗

柴胡疏肝散[备注]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柴胡、枳壳、芍药、甘草、香附、川芎为主方。方中以柴胡、芍药、川芎、香附疏肝解郁;陈皮、枳壳、甘草理气和中,共奏理气止痛之功。可选加郁金、青皮、木香等以加强理气解郁之效。若疼痛较甚者,可加川楝子、延胡索以加强理气止痛。延胡索能活血祛瘀,孕妇须慎用。暖气较频者,可加沉香、旋复花以顺气降逆。也可用沉香降气散[备注]沉香降气散(《张氏医通》):沉香、砂仁、甘草、香附、川楝子、玄胡索。方中沉香、香附降气;砂仁、甘草和胃,再加白蒺藜、广郁金、绿萼梅、降香增强泄肝理气之功。前方疏肝理气,此方降气散郁。

柴胡疏肝散(张介宾《景岳全书》)处方:柴胡、枳壳、赤芍各12克,香附10克,郁金12克,川楝子10克,延胡索12克,甘草6克。水煎服。

5.6.1.3.4.1 治疗肝气犯胃型胃痛的中成药

气痛散,每次2克,每日3次。

金佛止痛丸,每次1~2瓶,每日2~3次。

5.6.1.3.4.2 治疗肝气犯胃型胃痛的单方验方

姜附散(方药中等《实用中医内科学》)处方:姜黄18克,香附(炒)15克。共研细末,每次2~3克。

5.6.1.3.5 肝气犯胃型胃痛的针灸治疗
5.6.1.3.5.1 方一

取中脘、足三里、内关、公孙等穴为主[10]。肝气犯胃者加太冲、期门,均泻[10]

5.6.1.3.5.2 方二

处方:中脘 内关 足三里

方义:中脘为胃之募穴,腑之所会,可以健运中州,调理气机;内关宽胸解郁,行气止痛;足三里乃足阳明胃经合穴,“合治内腑”可疏调胃气,导滞止痛。

随证配穴:肝气犯胃—太冲,气滞血瘀—膈俞、公孙。

操作:毫针刺,泻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10次为一疗程。

5.6.1.3.5.3 方三

[10]

选穴:以足厥阴肝经穴为主。取足三里、中脘、太冲、期门。

随证配穴:嗳气甚者,加内关、膻中。

刺灸方法:针用泻法。

方义:足三里、中脘疏通胃气以升清降浊。太冲为肝经原穴,期门为肝之募穴,两穴相配以平抑肝气之冲逆,降逆和胃。

5.6.1.3.6 肝气犯胃型胃痛的艾灸治疗

[11]

选穴:太冲、天枢、中脘、期门

灸法:艾条温和灸,每穴15分钟,灸至局部红晕温热为度,每日1次,情绪不稳定时施灸以预防,平时应长期坚持施灸保健。

5.6.1.3.7 肝气犯胃型胃痛的饮食疗法
5.6.1.3.7.1 推荐食材

小茴香、枳壳、白术、猪肚、玫瑰花、佛手、槟榔等[11]

5.6.1.3.7.2 推荐食疗方

1.小茴香枳壳散(《食疗本草学》):小茴香30g,枳壳15g。将两者微炒研末,每服6g,温开水送下。[11]

2.白术猪肚粥(《圣济总录》):白术30g,槟榔10g,生姜10g,猪肚1枚,粳米100g,葱白3茎(切细),盐少许。将前三味药粗捣筛,猪肚洗净去涎滑,纳药于猪肚中缝口,以水煮猪肚令熟,取汁,将粳米及葱白共入汁中煮粥,并入食盐,空腹服食。[11]

3.玫瑰花茶(《本草纲目拾遗》):玫瑰花阴干,用开水冲泡。代茶饮。[11]

4. 砂仁煲猪肚:猪肚250克,砂仁10克,共煲至猪肚烂熟,盐调味服食。适用于肝气犯胃型。

5.6.1.4 肝胃郁热

胃痛·肝胃郁热证(stomachache with syndrome of heat stagnation in liver and stomach[11])是指肝气郁结,胃热内盛,以胃脘灼痛,痛势急迫,心烦易怒,泛酸嘈杂,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等为常见症的胃痛证候[11]

5.6.1.4.1 症状

胃脘灼痛,痛势急迫,烦躁易怒,泛酸嘈杂,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或数[11]

5.6.1.4.2 证候分析

肝气郁结,日久化热,邪热犯胃,故胃脘灼痛,痛势急迫。肝胃郁热,逆而上冲,故烦躁易怒,泛酸嘈杂。肝胆互为表里,肝热夹胆火上乘,故口苦口干,舌红苔黄为里热之象,脉见弦数,乃肝胃郁热之征,辨证以胃脘灼痛势急,烦怒,口干苦为特点。[11]

5.6.1.4.3 治法

疏肝泄热和胃[11]

5.6.1.4.4 肝胃郁热型胃痛的方药治疗

化肝煎[备注]化肝煎(《景岳全书》):青皮、陈皮、芍药、丹皮、栀子、泽泻、贝母为主方。方中陈皮、青皮理气;芍药敛肝;丹皮、山栀清肝泄热。可加左金丸[备注]左金丸(《丹溪心法》):黄连、吴茱萸辛开苦降,重用黄连苦以清火,稍佐吴萸辛以散郁,郁散则火随之得泄。内热最易伤阴,此时投药慎用香燥,可选加香橼、佛手、绿萼梅等理气而不伤阴的解郁止痛药。故叶桂主张“忌刚用柔”,实属经验之谈。[11]

亦有火热内盛,灼伤胃络而导致吐血者,常见胃脘疼痛痞满,面赤舌红,心烦便秘,脉弦数有力等证,是为肝胃郁热,迫血妄行,治以《金匮要略方论》泻心汤[备注]泻心汤(《金匮要略方论》):大黄、黄芩、黄连苦寒清泄,直折其火,使火降气顺则血亦自止。[11]

化肝煎(张介宾《景岳全书》)处方:栀子12克,牡丹皮10克,白芍15克,陈皮6克,青皮10克,吴茱萸6克,黄连10克,蒲公英30克,佛手12克,甘草6克。水煎服。

5.6.1.4.4.1 治疗肝胃郁热型胃痛的中成药

三九胃泰颗粒冲剂,每次1包,每日2次。

5.6.1.4.4.2 治疗肝胃郁热型胃痛的单方验方

柴胡公英汤(刘国普验方)处方:柴胡12克,白芍15克,枳实12克,蒲公英30克,法半夏、黄芩各10克,砂仁6克(后下),甘草6克。水煎服。

5.6.1.4.5 肝胃郁热型胃痛的针灸治疗

取中脘、足三里、内关、公孙等穴为主[11]。胃热加内庭[11]

5.6.1.4.6 肝胃郁热型胃痛的推拿治疗

[11]

选穴:中脘、内关、天枢、气海、脾俞、胃俞。

操作方法:通过在中脘穴用双手指拿、掌根用力作顺时针方向的上腹部按摩,速度均匀,旋转回环,由轻到重。然后点揉内关穴,边点边揉1分钟,持续30秒,再重新点按。最后配合点天枢、气海、脾俞、胃俞等穴。用轻—重一轻的手法原则治疗,在对患者治疗过程中也要用心理疗法减轻其心理负担,同时要求患者全身放松。治疗完毕,要求患者喝200ml白开水,治疗时间大约10分钟。

5.6.1.4.7 肝胃郁热型胃痛的饮食疗法

豆腐石膏汤:生石膏30克,豆腐2块,加适量水煲2小时,调味饮汤。适用于肝胃郁热型。

5.6.1.5 胃火炽盛/胃热炽盛

胃痛·胃火炽盛证(stomachache with syndrome of blazing stomach fire[11])是指胃热炽盛,气机不利,以胃痛急迫或痞满胀痛,嘈杂吐酸,心烦口干,口苦,舌红,苔黄或腻,脉数等为常见症的胃痛证候[11]

5.6.1.5.1 症状

胃痛急迫或痞满胀痛,嘈杂吐酸,心烦,口苦或粘,舌红,苔黄或腻,脉数[11]

5.6.1.5.2 证候分析

素体阳盛,或郁久化热,或热邪犯胃,热邪内迫,故胃痛急迫或痞满胀痛。胃中郁热,逆而上冲,故嘈杂吐酸、心烦。胃火上乘,湿热熏蒸,故口苦或粘。舌红、苔黄或腻、脉数,为胃有湿热之象。[11]

5.6.1.5.3 治法

清胃泻火,和胃止痛[11]

5.6.1.5.4 胃火炽盛型胃痛的针灸治疗

[11]

选穴:以足阳明胃经穴为主。取上脘、梁丘、行间、内庭、合谷。

随证配穴:口苦、舌红甚者,加少府。

刺灸方法:针用泻法。

方义:上脘穴位于胃上口,是任脉和足阳明胃经的交会穴,能开胃腑受纳之门,降逆和胃。梁丘为足阳明的郄穴,以治急性胃痛。行间以清泻肝胆湿热,和胃止痛。胃经荥穴内庭配合谷清泻胃热。

5.6.1.6 湿热中阻

胃痛·湿热中阻证(stomachache with syndrome of damp-heat blocking middle jiao[11])是指湿热中阻,气机不畅,以胃脘疼痛,嘈杂灼热,口干口苦而黏,渴不欲饮,头重如裹,身重肢倦,纳呆恶心,小溲色黄,大便不畅,苔黄腻,脉象滑数等为常见症的胃痛证候[11]

5.6.1.6.1 症状

胃脘疼痛,痛势急迫,脘闷灼热,口干口苦,口渴而不欲饮,纳呆恶心,小便色黄,大便不畅,舌红,苔黄腻,脉滑数[11]

5.6.1.6.2 证候分析

湿热蕴结,胃气阻滞[11]

5.6.1.6.3 治法

清热化湿,和胃止痛[11]

5.6.1.6.4 湿热中阻型胃痛的饮食疗法
5.6.1.6.4.1 推荐食材

薏苡仁、藿香、砂仁、香椿、茵陈、苦瓜等[11]

5.6.1.6.4.2 推荐食疗方

[11]

1.薏苡仁粥(《本草纲目》):薏苡仁、粳米各50g,分别用清水浸泡,淘洗干净,放入锅中,加清水。先用旺火烧沸,再改用小火煮至熟烂即成。

2.薏仁香砂饮:薏苡仁30g,藿香10g,砂仁4g,茵陈20g,黄连3g,甘草3g。加水煎煮15分钟,去渣取汁。早晚各服1次。

3.茵陈粥(《粥谱》):茵陈45g,粳米50g,砂糖适量。先水煎茵陈,去渣取汁,再人粳米煮粥。加砂糖。佐餐食。

5.6.1.7 胃气壅滞
5.6.1.7.1 症状

胃脘胀痛,食后加重,嗳气,有酸腐气味,或有明显伤食病史,或有感受外邪病史,或有怕冷、怕热、肢体困重等感觉,舌红,苔薄白或厚,脉滑。[11]

5.6.1.7.2 胃气壅滞型胃痛的推拿治疗

[11]

选穴:中脘、建里、天枢、足三里、肝俞、脾俞、胃俞、三焦俞。

操作方法:患者取仰卧位,医者于患者右侧,先用轻快的一指禅推法结合四指摩法在胃脘部治疗,重点按揉中脘、建里、天枢等穴,继之用一指禅推法结合按揉法,在足三里穴操作,时间约10分钟。患者俯卧位,用较重的点、按法在肝俞、脾俞、胃俞、三焦俞治疗,时间约2分钟,用擦法在背腰部操作,以透热为度。顺时针方向摩腹,重点在中脘、天枢穴。

5.6.1.7.3 胃气壅滞型胃痛的艾灸治疗

[11]

选穴:气海、天枢、梁门、公孙、足三里

灸法:艾条温和灸,每穴15分钟,灸至局部红晕温热为度,每日1次,灸至胃痛、腹胀、肢体困重等症状消失后再巩固灸5~6次。

5.6.2 虚证

5.6.2.1 胃阴亏虚/脾胃阴虚

胃痛·脾胃阴虚证(stomachache with syndrome of yin deficiency of spleen and stomach[11])是指脾胃阴虚,胃脘失养,以胃脘隐隐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燥咽干,五心烦热,消瘦乏力,口渴思饮,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胃痛证候[11]

5.6.2.1.1 症状

胃脘隐隐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燥咽干,五心烦热,消瘦乏力,口渴思饮,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11][11]

5.6.2.1.2 证候分析

胃阴不足,濡养失司:胃痛日久,郁热伤阴,胃失濡养,故见胃痛隐隐。阴虚津少,无以上承,则口燥咽干,阴虚液耗,无以下溉,则肠道失润而大便干结。舌红少津,为阴虚液耗之象。脉象细数,乃阴虚内热之证。辨证以胃痛隐隐,口燥咽干,舌红为特点。[11][11]

5.6.2.1.3 治法

养阴益胃[11]

清热生津,滋阴养胃[11]

5.6.2.1.4 胃阴亏虚型胃痛的方药治疗

一贯煎[备注]一贯煎(《柳洲医话》):沙参、麦冬、当归、生地黄、枸杞子、川楝子合芍药甘草汤[备注]芍药甘草汤(《伤寒伤》):白芍药、炙甘草。前方用沙参、麦冬,和养胃阴;生地、杞子滋养肝阴胃液;当归养肝活血,且有流通之性;川楝子疏肝理气。后方芍药、甘草和营缓急止痛。另再选加香橼、佛手,绿萼梅等药。若见胃脘灼痛,嘈杂泛酸者,仍可斟酌配用左金丸[备注]左金丸(《丹溪心法》):黄连、吴茱萸[11]

一贯煎(魏之琇《柳洲医话》)加减处方:北沙参15克,麦冬12克,生地黄15克,枸杞子12克,当归6克,白芍15克,川楝子10克,佛手12克,甘草6克。水煎服。

5.6.2.1.4.1 治疗胃阴亏虚型胃痛的中成药

珍珠层粉,每次2克,每日3次。

5.6.2.1.4.2 治疗胃阴亏虚型胃痛的单方验方

百合丹参汤(方药中等《实用中医内科学》):百合30克,丹参20克,水煎服。

阴亏胃痛方(郭海峰《新中医》1978.4):沙参、麦冬、天门冬、白芍各12克,糯稻根、太子参各15克,佛手9克,砂仁3克。水煎服。

5.6.2.1.5 胃阴亏虚型胃痛的针灸治疗
5.6.2.1.5.1 方一

取中脘、足三里、内关、公孙等穴为主[11]。胃阴不足者加太溪[11]

5.6.2.1.5.2 方二

处方:中脘 脾俞 胃俞 足三里

方义:脾胃虚弱,中阳不振,运化失职,升降失常,取胃之募穴中脘,健运中州,理气止痛;配胃俞,俞募相合,和胃健脾;脾俞乃脾经背俞穴,温运中焦;足三里为胃之合穴,调理脾胃,理气止痛。

随证配穴:胃阴不足、虚火上炎—内庭。

操作:毫针刺,补法,亦可温针灸,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10次为一疗程。

5.6.2.1.5.3 方三

[11]

选穴:以俞、募穴为主。取脾俞、胃俞、中脘、章门、足三里、内关、血海、三阴交。

随证配穴:便黑者,加隐白、膈俞。

刺灸方法:针用补法。

方义:脾俞、胃俞、章门、中脘乃俞募配穴法,加足三里、内关,可健脾和胃以促气血化生。血海、三阴交补阴以养血,使阴液得复,胃得其濡养。

5.6.2.1.6 胃阴亏虚型胃痛的饮食疗法
5.6.2.1.6.1 推荐食材

银耳、黑木耳、大白菜、梨、葡萄、桑椹等[11]

5.6.2.1.6.2 推荐食疗方

1.桑椹醪(《本草纲目》):桑椹1000g,糯米500g。鲜桑椹洗净捣汁(或以干品300g煎汁去渣),再与糯米共同煮,做成糯米干饭,待冷,加酒曲适量,拌匀,发酵成为酒酿。每日随量佐餐食用。[11]

2.葡萄藕蜜膏(《太平圣惠方》):生地黄200g,葡萄汁250g,鲜藕汁250g,蜂蜜500g。生地黄洗净,加水适量浸泡透发,再加热煎煮,每20分钟取煎液一次,加水再煎。共取3次,合并煎液,再以小火加热煎熬浓缩,至黏稠时,加葡萄汁和鲜藕汁,再继续煎熬成膏状,加入蜂蜜,至沸后停火,待冷装瓶备用。每次一汤匙,以沸水冲化顿服,每日2次。[11]

3.秋梨蜜膏(《本草求原》):鸭梨1500g,鲜生姜250g。鸭梨洗净,去核,切碎,以洁净的纱布绞汁备用。取梨汁放在锅里,先以大火,后以小火煎熬浓缩,至稠黏如膏时,加入一倍的蜂蜜、姜汁,继续加热至沸,停火,待冷装瓶备用。每次一汤匙,以沸水冲化,代茶饮用,每日数次。[11]

4. 百合糯米粥:百合30克,糯米60克,加水煲粥,粥将成加入冰糖适量,熔化后服食。适用于胃阴亏虚型。

5.6.2.2 脾胃虚寒

胃痛·脾胃虚寒证(stomachache with syndrome of deficient cold of spleen and stomach[11])是指脾胃阳虚,虚寒内生,以腹胀,食少,胃脘隐隐作痛,绵绵不断,喜温喜按,畏寒肢冷,大便稀溏,舌淡,苔白润,脉沉迟无力等为常见症的胃痛证候[11]

5.6.2.2.1 症状

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痛减,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纳差,神疲乏力,甚则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或迟缓,[11][11]

5.6.2.2.2 证候分析

脾胃虚弱,寒邪乘脾:脾胃虚寒,病属正虚,故胃痛隐隐。寒得温而散,气得按而行,所以喜温喜按。脾虚中寒,水不运化而上逆,故泛吐清水。脾胃虚寒,则受纳运化失常,故食纳较差。胃虚得食,则产热助正以抗邪,所以进食痛止。脾主肌肉而健运四旁,中阳不振,则健运无权,肌肉筋脉皆失其温养,所以疲乏手足不温。脾虚生湿下渗汤间,故大便溏薄。舌淡脉虚弱或迟缓,皆为脾胃虚寒,中气不足之象。辨证以胃痛隐隐,喜温喜按为其特点。[11][11]

5.6.2.2.3 治法

温中健脾[11]

5.6.2.2.4 脾胃虚寒型胃痛的方药治疗

黄芪建中汤[备注]黄芪建中汤(《金匮要略方论》):黄芪、白芍、桂枝、炙甘草、生姜、大枣、饴糖为主方。方中黄芪益气补中;小建中汤温脾散寒,缓急止痛。若泛酸者,可加吴茱萸暖肝温胃以制酸,另可再加瓦楞子。泛吐清水较多者,可加干姜、陈皮、半夏、茯苓等以温胃化饮。再可加椒目、防己则化饮之功更大。如寒胜而痛甚,呕吐肢冷,可用大建中汤[备注]大建中汤(《金匮要略方论》):川椒、干姜、人参、饴糖建立中气,或理中丸[备注]理中丸(《伤寒论》):人参、白术、干姜、炙甘草以温中散寒,中阳得运,则寒邪自散,诸证悉除。痛止之后,可用香砂六君子汤[备注]香砂六君子汤(《时方歌括》):木香、砂仁、陈皮、半夏、党参、白术、茯苓、甘草调理。[11]

又有胃痛治不及时或治不如法,形成寒热错杂者,常见胃脘痞硬,干噫食臭,腹中雷鸣下利,舌苔黄白相兼,脉弦数者,可与《伤寒论》之甘草泻心汤[备注]甘草泻心汤(《伤寒论》):炙甘草、黄芩、大枣、干姜、半夏、黄连、人参以辛开苦降,和胃消痞。对于胃热肠寒或胃寒肠热所导致的消化不良,吸收障碍者皆可适用。但必须详辨其寒热之偏胜,而调整姜、连用量之轻重,恰到好处,才能达到预期的疗效。[11]

黄芪建中汤(张仲景《金匮要略方论》)加减处方:黄芪18克,白芍15克,桂枝10克,白术12克,党参15克,干姜6克,木香6克(后下),大枣5枚。水煎服。

5.6.2.2.4.1 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的中成药

胃乃安胶囊,每次4粒,每日3次。

香砂六君子丸,每次9克,每日3次。

附桂理中丸,每次1丸,每日2次。

5.6.2.2.4.2 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的单方验方

虚寒胃痛方(于瑞珍等《山东中医杂志》1984.2)处方:党参、黄芪各12克,干姜10克,茯苓、白芍各20克,炙甘草15克。水煎服。温中健脾。

5.6.2.2.5 脾胃虚寒型胃痛的针灸疗法
5.6.2.2.5.1 方一

取中脘、足三里、内关、公孙等穴为主[11]。脾胃虚寒者加灸脾俞、胃俞、章门,均补[11]

5.6.2.2.5.2 方二

处方:中脘 脾俞 胃俞 足三里

方义:脾胃虚弱,中阳不振,运化失职,升降失常,取胃之募穴中脘,健运中州,理气止痛;配胃俞,俞募相合,和胃健脾;脾俞乃脾经背俞穴,温运中焦;足三里为胃之合穴,调理脾胃,理气止痛。

随证配穴:虚寒甚—气海、关元。

操作:毫针刺,补法,亦可温针灸,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10次为一疗程。

5.6.2.2.5.3 方三

[11]

选穴:以俞、募穴为主。取脾俞、胃俞、章门、中脘、内关、公孙、关元。

随证配穴:心悸气短者,加内关、神门。

刺灸方法:针用补法,加灸。

方义:脾俞、胃俞与章门、中脘相伍为俞募配穴法,针补加灸,可温中散寒,健脾补胃。内关、公孙乃八脉交会穴相配,可健脾和胃。取任脉之关元,以壮真火,助其温中补虚之效。

5.6.2.2.6 脾胃虚寒型胃痛的艾灸治疗
5.6.2.2.6.1 方一

[11]

选穴:神阙、中脘、胃俞、足三里

灸法:神阙艾炷隔盐灸,用食盐填埋脐窝,再覆盖上2毫米厚的生姜片,上置艾炷施灸,每次7壮,灸至肚脐温热为度,其他穴温和灸,每穴10分钟,以局部红晕温热为度,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2个疗程之间可以休息5~6天,需要长期坚持。

5.6.2.2.6.2 方二

中脘,足叁里,神厥。适用于虚寒性胃痛。

5.6.2.2.7 脾胃虚寒型胃痛的火罐疗法

在中脘或脾俞、胃俞等处于针灸后加拔火罐[11]。适用于虚寒性胃痛[11]

5.6.2.2.8 脾胃虚寒型胃痛的推拿疗法

[11]

选穴:中脘、建里、天枢、足三里、肝俞、脾俞、胃俞、三焦俞、气海、关元、天突、章门、期门、肾俞、命门。

操作方法:患者取仰卧位,医者于患者右侧,先用轻快的一指禅推法结合四指摩法在胃脘部治疗,重点按揉中脘、建里、天枢等穴,继之用一指禅推法结合按揉法,在足三里穴操作,时间约10分钟。用柔和的一指禅推法结合揉法,自天突向下至中脘穴治疗,重点在气海、关元,在气海穴治疗时间可以适当延长;然后轻柔地按揉两侧章门、期门,时间约3分钟;用较重的手法按揉背部的肝俞、脾俞、胃俞。轻推、擦足三里穴,直擦背部督脉,横擦左侧背部及腰背部肾俞、命门穴,以透热为度。

5.6.2.2.9 脾胃虚寒型胃痛的饮食疗法
5.6.2.2.9.1 推荐食材

黄芪、肉桂、炙甘草、大枣、饴糖、干姜等[11]

5.6.2.2.9.2 推荐食疗方

1.姜枣饮(《百病饮食自疗》):干姜5~10g,红枣10枚,饴糖30g。干姜、红枣共煮取汁,调入饴糖稍煮。日分2次饮服。[11]

2.高良姜粥(《饮膳正要》):高良姜15g,粳米50g。先煎良姜,去渣取汁,后下米煮粥,空腹食。[11]

3.黄芪建中汤加减(《疾病的食疗与验方》):炙黄芪18~24g,桂枝6~9g,白芍12g,甘草6g,瓦楞子15g,饴糖2~3匙。先水煎瓦楞子,后入余药,煎好取汁,放入饴糖溶化服。日1剂。[11]

4. 白胡椒煲猪肚:猪肚1个,白胡椒15克(打碎放猪肚内),把猪肚两端用线扎紧,加适量水煲至猪肚烂熟,调味分次服食。适用于虚寒胃痛。

5.6.2.3 痰湿内积

胃痛·痰湿内积证(stomachache with syndrome of internal amassment of phlegm-damp[11])是指脾胃气虚,痰湿内生,以胃脘疼痛,恶心,烦满,吐酸,脉滑,苔腻等为常见症的胃脘痛证候[11]

5.6.3 瘀血停滞/瘀阻胃络

胃痛·瘀阻胃络证(stomachache with syndrome of static blood blocking stomach collateral[11])是指瘀血阻滞胃络,以胃脘刺痛,痛处固定,拒按,或胃脘触及包块,或呕血色暗成块,舌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涩等为常见症的胃痛证候[11]

5.6.3.1 症状

胃脘疼痛,痛有定处而拒按,或痛有针刺、刀割感,痛时持久,食后加剧,夜尤甚,或见吐血、黑便,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涩[11][11]

5.6.3.2 证候分析

瘀血阻络,脉络壅滞:气为血帅,血随气行,气滞日久,则导致血瘀内停,由于瘀血有形,故痛有定处而拒按。瘀停之处,脉络壅而不通,故痛如针刺。进食则触动其瘀,故食后痛甚。若瘀停于胃者,则多见呕血;瘀停于肠者,则多见便黑;瘀停于胃肠者,则呕血与便黑同时并见。血瘀则舌少滋荣,故舌色紫黯。血瘀则血行不通,故脉来艰滞而涩,辨证以痛有定处,或有针刺感为其特点。[11][11]

5.6.3.3 治法

活血化瘀[11]

活血化瘀止痛[11]

5.6.3.4 瘀血停滞型胃痛的方药治疗

实证用失笑散[备注]失笑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五灵脂、蒲黄合丹参饮[备注]丹参饮(《医宗金鉴》):丹参、檀香、砂仁加大黄、甘草。前方行血散瘀止痛;后方理气和胃止痛,加入大黄逐瘀通腑,甘草缓急和中。[11]

虚证可用调营敛肝饮[备注]调营敛肝饮(《医醇瘳义》):当归、白芍、蛤粉炒阿胶、枸杞子、五味子、川芎、枣仁、茯苓、陈皮、木香、生姜、大枣。方中当归、川芎、阿胶养血止血;枸杞、五味子、枣仁、茯神柔肝敛肝。如血出不止,可加三七、白芨以化瘀止血。若呕血便黑,面色萎黄,四肢不温,舌淡脉弱无力者,属脾胃虚寒,脾不统血,可用黄土汤[备注]黄土汤(《金匮要略方论》):灶心黄土、甘草、干地黄、白术、炮附子、阿胶、黄芩以温脾摄血。如出血兼见舌质光红,口咽干燥,脉细数者,为阴虚血热。当加沙参、生地、麦冬、丹皮、阿胶等以滋阴凉血止血。若失血日久,心悸少气,多梦少寐,体倦纳差,唇白舌淡,脉虚弱者,可用归脾汤[备注]归脾汤(《严氏济生方》):党参、黄芪、白术、茯神、酸枣仁、龙眼、术香、炙甘草、当归、远志、生姜、大枣以健脾养心,益气补血。[11]

失笑散(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合丹参饮(吴谦《医宗金鉴》)加减处方:蒲黄、五灵脂各10克,丹参15克,檀香6克,砂仁6克(后下),延胡索12克,香附10克,甘草6克。水煎服。吐血或黑便者,可加三七末6克、白及15克。

5.6.3.4.1 治疗瘀血停滞型胃痛的中成药

金佛止痛丸,每次1~2瓶,每日3次。3、单方验方⑴五枯散(方药中等《实用中医内科学》)

5.6.3.4.2 治疗瘀血停滞型胃痛的单方验方

瘀阻胃痛方(武汉市中医院验方):当归、丹参、乳香、没药、白芍、甘草、海螵蛸各30克,共研为末,每次8克,每日3次。

5.6.3.5 瘀血停滞型胃痛的针灸治疗
5.6.3.5.1 方一

取中脘、足三里、内关、公孙等穴为主[11]。瘀血凝滞者加膈俞、三阴交[11]

5.6.3.5.2 方二

处方:中脘 内关 足三里

方义:中脘为胃之募穴,腑之所会,可以健运中州,调理气机;内关宽胸解郁,行气止痛;足三里乃足阳明胃经合穴,“合治内腑”可疏调胃气,导滞止痛。

随证配穴:气滞血瘀—膈俞、公孙。

操作:毫针刺,泻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10次为一疗程。

5.6.3.5.3 方三

[11]

选穴:以任脉、足阳明胃经穴为主。取中脘、足三里、内关、膈俞、期门、公孙、三阴交。

随证配穴:便血者,加血海。

刺灸方法:针用泻法。

方义:中脘、足三里疏调胃气以止痛。内关、公孙是八脉交会穴相配,能宽胸理气,开郁止痛。膈俞乃血之会穴,配足厥阴经期门,可舒肝活血。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之会穴,可活血通络。

5.6.3.6 瘀血停滞型胃痛的饮食疗法
5.6.3.6.1 推荐食材

桃仁、油菜、山慈菇、茄子、山楂、韭菜等[11]

5.6.3.6.2 推荐食疗方

[11]

1.山楂红糖饮(朱震亨方):山楂10枚,红糖适量。山楂洗净,去核打碎,放入锅中,加清水煮约20分钟,调以红糖进食。

2.鲜韭汁(《食疗本草学》):韭菜500g,洗净,捣碎,绞取汁液。每服50~100mL,日3次。

3.桃仁牛血羹(《饮食疗法》):桃仁12g,新鲜牛血(已凝固)200g,盐少许。桃仁去皮、尖,研细,与牛血加500mL水同煲汤,调入食盐,佐餐食。

田七炖鸡蛋:叁七末5克,鸡蛋2个,白糖适量,将鸡蛋打入碗中,加入叁七末和冰糖拌匀,隔水炖熟服食。适用于瘀血胃痛。

5.7 胃痛的其他疗法

5.7.1 贴敷疗法

老生姜60克,葱30克,捣烂炒热,趁热敷痛处。

食盐250克,炒热用布包好,热熨腹部,冷后再炒再熨,每次敷半小时。

5.7.2 埋线疗法

以下叁组穴位轮流使用,用羊肠线埋植:

①足三里(左),胃俞透脾俞;

②中脘透上脘,足叁里(右);

③下脘,灵台,梁门。每次间隔20~30天。

5.7.3 穴位注射法

选穴 参照刺灸法穴位。

方法 选维生素B1或维生素B12,或当归注射液,穴位可交替使用,每日1次,每穴注射0.5ml。

5.7.4 耳针法

5.7.4.1 方一

取胃、肝、下脚端、神门、脑等穴。每次选2~3穴,强刺激[11]

5.7.4.2 方二

选穴:胃 脾 神门 交感 十二指肠 耳背脾

方法:毫针刺,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亦可揿针埋藏或王不留行籽贴压,每3~5日更换1次。

5.7.4.3 方三

脾、胃、肝、交感、神门、皮质下。每次选用2~3穴。疼痛剧烈时用强刺激,疼痛缓解时用轻刺激。隔日1次,或每日1次。[11]

5.7.5 皮肤针

脊柱两侧。重点叩打胸5~12,中度或较重刺激。[11]

5.7.6 艾灸对症治疗

胃痛常伴有腹胀、便溏等症状,临床可以根据伴随症状加用以下方法:

5.7.6.1 腹胀

选穴:上脘、内关

灸法:艾条温和灸,每穴15分钟,以局部红晕温热为度,每日1次。

5.7.6.2 便溏

选穴:脾俞、关元

灸法:艾条温和灸,每穴15分钟,以局部红晕温热为度,每日1次。

5.8 医案

施×,女,29岁。胃脘痛2月余,时轻时重,胸闷,易怒,两胁作痛,纳少,二便正常,苔白,脉滑数。证属肝气犯胃,木克脾土。治法:疏肝理气,健脾和胃。取穴:中脘、内关、足三里、合谷、太冲。留针40min,用泻法,共针3次而愈。(针灸临证指南)

患者,男,33岁。胃脘部剧痛2日。平素喜饮酒嗜辣,胃痛时作。在外院曾确诊为慢性浅表性胃炎,经中西药物治疗,症状时轻时重。此次因饮酒引发胃痛剧作而就诊。问诊:胃痛较剧,自述须俯卧睡觉方觉痛减,伴口干口臭,大便干结。考虑其病史较久,久痛入络,治疗除基本穴位操作外加用轻推督脉10分钟,揉按胃俞5分钟,揉天枢5分钟,每日1次。1个疗程后疼痛明显减轻,2个疗程后疼痛消失,1个月后胃镜检查示阳性征象消失。嘱其戒烟酒,忌辛辣,随访1年未复发。[11]

张某,男,37岁,工人。因在外受凉回家后,突然感到胃脘部发生疼痛,2分钟后疼痛加剧,于是来就诊。患者表情痛苦,疼痛逐渐加剧,胃脘部拒按,伴有嗳气。经胃镜化验检查,胃无其他器质性病变,也无细菌病毒感染,属于胃神经官能症。最后确诊为胃痛,证属寒邪内侵。经按寒邪内侵证按摩点穴后,疼痛消失。[11]

蔡某,男,25岁,某校硕士研究生,1996年2月6日初诊。主诉:胃痛,伴嗳气泛酸1年多。病史:于2年前因三餐饮食不规律,逐渐感到上腹部隐隐作痛,饭后胀满,嗳气,泛酸。近半年来疼痛加剧,食欲减退,身体消瘦,疲倦乏力。胃肠钡餐透视,诊断为慢性胃炎。查体:面黄,消瘦,口唇苍白,舌质淡白。中脘、脐左侧压痛,但喜按。辨证:脾肾阳虚,胃中虚寒。治法:温中散寒,健脾和胃。选穴:中脘、胃俞、肾俞、梁门、足三里。先针足三里,次针中脘、梁门、胃俞、肾俞,用补法留针10分钟,出针后用艾条熏灸各穴,均为15分钟,7次后胀痛、泛酸消除。嘱患者睡前灸中脘、足三里,3月后症状逐渐消失。[11]

5.9 胃痛的预防调护

⑴饮食有节,防止暴饮暴食,饮食定时,少量多餐。

应多吃含有蛋白质、容易消化的食物,为了补充维生素,可以吃一些含粗纤维的新鲜蔬菜,并要切成细丝或薄片,煮烂,使之容易吸收。也可以选吃新鲜水果,细嚼慢咽,每次的量不宜过多。要少食多餐,每天可以吃4~5次。

戒烟酒,忌生冷、粗硬、酸辣刺激性食物。

⑵尽量避免烦恼、忧虑,保持乐观情绪。

5.10 文献摘录

《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吐酸》:“酸者肝木之味也。由火盛制金,不能平木,则肝木自甚,故为酸也。如饮食热则易于酸矣。或言吐酸为寒者误也。又如酒之味苦而性热,……烦渴呕吐,皆热证也;其吐必酸,为热明矣。”

《医学正传·胃脘痛》:“胃脘当心而痛……未有不由清痰食积郁于中,七情九气触于内之所致焉”。

《景岳全书·心腹痛》:“痛有虚实……辨之之法,但当察其可按者为虚,拒按者为实;久痛者多虚,暴痛者多实;得食稍可者为虚,胀满畏食者为实;痛徐而缓莫得其处者多虚,痛剧而坚一定不移者为实;痛在肠脏中有物有滞者多实,痛在腔胁经络不于中脏而牵连腰背无胀无滞者多虚。脉与证参,虚实自辨。”

《医学真传·心腹痛》:“所痛之部,有气血阴阳之不同,若概以行气消导为治,漫云通者不痛,夫通者不痛,理也,但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下逆者使之上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若必以下泄为通,则妄矣。”

《程杏轩医述·吞酸》引李东垣:“吐酸者,甚则酸水浸其心。令上下牙酸涩,不能相对,以辛热疗之必减。酸者收气也,西方金旺也,寒水乃金之子,子能令母实,故用热剂泻其子,以泻肺之实。若以病机之法,作热攻之,误矣。杂病醋心,浊气不降,欲为中满,寒药岂能治乎。”

6 症状名·胃痛

胃痛为症状名[11]。也称“胃脘痛”[11]。指胃或心下部位疼痛的症状[11]

7 参考资料

  1.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 ^ [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3. ^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230.
  4. ^ [4]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512.
  5. ^ [5]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33.
  6. ^ [6]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232.
  7. ^ [7] 石学敏主编.针灸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61-64.
  8. ^ [8]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33-138.
  9. ^ [9] 施洪飞,方泓主编.中医食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86:56-59.
  10. ^ [10] 柴铁劬主编.推拿疗法速成图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11. ^ [11] 柴铁劬主编.灸法速成图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