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痛·湿热中阻证

目录

1 拼音

wèi tòng ·shī rè zhōng zǔ zhèng

2 英文参考

stomachache with syndrome of damp-heat blocking middle jiao[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3 定义

胃痛·湿热中阻证(stomachache with syndrome of damp-heat blocking middle jiao[1])是指湿热中阻,气机不畅,以胃脘疼痛,嘈杂灼热,口干口苦而黏,渴不欲饮,头重如裹,身重肢倦,纳呆恶心,小溲色黄,大便不畅,苔黄腻,脉象滑数等为常见症的胃痛证候[1]

4 胃痛·湿热中阻证的症状

胃痛·湿热中阻证患者胃脘疼痛,痛势急迫,脘闷灼热,口干口苦,口渴而不欲饮,纳呆恶心,小便色黄,大便不畅,舌红,苔黄腻,脉滑数[2]

5 证候分析

湿热蕴结,胃气阻滞[2]

6 胃痛·湿热中阻证的治疗

6.1 治法

胃痛·湿热中阻证治宜清热化湿,和胃止痛[2]

6.2 饮食疗法

6.2.1 推荐食材

胃痛·湿热中阻证患者建议食用薏苡仁、藿香、砂仁、香椿、茵陈、苦瓜等[2]

6.2.2 推荐食疗方

[2]

1.薏苡仁粥(《本草纲目》):薏苡仁、粳米各50g,分别用清水浸泡,淘洗干净,放入锅中,加清水。先用旺火烧沸,再改用小火煮至熟烂即成。

2.薏仁香砂饮:薏苡仁30g,藿香10g,砂仁4g,茵陈20g,黄连3g,甘草3g。加水煎煮15分钟,去渣取汁。早晚各服1次。

3.茵陈粥(《粥谱》):茵陈45g,粳米50g,砂糖适量。先水煎茵陈,去渣取汁,再人粳米煮粥。加砂糖。佐餐食。

7 关于胃痛

胃痛(gastralgia[3]、stomachache[3])为病证名[4]。是指以胃脘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4]。由于痛处近心窝部,所以古时亦称心下痛或心痛[5],但与真心痛有显著区别。胃痛亦称胃脘痛[6]、心下痛[7],心痛[7]等 。

《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说:“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指出:“胃病者,腹膜胀,胃脘当心而痛。”《外台秘要·心痛方》说:“足阳明为胃之经,气虚逆乘心而痛,其状腹胀归于心而痛甚。谓之胃心痛也。”这里的心痛都是指胃脘痛。在《伤寒论》中所谓的心下痞,按之濡,或心下痞,按之痛等,实皆指胃部而言。古方九种心痛之说,亦多指胃痛而言。为此,古代文献多把属于胃脘痛的心痛和属于心经本身病变的心痛混为一谈。后世医家,根据各自的实践经验,对胃痛与心痛,有了明确的区分。《证治准绳·心痛胃脘痛》曰:“或问丹溪言痛即胃脘痛然乎?曰心与胃各一脏,其病形不同,因胃脘痛处在心下,故有当心而痛之名,岂胃脘痛即心痛者哉?”《医学正传·胃脘痛》也说:“古方九种心痛……详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实不在于心也。”

胃痛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胃和十二指肠炎症、胃溃疡、胃痉挛等疾病[8]。急性胃炎[8]、慢性胃炎[8]、消化系溃疡[8]、胃肠神经官能症[8]、胃粘膜脱垂等引起的胃脘疼痛属中医“胃痛”范畴。

详见胃痛条。

8 参考资料

  1.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 ^ [2] 施洪飞,方泓主编.中医食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86:56-59.
  3. ^ [3]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4. ^ [4]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230.
  5. ^ [5]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512.
  6. ^ [6]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33.
  7. ^ [7]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232.
  8. ^ [8] 石学敏主编.针灸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61-64.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