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痛·食积证

目录

1 拼音

wèi tòng ·shí jī zhèng

2 英文参考

stomachache with food retention syndrome[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3 定义

胃痛·食积证(stomachache with food retention syndrome[1])是指饮食停滞胃肠,以脘腹痞胀,疼痛拒按,厌食,嗳腐吞酸,或呕吐馊食,肠鸣矢气,泻下不爽,臭如败卵,苔厚腻,脉滑或沉实等为常见症的胃痛证候[1]

4 胃痛·食积证的症状

胃痛·食积证患者胃痛,脘腹胀满拒按,嗳腐吞酸,或吐不消化食物,气味腐臭,吐后痛减,不思饮食,或大便不爽,得矢气及便后稍舒,苔厚腻,脉滑[2][3]

5 证候分析

饮食积滞,胃气壅滞:暴食多饮,饮停食滞,致胃中气机阻塞,故胃痛脘腹胀满。健运失司,腐熟无权,谷浊之气不得下行而上逆,所以嗳腐吞酸,吐不消化食物。吐则宿食上越,矢气则腐浊下排,故吐食或矢气痛减。胃中饮食停滞,导致肠道传导受阻,放大便不爽。苔厚腻为食滞之象,脉滑为宿食之征。本型多数患者有暴饮多食史。辨证以脘胀腹满不食,嗳腐吞酸或吐食等为要点。[3][3]

6 胃痛·食积证的治疗

6.1 治法

胃痛·食积证治宜消食导滞[3]

胃痛·食积证治宜消食导滞,和胃止痛[3]

6.2 方药治疗

胃痛·食积证可用保和丸[备注]保和丸(《丹溪心法》):神曲、山楂、茯苓、半夏、陈皮、连翘、莱菔子加减治疗。方中山楂、神曲、莱菔子消导食积;半夏、陈皮、茯苓和胃化湿;连翘散结清热。诸药合用,共奏消积和胃之效。若脘腹气多胀甚者,可加枳实、砂仁、槟榔等以行气消滞。如服上药不效,胃脘痛胀而便闭者,可合用小承气汤[备注]小承气汤(《伤寒论》):大黄、厚朴、枳实加木香、香附等以通腑行气,或胃痛急剧而拒按,伴见苔黄燥便秘者,为食积化热成燥,则合用大承气汤[备注]大承气汤(《伤寒论》):大黄、厚朴、枳实、芒硝以泄热解燥,通腑荡积。

保和丸(朱丹溪《丹溪心法》)处方:神曲12克,山楂15克,莱菔子12克,法半夏10克,茯苓12克,陈皮6克,枳实10克,连翘12克,布渣叶15克,甘草6克。水煎服。

6.2.1 治疗饮食停滞型胃痛的中成药

保济丸,每次1瓶,每日2~3次。

6.2.2 治疗饮食停滞型胃痛的单方验方

鸡香散(方药中等《实用中医内科学》)处方:鸡内金、香木缘各10克,共研细末,每次服1~2克。

6.3 针灸治疗

6.3.1 方一

取中脘、足三里、内关、公孙等穴为主[4]。食积内停加建里[4]

6.3.2 方二

处方:中脘 内关 足三里

方义:中脘为胃之募穴,腑之所会,可以健运中州,调理气机;内关宽胸解郁,行气止痛;足三里乃足阳明胃经合穴,“合治内腑”可疏调胃气,导滞止痛。

随证配穴:饮食停滞—梁门

操作:毫针刺,泻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10次为一疗程。

6.3.3 方三

[5]

选穴:以足阳明胃经穴为主。取天枢、足三里、内关、里内庭、下脘。

随证配穴:胃脘胀痛、苔厚腻者,加阴陵泉。

刺灸方法:针用泻法。

方义:足三里能健胃消积,推陈导滞。天枢穴既为足阳明胃经之穴,又为大肠之募,可通调腑气,使食滞下行。内关宽胸利膈,降逆止呕。里内庭、下脘功专消宿食。

6.4 饮食疗法

6.4.1 推荐食材

胃痛·食积证患者建议食用白萝卜、山楂、麦芽、神曲、鸡内金、白芍等[5]

6.4.2 推荐食疗方

[5]

1.白萝卜汁(《食医心鉴》):白萝卜、冰糖各适量。白萝卜洗净,榨汁,加冰糖适量调溶。每服100mL,日3次。

2.小麦曲粥(《圣济总录》):小麦曲(炒黄)15g,粳米100g,煮粥。空腹食用。

3.大山楂丸(《食疗本草学》):山楂960g,麦芽、神曲各140g,白糖840g,蜂蜜适量。将前三者共研为细末,加白糖,混合均匀,炼蜜为丸,每丸重9g。每服1丸,温开水送下。

7 关于胃痛

胃痛(gastralgia[6]、stomachache[6])为病证名[7]。是指以胃脘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7]。由于痛处近心窝部,所以古时亦称心下痛或心痛[7],但与真心痛有显著区别。胃痛亦称胃脘痛[8]、心下痛[9],心痛[9]等 。

《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说:“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指出:“胃病者,腹膜胀,胃脘当心而痛。”《外台秘要·心痛方》说:“足阳明为胃之经,气虚逆乘心而痛,其状腹胀归于心而痛甚。谓之胃心痛也。”这里的心痛都是指胃脘痛。在《伤寒论》中所谓的心下痞,按之濡,或心下痞,按之痛等,实皆指胃部而言。古方九种心痛之说,亦多指胃痛而言。为此,古代文献多把属于胃脘痛的心痛和属于心经本身病变的心痛混为一谈。后世医家,根据各自的实践经验,对胃痛与心痛,有了明确的区分。《证治准绳·心痛胃脘痛》曰:“或问丹溪言痛即胃脘痛然乎?曰心与胃各一脏,其病形不同,因胃脘痛处在心下,故有当心而痛之名,岂胃脘痛即心痛者哉?”《医学正传·胃脘痛》也说:“古方九种心痛……详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实不在于心也。”

胃痛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胃和十二指肠炎症、胃溃疡、痉挛等疾病[9]。急慢性胃炎[9]、消化系溃疡[9]、胃肠神经官能症[9]、胃粘膜脱垂等引起的胃脘疼痛属中医“胃痛”范畴。

详见胃痛条。

8 参考资料

  1.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 ^ [2]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33-138.
  3. ^ [3] 施洪飞,方泓主编.中医食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86:56-59.
  4. ^ [4]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512.
  5. ^ [5] 石学敏主编.针灸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61-64.
  6. ^ [6]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7. ^ [7]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230.
  8. ^ [8]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33.
  9. ^ [9]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232.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