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痛·脾胃虚寒证

目录

1 拼音

wèi tòng ·pí wèi xū hán zhèng

2 英文参考

stomachache with syndrome of deficient cold of spleen and stomach[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3 定义

胃痛·脾胃虚寒证(stomachache with syndrome of deficient cold of spleen and stomach[1])是指脾胃阳虚,虚寒内生,以腹胀,食少,胃脘隐隐作痛,绵绵不断,喜温喜按,畏寒肢冷,大便稀溏,舌淡,苔白润,脉沉迟无力等为常见症的胃痛证候[1]

4 胃痛·脾胃虚寒证的症状

胃痛·脾胃虚寒证患者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痛减,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纳差,神疲乏力,甚则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或迟缓,[2][3]

5 证候分析

脾胃虚弱,寒邪乘脾:脾胃虚寒,病属正虚,故胃痛隐隐。寒得温而散,气得按而行,所以喜温喜按。脾虚中寒,水不运化而上逆,故泛吐清水。脾胃虚寒,则受纳运化失常,故食纳较差。胃虚得食,则产热助正以抗邪,所以进食痛止。脾主肌肉而健运四旁,中阳不振,则健运无权,肌肉筋脉皆失其温养,所以疲乏手足不温。脾虚生湿下渗汤间,故大便溏薄。舌淡脉虚弱或迟缓,皆为脾胃虚寒,中气不足之象。辨证以胃痛隐隐,喜温喜按为其特点。[3][3]

6 胃痛·脾胃虚寒证的治疗

6.1 治法

胃痛·脾胃虚寒证治宜温中健脾[3]

6.2 方药治疗

胃痛·脾胃虚寒证可用黄芪建中汤[备注]黄芪建中汤(《金匮要略方论》):黄芪、白芍、桂枝、炙甘草、生姜、大枣、饴糖为主方进行治疗。方中黄芪益气补中;小建中汤温脾散寒,缓急止痛。若泛酸者,可加吴茱萸暖肝温胃以制酸,另可再加瓦楞子。泛吐清水较多者,可加干姜、陈皮、半夏、茯苓等以温胃化饮。再可加椒目、防己则化饮之功更大。如寒胜而痛甚,呕吐肢冷,可用大建中汤[备注]大建中汤(《金匮要略方论》):川椒、干姜、人参、饴糖建立中气,或理中丸[备注]理中丸(《伤寒论》):人参、白术、干姜、炙甘草以温中散寒,中阳得运,则寒邪自散,诸证悉除。痛止之后,可用香砂六君子汤[备注]香砂六君子汤(《时方歌括》):木香、砂仁、陈皮、半夏、党参、白术、茯苓、甘草调理。[3]

又有胃痛治不及时或治不如法,形成寒热错杂者,常见胃脘痞硬,干噫食臭,腹中雷鸣下利,舌苔黄白相兼,脉弦数者,可与《伤寒论》之甘草泻心汤[备注]甘草泻心汤(《伤寒论》):炙甘草、黄芩、大枣、干姜、半夏、黄连、人参以辛开苦降,和胃消痞。对于胃热肠寒或胃寒肠热所导致的消化不良,吸收障碍者皆可适用。但必须详辨其寒热之偏胜,而调整姜、连用量之轻重,恰到好处,才能达到预期的疗效。[3]

黄芪建中汤(张仲景《金匮要略方论》)加减处方:黄芪18克,白芍15克,桂枝10克,白术12克,党参15克,干姜6克,木香6克(后下),大枣5枚。水煎服。

6.2.1 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的中成药

胃乃安胶囊,每次4粒,每日3次。

香砂六君子丸,每次9克,每日3次。

附桂理中丸,每次1丸,每日2次。

6.2.2 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的单方验方

虚寒胃痛方(于瑞珍等《山东中医杂志》1984.2)处方:党参、黄芪各12克,干姜10克,茯苓、白芍各20克,炙甘草15克。水煎服。温中健脾。

6.3 针灸治疗

6.3.1 方一

取中脘、足三里、内关、公孙等穴为主[4]。脾胃虚寒者加灸脾俞、胃俞、章门,均补[4]

6.3.2 方二

处方:中脘 脾俞 胃俞 足三里

方义:脾胃虚弱,中阳不振,运化失职,升降失常,取胃之募穴中脘,健运中州,理气止痛;配胃俞,俞募相合,和胃健脾;脾俞乃脾经背俞穴,温运中焦;足三里为胃之合穴,调理脾胃,理气止痛。

随证配穴:虚寒甚—气海、关元。

操作:毫针刺,补法,亦可温针灸,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10次为一疗程。

6.3.3 方三

[5]

选穴:以俞、募穴为主。取脾俞、胃俞、章门、中脘、内关、公孙、关元。

随证配穴:心悸气短者,加内关、神门。

刺灸方法:针用补法,加灸。

方义:脾俞、胃俞与章门、中脘相伍为俞募配穴法,针补加灸,可温中散寒,健脾补胃。内关、公孙乃八脉交会穴相配,可健脾和胃。取任脉之关元,以壮真火,助其温中补虚之效。

6.4 艾灸治疗

6.4.1 方一

[6]

选穴:神阙、中脘、胃俞、足三里

灸法:神阙艾炷隔盐灸,用食盐填埋脐窝,再覆盖上2毫米厚的生姜片,上置艾炷施灸,每次7壮,灸至肚脐温热为度,其他穴温和灸,每穴10分钟,以局部红晕温热为度,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2个疗程之间可以休息5~6天,需要长期坚持。

6.4.2 方二

中脘,足叁里,神厥。适用于虚寒性胃痛。

6.5 火罐疗法

在中脘或脾俞、胃俞等处于针灸后加拔火罐[6]。适用于虚寒性胃痛[6]

6.6 推拿疗法

[7]

选穴:中脘、建里、天枢、足三里、肝俞、脾俞、胃俞、三焦俞、气海、关元、天突、章门、期门、肾俞、命门。

操作方法:患者取仰卧位,医者于患者右侧,先用轻快的一指禅推法结合四指摩法在胃脘部治疗,重点按揉中脘、建里、天枢等穴,继之用一指禅推法结合按揉法,在足三里穴操作,时间约10分钟。用柔和的一指禅推法结合揉法,自天突向下至中脘穴治疗,重点在气海、关元,在气海穴治疗时间可以适当延长;然后轻柔地按揉两侧章门、期门,时间约3分钟;用较重的手法按揉背部的肝俞、脾俞、胃俞。轻推、擦足三里穴,直擦背部督脉,横擦左侧背部及腰背部肾俞、命门穴,以透热为度。

6.7 饮食疗法

6.7.1 推荐食材

胃痛·脾胃虚寒证患者建议食用黄芪、肉桂、炙甘草、大枣、饴糖、干姜等[7]

6.7.2 推荐食疗方

1.姜枣饮(《百病饮食自疗》):干姜5~10g,红枣10枚,饴糖30g。干姜、红枣共煮取汁,调入饴糖稍煮。日分2次饮服。[7]

2.高良姜粥(《饮膳正要》):高良姜15g,粳米50g。先煎良姜,去渣取汁,后下米煮粥,空腹食。[7]

3.黄芪建中汤加减(《疾病的食疗与验方》):炙黄芪18~24g,桂枝6~9g,白芍12g,甘草6g,瓦楞子15g,饴糖2~3匙。先水煎瓦楞子,后入余药,煎好取汁,放入饴糖溶化服。日1剂。[7]

4. 白胡椒煲猪肚:猪肚1个,白胡椒15克(打碎放猪肚内),把猪肚两端用线扎紧,加适量水煲至猪肚烂熟,调味分次服食。适用于虚寒胃痛。

7 关于胃痛

胃痛(gastralgia[8]、stomachache[8])为病证名[9]。是指以胃脘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9]。由于痛处近心窝部,所以古时亦称心下痛或心痛[9],但与真心痛有显著区别。胃痛亦称胃脘痛[10]、心下痛[11],心痛[11]等 。

《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说:“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指出:“胃病者,腹膜胀,胃脘当心而痛。”《外台秘要·心痛方》说:“足阳明为胃之经,气虚逆乘心而痛,其状腹胀归于心而痛甚。谓之胃心痛也。”这里的心痛都是指胃脘痛。在《伤寒论》中所谓的心下痞,按之濡,或心下痞,按之痛等,实皆指胃部而言。古方九种心痛之说,亦多指胃痛而言。为此,古代文献多把属于胃脘痛的心痛和属于心经本身病变的心痛混为一谈。后世医家,根据各自的实践经验,对胃痛与心痛,有了明确的区分。《证治准绳·心痛胃脘痛》曰:“或问丹溪言痛即胃脘痛然乎?曰心与胃各一脏,其病形不同,因胃脘痛处在心下,故有当心而痛之名,岂胃脘痛即心痛者哉?”《医学正传·胃脘痛》也说:“古方九种心痛……详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实不在于心也。”

胃痛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胃和十二指肠炎症、胃溃疡、胃痉挛等疾病[11]。急性胃炎[11]、慢性胃炎[11]、消化系溃疡[11]、胃肠神经官能症[11]、胃粘膜脱垂等引起的胃脘疼痛属中医“胃痛”范畴。

详见胃痛条。

8 参考资料

  1.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 ^ [2]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33-138.
  3. ^ [3] 施洪飞,方泓主编.中医食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86:56-59.
  4. ^ [4]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512.
  5. ^ [5] 石学敏主编.针灸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61-64.
  6. ^ [6] 柴铁劬主编.灸法速成图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7. ^ [7] 柴铁劬主编.推拿疗法速成图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8. ^ [8]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9. ^ [9]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230.
  10. ^ [10]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33.
  11. ^ [1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232.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