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痛·寒邪犯胃证

目录

1 拼音

wèi tòng ·hán xié fàn wèi zhèng

2 英文参考

stomachache with syndrome of cold pathogen invading stomach[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3 定义

胃痛·寒邪犯胃证(stomachache with syndrome of cold pathogen invading stomach[1])是指寒邪袭胃,以胃脘冷痛,痛势急剧,畏寒喜暖,得热痛减,口不渴,喜热饮,或呕吐清水,畏寒肢冷,苔白,脉弦等为常见症的胃痛证候[1]

4 胃痛·寒邪犯胃证的症状

患者胃痛暴作,恶寒喜暖,脘腹得温则痛减,遇寒则痛增,口和不渴,喜热饮,舌淡苔薄白,脉弦紧[2][3]

5 证候分析

寒凝胃脘,气机郁滞,阻遏阳气:寒主收引,寒邪内客于胃,则阳气被寒邪所遏而不得舒展,致气机阻滞,故胃痛暴作。寒邪得阳则散,遇阴则凝,所以得温则痛减,遇寒则痛增。胃无热邪,故口和不渴。热能胜寒,故喜热饮。苔薄白属寒,脉弦主痛,紧主寒,在辨证时,既要询问过去是否有胃痛史,又要了解近日是否有感寒或偶食生冷史。辨证以胃痛暴作,恶寒喜温为特点。[3][3]

6 胃痛·寒邪犯胃证的治疗

6.1 治法

胃痛·寒邪犯胃证治宜散寒止痛[3]

6.2 方药治疗

胃痛轻症可用局部温熨,或服生姜红糖汤即可止痛。

胃痛较重者可用良附丸[备注]良附丸(《良方集腋》):高良姜、香附加味治疗。本方具有温中散寒、理气止痛之功。寒甚者可加吴茱萸、陈皮等加强散寒理气之力。如兼见形寒、身热等风寒表证者,可加香苏散[备注]香苏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香附、紫苏茎叶、陈皮、甘草以疏散风寒。或内服生姜、胡椒汤以散寒止痛。若兼见胸脘痞闷、不食、暖气或呕吐者,是为寒挟食滞,可加枳实、神曲、鸡内金、半夏、生姜等以消食导滞,温胃降逆。[3]

6.2.1 良附丸(谢元庆《良方集腋》)加味处方

高良姜12克,香附10克,荜拔10克,吴茱萸、陈皮、炙甘草各6克。水煎服。

6.2.2 治疗寒邪客胃型胃痛的中成药

胃气痛片,每次5片,早晚各服1次。

6.2.3 治疗寒邪客胃型胃痛的单方验方

荜蔻散(方药中等《实用中医内科学》)处方:荜澄茄、白豆蔻各等份,共研细末,每次服1.5~3克。

6.3 针灸治疗

6.3.1 方一

选穴:中脘 内关 足三里

方义:中脘为胃之募穴,腑之所会,可以健运中州,调理气机;内关宽胸解郁,行气止痛;足三里乃足阳明胃经合穴,“合治内腑”可疏调胃气,导滞止痛。

随证配穴:寒邪犯胃者加加胃俞。

操作:毫针刺,泻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10次为一疗程;寒气凝滞可温针灸,或背俞拔火罐。

6.3.2 方二

[4]

选穴:以任脉、足阳明胃经穴为主。取中脘、足三里、内关、公孙。

随证配穴:痛甚者,加梁丘。

刺灸方法:针用泻法,并可加灸。

方义:胃之募穴中脘与下合穴足三里相配,以疏调胃气而止痛。内关、公孙是八脉交会穴相配,能宽胸理气,开郁止痛,善治胸胃疼痛。

6.4 推拿疗法

[5]

选穴:大杼、肾俞、意舍、志室、胃俞、大肠俞、上脘、中脘、下脘、梁门、期门、章门、天枢、足三里。

操作方法:双掌分推背部膀胱经一线,从大杼至肾俞反复6~7遍。手掌分别揉大杼至肾俞,拇指揉拨膀胱经一线,从上至下,重点在肝俞、脾俞、胃俞穴附近找过敏点反复揉压。拇指分别揉拨腰部两侧膀胱经二线,从意舍至志室,重点点按胃俞,以局部发热为度,肘尖分别点压大肠俞1分钟左右。双手半握拳叩击背部,从上至下约2分钟。患者仰卧,术者立于侧面,用单掌顺时针揉中脘1分钟左右,拇指点按上脘、中脘、下脘。双拇指点按梁门、期门、章门。双拇指点按天枢,以小腹至大腿发热为度。拇指点揉两侧足三里。

6.5 饮食疗法

6.5.1 推荐食材

肉桂、丁香、茴香、红糖、大蒜、粳米等[5]

6.5.2 推荐食疗方

[5]

1.丁香肉桂红糖煎(《中国药膳学》):丁香1.5g,肉桂lg,红糖适量。丁香、肉桂用温水浸透,武火煮沸,文火煮20分钟,取汁,调入红糖,每服5~10mL,日3次。

2.制大蒜(《食疗本草药》):大蒜适量,去外皮,用醋浸泡。每次10g,嚼服,温水送。  3.小茴香粥(《寿事青编》):炒小茴香20g,粳米100g。小茴香放入纱布袋里,扎口,水煎半小时,再入洗净的粳米同煮为粥。作早晚餐,服时酌加精盐、味精调味。

7 关于胃痛

胃痛(gastralgia[6]、stomachache[6])为病证名[7]。是指以胃脘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7]。由于痛处近心窝部,所以古时亦称心下痛或心痛[8],但与真心痛有显著区别。胃痛亦称胃脘痛[9]、心下痛[10],心痛[10]等 。

《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说:“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指出:“胃病者,腹膜胀,胃脘当心而痛。”《外台秘要·心痛方》说:“足阳明为胃之经,气虚逆乘心而痛,其状腹胀归于心而痛甚。谓之胃心痛也。”这里的心痛都是指胃脘痛。在《伤寒论》中所谓的心下痞,按之濡,或心下痞,按之痛等,实皆指胃部而言。古方九种心痛之说,亦多指胃痛而言。为此,古代文献多把属于胃脘痛的心痛和属于心经本身病变的心痛混为一谈。后世医家,根据各自的实践经验,对胃痛与心痛,有了明确的区分。《证治准绳·心痛胃脘痛》曰:“或问丹溪言痛即胃脘痛然乎?曰心与胃各一脏,其病形不同,因胃脘痛处在心下,故有当心而痛之名,岂胃脘痛即心痛者哉?”《医学正传·胃脘痛》也说:“古方九种心痛……详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实不在于心也。”

胃痛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胃和十二指肠炎症、胃溃疡、胃痉挛等疾病[10]。急性胃炎[10]、慢性胃炎[10]、消化系溃疡[10]、胃肠神经官能症[10]、胃粘膜脱垂等引起的胃脘疼痛属中医“胃痛”范畴。

详见胃痛条。

8 参考资料

  1.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 ^ [2]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33-138.
  3. ^ [3] 施洪飞,方泓主编.中医食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86:56-59.
  4. ^ [4] 石学敏主编.针灸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61-64.
  5. ^ [5] 柴铁劬主编.推拿疗法速成图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6. ^ [6]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7. ^ [7]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230.
  8. ^ [8]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512.
  9. ^ [9]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33.
  10. ^ [10]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232.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