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词条:胃不和 (最后修订于2015/12/22 13:56:33)[共183字]
摘要:胃不和即胃气不和 。指胃气失和,受纳、腐熟水谷功能失调的病理变化 。多由胃阴不足、邪热犯胃,或食滞胃脘,影响胃气所致 。《素问·厥论》:“胃不和则精气竭。”《素问·逆调论》:“胃不和则卧不安。”症见厌食或食后痞胀、泛恶、卧不安、大便失调等。须审因而治,并结合和胃法。针灸常取胃俞、脾俞、中脘、足三里等穴进行治疗 。......
>>>查看全文
相关文献:
- 老年脾胃不和的中医辨证治疗
摘要】老年脾胃不和的发病特点为:口苦干,苔薄黄腻、乏力、腹痛(多为虚痛),便不成形。以温中补虚、益气养血为法,再加强饮食调理,合理运动,心理护理,科学保健。通过临床典型病例的分析讨论,疗效明显,治愈率高。【关键词】脾胃不和;辨证治疗老年脾胃不和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归纳其特点有三:(1)口苦干、苔薄黄腻;(2)乏力、腹痛(多为虚痛)便不成形;(3)反复发作,病有宿根[1]。胃主受纳,腐熟水
- “调和胃气”法治“胃不和则卧不安”验案
“胃不和则卧不安”之说,源于《素问•逆调论》:“人有逆气……不得卧……是阳明新逆也。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不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下经》曰:“胃不和则卧不安”,此之谓也。”按该文主旨是论述阳明经气上逆,致使胃气不得下行,导致“胃不和”,形成“卧不安”的病变机理。然而笔者从多年临床实践中体会到,凡以失眠为主的神经衰弱患者,在其发病过程中,多兼纳差、脘腹胀
- 理气通降法治疗痞满肝胃不和型的临床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理气通降法治疗痞满(功能性消化不良)肝胃不和型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以理气通降法治疗,用基本方加减,对照组给予柴胡疏肝汤。服药方法相同,4个星期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7%。治疗总有效率比较:P0.01,差异有极显著性,治疗组对胃脘腹胀满、恶心呕吐、大便不爽、反酸嗳气、饮食减少症状改
- 浅议“胃不和则卧不安”
王玉生山东省德州市中医院“胃不和则卧不安”首见于《素问·逆调论篇》,原文说:“人有逆气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有不得卧而息无音者,有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有得卧行而喘者,有不得卧、不能行而喘者,有不得卧、卧而喘者……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是阳明之逆也。足三阳者下行今逆而上行,故息有音也。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下经曰:胃不和则卧不安,此之谓也。”该文说明了
- 脾胃不和
脾胃不和 证名。以不思食,食而不易消化为主症。《明医指掌》:“脾不和,则食不化;胃不和,则不思食。脾胃不和则不思而且不化。或吐,或泻,或胀满,或吞酸,或嗳气,或恶心,用治中汤。脾不和,不喜食而食不消者,枳缩二陈汤、枳术丸;胃不和者,平胃散。”作者:
- 《圣济总录》:[卷第四十六]脾胃不和不能饮食
论曰内经言谷气通于脾,盖虚则能受也,脾胃之为仓廪者如此。若其气不和,则腹内虚满,不能饮食,治宜调其饮食,适其寒温,则病可已。治脾胃不和,不能饮食,心胸痞闷,口淡无味,及解伤寒,木香煮散方。木香人参白茯苓(去黑皮)白术半夏(汤洗七遍炒)浓朴(去粗皮各一分将浓朴入生姜一分同捣炒干)干姜(炮)桂(去粗皮)枳实(去瓤麸炒)甘草(炙锉各半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焙一两)槟榔(锉一枚)草豆蔻(去皮二枚)诃黎勒(煨
- 《普济方》:[卷二十五脾脏门]脾胃不和不能饮食
(附论)夫内经言谷气通于脾。盖虚则能受也。脾胃之为仓廪者如此。若其气不和。则腹内虚满。不能饮食。治宜调其饮食。适其寒温。则病自愈。方神仙快活丸治妇人男子脾胃不和。气不升降。腹胀肠鸣。反胃吐食。呕吐酸水。不思饮食桂花(二钱)木香丁香青皮陈皮(各一分)官桂(二分)荜澄茄(一分)肉果(一分)砂仁(四钱)良姜(五分)白果(一钱)白芷(二分)甘松(四分)广三棱(四分)檀香(一分)沉香(一分)茯苓(六分)香附
- 如何辨治肝胃不和型胃溃疡?
肝胃不和的症状:胃脘胀满,攻撑作痛,牵及两胁,嗳气频繁,每因恼怒或情绪波动而疼痛加重,舌苔薄白或薄黄,脉弦。其病机为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气不降。治法宜疏肝理气,和胃止痛。方药宜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10g,白芍15g,香附10g,广木香10g,陈皮10g,元胡10g,川楝子10g,甘松10g,枳壳10g,甘草10g。如胃脘发凉,喜热饮者,加吴茱萸、干姜温中散寒;胃中灼热,苔黄者,加黄连、栀子以清降
- 胃不和
胃不和 病状名。即胃气不和。《素问·厥论》:“胃不和则精气竭。”《素问·逆调论》:“胃不和则卧不安。”参胃气不和条。作者:
- 针灸治疗肝胃不和型胃食管反流病21例
1一般资料 21例患者巾,男l0例(其中有吸烟史7例),女ll例;年龄最小者18岁,最大67岁;病程最长l0年,最短6个月。21例均经胃镜检查确认胃、食管无器质性改变,Hp阴性,并无其它相关疾病病史。均符合中医的肝胃不和证型,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标准(卫生部1993年发布)。 2治疗方法取穴:足三里、中脘、三阴交、内关。针刺用泻法,每日1次,l周为l疗程,疗程问休息2-3天。
- 胃不和卧不安天枢穴枳术汤
症状:肚子发胀、泛酸。用料:选枳实15克,白术10克,150毫升水。方法:熬水喝。穴位治疗法:坚持按摩天枢穴。胃不和就会卧不安记得10年前,我曾到河南南阳的一个边远山区去义诊。那里的菜是用秸秆烧的,所以,吃过晚饭后我就出现了水土不服的症状,肚子发胀、胃里泛酸、嘴里还时不时地翻上来一股气儿。晚上,我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一直折腾到半夜一点多。这时候,跟我住一个房间的同事问我怎么回事,我说腹胀,睡
- 调中汤治疗脾胃不和型小儿厌食症60例疗效观察
dquo;越补越滞的病例。笔者通过长期临床实践发现:d,Jh厌食的病因主要为“食滞伤脾,脾胃不和。小儿发育迅速,生长旺盛,对营养精微需求较成人相对较多,但小儿脾常不足,饮食稍增,易食积脾胃,脾胃不和则诸证丛生,故厌食的主要病机是脾胃不和、运化失健,其病位在脾胃,基本治法应为调理脾胃,在选方用药上须“消补结合,方能奏效。调中汤以四君子汤加昧而成,四君子汤益气健脾,使脾气足而
- 肝胃不和性恶阻
。【服法】每日1~2剂,水煎频服。【功用】抑肝和胃,控制呕吐。【适应证】肝胃不和性恶阻。证见妊娠早期,恶心呕吐,饮食阻隔,吐黄苦水,甚则呕吐绿色苦胆水,胸闷烦躁,心中情烦不舒,脉象弦滑,舌质偏红,苔黄腻,小便醋酮试验阳性。【方解】本方是从苏叶黄连汤的基础上加味而来的,原方出自《温热经纬》薛生白方。因湿热阻于上,中焦肺胃不和,呕吐不止,苏叶黄连汤治之,故用黄连为主药。黄连有抑肝的作用,朱丹溪曾单用
- 胃不和卧不安
胃不和卧不安 出《素问·逆调论》。原为胃逆气喘不得安卧之意,后世释为内伤不得卧之症。因胃强多食,脾弱不运,停滞胃腑,成饮成痰所致。其证胸前满闷,不思饮食,嗳气吞酸,恶心呕吐,或头目眩晕,睡则气逆。治宜和胃化湿祛痰,用二陈平胃散加石菖蒲、海石或加栀子、黄连;大便坚结者,用导痰汤;胃脘作痛者,用滚痰丸,甚则小胃丹(《症因脉治》卷三)。参见不寐条。作者:
- 肝胃不和型消化性溃疡有何表现,如何治疗?
表现:胃脘胀痛,连及两胁,嗳气频繁,口干口苦,性情急躁,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缓或弦数。治以疏肝和胃,理气止痛。方选芍药甘草汤合旋覆花汤加减,药用白芍、郁金、香附、枳壳、党参、白术、青皮、陈皮、旋覆花、甘草、代赭石。水煎,日1剂,分3次服。作者:不明
- 为什么中医常说“胃不和则卧不安”?
中医巨著《素问·逆调论篇》中说:“胃不和则卧不安”,而在《素问·厥论》中载有:“腹满月真胀,后不解,不欲食,食则呕,不得卧”的论述,两者讲的道理是一样的,就是指饮食不当,脾胃功能失调可以影响到睡眠。中医五行生克理论,认为脾为心之子,又脾胃相表里,统主水谷运化,脾胃功能失调,宿食停滞,或胃肠积热,胃失和降,子病及母,影响心神,造成心神不宁而失眠。作者:不明
- 脂肪肝分型治(肝胃不和型)
的原因,一般认为是多方面的。有长期酗酒、多食荤腥肥腻者,有患肝炎长期不愈而并发者,也有因缺乏运动、身体肥胖者。患了脂肪肝,必须认真对待,并针对其形成的有关因素进行适当的调治。中医辨证治疗效果好。肝胃不和型:症见肝区,脘闷食少,或有恶心、腹胀,舌质淡,苔薄白,脉弦。当以疏肝和胃为治。处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药取柴胡、香附、佛手、枳壳、丹参、枳实、姜黄、郁金、法半夏、陈皮、茯苓、厚朴各10克,泽泻、
- 经方辨治胆瘅病旋覆代赭汤合四逆散治胆胃不和
克,大枣6枚。原方调配加减服2月余,后复查胃镜示:浅表性胃炎。 按此例病机为胆气郁结,胃虚胆乘,痰浊内阻。致使胆胃气机通降失常,旋覆花质轻性温,下气消痰,和胃降逆,取“轻可去实。代赭石质重性寒,平肝潜阳,镇逆止呕。两药一轻一重,一温一寒,相制相济为用。配法半夏、生姜以增温化痰饮,和胃降逆之功;合四逆散疏利肝胆气机,调和胆胃,验之临床,本方为治肝胆、胃肠不和之病之效方。作者:魏文浩魏槃
- 肝胃不和
肝胃不和 病证名。又称肝气犯胃。指肝失疏泄,胃失和降的病证。多由情志不遂,气郁化火,或寒邪内犯肝胃所致。有寒证、热证之分。肝郁化火,横逆犯胃,以脘胁胀痛,吞酸嘈杂,舌红苔黄为主症,属热;寒邪内犯肝胃,以巅顶痛,吐涎沫,舌淡苔白滑为主症。治宜调和肝胃。作者:
- 肝脾不调证与肝胃不和证鉴别
定义 肝脾不调证因肝失疏泄,横逆犯脾,脾失健运所表现的肝经经气不利的胸胁胀痛和脾运化不利,气机阻滞的腹胀、便溏等症。 肝胃不和证因肝气郁结,久郁化火,肝胃郁热所致的肝失疏泄,胃失和降证候。主要表现有脘胁胀痛,嘈杂吞酸等症。 病因 肝脾不调证情志抑郁,所求不遂,则肝失疏泄,肝气郁结,横逆犯脾,则肝脾不调,正如《辨证录》所说:“夫胁虽为肝位,而肝必克脾,脾受肝克,则脾亦能随肝而作
-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胃镜病理性中医证型的研究进展
流,胃粘膜糜烂,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的检出率也显著低于郁热型和/或瘀血型。类似的研究还有,柴可夫等对103例萎缩性胃炎进行胃镜相分析,结果脾胃虚寒型多见胃粘膜红白相间,以白为主,丝状血管可见。肝胃不和型常呈斑块样充血,线状充血常可见于皱壁隆起处。 1.3肝胃郁热型 肝胃郁热型以胃镜见糜烂,尤以十二指肠球部糜烂为主,肝郁脾虚次之,则以胃窦糜烂为主。胃粘膜萎缩,以气阴两虚者为多。李孝斌对100
- 《症因脉治》:[卷三不得卧论]内伤不得卧
【胃不和不得卧之症】胸前满闷,不思饮食,嗳气吞酸,恶心呕吐,或头眩眼黑,睡则气逆,此胃不和卧不安之症也。【胃不和不得卧之因】胃强多食,脾弱不能运化,停滞胃家,成饮成痰,中脘之气,窒塞不舒,阳明之脉,逆而不下,而不得卧之症作矣。【胃不和不得卧之脉】右关滑大,痰多火少,滑而若数,火痰相兼,滑大沉实,胃中食【胃不和不得卧之治】右关滑大不数,二陈平胃散,加石菖蒲、海石最佳。滑大数实,二陈平胃散加栀连。若
- 和阵
半斤。右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局方>用半夏五钱,生姜二钱半,水一锺半煎服。<金匮>小半夏加茯苓汤九治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即前方加茯苓三两,煎法同。<金匮>大半夏汤十治胃反不受食,食入即吐。<外台>云:治呕而心下痞硬者。半夏,二升,洗完用。人参,三两。白蜜,一斤。右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和蜜扬之二百四十遍,煮药取二升半。温服一升,余分再服。<御药>大半夏汤十一一名橘皮
- 刚柔辨证治消化系统心身疾病
心肝火旺、肝郁脾虚等,其病性为肝之刚柔不能相济,而致疏泄失职,并进而导致气滞血瘀、痰阻湿困或气逆化火、火热伤阴,升降失司等,日久多由实转虚,变证百出。这种病理变化在消化系统疾病中尤为常见,如肝胃不和导致的胃痛、嗳气、吞酸;肝郁脾虚导致的胁胀、便溏、纳差等。 治疗上,多采取“柔者以刚制柔,刚者以柔克刚的大法,对于刚证患者多用白芍、丹参、炒枣仁等滋肝柔肝、活血通络;对于柔证患者多用四逆
- 七味白术散加减治疗小儿厌食
甚则每食必饮,烦热不安,便干溲赤,舌质红,苔净或花剥,脉细无力。 1.2.4肝旺脾虚型厌食或拒食,性躁易怒,好动多啼,咬齿磨牙,便溏溲少,舌光苔净,脉细弦。 1.3治疗方法本病治则以健脾益气、养胃和运为主,方选七味白术散:木香6g,太子参6g,炒白术9g,茯苓10g,藿香6g,神曲15g,鸡内金9g,陈皮6g,甘草3g。随证加减:脾胃不和型去太子参加枳实6g,苍术9g;脾胃气虚型去木香加淮山
- 王立忠:治疗失眠经验
o;不寐。西医多属“神经衰弱的范畴。王教授根据长期临床观察与治疗体会,认为失眠的病机主要有脾胃不和,痰热内扰;肝气失和,心肾阴虚;心脾两虚,心神失养;瘀血内阻,心脉不畅等4型,临床治疗须辨证治之。 1脾胃不和,痰热内扰型 《素问·逆调论》载有“胃不和则卧不安,后世医家延伸为凡脾胃不和,痰湿、食滞内扰,以致寐寝不安者,皆属于此。饮食不节,宿食停滞,脾胃受损
- 《景岳全书》:[卷之五十四书集·古方八阵]和阵
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局方》用半夏五钱,生姜二钱半,水一钟半,煎服。(《金匮》)小半夏加茯苓汤治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即前方加茯苓三两,煎法同。(《金匮》)大半夏汤治胃反不受食,食入即吐。《外台》云∶治呕而心下痞硬者。半夏(二升,洗完用)人参(三两)白蜜(一斤)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和蜜扬之二百四十遍,煮药取三升半,温服一升,余分再服。(《御药》)大半夏汤一名橘皮
- 侯江红教授治疗小儿慢性湿疹亚健康状态的经验
【摘要】侯江红教授擅长运用调脾和胃法调治处于亚健康状态的小儿,治疗小儿慢性湿疹,注重从“健脾和胃、消食清热”法入手,每获良效。【关键词】慢性湿疹脾胃不和健康侯江红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苏联学者N·布赫曼通过研究后发现,人体除了健康状态(第一状态)和疾病状态(第二状态)之外,还存在着一种非健康非疾病的中间状态,称为第三状态,即亚健康状态[1]。导师侯江红是河南省中医医院主任中医师、教
- 中医胃病良方
录:第一章食管炎一、痰郁蕴热二、胃中郁热三、寒热错杂四、气滞湿郁第二章食管癌一、痰湿郁结二、气血瘀阻三、邪毒凝聚四、正虚邪恋第三章急性胃炎一、湿停胃脘二、湿热积滞三、寒湿犯胃四、肝郁脾虚第四章慢性浅表性胃炎一、脾胃不和二、脾运失健三、湿停胃脘四、肝脾不和第五章慢性萎缩性胃炎一、气滞食积二、脾胃虚寒三、湿困脾胃四、胃气不足第六章慢性糜烂性胃炎一、脾胃蕴热二、肝胃不和三、脾胃不和四、气血不和第七章消
- 第五节失眠
,使人不得安卧;二是气血阴阳失和,使人不能人寐,如《素问·病能论》曰:“人有卧而有所不安者,何也?……脏有所伤及,精有所寄,则安,故人不能悬其病也。”《素问·逆调论》还记载有“胃不和则卧不安”是指“阳明逆不得从其道”“逆气不得卧,而息有音者”,后世医家延伸为凡脾胃不和,痰湿、食滞内扰,以致寐寝不安者均属于此。《难经》最早提出“不寐”这一病名,《难经·四十六难》认为老
- 辨治胃溃疡应如何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近年来研究证实,溃疡病的分期与证型都是以病理改变为基础的,任光荣发现胃阴不足及寒热夹杂型胃粘膜以充血、糜烂为主要病理改变,多处于溃疡活动期;肝胃不和及脾胃虚寒以胃粘膜充血、水肿为主要病理改变,部分有出血及疤痕改变,多数处于稳定及瘢痕期。气滞血瘀型处于活动期或稳定期,部分合并胃炎改变。北京军区总院报告,肝胃不和、脾胃虚弱型以胃窦病变较多,病情较轻;胃阴不足型胃内多有弥漫性改变,病情较重;中医辨证分型
- 《普济方》:[卷二十二脾脏门]兼理脾胃附论
参(去芦头)大麦(炒)干姜(炮)神曲(炒)白茯苓桂(并去粗皮)甘草(炙各一两)拣丁香木香高良姜(锉)香皮(切)白豆蔻仁荜茇缩砂仁红豆(各五钱)白术(锉炒二两)大椒(二钱五分)和胃丸(出和剂方)治脾胃不和。中脘气痞。心腹胀闷。不思饮食。呕吐痰逆。噫气吞酸。面色萎黄。肌肉消瘦。腹胁刺痛。便利不调。少力及嗜卧。体重骨节痛。及治虚劳脾胃虚弱。饮食不化。心腹痞满。并常宜服此药。老幼气弱。皆可常服。能温中和脾
- “卧不安”的两个涵义
范铁兵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胃不和则卧不安”出自《素问·逆调论》,为《内经》引用《下经》的原文。多数注家认为“卧不安”是指“睡眠不安”、“失眠”,也有部分医家认为“卧不安”是“不能平躺”、“平躺不安”之意。笔者认为实际上“卧不安”包括“睡眠不安”、“平躺不安”两个涵义。“卧不安”指“睡眠不安”、“失眠”《灵枢·淫邪发梦》有“卧不得安而喜梦”的记载,此句“卧不安”后言“喜梦”,因此“卧不安”是“
- 白胡椒治神经衰弱(外一篇)
、头昏、入睡困难、睡眠浮浅等疗效显著。此法取材方便,治法简单易行,患有神经衰弱者不妨一试。苍术治脾胃不和取苍术90克、厚朴、陈皮60克、甘草30克,上药共为细末,每次服6克,入生姜两片、大枣两枚,水煎后除去姜、枣,食前温服。此方以苍术为主药,燥湿运脾;辅以厚朴燥湿散满、行气宽中;佐以陈皮理气化滞和胃;使以甘草和中,调和诸药,使湿浊得化,气机调畅,脾得健运,胃气和降,使泣阻气滞、脾胃不和、皖腹胀满、
- 目前中医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有何进展?
治疗和中西医结合治疗四种。 (1)辨证分型治疗:根据中医理论,临床上四诊所见,将本病分为几个临床证型,各型随证加减化裁而进行治疗。 曹平对54例萎缩性胃炎用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分为中虚气滞、肝胃不和、胃阴不足、肝胃郁热和气滞血瘀五型,分别用黄芪建中汤加减健中理气;柴胡疏肝散加减疏肝和胃;沙参麦冬汤加减养阴和胃;化肝煎合左金丸清中除热;桃红四物汤合失笑散理气化瘀。治疗结果显效23例(42.6%)
- 胃痛宁胶囊的制备及临床应用
制成颗粒;用于治疗慢性胃炎、胃溃疡,并观察其疗效。结果胃痛宁胶囊组73例,总有效率97.26%;雷尼替丁组50例。总有效率92.00%,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胃痛宁组优于雷尼替丁组。结论胃痛宁胶囊的制备工艺简单,可行,临床疗效显著。 [关键词]胃痛宁;制备;临床应用 胃痛宁是自制纯中药制剂,具有疏肝健脾,解痉止痛,止血生肌的功效,用于治疗肝郁脾虚、肝胃不和和消化性溃疡活动期、功能性消
- 伴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慢性胃炎内镜下辨证分型关系探讨
室,进行Hp染色检测。1.3中医辨证分型中医辨证分型根据南昌会议分型标准区分:(1)脾胃虚弱型:胃脘部隐痛,喜温喜按,饥饿时加重,进食后缓解,泛吐清水,大便溏泄,舌质淡或淡红,脉细或沉细。(2)肝胃不和型:易因情志发病,胃脘胀或痛窜两胁,嗳气频繁,嘈杂泛酸,苔多薄白,脉弦。(3)胃阴不足型:胃灼隐痛,伴口干舌燥,大便干结,舌红少津或有裂纹,脉细或数。(4)胃络瘀血型:胃脘刺痛或痛有定处,拒按,黑
- 怎样安排晚餐才不致妨碍睡眠?
晚饭饮食的安排对能否安静地入睡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黄帝内经》中说:“胃不和则卧不安”。怎样安排晚饭才不致影响人们的正常睡眠呢? (1)不宜过饱:《彭祖摄生养性论》中说:“饱食偃卧,则气伤。”《抱朴子·极言》中也说:“饱食即卧,伤也。”民间还有俗语:“早饭宜饱,午饭宜好,晚饭宜少。”这些讲法都比较符合养生学思想。如果晚饭吃得过饱,或者是在睡觉前又吃些零食,食物得不到消化就上床睡觉,增加了胃肠负
- 《妇人大全良方》:[卷之六妇人风痰方论第十五]大半夏汤
治痰饮及脾胃不和。半夏白茯苓生姜(各一分)上咀,作一服。每遇膈间有寒痰,以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临卧温呷。如有热痰,加炙甘草一分。如脾胃不和,去甘草,加陈橘皮一分同煎。此即二陈汤加减得理。《妇人大全良方》南宋·嘉熙元年陈自明公元1237年
- 《养生导引法》:十三、脾胃门
保持姿势不变。作时气力要缓和自然,然后斜身向另一方,左右来去同样姿式各做二十一次。再由脖子前后两侧慢慢伸出手,好象向外扒,放松身心,摇动二十一次。交替这样做。可去太仓不和,臂腰虚闷不适等病。太仓∶指胃。《灵枢》胀论有∶“胃者,太仓也。”小结∶本篇以转动腰肢,伸展手臂,放松身心的功法,治疗脾胃病。要点是用气和力时,都要柔和自然,舒展放松。方法颇为对症。《养生导引法》明胡文焕公元1368年—1644
- 张珍玉胃脘痛辨证特点统计分析
521例,进行辨证统计分析。2胃脘痛辨证统计结果张珍玉先生胃脘痛辨证分型频数与频率表,见表1。表1张珍玉先生胃脘痛辨证分型频数与频率表(略)从表1可知:张珍玉先生临床胃脘痛辨证分型,以肝胃不和、肝气犯胃、肝脾不和、脾胃不和为主,其累积频率达99.74%;其中与肝相关的辨证有肝胃不和、肝气犯胃、肝脾不和,三者累积频率达92.90%。3胃脘痛辨证统计结果分析统计结果显示:张珍玉先生胃脘痛辨证重视肝,
-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180例疗效观察
合治疗慢性胃炎的疗效。方法将180例慢性胃炎患者根据中医辨证分为6型,以中药治疗为主,配合西药治疗,观察各证型间的疗效结果。结果180例中,以肝胃不和型、脾胃郁热型及脾胃虚寒型多见,且与幽门螺杆菌的感染有关。肝胃不和型、脾胃郁热型及脾胃虚寒型之疗效优于胃阴两虚型和气滞血瘀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中药为主配合西医辨治慢性胃炎疗效肯定。【关键词】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辨证施治;中
- 《古今医统大全》:[卷之二十三脾胃门]药方
,和渣温服。温胃汤治服寒药过多,以致脾胃虚弱,胃脘痛。人参黄陈皮浓朴(姜制)砂仁益智仁甘草(炙。各五分)白豆蔻干姜泽泻姜黄(各四分)上为细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煎至半盏,温和渣服。四君子汤理脾胃之主药,补虚进食,此其人之本欤!人参白术(土炒)白茯苓甘草(炙)上各等分,每服五钱,水钟半,生姜三片、枣一枚,煎七分,不拘时温服。《拔萃方》加陈皮一味,名异功散,快脾利气最妙。六君子汤治脾胃不和,不进饮食,上
- 《证治汇补》:[卷之二内因门]脾胃
肉削瘦。饮食不能为肌肤。故宜调其饮食。适其寒温。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以甘补之。以苦泻之。(经文)脾虚升阳阴精所奉其人寿。阳精所降其人夭。(内经)奉者。脾胃和。谷气升。行春夏之令。故人寿。降者。脾胃不和。壳气下流。行秋冬之令。故人夭。升降之理。所关甚钜。所以脾虚久病。宜升阳扶胃药中。每寓升发之品。(汇补)脾虚补肾脾肾交通。则水谷自化。(杨仁斋)若房劳过度。下焦阳虚。不能上蒸脾土。熟腐五谷。致饮食少
- 古方治失眠验案
安则不寐不寐一症,多责之阴虚阳亢,所谓“阳气满不得入于阴,阴气虚故目不得瞑。(《灵枢》)。本例属体肥多痰,按滋阴法治之,显然无益反害。据脉证分析,属痰热不眠,且《素问》有“胃不和则卧不安的论述,故选用温胆汤除痰和胃,加入镇静宁神之品,疗效更著。2.半夏秫米汤:伍某,男,51岁。自述起病不寐,逐渐加重,甚至通宵不能瞑目,时值秋季,仍见自汗,食谷不香,时吐涎沫。因不寐已久,精
- 胆汁反流性胃炎中医药治疗临床研究进展
,但在中医药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研究中存在着一些问题,现对近年中医药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状况作一评述。 【关键词】胆汁反流性胃炎;中医药治疗;评述 1833年,Beaumont最早发现胆汁反流入胃,并认为这是一种异常现象,1963年,DuPlesis推测胆汁在胃溃疡及胃手术后胃炎发病中有重要作用,1967年,Capper研究了幽门的功能和几种疾病对十二指肠内容物返流的情况,至此,胆汁反流性胃
- 怎样安排晚餐才不致妨碍睡眠?
晚饭饮食的安排对能否安静的入睡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黄帝内经》中说:“胃不和则卧不安”。怎样安排晚饭才不致影响人们的正常睡眠呢? (1)不宜过饱:《彭祖摄生养性论》中说:“饱食偃卧,则气伤”。《抱朴子·极言》中也说:“饱食即卧,伤也”。民间还有俗语:“早饭宜饱,午饭宜好,晚饭宜少”。这些讲法都比较符合养生学思想。如果晚饭吃得过饱,或者是在睡觉前又吃些零食,食物得不到消化就上床睡觉,增加了胃肠负
- 《古今医统大全》:[卷之八十九幼幼汇集(中)]脾胃门(第一)
和中汤治小儿脾胃不和,呕逆恶心,冷热不调,减食泄泻,腹痛肠鸣,少力嗜卧。浓朴白术干姜甘草(各二钱)上为细末,每服二钱。姜二片,水八分煎,乳食前温服。(仁斋)保和丸治小儿食伤发热,欲成疳证。常服,益脾胃,食则不伤。白术(五两)茯苓半夏(制)山楂神曲(炒。各三两)陈皮连翘萝卜子(各二两)苍术(制)枳实(炒)香附子(制)浓朴(制)黄芩(酒炒)黄连(酒炒。各一两)上为细末,姜汁打面糊为丸,如黍米大。每服
- 内服外敷法治疗小儿厌食症30例疗效观察
愈6例,总有效率8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3讨论小儿厌食症是儿科临床常见病症,多数患儿不伴有器质性病变。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为稚阴稚阳之体。饮食不节,偏食多食,损伤脾胃,皆可导致胃主纳、脾主运的功能失司。治疗上应以调理脾胃为基本原则,根据不同临床表现,分别治以运脾、健脾、补脾为主,外敷药方组成具有健脾燥湿、行气消滞的作用,符合小儿厌食症的病机,配合治疗,疗效显著。
- 《灵素节注类编》:[卷七诸厥病证]热厥寒厥
气,乘虚上僭,夫阴阳和平之元气,因中敷布而达外者也,阳气衰,则不能敷布渗营其经络,而阳日损,阴气独在,故手足皆寒,而为厥逆也。帝曰∶热厥何如而然也?岐伯曰∶酒入于胃,则络脉满而经脉虚,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阴气虚则阳气入,阳气入则胃不和,胃不和则精气竭,精气竭则不营其四肢也。此人必数醉若饱以入房,气聚于脾中不得散,酒气与谷气相薄,热盛于中,故热遍于身,内热而溺赤也。夫酒气盛而悍,肾气日衰,阳气独
- 吴直阁增诸家名方
治小儿冷伤,脾胃不和,腹胀气闷,不欲饮食。 高良姜草豆蔻(去皮)陈皮(去白)当归(微炒)肉桂(去粗皮)各一分、人叁(去芦)半两上件捣,罗为散。三岁儿每服一钱,水一盏,煎至五分,去滓,温服,不计时候。量儿大小,加减服之。 人叁圆 治小儿乳哺,饮冷过度,伤冷脾胃,腹胁胀满,多吐痰涎。 人叁丁香陈皮(去
- >>点此搜索更多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