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阳气失亡
亡阳为病机[1],又称“阳脱”[2],是亡阴的进一步发展,为阳气衰竭的危重症候[3]。亡阳指阳气在短时间内大量亡失,脏腑功能突然严重衰竭,因而导致生命垂危的病理变化[2] 。阳气失亡,可引起亡阳证[1] 。以汗出不止为主症[1]。主要症状有大汗淋漓、汗出如珠、畏冷踡卧、四肢厥冷、精神萎靡、面色苍白、呼吸微弱、渴喜热饮、脉微欲绝或浮而中空等[3]。治宜回阳固脱。一般亡阴是亡阳的必要条件,亡阳是亡阴的必然结果。两者是同一疾病的不同发展阶段[3]。《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张氏医通·杂门》:“汗出不止,名曰亡阳。以附子理中加黄芪,外用温粉扑之。”
《杂病源流犀烛·诸汗源流》:“汗多不止,真阳亡脱,名曰亡阳症。其身体必冷,多成痹寒或四肢拘急,宜桂枝附子汤。”伤寒病发汗过度,易致亡阳[1]。《伤寒论》用大青龙汤有“汗多亡阳,遂虚”之说[1]。
4 无阳
亡阳作无阳解[1]。《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脉经》卷七:“少阴病脉微,不可发其汗,无阳故也。”
5 参考资料
-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35.
- ^ [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医药基本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 ^ [3]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59.
治疗亡阳的穴位
- 下陵
里,统为胃之俞穴。华元化谓:三里主治五痨、羸瘦、亡阳、虚乏、胸瘀血、乳痈等症。秦承祖谓:诸症皆治,但...
- 三里
里,统为胃之俞穴。华元化谓:三里主治五痨、羸瘦、亡阳、虚乏、胸瘀血、乳痈等症。秦承祖谓:诸症皆治,但...
- 足三里
里,统为胃之俞穴。华元化谓:三里主治五痨、羸瘦、亡阳、虚乏、胸瘀血、乳痈等症。秦承祖谓:诸症皆治,但...
- 鬼邪
里,统为胃之俞穴。华元化谓:三里主治五痨、羸瘦、亡阳、虚乏、胸瘀血、乳痈等症。秦承祖谓:诸症皆治,但...
- 下三里
里,统为胃之俞穴。华元化谓:三里主治五痨、羸瘦、亡阳、虚乏、胸瘀血、乳痈等症。秦承祖谓:诸症皆治,但...
- 更多治疗亡阳的穴位
治疗亡阳的方剂
- 回阴散痉汤
阴之木,非少阴之水不生,何必补肾中之火?讵知汗发亡阳,阳气尽从外泄,肾中已无真火,单用寒凉以祛热,则...
- 人参益气汤
,生甘草2分。功效:补气,益水,清热。主治:过汗亡阳变证。虚而瘛搐。用法用量:上(口父)咀,都为1服...
- 竹叶黄耆汤
,气血皆虚,胃火独盛,善治者补泻兼施,寒之而不致亡阳,温之而不至于助火,扶正而邪却矣。四君子气药也,...
- 固涩剂
,需配伍相应的补益药,使之标本兼顾。若元气大虚,亡阳欲脱之证,不是单纯的固涩剂所能治疗的,急需大剂量...
- 龟蛎神膏
钱,肉桂2钱,牡蛎3钱,龟膏3钱。功能主治:气虚亡阳,一时猝倒,状似中风,自汗不止,懒于语言。用法用...
- 更多治疗亡阳的方剂
治疗亡阳的中成药
- 附片液
。功能与主治回阳救逆,补火助阳,逐风寒湿邪。用于亡阳虚脱,肢冷脉微,阳痿,宫冷,以腹冷痛,虚寒吐泻,...
- 参附注射液
,舍此不用,将何以救之。”“人参与附子合用可救治亡阳虚脱。”“参附汤具有回阳、益气、救逆的功能,方中...
- 四逆汤
性心肌梗塞患者中,有23例并发休克,经治无一例死亡。其中亡阳型用四逆汤治疗。认为本方有升压、强心作...
- 附桂八味丸
使肺肾宣降,纳气功能下降,导致气血两虚,进而容易亡阳,使用治疗肾虚证的本方后有明显疗效,与其他汉方药...
- 心益好片
抗作用。在低压和常压缺氧条件下,能延长小鼠缺氧死亡时间,并能显著减少大鼠耗氧量。急性毒性试验表明,...
- 更多治疗亡阳的中成药
亡阳相关药物
- 苯扎氯铵溶液
有报道3%溶液灌肠数分钟后引起恶心、出冷汗终致死亡。用作阴道冲洗亦有引起死亡的病例。【禁忌】对本品...
- 甲硝唑氯己定软膏
为抗厌氧菌药,其作用机制为干扰细菌代谢、促使其死亡;醋酸氯己定为季铵盐类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对革兰阳...
- 复方甲硝唑气雾剂
菌与抗滴虫药,其作用机制是阻碍细菌代谢,促使其死亡。另一成分苯扎溴铵为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具有广谱杀...
- 复方甲硝唑气雾剂
菌与抗滴虫药,其作用机制是阻碍细菌代谢,促使其死亡。另一成份苯扎溴铵为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具有广谱杀...
- 磷霉素钙片
的早期合成,使细菌的细胞壁合成受到阻抑而导致其死亡。本品的抗菌谱较广,对大多数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
- 更多亡阳相关药物
古籍中的亡阳
- 《伤寒论辑义》:[卷二]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为营卫俱虚。反服青龙汤。则必亡阳。或生厥逆筋惕肉。此治之逆也。〔喻〕天地郁蒸。得...
- 《伤寒论辑义》:[卷一]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变之微旨。斯道之一贯。斯言尽之矣。〔程〕如汗后。亡阳动经。渴躁谵语。下后。虚烦结胸痞气。吐后。内烦腹...
- 《医述》:[卷三·伤寒提钩]伤寒
便不利,亦小肠病,岂专指膀胱?且汗为心液,如汗多亡阳,岂止坎中之阳,不干膻中之阳?不明仲景六经,故有...
- 《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卷十一]辨坏病脉证并治篇
、火熏、火熨、火灸、火劫等法,致诸坏病者,有汗后亡阳,眩冒振惕,魄汗不收;有下后虚中,结胸痞硬,下利...
- 《伤寒缵论》:[卷上]太阳下编
况里虚为悸。上虚为眩。经虚为。身振振摇。无往而非亡阳之象。所以行真武把守关口坐镇之法也。太阳病发汗。...
- 更多古籍中的亡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