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词条:王履 (最后修订于2015/9/29 16:35:02)[共654字]
摘要:王履(1332~?)为元末明初医家,字安道,号畸叟,又号抱独山人,昆山(今江苏昆山)人。通诗文画艺,曾学医于朱震亨。洪武四年(1371)任秦府良医正。著述较多,有《标题原病式》、《百病钩玄》、《医韵统》等,但留传行世的仅有《医经溯洄集》一书。此书不少论述表现出他所主张的“读者当活法,勿拘执”的进步治学思想,对《内经》、《难经》、《伤寒论》等书的古典医理以及宋以后著名医家的论点,有不少独到的阐述和发挥。尤其在论述伤寒和温病的区别上,具有独创见解。如提出“感天气恶毒异气”的病因观点,肯定了温病的临证特点。在医理上,重视心肾和“真阴真阳”之论,继承并发挥了朱震亨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吸收了刘完素的治病以泻火为主的思想,提出治疗温病当以除热为主,奠定了温病治疗中的清热养阴法则,对其后温病学家,如叶天士等很有影响。他所重视并论述的“真阴真阳”之说,对明代医家所论的“命门”说,亦有一定影响。他如主张对疾病从临床症状来分析,反对侈谈运气等等,都有一定意义。王履为元明间医学家兼画家(1332-1391年)。喜爱医学,后拜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为师。临证讲究遵循《内经》及《伤寒》之原则,然又能活......
>>>查看全文
相关文献:
- 王履
王履 元明间医学家兼画家(1332-1391年)。字安道,号畸叟、奇翁、抱独老人或抱独山人,昆山(今属江苏)人。喜爱医学,后拜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为师。临证讲究遵循《内经》及《伤寒》之原则,然又能活机圆法,灵活变通,而不拘泥于古人臼窠,如认为温病伤寒在治法上应有所区别,而不宜一概师效《伤寒》之法;又如于亢则寒,承乃制之理论思想方面,亦颇有发明,每能独杼己见。所著甚丰,其《医经溯洄集》二书,为后
- 《张卿子伤寒论》
《张卿子伤寒论》 伤寒著作。七卷。明末张卿子参订。张氏推崇成无己,认为成氏《注解伤寒论》“引经析义,尤称详洽,虽牴牾附会,间或时有,然诸家莫能胜之”(见凡例)。遂据此本旁采朱肱、许叔衡、庞安时、王履、王肯堂等诸家学说之精华。以补充发明。此书最早有明刊本,几种清刻本。近代有《中国医学大成》本,并于1949年后重印出版。作者:
- 程德斋
程德斋 元代医家。泰定(1324-1328年)年间整理《伤寒论》治法,撰成《伤寒钤法》(或云与马宗素同撰》。然拘于按日时受病立法,受到王履、万全、徐春甫等人的抨击,指出其偏。作者:
- 许谌
许谌 明代医生。字元孚,号娄愚,娄东(今属江苏)人。于医术颇有精深研究,且曾以名医王履为师,深得其传,名噪一时。作者:
- 《医经溯洄集》
《医经溯洄集》 医论著作,一卷。元·王履撰于1368年。全书共23篇,寓有对医学探本溯源之义,故名《医经溯洄集》。内容主要有研究《内经》、《伤寒论》等医著心得,对于温病与伤寒的辨析和对李东垣学说的探讨等。他根据《内经》“亢则害,承乃制”的观点,阐发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性,论述人体以五脏为中心的五大功能系统的相互制约协调和统一,在人体生理、病理中所起的作用。并以这一原则广泛地讨论病理与治疗法则,对温
- 《医经溯洄集》
《医经溯洄集》 医论著作,一卷。元·王履撰于1368年。全书共23篇,寓有对医学探本溯源之义,故名《医经溯洄集》。内容主要有研究《内经》、《伤寒论》等医著心得,对于温病与伤寒的辨析和对李东垣学说的探讨等。他根据《内经》“亢则害,承乃制”的观点,阐发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性,论述人体以五脏为中心的五大功能系统的相互制约协调和统一,在人体生理、病理中所起的作用。并以这一原则广泛地讨论病理与治疗法则,对温
- 《伤寒微旨论》
论述辨脉,汗、下、温中等治疗大法,用药和某些病证的证治,并附方论、治案。所用方剂不限于《伤寒论》方,多为自拟方。所设汗、下、温中诸法均依立春后至清明前;清明后至芒种前;芒种后至立秋前三个不同阶段而定。韩氏在阐发《伤寒论》的学术经验方面多有创新,体现了一定程度的变化与发展,论著颇为后世所重。但王履在《医经溯洄集》中批评韩氏“将温暑作伤寒立论”,应予注意。现存清末刻本及石印本,《四库全书》本等。作者:
- 《伤寒微旨论》
论述辨脉,汗、下、温中等治疗大法,用药和某些病证的证治,并附方论、治案。所用方剂不限于《伤寒论》方,多为自拟方。所设汗、下、温中诸法均依立春后至清明前;清明后至芒种前;芒种后至立秋前三个不同阶段而定。韩氏在阐发《伤寒论》的学术经验方面多有创新,体现了一定程度的变化与发展,论著颇为后世所重。但王履在《医经溯洄集》中批评韩氏“将温暑作伤寒立论”,应予注意。现存清末刻本及石印本,《四库全书》本等。作者:
- 中医外感热病治疗溯源(二)
温发汗,倡辛凉清解,旗帜鲜明,对世后有较深的影响。张子和第一次明确指出,寒凉清解之药亦可致汗解表。他说:“世俗只知惟温热者可为汗药,岂知寒凉亦能汗也。”寒凉能清解郁热,使阴阳和利,故能汗出而愈。 王履有感于辛温解表的难于使用,愤而在《医经溯洄集》中提出“法也,方也,仲景专为即病之伤寒设,不兼为不即病之温暑设”。对于韩祗和、庞安常、朱肱、刘河间等医学家在仲景麻黄汤、桂枝汤中加入寒凉药,治疗春夏季节
- 《神农本草经赞》:[卷三下经]贯众
。羹通嗌。李时珍曰。多生山阴近水处。其根一本而众枝贯之。吴普曰。贯中冬夏不凋。黑聚相连卷。旁行生。苏颂曰。叶绿色。似鸡翎。又名凤尾草。陶弘景曰。毛芒金似老鸱头。韩保升曰。苗似狗脊。郭璞赞。翘尾翻飞。王履诗。金仙已跨摩云翎。元好问诗。攒头争似与春争。乔宇记。俯首伏脊。黄庭坚书。荒年以贯众煮黑豆。日啖五七粒。能食百草木枝叶。有味可饱。礼。毋羹。王曰。有食鱼羹。为骨所鲠。饮贯众浓汁而消。《神农本草经赞》
- 《神农本草经赞》:[卷三下经]锻石
化。风散灵吹。禁严度酿。涂解填肌。潜藏龙骨。历久探奇。刘孝孙诗。高嶂接云根。论衡。以椎系凿。陶弘景曰。近山生青白石。作灶烧之。晋书传。荀勖曰。此是劳薪所炊。苏颂曰。又名石。有二种。风化者。置风中自解。水化者。以水沃之热蒸而解。扬雄文。从风濡化。王履诗。满山松树送灵吹。陶弘景曰。灰性至烈。以度酒饮。则腹痛下利。苏恭曰。疗疮生肌。李时珍曰。古墓中锻石。名地龙骨尤佳。王维诗。探奇不觉远。《神农本草经赞》
- 朱震亨
大补阴丸、琼玉膏等,皆为后世所重,后世尊为“养阴派”。其著作甚丰,重要者如《格致余论》、《金匮钩玄》(一名平治荟萃》)、《局方发挥》、《本草衍义补遗》,尚有由其门人整理之著作如《丹溪医案》、《丹溪医论》、《脉因证治》、《丹溪心法》、《丹溪心法附余》。此外,尚有若干署名丹溪,实为托名之著作,如《医学发明》、《活法机要》、《脉诀指掌图说》等。其门人甚多,著名者如戴思恭、王履等,皆有成就并传其学。作者:
- 新校注陈修园医书(第四辑)
作者:(清)陈念祖撰著,王履康,陈竹友,俞慎初等校注出版社: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ISBN:7533520815印次:1纸张:胶版纸出版日期:2004-1-1字数:380000版次:2a内容提要:本辑收录陈修园《医学三字经》、《伤寒真方歌括》、《长沙方歌括》、《金匮方歌括》、《时方歌括》五部以歌诀形式撰写的医书。《医学三字经》:四卷。卷一、二简要介绍从医学源流到临床内、妇、儿科35种常见病证的症状、诊
- 《本草备要》:[谷菜部]山药
脾。入脾、肺二经,补其不足,清其虚热(阴不足则内热,补阴故能清热)。固肠胃,润皮毛,化痰涎,止泻痢(渗湿故化痰止泻。《百一方》∶山药半生半炒,米饮下。治噤口痢)。肺为肾母,故又益肾强阴,治虚损劳伤(王履云∶八味丸用之以强阴);脾为心子,故又益心气(子能令母实),治健忘遗精(昂按∶山药性涩,故治遗精泄泻,而诸家俱未言涩)。生捣,敷痈疮,消肿硬(山药能消热肿,益补其气,则邪滞自行。丹溪云∶补阳气生者,
- 《医经溯洄集》:神农尝百草论
。谓其不尝不可也。谓其悉尝亦不可也。然经于诸药名下不着气性等字。独以味字冠之者。由药入口惟味为先故也。又药中虽有玉石虫兽之类。其至众者惟草为然。故遂曰尝百草耳。岂独尝草哉。夫物之有毒。尝而毒焉。有矣。岂中毒者。日必七十乎。设以其七十毒。偶见于一日而记之。则毒之小也。固不死而可解。毒之大也。则死矣。孰能解之。亦孰能复生之乎。先正谓淮南之书多寓言。夫岂不信。《医经溯洄集》清王履公元1644-1911年
- 第四节中风病
预后很有帮助。唐宋以后,特别是金元时代,许多医家以“内风”立论,可谓中风病因学说上的一大转折。其中刘河间力主“肾水不足,心火暴甚”;李东垣认为“形盛气衰,本气自病”;朱丹溪主张“湿痰化热生风”;元代王履从病因学角度将中风病分为“真中”、“类中”。明代张景岳提出“非风”之说,提出“内伤积损”是导致本病的根本原因;明代李中梓又将中风病明确分为闭、脱二证,仍为现在临床所应用。清代医家叶天士、沈金鳌、尤在
- IVP在泌尿系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及分析
burgh:Churchil,1986. 3常杰.输尿管异位开口三例报告.中华放射学杂志增刊,1986,1:53. 4姜兆侯.输尿管异位开口三例报告.中华放射学杂志,1983,17:71. 5王履琨.先天性胸内异位肾-附两例报告.中华放射学杂志,1981,15:302. 6邓官云.非融合型横过异位肾一例.中华放射学杂志,1983,17:187. 7刘子江.肾功能造影对静脉肾盂造影不显影诊
- 论火与疾病
阴血生化不足,阴血虚而导致火旺;其三,气虚外邪侵袭,邪正相搏而发热。 郁而化火郁而化火包括气郁化火、湿郁化火、血郁(瘀)化火、痰郁化火、食郁化火五种情况。其中气郁是郁而化火的基本病机。气郁化火,即王履所说的“气郁成热。气在人体运行不止而贵在流布通畅,若气的运行窒碍,则可化而为火。痰、食、湿、血等郁滞化火,均与气机郁滞有关。 阳盛化火阳邪侵袭人体,或过食辛辣食物、过服辛温药物,或暴怒
- 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偏身瘫痪30例临床观察
uo;中风范畴,有关中风记载最早见于《内经》,本病起病急,变化迅速与风性善行数变的特征相似,故以中风多见的突然意识昏仆,不省人事,伴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或者不经昏仆,而仅以口眼歪邪为主证。王履从病因学角度将中风病分为“真中、“类中。中风发生主要因素在于患者平素气血亏虚,心肝肾三脏阴阳失调,加之忧思恼怒、不节饮食、房事劳累、外邪侵袭而诱发,以致气血运行受阻,肌肤筋脉
- 海派中医之名
阳派(扶阳派)、肾命学派、经方派、时方派等;以学术代表人物命名者如河间学派、易水学派、丹溪学派等。如著名的“丹溪学派就是指创始于元代朱丹溪,发扬光大于其传人赵道震、赵良仁、戴垚、戴思恭、王履、刘叔渊、刘纯等,以理论上倡导“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论,临床上强调滋阴降火、保存阴气为主要学术特征的一个中医学术派别。 以文化和学术活动昌盛地区为基础形成具有特色学术成果的学术群体,可称
- 中风病证治经验
。亦有因五志有所过极而卒中者。夫五志过极,皆为热甚。俗云风者,言末而忘其本也。”李东垣也力辟外风:“此非外来之风邪,乃本气自病也。”至此,《内经》、《金匮》所确立的“外风”之说被彻底动摇,虽然其后有王履提出“真中风”和“类中风”之分及喻嘉言解释“火召风入、气召风入、痰召风入”之说都只能是寥寥几声为难舍经典外风之说抱残守缺的余音。至明张景岳“非风”之论则将“外风”说彻底推翻,并将“风邪”为患及内外风
- 《医经溯洄集》:伤寒四逆厥辨
。少阴病。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此三条者。二为死。一为可治。虽通由诸证兼见而然。然死者以四逆言。可治者以厥冷言。则亦可见。四逆与手足厥冷之有轻重浅深矣。夫四肢通冷。其病为重。手足独冷。其病为轻。虽妇人小子亦能知之。成氏乃谓厥甚于逆。何邪。若能知四逆厥之所以异者。在于独指手足言。与兼指臂胫以上言。则不劳创为不温与冷之曲说。而自然贯通矣。《医经溯洄集》清王履公元1644-1911年
- 《幼科释谜》:[卷四感冒]春温风温夏热秋燥冬寒症治
王履曰。小儿春日温病。未满三日。先用惺惺散二帖。后四五日不解。烦渴呕吐。白术散。自汗口燥。用制白虎汤。六七日。大便燥结。四顺饮子下之。心腹大实大满。牛黄通肠丸下之。初起。疑是疮疹。只用葛根升麻汤解肌。叶桂曰。春温。伏气症也。昔人以冬寒内伏。藏于少阴。入春发于少阳。以春木内应肝胆也。寒邪深伏。已经化热。昔人以黄芩汤为主方。苦寒直清里热。热伏于阴。苦味坚阴。乃正治也。知温邪忌散。不与暴感门同法。若因外
- 《医宗金鉴》:[卷二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并治第三]赤小豆当归散方
、手中十指脉络暴出之处出血,轻则用刮痧法,随即服紫金锭,或吐、或下、或汗出而愈者不少。若吐泻不止,厥逆冷汗,脉微欲绝,用炮附子、炮川乌、吴茱萸、丁香、生干姜、甘草,虚者加人参救之,亦多得生。【集注】王履曰:仲景虽有阴毒之名,其叙证不过面目青,身痛咽痛而已,并不言阴寒极盛之说。其升麻□甲汤,并不用大热药,是知仲景所论阴毒者,非阴寒之病,乃感天地恶毒异气入于阴经,故曰阴毒耳!后人谓阴寒极盛之证,称为阴
- 《伤寒论纲目》:[卷七]伤寒坏病
温病。温病未已。重遇于邪。变为温疟。风温。温毒。温疫。病未尝坏。故以变名之。一曰坏病。一曰变症。名目自是不同。可见异气。非为坏病也。审矣。假如温疟果为坏病。则仲景不言小柴胡症罢也。请人思焉而自悟乎。王履曰。太阳外症不解。风寒从枢而入少阳矣。若见少阳诸症。尚可用柴胡治之。若误治后。不见半表半里症而谵语。是将转入阳明而不属少阳矣。故柴胡不中与之。然亦不得以谵语即为胃实也。当察何逆。《伤寒论纲目》清沈金
- 《伤寒论纲目》:[卷十]盗汗
【纲】仲景曰。阳明病。脉浮而紧者。必潮热。发作有时。但浮者。必盗汗出。【目】朱肱曰。脉浮盗汗。黄汤。或柴胡姜桂汤。桂枝茯苓白术汤。王履曰。盗汗者。睡而汗出也。睡则胃气行里。表中阳气不致。故津液得泄。觉则气行于表。而汗止矣。楼英曰。杂病盗汗。责其阴虚。伤寒盗汗。由邪气在半表里使然也。若邪气在表。则又谓之自汗矣。经曰。微盗汗出。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又阳明当作里实。而脉浮者。云必盗汗。是犹有表邪也。非若
- 《医经溯洄集》:伤寒温病热病说
寒之直伤阴经。与太阳虽伤。不及郁热即传阴经为寒证。而当温者。又与温病热病大不同。其可妄治乎。或者知一不知二。故谓仲景发表药。今不可用。而攻里之药。乃可用。呜呼。其可用不可用之理。果何在哉。若能辨其因。正其名。察其形。治法其有不当者乎。彼时行不正之气所作。及重感异气而变者。则又当观其何时何气。参酌伤寒温热病之法。损益而治之。尤不可例以仲景即病伤寒药通治也。《医经溯洄集》清王履公元1644-1911年
- 《本草从新》:[卷六草部]泽泻
目昏、渗去其湿热、则清气上行、头目诸证自除、仲景八味丸用泽泻、宗谓其接引桂附入肾经、时珍膀胱之邪气也、古人用补、有宜泻邪、邪去则补药得力、一阖一辟、此乃玄妙、后人不知此理、专一于补、必致偏胜之患矣、王履溯洄集曰∶地黄山萸茯苓丹皮、皆肾经药、桂附右肾命门药、何待接引乎、钱仲阳谓肾为真水、有补无泻、或云脾虚肾旺、故泻肾扶脾、不知肾之真水不可泻、泻其伏留之邪耳、易老云∶去脬中留垢、以其微咸、能泻伏水故也
- 《幼科释谜》:[卷四啼哭]啼哭原由症治
钱氏当归丸。热夜啼者。腹热痛。夜啼面赤。唇焦便赤。用人参汤下三黄丸。张涣曰。婴儿在胎之时。其母将养一切不如法。及取凉饮冷食过度。冷气入儿肠胃。使胎气不强。致生下羸弱多病。俯仰多啼。名曰啼。宜养脏汤。王履曰。小儿夜啼有四症。一曰寒。二曰热。三曰口疮重舌。四曰客忤。寒则腹痛而啼。面青白。口有冷气。手足腹俱冷。曲腰而啼。宜六神散、益黄散。热则心躁而啼。面赤。小便赤。口中热。腹暖。或有汗。仰身而啼。或上半
- 《幼科释谜》:[卷三食积]食积原由症治
王履曰。仲景云。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涩。故知有宿食。下之宜大承气汤。然同一发热。而伤食者惟肚腹之热为甚。且粪极酸臭。夜间潮热。尤伤食之明验也。小儿宿食不消者。胃纳水谷而脾化之。儿初不知樽节。胃之所纳。脾气不足以胜之。故不消也。钱氏论食不消。由脾胃冷。当补脾。益黄散主之是也。初虞世曰。小儿食积者。因脾胃虚冷。乳食不化。久而成积。其症至夜发热。天明复凉。腹痛膨胀。呕吐吞酸。足冷肚热。喜睡神昏。大便酸臭
- 《医经溯洄集》:中风辨
哉。如内经所谓。三阴三阳发病为偏枯痿易。四肢不举。亦未尝必因于风。而后能也。夫风火气湿之殊。望闻问切之异。岂无所辨乎。辨之为风。则从昔人以治。辨之为火气湿。则从三子以治。如此。庶乎析理明。而用法当矣。惟其以因火。因气。因湿之证。强因风而合论之。所以真伪不分。而名实相紊。若以因火。因气。因湿证分出之则真中风病彰矣。所谓西北有中风东南无中风者。其然欤。否欤。《医经溯洄集》清王履公元1644-1911年
- 《伤寒论纲目》:[卷九]舌苔
小柴胡和解之。若舌生黄。热已入胃。调胃承气汤。舌上黑苔。或生芒刺。是肾水克心火。急以大承气下之。此热已极也。【纲】仲景曰。舌上如苔者。以丹田有热。胸中有寒也。【目】成无己曰。此条是邪气初传入里者也。王履曰。胸中有寒者。谓寒气初传入里也。舌乃心苗。应南方。色本红。邪在表。舌无苔。邪在里。津液抟结。舌生苔而滑。热渐深。舌苔燥而涩。热聚胃。舌苔黄。承气汤下之。热极深。病极笃。舌苔黑。经曰。热病口干。舌黑
- 《伤寒论纲目》:[卷二]恶风
。无汗恶风为伤寒。当发汗。汗出恶风为中风。当解肌。里症虽具。恶风未罢。当先解外。赵献可曰。恶风者。卫中四时之虚风。所以恶风也。其人当汗出而脉缓也。数与桂枝汤。桂枝加葛根汤。使遍体微润连日。当自解矣。王履曰。卫气者。所以温肌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故风邪中于卫也。则必恶风。恶寒恶风。俱为表症。但恶风比恶寒为轻耳。恶寒者。虽不当风而时自怯寒。恶风者。居密室帏中。则无所畏。或当风。或挥扇。则淅淅
- 《伤寒括要》:[卷上]厥
(厥者四肢冷也逆者手足冷也邪在三阳则热传至太阴则温至少阴则逆至厥阴则厥故成氏以为厥甚于逆而王履非之似亦不必厥有阴阳之殊最当详慎)太阳脉浮。自汗。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攻表。误也。得之便厥。咽干。烦躁。吐逆。(甘草干姜汤)阳明脉滑而厥。里有热也。(白虎汤)三阳合病。腹满。身重。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汗手足逆冷。若自汗者。(白虎汤)少阴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
- 《医经溯洄集》:外伤内伤所受经言异同论
。亦未必专害皮肉筋脉。而不能害脏腑。邪气水谷。亦未必专害脏腑。而不能害皮肉筋脉也。但以邪气无形。脏主藏精气。故以类相从。而多伤腑。水谷有形。腑主传化物。故因其所有。而多伤腑。湿气浸润。其性缓慢。其入人也以渐。其始也自足。故从下而上。从浅而深。而多伤于皮肉筋脉耳。孰谓湿气全无及于脏腑之理哉。至若起居不时一语。盖劳役所伤之病。不系上文。异同之义。故不之及也。《医经溯洄集》清王履公元1644-1911年
- 《本草备要》:[草部]泽泻
则水涸而火生。张仲景八味丸用泽泻,寇宗谓其接引桂附入肾经。李时珍曰∶非接引也,乃取其泻膀胱之邪气也。古人用补药,必兼泻邪,邪去则补药得力,一阖一辟,此乃玄妙。后人不知此理,专一于补,必致偏胜之患矣。王履曰∶地黄、山茱、茯苓、丹皮,皆肾经药,桂、附右肾命门之药,何待接引乎?钱仲阳谓∶肾为真水,有补无泻。或云脾虚肾旺,故泻肾扶脾,不知肾之真水不可泻,泻其伏留之邪耳!脾喜燥,肾恶燥,故兼补为难。易老云∶
- 《本草纲目》:[主治第三卷百病主治药]呃逆
(呃,音噫,不平也。有寒有热,有虚有实。其气自脐下冲上,作呃呃声,乃冲脉之病。世亦呼为咳逆,与古之咳嗽气急之咳逆不同。朱肱以哕为咳逆,王履以咳嗽为咳逆,皆非也)【虚寒】〔草谷菜部〕半夏(伤寒呃逆,危证也,以一两,同生姜煎服。)紫苏(咳逆短气,同人参煎服。)乌头(阴毒咳逆,同干姜等分,研炒色变,煎服。)缩砂(同姜皮冲酒服。)麻黄(烧烟嗅之立止。)细辛(卒客忤逆,口不能言,同桂安口中。)旋复花(心痞噫
- 《医经溯洄集》:阳虚阴盛阳盛阴虚论
之阳乎。是则风寒常相因耳。故桂枝麻黄皆温剂也。以温剂为治。足以见风寒之俱为阴邪矣。但伤卫则桂枝。伤荣则麻黄。荣卫虽殊。其为表则一耳。仲景此言。但以戒汗下之误为主。不为荣卫设也。举桂枝则麻黄在其中矣。所谓阳盛即毙者。是言表证已罢。而里证既全。可攻而不可汗。所谓阴盛以亡者。是言里证未形。而表证独具。可汗而不可攻。由是观之。则越人仲景之本旨。庶乎畅然于其中矣。《医经溯洄集》清王履公元1644-1911年
- 中医学对脑卒中认识的回顾
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自汉以后,虽然后世有许多关于中风的论述,但在病名的发展上没有很大的变化,主要是从中风病名的细化和分化上论述,这种细化主要是从病因病理和鉴别诊断的角度考虑的,但也很有意义。如王履《医经溯洄集》把因于风而中风者,称为“真中风;因于火、气、湿等而中风者称为“类中风。《诸病源候论》中有论述中风、风癔、风口喁、风偏枯等情形,但只有“中风讲的是中风
- 《本草纲目》:[草部第十九卷草之八(水草类二十三种)]泽泻
仲景八味丸用之者,亦不过引接桂、附等,归就肾经,别无他意。好古曰∶《本经》云久服明目,扁鹊云多服昏目,何也?易老云∶去脬中留垢,以其味咸能泻伏水故也。泻伏水,去留垢,故明目;小便利,肾气虚,故昏目。王履曰∶寇宗之说,王好古韪之。窃谓八味丸以地黄为君,余药佐之,非止补血,兼补气也,所谓阳旺则能生阴血也。地黄、山茱萸、茯苓、牡丹皮皆肾经之药,附子、官桂乃右肾命门之药,皆不待泽泻之接引而后至也。则八味丸
- 《金匮玉函要略述义》:[卷上]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弱。悲忧惨戚。多卧少起。久者积年。轻者才百日。渐至瘦削。五脏气竭。则难可复振。治之汤方。(即本方)劳虚腰痛。少腹拘急。按此证阴虚颇重。而无上炎之势。故纯补下元。而无取于建中和谐之法矣。又按寇宗朱震亨王履李时珍并论此方之理。王李俱驳寇氏。然寇说似长。今具列于左。以备参考。盖茯苓泽泻。或引接桂附。以达下焦。如消渴所用。是也。或藉力桂附。以通水淤。如转胞所用。是也。今如此条。则引接通利。俱兼取之矣。五苓
- 中医临床“药动学“浅论
虚,引他经之气血注之耳”。因此,药物发挥疗效的关键在于调整人体自身的阴阳偏颇,并非大都直接发挥治疗效能的(外用药物则是取内外合治之效)。正如《伤寒用药研究》所云:“风得船而历其势,药待病以显其功”。王履《神农尝百草论》亦云:药物“愈疾之功,非阁下不能以知之”,均谓虽用切病对证之药,须有凭借始显功用,须有疾苦才见效力。因此,笔者研究认为,药入于胃,脾气吸收输布后,即依附生理功能活动以运行始得发挥药理
- 清暑之剂
甘淡,能消脾胃之暑湿,降浊而升清,黄连苦寒,能入心脾清热而除烦也。{李时珍曰,有处高堂大厦而中暑者,因纳凉太过,饮冷太多,阳气为阴邪所遏,反中入内,故见头痛恶寒之证,用香薷以发越阳气,散水和脾则愈,王履曰,此非中暑,盖亦伤寒之类耳,玉机微义曰,东垣论暑证,同冬月伤寒传变,为证不一,彼为寒邪伤形,此则暑热伤气,若元气虚甚,有一时不救者,与伤寒阳毒顷刻害人实同,启是病例,大开后人聋聩,活人书云,脉虚身
- 《医方集解》:[发表之剂第二]麻黄汤
佐以芍药泻木而固脾;使以姜枣行脾之津液而和营卫。下后微喘者,加浓朴、杏仁以利肺气也;汗后脉沉迟者,加人参以益肺气也。《活人书》加黄芩为阳旦汤,以泄肺热也,是桂枝汤虽太阳解肌轻剂,实为理脾救肺之药也。王履曰∶伤寒即病者,谓之伤寒,不即病者,谓之温暑,其原不殊,故一称为伤寒,其类则殊,施治不得相混。仲景之书,专为即病之伤寒设,不兼为不即病之温暑设也,今人或以伤寒法治温暑,不过借用耳。三阴伤寒,寒证十居
- 《伤寒论纲目》:[卷四]呕吐
寒邪初感。太阳先受第一日也。初受之日。已有吐意。已伏呕逆之机。故兼有烦躁之症。急数之脉也。将者将然未然之词。【纲】仲景曰。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目】王履曰。呕家之为病。气逆者必散之。痰饮者必下之。千金曰。呕家多服生姜。此是呕家圣药。是要散其逆气也。金匮又曰。呕家用半夏以去其水。水去呕则止。是要下其痰饮也。呕多虽有阳明症不可下者。谓其气逆而未收敛为实
- 《伤寒论纲目》:[卷十三·太阴经症汗后寒热不解]附录三阴病或热或寒辨
王履曰。尝读仲景伤寒论。于太阴有曰。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四逆辈。于少阴有曰。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少阴病。下利。白通汤。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
- 《幼科释谜》:[卷三水肿(诸肿胀附)]水肿原由症治
虚。是以致肿。以上宜平调胃气。补脏充实。方可去肿。先服四味理中汤减半干姜加白术、桑皮。伤寒虚肿。加枳实。作喘加淡豉。泻痢虚胀。宜正气调胃。胃气既壮。救生丹利之。肿即退。再用观音散调补脏腑。即平复矣。王履曰。气虚肿。亦名气蛊。血虚肿。亦名血蛊。小儿所患肿胀一门。最为要急。前人少有究竟。然肿胀之作。皆由荣卫不顺。脏腑怯弱。壅滞三焦。流注百脉。表里俱虚。邪正相乱。以致四肢浮盛。肚腹膨满。多由食毒得之。饮
- 《周慎斋遗书》:[卷六]内伤
热者是也。如内伤夹痰者,则于补中益气汤内加半夏、竹沥、姜汁之类。其人肥白、喘满、吐痰,脉沉滑、洪滑者是也。夫外感、内伤不同,发表、补中有异,岂可妄施治法哉!东垣论饮食劳倦为不足之证,治用补中益气汤。王履道又论不足之中,当分别饮食伤为有余,劳倦伤为不足。若人伤饮食而留积不化,以致宿积郁热发于外,此为有余之证,用枳术丸等方消导;若人伤饥失饱,致损脾胃,非有积滞,则当用补药。盖脾胃全赖饮食滋养,今因饥饱
- 《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卷二]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并治第三
、手中十指脉络暴出之处出血,轻则用刮痧法,随即服紫金锭,或吐、或下、或汗出而愈者不少,若吐泻不止,厥逆冷汗,脉微欲绝,用炮附子。炮川乌、吴茱萸、丁香、生干姜、甘草,虚者加人参救之,亦多得生。【集注】王履曰∶仲景虽有阴毒之名,其叙证不过面目青,身痛咽痛而已,并不言阴寒极盛之说。其升麻鳖甲汤,并不用大热药,是知仲景所论阴毒者,非阴寒之病,乃感天地恶毒异气入于阴经,故曰阴毒耳!后人谓阴寒极盛之证,称为阴
- 《医经溯洄集》:二阳病论
所资。则无所运化。而生精血矣。故肠胃有病。心脾受之。则男为少精。女为不月矣。心脾当总言。男女不当分说。至隐曲不月。方可分说耳。者如释者之言。则男之精。独资于脾。而不资于心。女之血。独资于心。而不资于脾。有是理耶。盖男女之精血。皆由五脏六腑之相养而后成。可谓之男精资于脾。女血资于心乎。经本曰男女皆有心脾之病。但在男子。则隐曲之不利。在女子。则月事之不来耳。《医经溯洄集》清王履公元1644-1911年
- 中医名著汪机《伤寒选录》初探
》自1575年问世后,国内一直未见过传本,1999年中医古籍出版社据日本冈本启迪院藏明万历三年敬贤堂刻本复制本影印发行,为我们研究汪机的伤寒学说提供了依据。《伤寒选录》的研究方法及学说渊源于王叔和、成无己、王履,又能汇通诸家。从不同侧面对《伤寒论》的脉、证、方、治分别作了系统的归纳、分析、研究,载入了大量伤寒文献,使后世治伤寒之学者可籍此书而有所选择。明代祁门汪机的著述,因学术水平高而多次再版或被
- >>点此搜索更多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