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丘

目录

1 拼音

wài qiū

2 英文参考

Wàiqiū GB36[中国针灸学词典]

Fútù ST32[中国针灸学词典]

wàiqiū[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G36[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GB36[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外丘:1.经穴名;2.经穴别名。

4 经穴名·外丘

穴位外丘
汉语拼音Waiqiu
罗马拼音Waichiu
美国英译名Outer Mound
各国代号中国GB36
日本36
法国莫兰特氏VB36
富耶氏
德国G36
英国G36
美国GB36

外丘为经穴名(Wàiqiū GB36)[1]。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少阳胆经[1][1]。外丘是足少阳胆经的郄穴[1][2][3]。外为内之对,丘即土丘,此穴在外踝上方,局部肌肉隆起如丘,故名外丘[3]。外丘穴主治胸胁、下肢等疾患:如头项强痛,胸胁支满,癫疾吐沫,肤痛,萎痹,寒湿脚气,头项痛,胸胁痛,腿痛,脚气,下肢麻痹,肝炎,胆囊炎,坐骨神经痛,颈项强痛,胸胁胀满,下肢痿痹,癫狂,狂犬伤毒不出,现代又多用外丘穴治疗胸膜炎,肠炎,腓肠肌痉挛,腓神经痛,癫痫,踝关节周围软组织疾病等。

4.1 出处

《针灸甲乙经》:外丘,足少阳郄,少阳所生,在外踝上七寸。

4.2 穴名解

外为内之对,丘即土丘,此穴在外踝上方,局部肌肉隆起如丘,故名外丘[3]

外,与“内”对言。丘,指中央凹、四方高之处。此穴在小腿外侧,外踝高点上7寸腓骨前缘,正当腓骨长肌之肌腹隆起处与趾总伸肌之肌腹隆起处之间,其状如丘,故名外丘。[4]

4.3 特异性

外丘是足少阳胆经的郄穴[4][4][4]

4.4 所属部位

小腿[5]

4.5 外丘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外丘穴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5寸,腓骨前缘[5]

外丘穴位于小腿外侧,外踝尖上7寸,腓骨前缘。正坐取穴[5]

外丘穴位于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7寸,当腓骨前缘处;或于阳交穴前方1寸取穴[5]

一说“在外踝上六寸”(《循经考穴编》) 。

外丘穴在足少阳胆经的位置

外丘穴在小腿部的位置

外丘穴在小腿部的位置

外丘穴在小腿部的位置(肌肉)

外丘穴在小腿部的位置(骨骼)

4.6 外丘穴的取法

正坐垂足或仰卧位,在外踝尖上7寸,与阳交穴相平,于腓骨前缘取穴。

外丘穴位于小腿外侧,外踝尖上7寸,腓骨前缘[5]。正坐取穴[5]

侧卧或仰卧位,当胭横纹外侧端至外踝尖连线中点下1寸,腓骨前缘取穴;或外踝尖与腘横纹外侧端连线中点下1寸,阳交前取穴[6]

快速取穴:腘横纹头与外踝尖连线中点向下1横指,腓骨前缘处即是外丘穴[7]

4.7 外丘穴穴位解剖

外丘穴下皮肤、皮下组织、小腿深筋膜、腓骨长、短肌、趾长伸肌、踇长伸肌。皮肤由腓肠外侧皮神经分布。胫前动脉是腘动脉的终支之一,在腘窝下角,比目鱼肌腱弓下方分出以后,穿小腿骨间膜上端的孔至小腿的前面,行于胫骨前肌和踇长伸肌之间,下降至足背,移行于足背动脉。体表投影在胫骨粗隆和腓骨小头之间的中点与两踝之间连线的中点的连线即是。该动脉除同静脉伴行外,还有腓深神经同行。神经支配长、趾长伸肌。腓骨长、短肌由腓浅神经支配。

4.7.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腓骨长短肌→前肌间隔→趾长伸肌→踇长伸肌[7]

皮肤→皮下组织→腓骨长肌→腓骨短肌→趾长伸肌→𧿹长伸肌[8]

4.7.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腓肠外侧皮神经分布;深层腓浅神经肌支、腓深神经肌支和胫前动脉分布;再深层有腓深神经干和胫前动、静脉干经过[8]

布有腓浅神经和胫前动、静脉肌支[8]

4.8 外丘穴的功效与作用

外丘穴具有舒肝理气,通络安神的功效。

外丘穴有疏肝利胆,清热解毒的作用[8]

外丘穴系胆经之郄穴,有舒筋活络之功。主治腹痛,胸胁胀满,猁犬伤毒不出。兼治痿痹者,取局部也。灸猁犬毒者,增强胆腑功能也。[8]

4.9 外丘穴主治病证

外丘穴主治胸胁、下肢等疾患:如头项强痛,胸胁支满,癫疾吐沫,肤痛,萎痹,寒湿脚气,头项痛,胸胁痛,腿痛,脚气,下肢麻痹,肝炎,胆囊炎,坐骨神经痛,颈项强痛,胸胁胀满,下肢痿痹,癫狂,狂犬伤毒不出,现代又多用外丘穴治疗胸膜炎,肠炎,腓肠肌痉挛,腓神经痛,癫痫,踝关节周围软组织疾病等。

外丘穴主治胸胁、下肢等疾患:如头项强痛、胸胁支满、癫疾吐沫、肤痛、萎痹、寒湿脚气等[8]

外丘穴主治头项痛、胸胁痛,腿痛,脚气,下肢麻痹;以及肝炎,胆囊炎,坐骨神经痛等[8]

外丘穴主治颈项强痛、胸胁胀满、下肢痿痹、癫狂[8]

外丘穴主治胸胁胀满,颈项强痛,下肢痿痹;癫狂,狂犬伤毒不出[8]

现代又多用外丘穴治疗胸膜炎、肝炎、肠炎、腓肠肌痉挛等[8]

1.精神神经系统疾病:腓神经痛,下肢麻痹,癫痫;

2.运动系统疾病:踝关节周围软组织疾病。

4.10 刺灸法

4.10.1 刺法

直刺0.5~0.8寸,局部有胀重感[8]

一般直刺0.5~1.0寸[8]

直刺1~1.5寸[8][8]

4.10.2 灸法

可灸[8][8][8]

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8]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4.11 外丘穴的配伍

外丘配风池、后溪,有祛风活络止痛的作用,主治颈项强痛。

外丘配风池、天柱、肩井、外关、后溪,治颈项强痛[8]

外丘配太冲、肝俞、支沟,有疏肝理气止痛的作用,主治胸胁痛。

外丘配阳陵泉、太冲、肝俞、胆俞、支沟,治胸胁痛[8]

4.12 特效按摩

按揉外丘穴最好采取指压带揉动的方式,每次约3分钟,可缓解急性胆囊疼痛、头痛等症[8]

4.13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胸胁支满,头痛,项内寒,外丘主之。肤痛,痿痹,外丘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肤痛,痿痹,胸胁胀满,颈项痛,恶风寒,癫疾。猁犬所伤,毒不出发寒热,速以三壮,又可灸所啮之处,立愈。

《针灸大成》:主胸胀满,肤痛痿痹,颈项痛,恶风寒,猘犬伤毒不出,发寒热,速以三壮艾,可灸所啮处及足少阳络。癫疾,小儿龟胸。

《类经图翼》:主治颈项痛,胸满,痿痹癫风,恶犬伤毒不出。

4.14 外丘穴研究进展

4.14.1 治疗枕神经痛

取外丘、会宗、风池、天柱,皮肤常规消毒后用1.5寸毫针直刺0.8寸,提插捻转泻法,行针3 min,留针40 min,每隔10 min行针一次,第1日针2次,以后每日1次,5次为一疗程。共治疗80例,痊愈68例,显效12例,总有效率为100%。

5 经穴别名·外丘

外丘为经穴别名[8][8]。出《针灸大全》。出《东医宝鉴》。《东医宝鉴》作外丘[8]。即伏兔穴[8][8]

穴位伏兔
汉语拼音Futu
罗马拼音Futu
美国英译名Conquered Rabbit
各国代号中国ST32
日本32
法国莫兰特氏E32
富耶氏
德国M32
英国S32
美国St32

伏兔为经穴名(Fútù ST32)[9]。代号:ST32[10]。出《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别名外勾、外丘。属足阳明胃经[10][10]。伏即俯伏,兔即兔子,穴位局部肌肉隆起,在特定体位下形如伏兔,故名伏兔[10]。主治腿痛,下肢不遂,下肢萎痹,下肢麻痹,瘫痪,下肢痉挛,股膝冷痛,寒湿脚气,寒疝,瘾疹,下肢瘫痪,股外侧皮神经炎,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疾患,腰腿痛,腰痛,膝冷,风湿性关节炎,荨麻疹,腹股沟淋巴腺炎,疝气,腹胀,狂邪妄语等。

5.1 别名

外丘(《东医宝鉴》),外勾(《针灸资生经》)。

5.2 出处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胃足阳明之脉……以下髀关,抵伏兔。

5.3 穴名解

伏即俯伏,兔即兔子,穴位局部肌肉隆起,在特定体位下形如伏兔,故名伏兔[10]

伏,有覆义,面向下卧。兔,动物名。《针灸大成》谓:“膝上六寸起肉处,正跪坐而取之,以左右各三指按捺,上有肉起如兔之状。”人当跪坐之时则腿足之气,冲至两膝以上,则两腿股直肌,肌肉绷急,推捏不动,犹兔之牢伏也故穴名伏兔。[10]

5.4 所属部位

大腿[11]

5.5 伏兔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伏兔在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6寸[11][12]

伏兔位于大腿前外侧,髂前上棘与髌骨外缘连线上,距髌底外侧端6寸处(《针灸甲乙经》)[12]。或术者以手腕横纹抵患者膝盖上缘,当中指到达处是穴[12]。一说在膝盖上七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12]

伏兔位于股前区,髌底上6寸,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12]

伏兔穴在足阳明胃经中的位置

伏兔穴的位置

伏兔穴的位置(足阳明胃经)

伏兔穴的位置(肌肉)

伏兔穴的位置(骨骼、血管)

5.6 外丘穴的取法

正坐屈膝位,在膝髌上缘上6寸。当髂前上棘与髌骨外上缘的连线上取穴。

伏兔位于股前区,髌底上6寸,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12]

简便取穴,以手掌掌后第一横纹中点,按在髌底中点处,手指并拢向上直押在大腿上,中指尖到处是穴[12]

正坐屈膝或仰卧位,医者以手掌后第1腕横纹置于膝盖上缘压于大腿上,当中指尖处取穴[13]

伏兔穴的简便取法[13]

5.7 外丘穴穴位解剖

伏兔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股直肌、股中间肌。有旋股外侧动、静脉分支。为股前皮神经及股外侧皮神经分布处。皮肤由腰丛的肌神经前支分布。在股直肌和股中间肌之间,有旋股外侧动、静脉,两肌由股神经支配。

5.7.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股直肌→股中间肌[13]

皮肤→皮下组织→阔筋膜→股直肌→股中间肌[13]

5.7.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股前皮神经(股神经分支)和股外侧皮神经分布;深层有股神经肌支和旋股外侧动脉经过并分布[13]

布有股前皮神经及股外侧皮神经;并有旋股外侧动、静脉分支通过[13]

5.8 伏兔穴的功效与作用

伏兔有散寒化湿,疏通经络的作用。

伏兔有散寒除湿、舒筋活络的作用[13]

伏兔有舒筋活络作用[13]

5.9 外丘穴主治病证

伏兔穴主治腿痛,下肢不遂,下肢萎痹,下肢麻痹,瘫痪,下肢痉挛,股膝冷痛,寒湿脚气,寒疝,瘾疹,下肢瘫痪,股外侧皮神经炎,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疾患,腰腿痛,腰痛,膝冷,风湿性关节炎,荨麻疹,腹股沟淋巴腺炎,疝气,腹胀,狂邪妄语等。

伏兔穴主治腿痛、下肢不遂、脚气、疝气、腹胀[13]

伏兔主治股、膝等部疾患:如下肢萎痹、股膝冷痛、寒湿脚气、寒疝、瘾疹、狂邪妄语等[13]

现代又多用伏兔治疗下肢瘫痪、股外侧皮神经炎、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疾患等[13]

主治腰腿痛,膝冷,下肢麻痹或瘫痪,脚气;以及股外侧皮神经炎等[13]

伏兔穴主治下肢麻痹,腰痛膝冷,脚气;疝气[13]

运动系统疾病:风湿性关节炎,股外侧皮神经炎,下肢瘫痪,下肢痉挛;

其它:荨麻疹,脚气,腹股沟淋巴腺炎。

5.10 刺灸法

5.10.1 刺法

直刺1~2寸[13][13],局部有酸胀感[13],可传至膝部[13]

一般直刺0.8~1.2寸[13]

直刺1~1.5寸[13]

直刺:1.5~2.5寸,局部酸胀,可下传至膝部。

注意:不能刺激过强,以免损伤肌肉、筋膜[13]

5.10.2 灸法

可灸[13][13]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13]

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灸10~20分钟。

5.11 外丘穴的配伍

伏兔配髀关、犊鼻,有疏通经络的作用,治腿膝疼痛[13]

伏兔配梁丘、阳陵泉、昆仑,治腿膝屈伸不利[13]

5.12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寒疝下至腹腠,膝腰痛如清水,大腹诸疝,按之至膝上,伏兔主之。

《针灸大成》:主膝冷不得温,风劳痹逆,狂邪,手挛缩,身瘾疹,腹胀,少气,头重,脚气,妇人下部诸疾。

《备急千金要方》:狂邪鬼语,灸伏兔百壮。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风劳气逆,膝冷不得温。

5.13 研究进展

对Ca2+浓度的影响:针刺“伏兔”、“梁丘”等穴,对家兔超负荷运动骨骼肌细胞内Ca2+浓度有一定影响,针刺二穴首先可以恢复肌膜的正常结构,从而调节Ca2+代谢,迅速降低骨骼肌细胞内Ca2+浓度,解除线粒体钙超载所致的细胞功能受阻,恢复肌细胞的正常结构与生理活动[13]

6 参考资料

  1. ^ [1]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00.
  2.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13.
  3. ^ [3]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4. ^ [4] 柴铁劬.针灸穴名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5. ^ [5]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18.
  6. ^ [6]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326-327.
  7. ^ [7] 查炜.经络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8. ^ [8]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15.
  9. ^ [9]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58.
  10. ^ [10]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36.
  11. ^ [11]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58.
  12. ^ [12]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54-55.
  13. ^ [13]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180-181.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