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踝重建术

目录

1 拼音

wài huái zhòng jiàn shù

2 英文参考

operation for reconstruction of the lateral malleolus

3 手术名称

外踝重建术

4 别名

改良的Gruca手术;modified gruca procedure

5 分类

骨科/先天性畸形手术/先天性长骨缺损的手术治疗/先天性腓骨缺损的手术治疗

6 ICD编码

77.3702

7 概述

外踝重建术用于先天性腓骨缺损的手术治疗。先天性腓骨缺损又称轴旁性腓骨半肢畸形。在先天性长骨缺损中最为常见。其临床表现取决于其类型及相关畸形。一般存在肢体长度不等,可伴有马蹄外翻、膝关节屈曲挛缩、股骨短缩、膝关节、踝关节不稳和后足僵硬、合并外侧跖骨、趾骨缺如等。虽然马蹄外翻足畸形最为常见,但也有表现为马蹄内翻或仰趾外翻足的报道。临床上的问题是肢体不等长和足踝部不稳定。

Achterman Kalmchi将此类畸形分为两大类型(图3.19.6.2.2-0-1)。Ⅰ型为腓骨发育不全,Ⅱ型为腓骨完全缺如。Ⅰ型进一步分为Ⅰ型A和Ⅰ型B。Ⅰ型A表现为腓骨近端骨骺在胫骨近端的远侧,远端骨骺在距骨顶的近侧。Ⅰ型B为腓骨长度缺损30%~50%,失去其远端对踝关节的支持。Ⅱ型为腓骨完全缺损,并胫骨弯曲和短缩,以及较严重的足、踝畸形(图3.19.6.2.2-0-2)。

此类畸形的治疗,依就诊时的年龄、畸形程度、软组织紧张情况以及单侧或双侧畸形而不同。治疗目的主要在于均衡肢体长度和矫正足部畸形。Ⅰ型如果足部畸形或胫骨向前凸或弓形弯曲很轻,常用的方法是患侧垫高鞋跟,在适当时期做健肢胫骨上端骨骺抑制术或骨骺融合术,使骨骼发育成熟后两下肢等长。Ⅱ型常并发足下垂外翻及胫骨向前弯曲畸形,不宜行保守治疗,应根据足和小腿畸形程度和合并其他畸形的性质和严重程度选定手术。可通过软组织手术或骨性手术以矫正足踝部畸形和稳定踝关节。如果患肢长度与健侧相差13cm以上,不宜采用健肢骨骺抑制手术,因这样必然牺牲健肢过多的长度,但可垫高鞋跟或装配义肢。有人主张,如估计两下肢长度相差8cm以上,可考虑进行早期截肢术。截肢前必须做截骨术矫正胫骨向前弯曲畸形,而后进行Syme截肢较为合适。因为它保存了远侧端的胫骨骨骺和足跟部的脂肪结缔组织垫,有利于保留肢体长度和穿义肢末端承重。

8 适应症

外踝重建术适用于:

2~7岁Ⅱ型先天性腓骨缺损伴踝关节不稳者。

9 禁忌症

1.全身情况不良、有重要脏器疾病。

2.手术区域附近皮肤有感染病灶。

3.肢体短缩8cm以上。

10 麻醉和体位

全麻或基础加骶管麻醉。

仰卧位,上止血带进行手术。

11 手术步骤

11.1 1.切口

踝前方做S形切口长约8cm(图3.19.6.2.2-1)。

11.2 2.显露胫骨远端和踝关节

切开浅层及深层筋膜,将胫前肌、长伸肌及胫前动、静脉牵向内侧,伸趾长肌牵向外侧,显露胫骨远端及踝关节囊前方(图3.19.6.2.2-2)。

11.3 3.胫骨远端截骨

切开踝关节囊,在胫骨远端关节面的中、外1/3交界处,通过骨骺向近、内侧做一斜形截骨(图3.19.6.2.2-3)。

11.4 4.上移内侧骨块、重建外踝

将所截断的骨块向近、内侧移位1.5cm。充分游离距骨,使之放入新的踝穴。在两骨块间植入1块皮质骨,用2枚螺丝钉将3个骨块固定(图3.19.6.2.2-4)。当距骨和跟骨轴线移向中线,则外翻畸形得到矫正。

11.5 5.缝合

冲洗伤口,彻底止血,分层缝合伤口。

12 术中注意要点

操作中注意保护胫骨外侧及后外侧的骨膜,游离距骨时应保持三角韧带完整。

13 术后处理

外踝重建术术后短腿石膏固定8周,直至截骨部位愈合后才负重。

14 并发症

外踝重建术如显露、截骨及内固定过程剥离过多外侧及后外侧骨膜,可影响重建外踝的血供及其骨骺的生长。若术中切断三角韧带,可影响踝关节的稳定性。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