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感头痛

目录

1 拼音

wài gǎn tóu tòng

2 英文参考

exogenous headache[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exogenous headache[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headache due to exogenous pathogenic factor[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外感头痛(exogenous headache[1])为病证名[2]。是指感受外邪所致的头痛[2]。特点是起病较急,头痛持续不解,并伴有恶寒,发热,鼻塞流涕,骨节疼痛,咳嗽等,多属实证[2]。《景岳全书·杂证谟》:“外感头痛,自有表证可察,盖其身必寒热,脉必紧数,或多清涕,或兼咳嗽,或兼脊背酸痛,或兼项强不可以左右顾,是皆寒邪在经而然。”

由于外邪性质,受邪部位和疾病发展阶段的不同[2],外感头痛有伤风头痛、伤寒头痛、风寒头痛、风热头痛、风湿头痛、伤暑头痛、太阳头痛、阳明头痛、少阳头痛等不同名称[2]

4 关于头痛

头痛(headache[2][3])为病证名[4]。亦称头疼[4]。是指以头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4][4]。出《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头部疼痛,包括头的前、后、偏侧部疼痛和整个头部疼痛[4]。头为“诸阳之会”、“精明之府”,五脏六腑之气血皆上会于此[4]。凡六淫外感,脏腑内伤,导致阳气阻塞,浊邪上踞,肝阳上亢,精髓气血亏损,经络运行失常者,均能发生头痛[4]。除服药治疗外,还可根据病机,配合针灸疗法,常可提高疗效[5]。针灸治疗头风有较好疗效,但应结合现代诊断方法,注意与颅脑实质性病变作鉴别,以便及时治疗原发病[6]

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自觉症状,可单独出现,亦可出现予多种急慢性疾病之中[6]

详见头痛条。

5 外感头痛的病因病机

外感头痛因感受外邪所致[6]

多因起居不慎,坐卧当风,感受风、寒、湿、热等外邪,而以风邪为主。所谓“伤于风者,上先受之”,“巅高之上,惟风可到。”故外邪自表侵袭于经络,上犯巅顶,清阳之气受阻,气血不畅,阻遏络道,而致头痛。又风为百病之长,多夹时气而发病。若挟寒邪,寒凝血滞,络道被阻,而为头痛;若挟热邪,风热上炎,侵扰清空,而为头痛;若挟湿邪,湿蒙清空,清阳不展,而致头痛。如《医碥·头痛》说:“六淫外邪,惟风寒湿三者最能郁遏阳气。火暑燥三者皆属热,受其热则汗泄,非有风寒湿袭之,不为患也。然热甚亦气壅脉满,而为痛矣。”[6]

《景岳全书·杂证谟》:“外感头痛,自有表证可察,盖其身必寒热,脉必紧数,或多清涕,或兼咳嗽,或兼脊背酸痛,或兼项强不可以左右顾,是皆寒邪在经而然。”

6 外感头痛的症状

外感头痛起病较急,头痛持续不解,并伴有恶寒,发热,鼻塞流涕,骨节疼痛,咳嗽等,多属实证[6]

外感头痛一般痛势较剧,多表现掣痛、跳痛、灼痛、胀痛、重痛,痛无休止。

风寒为重:头痛兼见恶风畏寒,口不渴,苔薄白,脉浮紧。

风热为重:头痛而胀,发热,口渴欲饮,便秘溲黄,苔黄,脉浮数。

风湿为重:头痛如裹,痛有定处,肢体困倦,苔白腻,脉濡。

《景岳全书·杂证谟》:“外感头痛,自有表证可察,盖其身必寒热,脉必紧数,或多清涕,或兼咳嗽,或兼脊背酸痛,或兼项强不可以左右顾,是皆寒邪在经而然。”

7 外感头痛的分类

由于外邪性质,受邪部位和疾病发展阶段的不同[6]。外感头痛有伤风头痛、伤寒头痛、风寒头痛、风热头痛、风湿头痛、伤暑头痛、太阳头痛、阳明头痛、少阳头痛等不同名称[6]

8 外感头痛的辨证治疗

除详问病史,根据各种症状表现的不同,辨别致病之因以外,尤应注意头痛之久暂,疼痛之性质、特点及部位之不同,辨别外感和内伤,以便进行辨证论治。一般外感头痛,为时短暂,多由风邪为主,但必须根据其挟寒、挟热、挟湿而随证治疗[6]

8.1 伤风头痛

伤风头痛指伤于风邪的头痛[7]

《脉因证治·头目痛》:“伤风头痛,或半边偏痛,皆因冷风所吹。”

《医林绳墨·头痛》:“有风寒克于头,令人鼻塞声重,自汗恶风,此伤风之头痛也。”

8.1.1 伤风头痛的症状

《医学六要·头痛》:“伤风头痛,脉缓而浮,或左脉微急,证兼鼻塞,眼胀目赤,伤风头痛也。”

8.1.2 伤风头痛的方药治疗

《医学六要·头痛》:“伤风头痛…宜解肌,冬月桂枝汤,余月十味芎苏饮。”

8.1.3 伤风头痛的针灸治疗

取百会、风池、太阳等穴为主[8]。风邪袭络者加合谷、列缺[8]

8.2 伤寒头痛

伤寒头痛指外感风寒表证而见头痛者[9]

8.2.1 伤寒头痛的症状

《医学六要·头痛》:“伤寒头痛,脉浮而紧,身形拘急,恶寒脊强,身大热。”

8.2.2 证候分析

《兰室秘藏·头痛门》:“风寒伤上,邪从外入,客于经络,令人振寒头痛,身重恶寒,治在风池、风府,调其阴阳,不足则补,有余则泻,汗之则愈,此伤寒头痛也。”

8.2.3 伤寒头痛的方药治疗

治宜疏寒解表,选用麻黄汤、羌活冲和汤等方[9]

8.3 风寒头痛

风寒头痛即头痛·风寒证(headache with wind-cold syndrome[9]),是指外感风寒邪气,以头痛连及项背,常有拘急收紧感,或伴恶风畏寒,遇风尤剧,口不渴,苔薄白,脉浮紧等为常见症的外感头痛证候[9]。可见于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10]

8.3.1 症状

外有风寒表证而头痛剧烈[10]。头痛时作,痛连项背,恶风畏寒,骨节酸痛,鼻塞流清涕,遇风尤剧,口不渴,苔薄白,脉浮[10][10]

《罗氏会约医镜·杂证》:“外感风寒,头痛暴甚。”

8.3.2 证候分析

头为诸阳之会,风寒外袭,循太阳经上犯巅顶,清阳之气被遏,故头痛乃作。太阳经主一身之表,其经脉上行巅顶,循项背,故其痛连及项背,风寒束于肌表,卫阳被遏,不得宣达,故恶风畏寒。寒属阴邪,得温则减,故头痛喜裹。无热则口不渴,苔薄白,脉浮,均为风寒在表之征[10]

8.3.3 治法

疏散风寒[10][10]

8.3.4 风寒头痛的方药治疗

风寒头痛用桂枝羌活汤、川芎茶调散、祛风立效散等方[10]

可川芎茶调散[备注]川芎茶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川芎、荆芥、薄荷、羌活、细辛(或香附)、白芷、甘草、防风加减。方中川芎、荆芥、防风、羌活、白芷、细辛等辛温药有疏风散寒、止痛作用。其中川芎可行血中之气,祛血中之风,上行头目,为临床治外感头痛之要药。若寒邪侵犯厥阴经,引起巅顶头痛、干呕、吐涎沫,甚则四肢厥冷,苔白,脉弦,治当温散厥阴寒邪,用吴茱萸汤[备注]吴茱萸汤(《伤寒论》):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去人参、大枣加半夏、藁本、川芎之类,以温散降逆。[10]

8.3.5 风寒头痛的推拿治疗

[11]

选穴:印堂、头维、太阳、鱼腰、攒竹、阳白、百会、四神聪、肺俞、风门。

操作方法: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医者先用一指禅推法从印堂开始向上沿发际至头维、太阳穴,往返5~6遍。再用拇指分推法从印堂穴开始经鱼腰、太阳至耳前,反复分推3~5遍。然后指揉印堂、攒竹、鱼腰、阳白、太阳、百会、四神聪,每穴约1分钟。用指尖击法从前额部向后颈部反复叩击1~2分钟。用五指拿法从前额发际处拿至风池处,反复操作3分钟左右。用梳法从前额发际至后颈发际处,反复操作1分钟。用左右结构:㨰法在项背部施术,约3分钟。指按揉肺俞、风门,每穴约2分钟。直擦背部膀胱经,以透热为度。

8.3.6 风寒头痛的艾灸治疗

[12]

选穴:百会、风池、风门、足三里、神阙

灸法:艾条温和灸,每穴15分钟,灸至局部红晕温热为度,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诸症消失后可巩固多灸1~2次。

8.4 风热头痛

风热头痛即头痛·风热证(headache with wind-heat syndrome[12]),是指外感风热邪气,以头痛而胀,甚则如裂,发热恶风,面红赤,口渴喜饮,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等为常见症的外感头痛证候[12]

8.4.1 风热头痛的症状

头痛而胀,甚则头痛如裂,发热或恶风,或鼻塞流浊涕,面红目赤,口渴欲饮,便秘溲黄,舌质红,苔黄,脉浮数[12][13]

《医林绳墨·头痛》:“上攻头目,或连齿鼻不定而作痛者,此为风热之头痛也。”

《杂病源流犀烛·头痛源流》:“因风热痛者,必兼目昏鼻塞。”

8.4.2 证候分析

热为阳邪,其性炎上,风热中于阳络,上扰清窍,故头痛而胀,甚则头痛如裂。面红目赤,亦为热邪上炎之征。风热之邪犯卫,故发热恶风。热盛耗津,则口渴欲饮,便秘溲黄。舌质红,苔黄,脉浮数均为风热邪盛之象。[13]

8.4.3 治法

疏风清热[13]

8.4.4 风热头痛方药治疗

风热头痛治宜石膏散、荆芥散、神芎散、桑菊饮等方[13]

可用芎芷石膏汤[备注]芎芷石膏汤(《医宗金鉴》):川芎、白芷、石膏、菊花、藁本、羌活加减。本方以川芎、白芷、菊花、石膏为主药,以疏风清热,但方中羌活、藁本偏于辛温,对热盛不宜,则可改用黄芩、薄荷,山栀以辛凉清解。若热甚伤津,证见舌红少津,则可加知母、石斛、天花粉等生津止渴。若大便秘结,口鼻生疮,腑气不通者,可合用黄连上清丸[备注]黄连上清丸(《古今医方集成》):黄芩、黄连、黄柏、栀子、菊花、桔梗、薄荷、川芎、大黄、连翘、当归、葛根、玄参、花粉、姜黄苦寒降火,通腑泄热。[13]

8.4.5 风热头痛的推拿治疗

[13]

选穴:印堂、头维、太阳、鱼腰、攒竹、阳白、百会、四神聪、肺俞、风门、大椎、曲池、风池、肩井。

操作方法: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医者先用一指禅推法从印堂开始向上沿发际至头维、太阳穴,往返5~6遍。再用拇指分推法从印堂穴开始经鱼腰、太阳至耳前,反复分推3~5遍。然后指揉印堂、攒竹、鱼腰、阳白、太阳、百会、四神聪,每穴约1分钟。用指尖击法从前额部向后颈部反复叩击1~2分钟。用五指拿法从前额发际处拿至风池处,反复操作3分钟左右。用梳法从前额发际至后颈发际处,反复操作1分钟。指按揉大椎、肺俞、风门,每穴各1分钟。拿曲池、合谷,每穴约1分钟。用拍法拍击背部两侧膀胱经,以皮肤微红为度。

8.4.6 风热头痛的艾灸治疗

[13]

选穴:太阳、头维、大椎、曲池、列缺

灸法:艾条回旋灸,每穴10~15分钟,灸至局部温热红晕,每日1次,疾病痊愈后可巩固多灸1~2次。

8.5 风湿头痛

风湿头痛即头痛·风湿证(headache with wind-damp syndrome[13]),是指外感风湿之邪,以头痛如裹,肢体困重,身热不扬,胸闷纳呆,小便不利,大便溏薄,舌淡红,苔白腻,脉濡等为常见症的外感头痛证候[13]

8.5.1 风湿头痛的症状

头痛如裹,肢体困重,胸闷腹胀,恶心纳呆,小便不利,大便或溏,口干少饮,苔白腻,脉濡或浮缓[13][14]

8.5.2 证候分析

风湿外感,上犯巅顶,清空为邪阻遏,故头痛如裹。脾司运化而主四肢,湿浊中阻,脾阳为湿所困,故见四肢困重,纳呆胸闷。湿邪内蕴,不能分清泌浊,故小便不利,大便或溏。苔白腻,脉濡均为湿浊中阻之象。[14]

8.5.3 治法

祛风胜湿[14]

8.5.4 风湿头痛的方药治疗

风湿头痛治宜祛风化湿,可用玉壶丸、加减神术散、羌活胜湿汤等方[14]

可用羌活胜湿汤[备注]羌活胜湿汤(《内外伤辨惑论》):羌活、独活、川芎、蔓荆子、甘草、防风、藁本加减。方中用羌活、独活、川芎、防风、蔓荆子、藁本等辛温药重在祛风以胜湿,为治风湿外感头痛之主药。若湿浊中阻,症见胸闷纳呆、便溏,可加苍术、厚朴、陈皮、枳壳等以燥湿宽中。若恶心呕吐者,可加半夏、生姜以降逆止呕。[14]

若头痛发生于夏季暑湿内侵,症见身热汗少,或身热微畏寒,汗出不畅,口渴胸闷,干呕不食,治宜清暑化湿,用黄连香薷饮[备注]黄连香薷饮(《类证活人书》):黄连、香薷、厚朴加藿香、佩兰、荷叶、竹茹、知母等。[14]

8.6 伤暑头痛

伤暑头痛指感受暑气所致的头痛[15]

8.6.1 伤暑头痛的症状

症见头胀痛,身热汗多,心烦口渴,面垢,舌苔腻或黄腻,脉微带数[15]

8.6.2 伤暑头痛的方药治疗

治宜清暑渗湿,方用香薷散加茵陈、黄连、车前子等[15]

《世医得效方》卷二:“伤暑头痛,浓煎葱白汤。”

8.7 外感头痛的针灸治疗

治则:祛风散寒,化湿通络

处方:百会 太阳 风池 合谷

方义:以祛风为主。

随证配穴:前头痛-印堂,偏头痛-外关,后头痛-天柱,头顶痛—四神聪,风热—曲池,风寒—风门拔火罐,风湿—头维、阴陵泉。

操作:毫针刺,泻法,风寒可配合灸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20~30min,10次为一疗程。

8.8 三阳头痛

三阳头痛是太阳头痛、阳明头痛、少阳头痛的合称[16]。《冷庐医话》卷三:“头痛属太阳者,自脑后上至巅顶,其痛连项;属阳明者,上连目珠,痛在额前;属少阳者,上至两角,痛在头角。”

8.8.1.1.1 太阳头痛

太阳头痛指头痛而在太阳经脉循行部位者[17]

《冷庐医话·头痛》:“头痛属太阳者,自脑后上至巅顶,其痛连项。”

8.8.1.1.2 阳明头痛

阳明头痛指头痛而在阳明经脉循行部位者[18]

《冷庐医话·头痛》:“属阳明者,上连目珠,痛在额前。”

8.8.1.1.3 少阳头痛

少阳头痛指头痛而在少阳经脉循行部位者[19]

《冷庐医话·头痛》:“属少阳者,上至两角,痛在头角。”

8.8.1.1.4 三阳头痛引经药

在临床上治疗头痛,可按照头痛的部位,参照经络循行路线,选用不同的“引经药”对发挥原方疗效,有一定帮助。如太阳头痛,选用羌活、蔓荆子、川芎;阳明头痛,选用葛根、白芷、知母;少阳头痛,选用柴胡、黄芩、川芎;厥阴头痛,选用吴萸、藁本等。[19]

9 参考资料

  1.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17.
  3. ^ [3]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4. ^ [4]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28.
  5. ^ [5]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98-203.
  6. ^ [6] 石学敏主编.针灸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91-94.
  7. ^ [7]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43.
  8. ^ [8]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10.
  9. ^ [9]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46.
  10. ^ [10]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57.
  11. ^ [11] 柴铁劬主编.推拿疗法速成图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12. ^ [12] 柴铁劬主编.灸法速成图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13. ^ [1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55.
  14. ^ [14]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56.
  15. ^ [15]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45.
  16. ^ [16]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5.
  17. ^ [17]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48.
  18. ^ [18]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35.
  19. ^ [19]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63.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