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词条:土源性线虫病 (最后修订于2016/3/28 23:18:50)[共194字]
摘要:土源性线虫病(soil-transmittednematodiasis)是指由土源性线虫[主要为似蚓蛔线虫(Ascarislumbricoides)、十二指肠钩口线虫(Ancylostomaduodenale)、美洲板口线虫(Necatoramericanus)和毛首鞭形线虫(Trichuristrichiura)]的成虫寄生于人体肠道引起的寄生虫病。临床表现因虫种和寄生部位不同而异。......
>>>查看全文
相关文献:
- 重庆沙坪坝区土源性线虫病现况调查
【摘要】目的了解和掌握沙坪坝区土源性线虫感染现状及影响因素,预测流行趋势,明确高危人群和高危职业,为制定本区域土源性线虫病防治策略和评价防治效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实施细则》要求开展调查研究工作,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检查人体肠道土源性线虫卵,透明胶纸肛拭法检查12岁以下儿童蛲虫感染。结果本区中心按东南西北四个方位,随机抽取了两个农村调查点和两个城市调查点,共计2121
- 我国肝吸虫感染者达1200万人
者可引起腹痛、腹泻、营养不良、肝肿大,重者可出现肝硬化、腹水和侏儒症。专家提醒,目前常规体检中没有该病检查项目,因此不食生或半生的鱼、虾是预防该病最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根据本次调查的结果和不同寄生虫病的流行程度及其分布特点,卫生部正在组织制订全国重点寄生虫病防治的中、长期规划,将把对土源性线虫病的控制、食源性寄生虫病的预防和西部包虫病的防治作为重点领域,把对人民健康危害较大的钩虫病、肝吸虫病和
- 食源性寄生虫病成为影响我国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
寄生虫分布调查,为了解和分析我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流行现状和态势,评估近10年来的防治效果,卫生部于2001年6月至2004年底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了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 卫生部疾病控制司副司长郝阳指出,根据这次调查的结果,卫生部正在组织制订全国重点寄生虫病防治的中、长期规划,将把对土源性线虫病的控制、食源性寄生虫病的预防和西部包虫病的防治作为重点领域。(新华社)作者:自动采集
- 中山医学院积极参与全国寄生虫病防治规划的制订及技术指导工作
卫生部于2006年7月在全国10个县、市建立寄生虫病综合防治示范区.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该项目工作为期3年,重点防治土源性线虫病和肝吸虫病。广东省阳山县是肝吸虫病综合防治示范区,余新炳教授作为卫生部寄生虫病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担任该示范区项目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吴忠道教授作为卫生部血吸虫病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担任国务院血防办湖北汉川血防联系点的指导工作。博士后人员吕志跃博士作为湖北汉川血
- 什么是钩虫病?
钩虫病是重要的土源性线虫病之一,是由钩虫寄生人体小肠引起的肠道寄生虫病。在我国,寄生于人体的钩虫主要是十二指肠钩虫和美洲钩虫。 在我国除少数气候干燥、寒冷地区外,其他各省均有钩虫感染或流行,以海南、四川、云南、广东、广西、福建、浙江、江苏、湖南、安徽等地较严重。 人们常因从事田间种菜、耕作等劳动活动时,脚或手部皮肤直接接触含有钩虫幼虫的泥土或农作物后感染,也可因生食含有钩虫幼虫的不洁蔬菜、瓜果
- 卫生部公布调查结果:我国肝吸虫感染者达1200万
者可引起腹痛、腹泻、营养不良、肝肿大,重者可出现肝硬化、腹水和侏儒症。专家提醒,目前常规体检中没有该病检查项目,因此不食生或半生的鱼、虾是预防该病最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根据本次调查的结果和不同寄生虫病的流行程度及其分布特点,卫生部正在组织制订全国重点寄生虫病防治的中、长期规划,将把对土源性线虫病的控制、食源性寄生虫病的预防和西部包虫病的防治作为重点领域,把对人民健康危害较大的钩虫病、肝吸虫病和
- 海南省寄生虫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基线调查结果分析
【摘要】目的了解寄生虫病综合防治示范区人群土源性线虫感染基本情况,为示范区综合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全县分东、西、南、北、中5片进行随机抽样,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Kato-Katz法)检查土源性线虫卵。结果共调查2542人,检出4种土源性线虫,总感染率为55.27%;其中钩虫、蛔虫、鞭虫感染率分别为:42.01%、9.24%、18.14%。钩虫和蛔虫均以轻度感染为主,不同人群感染率分别为:
- 我国土源性线虫感染率明显降低
卫生部开展的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土源性线虫感染率明显降低,感染人数显著减少。 土源性线虫指不需要中间宿主、其虫卵或幼虫在外界(主要是土壤)发育到感染期后直接感染人的线虫,如钩虫、蛔虫、鞭虫等。 卫生部于2001年6月至2004年底开展的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表明,我国土源性线虫的感染率近20%,推算全国感染人数1.29亿人。感染率比1990年第一次全国调查的结果下降了60
- 湖北省京山县人体土源性线虫感染现状及防治效果分析
【摘要】目的了解和分析京山县人体土源性线虫感染现状,评价多年来的防治效果。方法采用改良加藤氏厚片法检查肠道蠕虫卵和对12岁以下儿童进行肛拭法检查蛲虫卵,并对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调查1531人,查出肠道寄生虫4种,感染总人数452人,总感染率为29.52%。其中蛔虫、钩虫、鞭虫和蛲虫的感染率分别为25.21%、2.29%、4.18%和13.36%。与1989年调查结果相比,总感染率和蛔虫、
- 中国寄生虫病流行概况
拔多在500m以下的丘陵和平原交错地区,这是我国地势的第三阶梯,例如猪肉绦虫和囊虫病,则主要分布在第三阶梯和第二阶梯区域,在第一阶梯区域几乎没有发现病例,可能与人群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相关。 土源性线虫病,随温度带、干湿区域不同而呈不同分布。例如蛔虫、鞭虫、钩虫感染率最高是在热带区和亚热带区,寒温带则无钩虫感染。土源性线虫生活史属直接型,不要中间宿主,在外界土壤中发育的感染期幼虫和虫卵,直接受温
- 食源性寄生虫感染率上升
根据2001年6月~2004年底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组织开展了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的调查,卫生部今天发布调查结果。结果显示,钩虫、蛔虫、鞭虫等土源性线虫感染率明显降低,感染人数显著减少;食源性寄生虫的感染率在部分省(区、市)明显上升;包虫病和黑热病在西部地区流行仍较严重。 本次调查以病原学检查方法调查了土源性线虫(包括钩虫、蛔虫、鞭虫)、华支睾吸虫、带绦虫和蛲虫等蠕虫感染情况。全国3
- 海南省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
palparasitesindifferentareasinHainanProvince *含五指山市一个调查点。 3讨论 海南岛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湿度适宜,自然环境有利于寄生虫病特别是土源性线虫病的传播流行,据1986~1991年我省开展了第一次人体寄生虫分布调查结果显示,我省人群寄生虫总感染率为94.7%,居全国首位,其中以土源性肠道线虫的感染率为最高,人群感染率排在前三位的虫种分别为
- 会宁县县城幼儿及中小学生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
,防病观念的增强,特别是近几年国家加大投资,部分地区用上了自来水和井水,对于降低土源性线虫的感染率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影响儿童健康的寄生虫种类主要是蛔虫和蛲虫,虽然感染率较以前有大幅度下降,但土源性线虫病仍然是儿童最常见的传染性肠道寄生虫病,给人民健康尤其是儿童的生长发育造成一定的危害,必须大力加强宣传教育和普防普治工作。要教育学生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宣传寄生虫病的危害性和预防控制知识,做到饭前
- 《诸病源候论》:[卷之四十八小儿杂病诸候四(凡四十六论)]一百二十六、病气候
肺主气,肺气有余,即喘咳上气。若又为风冷所加,即气聚于肺,令肺胀,即胸满气急《诸病源候论》隋巢元方公元614年
- 《伤寒证治准绳》:[卷五合病并病汗下吐后等病]合并病
合并两经俱病并则一经证罢而并归于一经也太阳与阳明合病有三证其邪凑有浅深之殊故用药有汗下和解之异治见各条三阳合病有二证其一证用白虎汤其一证无治法后人用小柴胡白虎之类盖此二证俱有三阳之候故不可汗下二阳并病有二证表未解者汗之表已解有里证者下之太阳与少阳并病有三证其一由误下以致心下硬成结胸其一项强如柔痉状心下硬如结胸刺肺俞肝俞慎勿发汗汗则谵语不止宜刺期门其一心下硬项强而眩者刺大椎肺俞不宜下也合病太阳(汗
- 《诸病源候论》:[卷之十温病诸候(凡三十四论)]三十三、温病瘥后诸病候
谓其人先有宿,或患虚劳、风冷、积聚、寒疝等疾,因温热病,发汗、吐、下之后,热邪虽退,而血气损伤,腑脏皆虚,故因兹而生诸病。《诸病源候论》隋巢元方公元614年
- 《诸病源候论》:[卷之十温病诸候(凡三十四论)]十九、温病变成黄候
发汗不解,温毒瓦斯瘀结在胃,小便为之不利,故变成黄,身如橘色。《诸病源候论》隋巢元方公元614年
- 《温病条辨》:[卷六·解儿难小儿痉病螈病共有九大纲论]本脏自病痉
(此证则螈病也)按此证由于平日儿之父母,恐儿之受寒,复被过多,着衣过浓,或冬日房屋热炕过暖,以致小儿每日出汗,汗多亡血,亦如产妇亡血致痉一理。肝主血,肝以血为自养,血足则柔,血虚则强,故曰本脏自病。然此一痉也,又实为六淫致痉之根;盖汗多亡血者,本脏自病,汗多亡卫外之阳,则易感六淫之邪也。全赖明医参透此理,于平日预先告谕小儿之父母,勿令过暖汗多亡血,暗中少却无穷之病矣,所谓治未病也。治本脏自病法,
- 《诸病源候论》:[卷之九时气病诸候(凡四十三论)]四十、时气病后阴阳易候
阴阳易病者,是男子、妇人时气病新瘥未平复,而与之交接得病者,名阴阳易也。其男子病新瘥未平复,而妇人与之交接得病者,名曰阳易。其妇人得病新瘥未平复,而男子与之交接得病者,名曰阴易。若二男二女,并不相易。所以呼为易者,阴阳相感动,其毒度着于人,如换易也。其病之状,身体热冲胸,头重不能举,眼中生眵,四肢拘急,小腹痛,手足拳,皆即死。其亦有不即死者,病苦小腹里急,热气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百节解离,经脉缓
- 《医学纲目》:[卷之三十二·伤寒部合病并病汗下吐后等病]坏病
太阳病三日,已发其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也,观其脉症,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医学纲目》明楼英公元1565年
- 《医学纲目》:[卷之三十二·伤寒部合病并病汗下吐后等病]坏病续法
《山》〕治伤寒坏症,独参汤。好人参一两,煎服。〔海〕阳症大汗大下后,亡阳于外,亡血于内,上而津脱,下而液脱,津液两亡,宜以羊肉汤补之。矧阴症者,岂可不温补哉。此与伤寒太阳症振摇,与真武汤一例。外之阳病至此尚温,况内之阴候岂得不补耶。〔韩〕产脱血虚者,宜用羊肉汤。伤寒汗下太过,亡阳失血,若只用救逆,效必迟矣,与羊肉汤,为效神速。病患面色虽见阳,是客热上焦,中下二焦阴气已盛,若调得下焦有阳,则上焦阳
- 《医学纲目》:[卷之三十二·伤寒部合病并病汗下吐后等病]百合病
百合病论曰∶百合病者,谓无经络,百脉一宗,悉致病也。人常默默然,意欲食不能食,意欲卧不能卧,意欲行不能行,或有时闻食臭,或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即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虽似和,其人脉微数,每溺时辄头痛者,六十日乃愈。若溺时头不痛,淅淅然者,四十日愈。若溺时快然,但头眩者,二十日愈。体症或未病而预见,或病四五日而出,或病二十日或一月微见者,各随其症治之。(《活人》云
- 《伤寒溯源集》:[卷之七附合病并病篇]合病并病总论
合病者。两经三经一时并受。见证齐发。不似传经之以此传彼也。其证与前三阳篇之表里证同。其当汗当下。不可汗下皆同。以其并感齐发。无先后之不齐。故谓之合。并病者。此经传入彼经。遂至两经俱病。非若传经之此经传入彼经。邪既传入彼经。而此经之证随罢也。谓之并者。一经病而并及他经亦病。故谓之并。然伤寒论中。惟三阳有合并病。三阴证中无之。盖因太阳皆属汗证。阳明多下症。而少阳全不可汗下。其治法迥殊。不可淆乱。故立
- 《伤寒证治准绳》:[卷五合病并病汗下吐后等病]坏病
仲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定与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按逆者谓不当汗而汗不当下而下或汗下过甚皆不顺于理故云逆也随证治之者如后云汗后病不解及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某汤主之之类是也随证治之一句语活而义广王韩诸家以坏病另作一证而以羊肉汤主之误矣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若以吐下发汗温针谵语柴胡证罢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赵仲景论
- 《证治准绳·伤寒》:[卷五合病并病汗下吐后等病]坏病
仲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定与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按逆者谓不当汗而汗不当下而下或汗下过甚皆不顺于理故云逆也随证治之者如后云汗后病不解及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某汤主之之类是也随证治之一句语活而义广王韩诸家以坏病另作一证而以羊肉汤主之误矣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若以吐下发汗温针谵语柴胡证罢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赵仲景论
- 《类经》:[十五卷疾病类]四十一、温病暑病
(《素问·热论》连前篇)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寒邪中人而成温病暑病者,其在时则以夏至前后言,在病则以热之微甚言,故凡温病暑病,皆伤寒也。)暑当与汗皆出,勿止。(暑气侵入,当令有汗,则暑随汗出,故曰勿止。《阴阳应象》等论曰∶冬伤于寒,春为温病;夏伤于暑,秋为疟。仲景曰∶冬时严寒,触冒之者,乃名伤寒。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以伤寒为毒,最成杀厉之气也。中而即病者,
- 《证治准绳·伤寒》:[卷五合病并病汗下吐后等病]合并病
合并两经俱病并则一经证罢而并归于一经也太阳与阳明合病有三证其邪凑有浅深之殊故用药有汗下和解之异治见各条三阳合病有二证其一证用白虎汤其一证无治法后人用小柴胡白虎之类盖此二证俱有三阳之候故不可汗下二阳并病有二证表未解者汗之表已解有里证者下之太阳与少阳并病有三证其一由误下以致心下硬成结胸其一项强如柔痉状心下硬如结胸刺肺俞肝俞慎勿发汗汗则谵语不止宜刺期门其一心下硬项强而眩者刺大椎肺俞不宜下也合病太阳(汗
- 《读素问钞》:[卷上之四]病能(病之形能也王注内作病形也)
六气之淫七情之崇是动所生奸在营卫具病能钞帝曰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经言盛者泻之虚者补之工巧神圣可得闻乎岐伯曰审察病机无失气宜此之谓也(续风寒暑湿燥火天之六气也静而顺者为化动而变者为变故曰之化之变也针口工巧药曰神圣愚按病机不出乎运气诸病之生或属于五运者或属于六气者不可不审察也经曰治病必求其本是也无失气宜言治法也必须别阴阳辨标本求其有无之所以殊责其虚实之所以异汗吐下不失其宜寒热温
- 《温病正宗》:[下编·正宗辑要第二章·分论]十、辨伤寒温病热病并无传染之理
按《素问·热论》伤寒曰∶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又曰∶凡病伤寒而成温病者,先夏至日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又曰∶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初无传染之说。张仲景曰∶《阴阳大论》云∶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固密,则不伤于寒,触冒之者,乃名伤寒耳。四时之气皆能为病,以伤寒为毒者,以其最成杀厉之气也。中而病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孙真人作肌骨之中)至春
- 《温病正宗》:[上编·学说辩正第三章·温病瘟疫之辨析]第二节·温病专书之概论
、河间学说之不同。究之河间之主火,乃阐发伤寒之广义,仍不悖乎仲圣之本旨。迨天士《温热论》出,温病学始离伤寒而独立。鞠通加以附会,则更离经叛道,而温病学之歧误益不可究诘,后之学人将何所适从?然则关于温病之书籍,甄别实不容缓,兹将其专书,略论于下∶明·张凤逵之《伤暑全书》,乃专治暑者也。其书凡自《内经》以至宋元明诸家之论暑者,靡不采取,可谓详备。惟其于《伤寒例》所云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
- 《温病条辨》:[卷六·解儿难]痉病螈病总论
《素问》谓太阳所至为痉,少阳所至为螈。盖痉者,水也;螈者,火也;又有寒厥,热厥之论最详。后人不分痉、螈、厥为三病,统言曰惊风痰热,曰角弓反张、曰搐搦、曰抽掣、曰痫、痉、厥。方中行作《痉书》,其或问中所论,亦混螈而为痉,笼统议论。叶案中治痫、痉、厥最详,而统称痉厥,无螈之名目,亦混螈为痉。考之他书,更无分别,前痉病论因之,从时人所易知也。谨按痉者,强直之谓,后人所谓角弓反张,古人所谓痉也。螈者,蠕
- 《时病论》:[卷之一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大意]温病
尝谓介宾之书,谓温病即伤寒,治分六要五忌;又可之书,谓温病即瘟疫,治法又分九传,殊不知伤寒乃感冬时之寒邪,瘟疫乃感天地之厉气,较之伏气温病,大相径庭,岂可同日而语哉!推温病之原,究因冬受寒气,伏而不发,久化为热,必待来年春分之后,天令温暖,阳气弛张,伏气自内而动,一达于外,表里皆热也。其证口渴引饮,不恶寒而恶热,脉形愈按愈盛者是也。此不比春温外有寒邪,风温外有风邪,初起之时,可以辛温辛凉;是病表
- 《温病条辨》:[卷六·解儿难小儿痉病螈病共有九大纲论]客忤痉
(俗称谓惊吓是也)按小儿神怯气弱,或见非常之物,听非常之响,或失足落空,跌扑之类,百证中或有一、二,非小儿所有痉病,皆因于惊吓也。证现发热,或有汗,或无汗,面时青时赤,梦中呓语,手足蠕动,宜复脉汤去参、桂、姜、枣,加丹参、丹皮、犀角,补心之体,以配心之用。大便结者,加元参,溏者加牡蛎;汗多神不宁有恐惧之象者,加龙骨、整琥珀、整朱砂块(取其气而不用其质,自无流弊),必细询病家确有所见者,方用此例。
- 《温病条辨》:[卷六·解儿难小儿痉病螈病共有九大纲论]内伤饮食痉
慢脾风者是也)按此证必先由于吐泻,有脾胃两伤者、有专伤脾阳者、有专伤胃阳者、有伤及肾阳者,参苓白术散、四君、六君、异功、补中益气、理中等汤,皆可选用。虚寒甚者,理中加丁香、肉桂、肉果、诃子之类,因他病伤寒凉药者,亦同此例。叶案中有阴风入脾络一条,方在小儿痫痉厥门中,其小儿吐泻门中,言此证最为详细。案后华岫云驳俗论最妙,学人不可不静心体察焉!再参之钱仲阳、薛立斋、李东垣、张景岳诸家,可无余蕴矣。再
- 《巢氏病源补养宣导法》:[卷上·正编五脏六腑病诸候]肺病候
《养生方》云∶多语则气争,肺胀口燥。又云∶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形,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也,收养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泄,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养生方导引法》云∶肺脏病者,体胸背痛满,四肢烦闷,用嘘气出,以两手据地覆之,口内气鼻出之,除胸中肺中病也。《巢氏病源补养宣导法》
- 《伤寒证治准绳》:[卷五合病并病汗下吐后等病]惊悸
惊悸之别杂病中辨之甚明伤寒中有单言惊者有单言悸者理不得淆故两分之其兼言惊悸者则少阳耳聋目赤胸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一条而已海茯苓丸治伤寒后或用心劳倦四肢羸弱心忪惊悸吸吸短气茯神麦门冬(去心)熟地(各一两)牡丹皮人参黄(各七钱)桂枝甘草(炙)牛膝泽泻(各半两)上为细末炼蜜和捣三五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前温酒下犀角汤治伤寒后伏热在心怔忡惊悸不得眠睡犀角屑(半两镑)茵陈蒿(七钱半)茯苓(二两
- 《伤寒证治准绳》:[卷五合病并病汗下吐后等病]筋惕肉
成经云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发汗津液枯少阳气大虚筋肉失养故惕惕而跳然而动也直宜温经益阳真武之类是矣又伤寒吐下后复发汗筋脉动惕者久而成痿及太阳病发汗复下之表里俱虚复加烧针因肤者难治二者逆之甚也又非若但发汗后可比发汗吐下庸可忽诸太阳病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大青龙汤服之则厥逆筋惕肉宜真武汤太阳病已汗不解仍发热头眩身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或以人参养荣汤倍人参当归)伤寒吐下后复发汗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胁下
- 《伤寒证治准绳》:[卷五合病并病汗下吐后等病]悸
成悸心忪也筑筑惕惕然动怔怔忪忪不能自安也有气虚而悸有停饮而悸有汗下后而悸者(汗为心液汗去心虚如鱼无水故悸)伤寒二三日心悸而烦者小建中汤少阴病四逆或悸者四逆散加桂是气虚而悸也(阳气内弱心下空虚故悸)饮水多心下悸是停饮而悸也(心为火而恶水水既内停心不自安则为悸矣)太过病发汗过多叉手自冒心心下悸者太阳病若下之身重心下悸者不可发汗少阳病不可发汗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则烦而悸少阳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
- 《伤寒证治准绳》:[卷五合病并病汗下吐后等病]懊
之或下之苟或当下反吐疗热以寒则变证百出矣可不慎与太阳病脉浮动数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动数变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栀子柏皮汤详自汗)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反复颠倒心中懊栀子豉汤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阳明病脉浮而紧咽躁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舌上苔者栀豉汤阳明病下之心中懊而烦有躁屎者大承气汤阳明病无
- 《诸病源候论》:[卷之八伤寒病诸候下(凡四十四论)]六十、伤寒病后虚汗候
夫诸阳在表,阳气虚则自汗。心主于汗,心脏偏虚,故其液妄出也。《诸病源候论》隋巢元方公元614年
- 《伤寒证治准绳》:[卷五合病并病汗下吐后等病]烦躁
躁者谓之烦躁先躁而后复烦者谓之躁烦有不烦而躁者此为阴盛格阳也(虽大躁欲于泥水中卧但饮水不得入口者是也活人用霹雳散)又有邪气在表而躁烦者(太阳中风脉浮而紧不汗出而烦躁大青龙汤是也)有邪气在里而烦躁者(病患不大便六七日绕脐痛烦躁发作有时此有躁屎是也)有因火劫而烦躁者(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太阳病二三日反躁火熨其背令大汗出火热入胃躁烦者是也)有阳虚而烦躁者(阳微发汗躁不得眠与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
-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之十八妇人女子众病论证治法]万病丸
室女月经不通,脐下坚结,大如杯升,发热往来,下痢羸瘦,此为血瘕;若生肉,不可为也。(血瘕一作气瘕,此即石瘕证也。)干漆(杵细,炒令火烟出烟头青白一时久)牛膝(酒浸一宿,各一两六钱)生地黄(四两八钱,取汁)上以地黄汁入,下二味为末,慢火熬,俟可丸即丸,如梧子大。空心米饮或温酒下二丸,日再。勿妄加,病去止药。妇人气血虚,经不行,若服破血行经药,是杀之也。谨之!《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宋陈言公元1174年
- 《温病正宗》:[下编·正宗辑要第二章·分论]二十一、论温病与伤寒病情不同治法各异
冬月伤寒,邪由皮毛而入,从表入里。初见三阳经证,如太阳病,则头项强痛而恶寒之类。三阳不解,渐次传入三阴。其中有留于三阳而不入三阴者;有结于胃腑而不涉他经者;亦有不必假道三阳而直中三阴者。凡此伤寒之证,初起悉系寒邪见象。迨发作之后,渐次化热内传,始有热象。故初起治法,必以通阳祛寒为主。及化热之后,始有泄热之法。此伤寒病之大较也。若夫温病,乃冬时寒邪伏于少阴,迨春夏阳气内动,伏邪化而为热,由少阴而外
- 《温病条辨》:[卷六·解儿难小儿痉病螈病共有九大纲论]暑痉
(暑兼湿热,后有湿痉一条,此则偏于热多湿少之病,去温热不远,经谓后夏至为病暑者是也)按俗名小儿急惊风者,惟暑月最多,而兼证最杂,非心如澄潭,目如智珠,笔如分水犀者,未易辨此。盖小儿肤薄神怯,经络脏腑嫩小,不奈三气发泄。邪之来也,势如奔马,其传变也,急如掣电,岂粗疏者所能当此任哉!如夏月小儿身热头痛,项强无汗,此暑兼风寒者也,宜新加香薷饮;有汗则仍用银翘散,重加桑叶;咳嗽则用桑菊饮;汗多则用白虎;
- 《诸病源候论》:[卷之二风病诸候下(凡三十论)]四十四、五癫病候
五癫者,一曰阳癫,发如死人,遗尿,食顷乃解;二曰阴癫,初生小时,脐疮未愈,数洗浴,因此得之;三曰风癫,发时眼目相引,牵纵反强,羊鸣,食顷方解。由热作汗出当风,因房室过度,醉饮,令心意逼迫,短气脉悸得之;四曰湿癫,眉头痛,身重。坐热沐头,湿结,脑沸未止得之;五曰马癫,发作时时,反目口噤,手足相引,身体皆热。诊其脉,心脉微涩,并脾脉紧而疾者,为癫脉也。肾脉急甚,为骨癫疾。脉洪大而长者,癫疾;脉浮大附阴
- 《巢氏病源补养宣导法》:[卷上·正编五脏六腑病诸候]肾病候
《养生方》云∶冬三月此谓闭脏,水冰地圻,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匿,若有私意,若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也,养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萎厥。《养生方导引法》云∶肾脏病者,咽喉窒塞,腹满耳聋,用气出。又云∶两足交坐,两手捉两足解溪,挽之极势,头仰来去七,去肾气壅塞。《巢氏病源补养宣导法》
- 《诸病源候论》:[卷之八伤寒病诸候下(凡四十四论)]五十九、伤寒病后不能食候
此由阳明太阴受病,被下之后,其热已除,而脾胃为之虚冷,谷气未复,故不能食也。《诸病源候论》隋巢元方公元614年
- 《诸病源候论》:[卷之八伤寒病诸候下(凡四十四论)]五十六、伤寒病后渴候
此谓经发汗、吐、下以后,腑脏空虚,津液竭绝,肾家有余热,故渴。《诸病源候论》隋巢元方公元614年
- 《温病条辨》:[卷六·解儿难小儿痉病螈病共有九大纲论]湿痉
有三仁汤一法;邪入心包,用清宫汤去莲心、麦冬,加银花赤小豆皮一法;用紫雪丹一法;银翘马勃散一法;千金苇茎汤加滑石、杏仁一法;而寒湿例中,有形似伤寒,舌白不渴,经络拘急,桂枝姜附汤一法,凡此非必皆现痉病而后治。盖既感外邪,久则致痉,于其未痉之先,知系感受何邪,以法治之,而痉病之源绝矣,岂不愈于见痉治痉哉!若儿科能于六淫之邪,见几于早,吾知小儿之痉病必少。湿久致痉者多,盖湿为浊邪,最善弥漫三焦,上蔽
- 《巢氏病源补养宣导法》:[卷上·正编五脏六腑病诸候]脾病候
《养生方》云∶脾脏病者,体面上游风习习痛,身体痒烦满疼痛,用嘻气出。《巢氏病源补养宣导法》
- 《诸病源候论》:[卷之二风病诸候下(凡三十论)]四十五、风狂病候
狂病者,由风邪入并于阳所为也。风邪入血,使人阴阳二气虚实不调,若一实一虚,则令血气相并。气并于阳,则为狂发,或欲走,或自高贤,称神圣是也。又肝藏魂,悲哀动中则伤魂,魂伤则狂忘不精明,不敢正当人,阴缩而挛筋,两胁骨不举。毛瘁色夭,死于秋。皆由血气虚,受风邪,致令阴阳气相并所致,故名风狂。《诸病源候论》隋巢元方公元614年
- >>点此搜索更多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