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词条:土形之人 (最后修订于2015/8/7 14:02:04)[共132字]
摘要:土形之人为“阴阳二十五人”之一种类型,出《黄帝内经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篇。其外貌特征为“黄色,圆面,大头,美肩背,大腹,美股胫,小手足,上下相称,行安地。”性格特征为“安心,好利人,不喜权势,善附人。”体质和发病特点为“能(耐)秋冬不能(耐)春夏,春夏感而病生。”......
>>>查看全文
相关文献:
- 敦敦
①诚恳忠厚貌。“敦”通“屯”。“屯”与“肫”、“纯”并同。《灵枢·阴阳二十五人》:“土形之人……足太阴敦敦然。” ②峭薄寡恩。《灵枢·阴阳二十五人》:“金形之人。比于上商……能秋冬不能春夏,春夏感而病生,手太阴敦敦然。”作者:佚名
- 浮
刺要论》:“病有浮沉,刺有浅深。” ④浮越。指向上向外的动势。《素问·生气通天论》:“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 ⑤透露于外。《灵枢·五色》:“审察泽夭,谓之良工,沉浊为内,浮泽为外。” ⑥与“沉”并用,比喻盛衰消长变化。《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圣人……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⑦指动作轻。《灵枢·阴阳二十五人》:“土形之人……行安地,举足浮。”(即抬腿轻而不高)。作者:
- 《温热经纬》:[卷五]方论
甘草汤甘草(二两)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温服七合,日二服。王晋三曰∶一药治病,是曰奇方。徐洄溪曰∶大甘为土之正味,能制肾水越上之火。王朴庄曰∶自《灵》《素》至汉、晋、宋、齐诸古方,凡云一两者,以今之七分六厘准之。凡云一升者,以今之六勺七抄准之。汪按∶唐人之方则一两,当古之三两。雄按∶鞠通,凡引古方,辄改定其分两,而轻重甚未当也。学人审之。雄按∶《伤寒类要》治伤寒心悸,脉结代。《圣济总录》治舌肿
- 《黄帝内经灵枢集注》:[卷八]阴阳二十五人第六十四
黄帝曰。余闻阴阳之人何如。伯高曰。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故五五二十五人之政。而阴阳之人不与焉。其态又不合于众者五。余已知之矣。愿闻二十五人之形。血气之所生别。而以候从外知内何如。岐伯曰。悉乎哉问也。此先师之秘也。虽伯高犹不能明之也。黄帝避席遵循而却曰。余闻之。得其人弗教。是谓重失。得而泄之。天将厌之。余愿得而明之。金匮藏之。不敢扬之。岐伯曰。先立五形。金木水火土。别其五色。异其
-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卷二]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此篇言天地水火。四时五行。寒热气味。合人之脏腑形身。清浊气血。表里上下。成象成形者。莫不合乎阴阳之道。致于诊脉察色。治疗针砭。亦皆取法于阴阳。故曰阴阳应象大论。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道者。阴阳之理也。太极静而生阴。动而生阳。天生于动。地生于静。故阴阳为天地之道。)万物之纲纪。(总之曰纲。周之曰纪。万物得是阴阳。而统之为纲。散之为纪。)变化之父母。(天元纪大论曰。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易曰
- 《形色外诊简摩》:[卷上形诊生形类]二十五人篇
二十五人之形,其态不合于众也,而阴阳之人不与焉。血气之所生,别而以候,从外知内。先立五形,金木水火土,别其五色,异其五形之人,而二十五人具矣。木形之人,比于上角,似于苍帝,其为人苍色,小头,长面,大肩背,直身,小手足,好有才,劳心少力,多忧劳于事。能春夏不能秋冬,秋冬感而病生,足厥阴佗佗然。太角之人,比于左足少阳,少阳之上遗遗然。左角(一曰少角。)之人,比于右足少阳,少阳之下随随然。(音。)角(一
- 《黄帝素问直解》:[卷之七]五常政大论第七十二篇
木火土金水,有平气,有不及之气,有太过之气,皆其常也。天气制于上,运气主于中,万物生化,五虫孕育,有盛有衰,是其政也。五运根中,六气根外,化不可代,时不可违,皆为五常之政,故以名篇。黄帝问曰∶太虚寥廓,五运回薄,衰盛不同,损益相从,愿闻平气,何如而名?何如而纪也?太虚寥廓,天之幽远广大也。五运回薄,五行环回,根据薄于太虚之中也。五运回薄,其中有衰盛不同,因有损益相从,衰损则不及,盛益则太过,平气则
- 张安玲:气滞痰郁是代谢综合征的基本病机
综合征的基础病变与形体特征。因此,肥胖就成为认识代谢综合征尤其是无症状代谢综合征病机的切入点。 肥胖是代谢综合征的体质特征与基础病变 肥胖的形成是由于过剩的脂膏异位沉积所致,其中脂膏沉积于腹腔就形成腹型肥胖,对此,历代医家称之为“膏人”。如《灵枢•卫气失常》:“是故膏人,纵腹垂腴”。纵腹垂腴就是典型的腹型肥胖。此外,《灵枢•阴阳二十五人》说:“土形之人……圆面,大头,美
- 《古今医统大全》:[卷之九十九养生余录(上)]总论养生篇
夫人禀二仪之气,成四大之形。愚智贵贱则别,养生惜命皆同。贫乏者力微而不逮,富贵者侮傲而难持;性愚者未悟而全生,智识者或先于名利。自非至真之士,何能达保养之理哉?其有浓薄之伦,亦有矫情冒俗,口诵其事,行已违之。设能有行者,不逾晦朔,即希长寿,此亦难矣。是以达人知富贵之矫傲,故屈迹而下人;知名利之败身,故割情而去欲;知酒色之伤命,故量事而撙节;知喜怒之损性,故豁情以宽心;知思虑之销神,故损情而自守;知
- 《类经》:[四卷藏象类]三十一、阴阳二十五人
(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篇全)黄帝曰∶余闻阴阳之人何如?伯高曰∶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由阴阳而化五行,所以天地万物之理,总不离五,而人身之相应者,亦惟此耳。按∶本节引前通天篇少师之答,而此云伯高者,岂少师即伯高之别称耶?无考矣。)故五五二十五人之政,而阴阳之人不与焉,其态又不合于众者五,余已知之矣。愿闻二十五人之形,血气之所生,别而以候,从外知内何如?(五行之中,又各有五,如下文以
-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卷八]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
此篇论六气主司天于上。在泉于下。五运六气运化于中。间气纪步。为加临之六气以主时。五六相合以三十年为一纪。再纪而为一周。故名六元正纪大论。黄帝问曰。六化六变。胜复淫治。甘苦辛咸酸淡。先后。余知之矣。(六化、谓司天在泉。各有六气之化。六变、谓胜制之变也。胜复者。谓五运之气。亦复其岁。有相胜制。而治之不全也。甘苦辛咸酸淡。谓五味所资。生化有浓薄。成熟有多少。先后之各有制。各有胜。各有生。各有成也。此承
- 《灵枢识》:[卷五]阴阳二十五人篇第六十四
诸本无篇字。伯高曰甲乙作少师。张云。按本节引通天篇少师之答。而此云伯高者。岂少师即伯高之别称耶。无考矣。不离于五张云。由阴阳而化五行。所以天地万物之理。总不离五。而人身之相应者。亦惟此耳。故五五(止)从外知内张云。五行之中。又各有五。如下文以五形之人。而又分左之上下。右之上下。是为五矣。五而五之。计有二十五人也。然此言五行之详。非若通天篇所谓太阳、少阳、太阴、少阴、和平五态而已。故曰阴阳之人不与焉
- 《随息居重订霍乱论》:[卷上病情篇第一]热证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土郁之发,为呕吐霍乱。诸郁之发,必从热化。土郁者,中焦湿盛,而升降之机乃窒。其发也,每因吸受暑秽,或饮食停滞,遂至清浊相干,乱成顷刻,而为上吐下泻。治法,如燃照汤,宣土郁而分阴阳。连虽吐,犹当以盐汤探吐,吐尽其食,然后以驾轻、致和等汤调之。又云∶不远热则热至,热至则身热吐下霍乱。此明指霍乱有因热而成者。奈《病源》《三因》等书,咸谓霍乱本于风冷,遂致后人印定眼目。凡患热霍
- 《医学纲目》:[卷之四十·《内经》运气类注]五运六气总论
五运相袭而皆治之,终期之日,周而复始,予已知之矣。愿闻其与三阴三阳之候奈何合之?鬼臾区再拜稽首对曰∶昭乎哉问也。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故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夫变化之为用也,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天为燥,在
- 《望诊遵经》:[卷下]身形望法提纲
窃思诊形之法。必先知经络之部位。辨形体之浅深。审其异同。察其常变。其病情乃可测焉。何言之。刚强者。形气有余。柔弱者。形气不足。肥者常多血少气。瘦者常多气少血。心肺有邪。其气留于两肘。肝有邪。其气留于两腋。脾有邪。其气留于两髀。肾有邪。其气留于两。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身强痛者。邪气有余。身痿弱者。正气不足。肿起者。邪气实。陷下者。正气虚。上肿曰风。下肿曰水。从上肿下者属气。其邪在
- 《幼幼集成》:[卷六万氏痘麻]痘后余毒证治歌
(凡三十一首,共四十六方)借问何为痘后痈?只因平塌少成脓,毒邪蕴聚难消散,透节寻关出要冲。凡痘初出一点血,由血而化至脓,脓成而毒解矣。若出形之后,应起发不起发,应成脓不成脓,一片空壳,状如蛇皮,或平塌破损,都无脓水,本为死证。缘其人脾胃素强,又能饮食,亦可以引日收效。只是毒邪蕴蓄于里,必寻出路于关节之间而为痈肿,但发一二处可治,若流注于手足,发之不止,肿灌不愈,久而死矣。痘痈先要明经络,解毒调元兼
- 《妇人大全良方》:[卷之十胎教门]凝形殊禀章第六
天地者,形之大也;阴阳者,气之大也。惟形与气相资而立,未始偏废。(《庄子·则阳篇》太公调曰∶天地者,形之大者也;阴阳者,气之大者也。道者为之公,气以形载,形以气充。惟气与形两者相待,故曰相资而立,未始偏废)。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天地阴阳之形气寓焉。(《系辞》曰∶天地,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语七八之数。七,少阳也;八,少阴也,相感而流通。故女子二七天癸至;男子二八天癸至,则以阴阳交合而兆始
- 《证治准绳·幼科》:[集之六·心脏部四痘疮(下)]陷伏倒靥
伏者,毒蓄于里而不出也。陷者,毒出而复陷入也。此皆恶候。伏唯一证,陷有数种,伏候于见形之时,其人疮出,热不少减,烦渴闷躁,此有伏毒未得尽出也。陷则见形之后,其血渐干而变黑者,谓之黑陷。浆水未成破损痒塌者,谓之倒陷。脓成复化为水,不肯结痂者,谓之倒靥,亦陷类也。其疮黑色,皆谓之黑陷,凡疹黑色,皆不治之,以肾为水,其黑色,乃肾之真脏色见也,粗工不知变黑归肾之理,妄谓肾不可实,欲泻肾而使之虚,不知人之一
- 《幼科证治准绳》:[集之六·心脏部四痘疮(下)]陷伏倒靥
伏者,毒蓄于里而不出也。陷者,毒出而复陷入也。此皆恶候。伏唯一证,陷有数种,伏候于见形之时,其人疮出,热不少减,烦渴闷躁,此有伏毒未得尽出也。陷则见形之后,其血渐干而变黑者,谓之黑陷。浆水未成破损痒塌者,谓之倒陷。脓成复化为水,不肯结痂者,谓之倒靥,亦陷类也。其疮黑色,皆谓之黑陷,凡疹黑色,皆不治之,以肾为水,其黑色,乃肾之真脏色见也,粗工不知变黑归肾之理,妄谓肾不可实,欲泻肾而使之虚,不知人之一
- 《古今名医汇粹》:[卷一论集]赵养葵水火论(三条)
世人皆曰水克火,而余独曰水养火。世人皆曰金生水,而余独曰水生金。世人皆曰土克水,而余独于水中补土。世人皆曰本克土,而余独升木以培土。何则?君相二火,以肾为宫,水克火者,后天有形之水火也;水养火者,先天无形之水火也。肺金之气,夜卧则归藏于肾水之中,丹溪谓之母藏子宫,子隐母胎。此一脏名曰娇脏,畏热而畏寒。肾中有火,则金畏火刑而不敢归;肾中无火,则水冷金寒而不敢归。或为喘胀,或为咳嗽,或为不寐。或为不
- 《黄帝素问直解》:[卷之六]五营运大论第六十九篇
五营运者,木火土金水,五运五行之气也。始则五气横天,而化五运五行,既则天地之大,人物之众,皆本营运以化生。本经第五篇《阴阳应象大论》,为五营运之大纲,此则原其所始,而反复申明之。黄帝坐明堂,始正天纲,临观八极,考建五常。明堂,君臣一堂向明而治也。天纲,天文之大纲也。始正天纲,天道立矣。八极,皇极之八方也。临观八极,地道立矣。五常,五伦之常理也。考建五常,人道立矣。史臣将述黄帝岐伯论天地阴阳气运之
- 中医对肥胖症的认识及辨治
探索和临床实践,目前对于肥胖症的病因分型和辨证治疗已经有了比较完整的认识。 中医认为,肥胖的形成与先天禀赋、过食肥甘、疏于劳作、七情过度、脾胃虚衰、痰饮水湿等有关。 1.先天禀赋体形的胖瘦受先天禀赋的影响十分明显。中医认为体质阴阳刚柔的差异,是由先天禀赋决定的。《灵枢·阴阳二十五人》中指出:“土形之人,……其为人黄色,圆面,大头,美肩背,大腹,美股胫,小手足,多肉”、“水形之人,……大头,小肩
- 第二节 古代医学中的医学心理学思想
,以成为人……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立而终矣”(《灵枢.天年篇》。这种“神形相即”,即心身统一的思想,贯彻在祖国医学的医学哲学思想中。 同样,《内经》中也观察到人具有不同类型,根据阴阳归类的法则,分为“太阳之人”、“少阴之人”、“太阴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和平之人”五种类型。又根据五行归类的法则,分为“木形之人”、“火形之人”、“土形之人”、“金形之人”、“水形之人”五种类型。
- 生物柴油:燃料与土地之争
产能力可达到每年300万吨,占我国柴油需求量的2%。中国的生物柴油企业现在刚刚起步,到2010年——2015年可能会进入发展期,中石化的生物柴油企业5年之后就可以赢利。 燃料与土地谁轻谁重 相对有些人对大规模生产生物柴油的乐观态度,有专家持不同意见。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李俊峰认为,如果大规模发展生物液体燃料(其中包括生物柴油),需要大面积种植专用能源作物,就必须解决
- 《女科百问》:[卷下]第五十一问男女受形之始何以别之
答曰。男女之合。二情交畅。阴血先至。阳精后冲。血开裹精。精入为骨。而男形成矣。阳精先入。阴血后渗。精开裹血。血入居本。而女形成矣。阳气聚面。故男子面重。溺死者必伏。阴气聚背。故女子背重。溺死者必仰。鸟兽溺死者伏背皆然。阴阳均至。非男非女之身。精血散分。骈胎品胎之兆。父少母老。产女必羸。母壮父衰。生男必弱。古之良士也者。首察乎此。气受偏疾。与之补之。补羸女。则养血壮脾。补弱男。则壮脾节色。羸女宜及
- 《伤科汇纂》:[正文]损伤总论
耀山曰∶凡久视则伤血,久卧则伤气,久坐则伤肉,久立则伤骨,久行则伤筋,喜则伤怒则伤肝,悲则伤肺,惊则伤胆,醉饱入房则伤精,竭力劳作则伤中,此皆无形之伤。而跌打损伤,则有形之伤也。然伤虽有形,而亦有隐于无形。即如亡血瘀血之分,内因外因之别,已难混同;且外遇跌扑诸伤之异,内有七情兼损之殊,更宜体究。若不条分缕晰,稍存疑之见,措手殊难。如登高堕下,其人必惊,惊则气陷;争斗相打,其人必怒,怒则气逆;戏耍跌
- 《黄帝素问直解》:[卷之七]六元正纪大论第七十三篇
《天无纪大论》,引《太始天元玉册》之言曰∶厥阴之上,风气,主之;少阴之上,热气主之;太阴之上,湿气主之;少阳之上,相火主之;阳明之上,燥气主之;太阳之上,寒气主之,所谓本也,是谓六元。此篇以六元而正六十岁之纪,司天在上,在泉在下,化运在中,阳年主太,阴年主少,太主太过,少主不及,其中有化有变,有胜有复,有用有病,不同其候。帝以岐伯之言,藏灵兰之室,署曰《六元正纪》,故以名篇。黄帝问曰∶六化六变,
- 《小儿推拿广意》:[卷上]阳掌十八穴疗病诀
脾土补之省人事。清之进饮食。肝木推侧虎口。止赤白痢水泄。退肝胆之火。心火推之退热发汗。掏之通利小便。肺金推之止咳化痰。性主温和。肾水推之退脏腑之热。清小便之赤。如小便短。又宜补之。运五经运动五脏之气。开咽喉。治肚响气吼。泄泻之症。运八卦开胸化痰除气闷。吐乳食。有九重三轻之法。详见区内。四横纹掏之退脏腑之热。止肚痛。退口眼歪斜。小横纹掏之退热除烦。治口唇破烂。运水入土身弱肚起青筋。为水盛土枯。推以
- 《普济方》:[卷一百二十二伤寒门]玉函经论生死歌诀上
切脉定知生死路。但向止代涩中取。内经云。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可以决生死为看取涩脉与止代。此是死期之大概。涩脉喻外有形证。未可断他殂大命。若无形证与代同。素问曰代。难经曰止。二义同也。脉不应止。满五十动而无代。则五脏之气通布不穷矣。夫能至肾。至肝而还也。知肾气先尽矣。夫五脏有气者生。无气者死。涩细而迟。往来难时一止。为精血不足之候。与代相似。然三秋诊脉得涩而
- 《医学摘粹》:[附录二、六气解]太阴湿土
湿者,太阴土气之所化也。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人为脾。太阴以湿土主令,辛金从土而化湿。阳明以燥金主令,戊土从金而化燥。己土之湿为本气,戊土之燥为子气,故胃家之燥,不敌脾家之湿,病则土燥者少,而土湿者多也。太阴主升己土,升则癸水与乙木皆升,土之所以升者,脾阳之发生也。阳虚则土湿而不升,己土不升,则水火陷矣。火金在上,水木在下,火金降于戊土,水木升于己土,戊土不降,则火金上逆,己土不升,则水木下陷,其
- 《形色外诊简摩》:[卷上形诊生形类]二十五人篇
是故五形之人,二十五变者,众之所以相欺者也。(相欺,难辨。)如得其形,不得其色,或形胜色,或色胜形者,至其胜时年加,感则病,行失则忧矣。(感于邪则为病,若行事有失者,必有忧患之祸也。)形色相得,富贵大乐也。(对上忧字说,其无病不待言矣。)其形色相胜之时年加者,凡年忌,下上之人,(统二十五人言。)大忌常加七岁、十六岁、二十五岁、三十四岁、四十三岁、五十二岁、六十一岁,皆人之大忌,不可不自安也,感则病
-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卷五]举痛论篇第三十九
黄帝问曰。余闻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如此则道不惑而要数极。所谓明也。(本经云。气伤痛。盖痛在有形之形身。而伤于无形之气分。是病皆生于寒热七情。而证见于脏腑经脉。举痛而论。百病皆然。能会通此道。庶明而不惑。是以帝言知天道者。苟能验于人。知往古者。苟能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足于己。如此则道不惑。而知要数之极。斯所谓之明道者也。)今余问于夫子。令言而可知。视而
- 《沈氏女科辑要》:[卷上]第十九节·妊娠肿胀
沈尧封曰∶妊妇腹过胀满,或一身及手足面目俱浮,病名子满,或名子肿,或名子气,或名胎水,或名琉璃胎。但两脚肿者,或名皱脚,或名脆脚。名色虽多,不外有形之水病,与无形之气病而已。何则?胎碍脏腑,机栝不灵。肾者胃之关也,或关门不利,因而聚水;或脾不能散精行肺;或肺不能水精四布;此有形之水病也。又腹中增一物,则大气升降之道窒塞,此无形之气病也。病在有形之水,其证必皮薄色白而亮;病在无形之气,其证必皮浓色不
- 《望诊遵经》:[卷上]气质望法相参
夫色之同于众人者。气候之常。而不同于众人者。赋禀之变。故夫气质不齐。形色亦异。经曰。木形之人青。土形之人黄。火形之人赤。金形之人白。水形之人黑。盖其赋禀独盛。故其气色独着也。然五形之人。其脏腑之盛衰。骨节之大小。筋之粗细。肉之坚脆。皮之浓薄。血之清浊。气之滑涩。脉之长短。血之多少。经络之数。营卫之度。又各不齐。扩而充之。则人心之不同。如其面焉。岂仅阴阳五人。五五二十五人而已哉。变化盖无穷矣。是故圣
- 《玉机微义》:[卷十八内伤门]论酒饮伤
夫酒者大热有毒瓦斯味俱阳乃无形之物也若伤之止当发散汗出则愈矣此最妙法其次莫如利小便二者乃上下分消其湿何酒病之有今之酒病者往往服酒蒸丸大热之药下之又有用牵牛大黄下之者是无形元气受病反下有形阴血乖误甚矣酒性大热已伤元气而复重泻之况亦损肾水真阴及有形阴血俱为不足如此则阴血已虚真水愈弱阳毒之热大旺反增其阴火是谓元气消亡七神何根据折人长命不然则虚损之病成矣金匮要略云酒疸下之久久为黑疸慎不可犯此戒不若令上下分
- 《内经药瀹》:[卷八]五宜
素问五藏生成篇心欲苦王冰曰合火故也骥案周礼疾医五味注醯酒饴蜜姜盐之类疏谓醯即酸酒即苦饴蜜即甘姜即辛盐即咸此即五味酸苦辛咸甘注云攻其嬴养其不足者夏时病者则五味中食甘五谷中食稷以甘稷是土之合味土所克水是攻嬴也土生于火土是火之子食甘稷是子养母之道是养不足也嬴与不足皆病非其所欲此言欲者其本也食医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滑甘言其本也疏夏多苦者南方火味苦属夏夏时调和食苦多于余味一分故云夏多苦秋多辛者
- 《儒门事亲》:[卷十]湿土郁之病
故民病心腹胀,腹鸣而为数后,甚则心痛胁《儒门事亲》金张从正公元1127年—1279年
- 《类经》:[二十五卷运气类]十三、五运三气之纪物生之应
虚寥廓,五运回薄,衰盛不同,损益相从,愿闻平气何如而名?何如而纪也?(寥廓,玄远也。回,循环也。薄,迫切也。此章详明五运盛衰之有不同,而悉其平气、不及、太过,三者之纪也。)岐伯对曰∶昭乎哉问也!木曰敷和,(木得其平,则敷布和气以生万物。)火曰升明,(阳之性升,其德明显。)土曰备化,(土含万物,无所不备。土生万物,无所不化。)金曰审平,(金主杀伐,和则清宁,故曰审平,无妄刑也。)水曰静顺。(水体清
- 《医贯》:[卷之一·玄元肤论]五行论
以木火土金水。配心肝脾肺肾。相生相克。素知之矣。诸书有云。五行唯一。独火有二。此言似是而非。论五行俱各有二。奚独一火哉。若论其至。五行各有五。五五二十五。五行各具一太极。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今以五行之阴阳生死言之。木有甲木属阳。乙木属阴。人身之胆是甲木。属足少阳。肝是乙木。属足厥阴。甲木生于亥而死于午。乙木生于午而死于亥。火有丙火属阳。丁火属阴。人身之相火属手少阳。心火属手少阴。丙火生于寅而
- 《古今医统大全》:[卷之五运气易览]五运主病治例
甲己岁气土化之图甲岁土太过是岁泉涌河溢,涸泽亦生鱼。风雨大行。岁运黄天至土崩溃,鳞见于陆。敦阜之纪平气备化甲岁南政太宫之音岁气雨湿流行,至阴内实,物化充成。其变震惊飘骤崩溃。肾水受邪,病则腹痛清厥体重。甚则足痿不收,脚痛中满,四肢不举。脾土胜肾水,木为水之子,复能克土,则反溏泄。甚则大溪绝者死。(足内踝后跟骨上动脉中肾脉是也。)临辰戌为岁首,(甲辰、甲戌。)下加太阴,为同天符,同上。己岁土不及岁
- 《类经》:[三十卷会通类]八、论治
不治已病治未病。(见摄生类七。)凡治病,察其形气色泽,脉之盛衰,病之新故,乃治之无后其时。形气相得,谓之可治;色泽以浮,谓之易已;脉从四时,谓之可治;脉弱以滑,是有胃气,命曰易治,取之以时。形气相失,谓之难治;色夭不泽,谓之难治;脉实以坚,谓之益甚;脉逆四时,为不可治。必察四难而明告之。(脉色十二。)故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阴阳四。)故治病者,必明六化分治,五味五色所生,五脏所
- 《黄帝内经灵枢集注》:[卷一]寿夭刚柔第六
黄帝问于少师曰。余闻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愿闻其方。此章论人秉天地阴阳而生。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与气相任则寿。不相任则夭。刚柔。阴阳之道也。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是故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内有阴阳。外亦有阴阳。玉师曰。强弱短长。即如四时有寒暑。昼夜有长短。盖人与万物。皆禀此天地阴阳之形气。与时相应。故各有刚柔长短之不同。少师答曰。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审
- 解读中医藏象
一、脏腑概念具有解剖学基础 中医脏腑形成之初,应是解剖概念。通过对早期文字的研究,可以证明这一点。金文“心”字之形不仅表现出解剖器官心脏的外形,而且表现出内部的结构,心房与心室在字形上明确可见。再如肝、肺两字为形声字,《说文》释曰:“凡肉之属皆从肉”。其最初表意即指实质性脏器。“肝”、“肺”名称的由来,据《释名》言:“肝者,干也”。“干”还有“器物之本”、“胁”之意。肝因其部位在胁及在人体中的
- 《黄帝素问直解》:[卷之三]八正神明论第二十六篇
,故血易泻;卫气浮,故气易行。若天不温和而寒,日不光明而阴,则人血凝涩而卫气沉。凝涩,不淖液也。沉,不浮也。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是以因天时而调血气也。人身血气,不但应天日,且应天月也。月始生,月朔也,月生之日,卫气大会于风府,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月望也,月望则血气充盛,故血气实,而肌肉坚;月郭空,月晦也,月晦
- 脾土篇
少师问曰:脾为湿土,土生于火,是火为脾土之父母乎?岐伯曰:脾土之父母,不止一火也。心经之君火,包络、三焦、命门之相火,皆生之。然而君火之生,脾土甚疏;相火之生,脾土甚切,而相火之中命门之火,尤为最亲。少师曰:其故何欤?岐伯曰:命门盛衰,即脾土盛衰。命门生绝即脾土生绝也。盖命门为脾土之父母,实关死生。非若他火之可旺、可微、可有、可无也。少师曰:命门火过旺,多非脾土之宜,又何故乎?岐伯曰:火少则土湿
- 《黄帝素问直解》:[卷之一]阴阳应象大论第五篇
阴阳者,太极初开,始为一昼之所分也。应象者,天地之阴阳,人身之阴阳,皆有形象之可应也。天地之阴阳,应象于人身,人身之阴阳,应象于天地,五运五行,应象无方,此篇为《五营运大论》之提纲,故曰《阴阳应象大论》。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阴阳者,有名无形,本于太极,乃上天下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天地之大,万物生焉,故阴阳者,乃万物之纲纪。纲,大纲;纪,散纪也。变化之父母。万物之多,变化出焉。物极,谓之
- 《素问经注节解》:[外篇卷之四]六元正纪大论
,请陈其道,令终不灭,久而不易。帝曰∶愿夫子推而次之,从其类序,分其部主,别其宗司,昭其气数,明其正化,可得闻乎?岐伯曰∶先立其年,以明其气,(按∶如甲子年则为君火,而其运气属火之类是也。)金木水火土,运行之数,寒暑燥湿风火,临御之化,则天道可见,民气可调,阴阳卷舒,近而无惑,数之可数者,请遂言之。(按∶岐伯详次六十年运气,古本前后分列两篇∶前篇始太阳辰戌,终厥阴巳亥,虽以六气为名,然每气十年,
- 《医述》:[卷一·医学溯源]生克
经义相火之下,水气承之;水位之下,土气承之,土位之下,风气承之;风位之下,金气承之;金位之下,火气承之;君火之下,阴精承之。亢则害,承乃制也。○五脏受气于其所生,传之于其所胜,气舍于其所生,死于其所不胜。病之且死,必先传,行至其所不胜,病乃死。肝受气于心,传之于脾,气舍于肾,至肺而死;心受气于脾,传之于肺,气舍于肝,至肾而死;脾受气于肺,传之于肾,气舍于心,至肝而死;肺受气于肾,传之于肝,气舍于脾
- 《景岳全书》:[卷之十五性集·杂证谟火证]论君火相火之病
经曰∶君火以明,相火以位。此就火德辨阴阳,而悉其形气之理也。盖火本阳也,而阳之在上者,为阳中之阳,故曰君火。阳之在下者,为阴中之阳,故曰相火。此天地生成之道也。其在于人,则上为君火,故主于心。下为相火,故出于肾。主于心者,为神明之主,故曰君火以明。出于肾者,为发生之根,故曰相火以位。至其为病,则以明者,其化虚,故君火之气,有晦有明。以位者,其化实,故相火之病,能焚能燎。何也?盖化虚者,无形者也,
- 《证治准绳·杂病》:[第二册诸气门]郁
不愈者,则用升发之药,加以厥阴报使而从治之。又如久风入中为餐泄,及不因外风之人而清气在下为餐泄,则以轻扬之剂,举而散之。凡此之类,皆达之之法也。王氏谓吐之令其条达,为木郁达之。东垣谓食塞胸中,食为坤土,胸为金位,金主杀伐,与坤土俱在于上而旺于天,金能克木,故肝木生发之气伏于地下,非木郁而何?吐去上焦阴土之物,木得舒畅则郁结去矣,此木郁达之也。窃意王氏以吐训达,此不能使人无疑者,以为肺金盛而抑制肝
- 第一二七章凝形殊禀章
天地者,形之大也,阴阳者,气之大也,惟形与气,相资而立,末始偏废。注:庄子则阳篇太公调曰:「天地者,形之大者也。阴阳者,气之大者也。气以形载,形以气充,惟气与形,两者相待,故曰相资而立,末始偏废。」男女媾精,万物化生,天地阴阳之形气寓焉。注:系辞曰:「天地捆,万物化醇,男女媾精,万物化生。」语七八之数,七少阳也,八少阴也。相感而流通,故女子二七而天癸至,男子而精通,则以阴阳交合而兆始故也。注:岐柏
- >>点此搜索更多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