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拼音
tuō jū ·xuè mài yū zǔ zhèng
2 英文参考
gangrene with pattern of blood vessels stasis and obstruction[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3 定义
脱疽·血脉瘀阻证(gangrene with pattern of blood vessels stasis and obstruction)是指血脉瘀阻,以患趾酸胀疼痛加重,步履沉重乏力,活动艰难,患趾肤色由苍白转为暗红,下垂时更甚,抬高则见苍白,小腿可有游走性红斑、结节或硬索,疼痛持续加重,彻夜不能入寐,舌质暗红或有瘀斑,舌苔白,脉弦或涩,趺阳脉消失为常见症的脱疽证候[1]。
4 症状
患趾(指)酸胀疼痛加重,夜难人寐,步履艰难,患趾(指)皮色暗红或紫暗,下垂更甚,皮肤发凉干燥,肌肉萎缩,趺阳脉搏动消失;舌暗红或有瘀斑,苔薄白,脉弦涩。
5 辨证分析
寒邪凝滞,阳气不布,气血瘀滞,则患肢酸胀疼痛;入夜阳气内闭,故疼痛加剧;气血瘀滞,肢末失养,则步履艰难,皮肤干燥发凉,肌肉萎缩;气血瘀阻脉络,则趺阳脉搏动消失;气血瘀阻,则患趾(指)皮色暗红或紫暗,舌暗红或有瘀斑;弦脉主痛,涩脉主瘀滞。
6 治法
7 方药治疗
8 关于脱疽
脱疽(gangrene)为病名[2][3]。出《刘涓子鬼遗方》卷四[2]。又名脱骨疽、脱痈、脱骨疽、脱骨疔、敦痈、甲疽、蛀节疔[2]。是指发生于四肢末端,局部疼痛、坏死,严重时趾(指)节坏死脱落的慢性周围血管疾病[1]。多发于足趾,溃久则趾自落、故名脱疽[2]。其临床特点是好发于四肢末端,以下肢多见,初起趾(指)间怕冷,苍白,麻木,间歇性跛行,继则疼痛剧烈,日久患趾;(指)坏死变黑,甚至趾(指)节脱落。好发于青壮年男子,或老年人。我国北方较南方多见。
在《黄帝内经灵枢·痈疽》中即有关于本病的记载,云:“发于足趾,名脱痈,其状赤黑,·死之治;不赤黑,不死。治之不衰,急斩之,不则死矣。”
脱疽相当于西医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和闭塞性动脉粥样硬变[2]。
详见脱疽条。
9 参考资料
-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医药学名词(2013)[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605.
- ^ [3]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640.
治疗脱疽·血脉瘀阻证的穴位
- 郄中
:郄中为经穴别名:1.委中;2.阴郄。委中的别名·郄中:郄中为经穴别名,即委中。出《黄帝内经素问·...
- 风府
16概述:风府:1.经穴名;2.经穴别名。经穴名·风府:风府为经穴名(FēngfǔGV16)。出《...
- 更多治疗脱疽·血脉瘀阻证的穴位
治疗脱疽·血脉瘀阻证的方剂
- 五味消毒饮
aodudrink概述:五味消毒饮出自《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卷七十二方。系治疗疔疮疖肿最常用之...
- 当归四逆汤
虚肝寒四肢厥,煎服此方乐陶陶。出处:《伤寒论》明·方贤着《奇效良方》之当归四逆汤:处方:当归、桂枝...
- 黄芪桂枝五物汤
五物汤(《赤水玄珠》卷十二)、五物汤(《东医宝鉴·杂病篇》卷二)。歌诀:桂枝汤中去甘草,加入黄芪名...
- 小建中汤
加饴糖补中气,虚劳腹痛服之瘥。摘录:《伤寒论》明·方贤着《奇效良方》之小建中汤:处方:芍药(三钱)...
- 回阳救急汤
g英文:概述:回阳救急汤为方剂名,出自《伤寒六书·杀车槌法》卷三方。该方剂功能多样,对机体内分泌、...
- 更多治疗脱疽·血脉瘀阻证的方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