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疽·湿热毒盛证

目录

1 拼音

tuō jū ·shī rè dú shèng zhèng

2 英文参考

gangrene with pattern of dampness-heat toxin excessiveness[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3 定义

脱疽·湿热毒盛证(gangrene with pattern of dampness-heat toxin excessiveness)是指湿热毒盛,以患肢剧痛,日轻夜重,喜凉怕热,局部皮色紫暗,肿胀,渐变紫黑,浸润蔓延,溃破腐烂,气秽,创面肉色不鲜,甚则五趾相传,波及足背,或伴有发热等症,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数为常见症的脱疽证候[1]

4 症状

患肢剧痛,日轻夜重,局部肿胀,皮肤紫暗,浸淫蔓延,溃破腐烂,肉色不鲜;身热口干,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5 辨证分析

气血瘀滞,郁久化热,或湿热入侵,湿热蕴结,则患肢剧痛,局部肿胀,皮色紫暗,浸淫蔓延,溃破腐烂,肉色不鲜;热盛伤阴,则身热口干,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数为湿热毒盛之象。

6 治法

脱疽·湿热毒盛证治宜清热利湿,活血化瘀。

7 方药治疗

四妙勇安汤加连翘、黄柏、赤小豆、丹参、川芎、赤芍、牛膝等。

8 关于脱疽

脱疽(gangrene)为病名[2][3]。出《刘涓子鬼遗方》卷四[3]。又名脱骨疽、脱痈、脱骨疽、脱骨疔、敦痈、甲疽、蛀节疔[3]。是指发生于四肢末端,局部疼痛、坏死,严重时趾(指)节坏死脱落的慢性周围血管疾病[3]。多发于足趾,溃久则趾自落、故名脱疽[3]。其临床特点是好发于四肢末端,以下肢多见,初起趾(指)间怕冷,苍白,麻木,间歇性跛行,继则疼痛剧烈,日久患趾;(指)坏死变黑,甚至趾(指)节脱落。好发于青壮年男子,或老年人。我国北方较南方多见。

在《黄帝内经灵枢·痈疽》中即有关于本病的记载,云:“发于足趾,名脱痈,其状赤黑,·死之治;不赤黑,不死。治之不衰,急斩之,不则死矣。”

脱疽相当于西医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和闭塞性动脉粥样硬变[3]

详见脱疽条。

9 参考资料

  1.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2.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605.
  3. ^ [3]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640.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