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

目录

1 拼音

tuī ná

2 英文参考

massage

3 按摩·推拿

推拿即按摩,古称按蹻[1]。又称乔摩、矫摩等。是医生用手或上肢协助病人进行被动运动的一种医疗方法[1]。推拿具有调和气血[1],疏通经络[1],滑利关节,促进新陈代谢[1],调整脏腑功能,提高抗病能力[1],促使气血运行,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和营养状态等作用[1],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的多种病症中。常用的手法有:按、摩、推、拿、揉、掐、搓、摇、㨰、抖等法[1]。常用于关节炎、神经痛、软组织损伤和其他多种疾病[1]。《灵枢·九针论》:“形数惊恐,筋脉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

推拿是中医外治疗法的一种,以中医理论特别是经络理论为指导强调人体体表通过经络、穴位与内脏之间存在着有机的内在联系。内脏有病可以通过经络反映到体表,对体表经络、穴位进行推拿刺激,也可以通过经络将治疗疾病的“信息”传达给有病的脏腑,从而发挥治疗作用。

3.1 推拿手法

推拿手法有一定的规范动作和技术要领,需具备持久、有力、均匀、柔和、深透的基本要求。常见手法有推法、按法、揉法、拿法、摇法、㨰(扌衮)法、击法、摩法、擦法、扳法、捍法和一指禅推法等。推拿手法不仅限于用手操作,也可以用脚、前臂肘部,或凭借专门的推拿器具进行。还可以辅以特制的药膏如按摩膏、按摩乳、冬青油、红花油、麻油、滑石粉、生姜水或其他润滑剂等介质。

推拿的常用手法有下面几种:

3.1.1 推法

推法是用手指或手掌着力于患者的某一部位,进行单方向的直线推动。该手法适用于头面、四肢、胸腹部,具有疏风散寒、活血化瘀、理气止痛、舒筋通络的功能。

3.1.2 拿法

拿法是以大拇指与其他四指中的任意一指或几指相对,提拿起身体的某一部位或穴位,一拿一放地交替进行。适用于颈项、肩背和四肢。其功能为开窍醒神、祛风散寒、舒筋通络等。

3.1.3 按法

按法是用指腹或手掌着力于身体的某一部位或穴位,向下压之,并在该处保持一定的压力停留片刻,随之稍加揉动。本法常与揉法配合使用。指按法适用于全身各处的穴位;掌按法适用于背腰和四肢。具有通经活络、缓解痉挛、调理关节的功能。

3.1.4 摩法

摩法是以手掌附着于人体的某一部位,在其上作环形移动抚摩。多用于腹部,也可用于身体各部位的跌打肿痛较剧者,具有缓止痛、调和气血、和中理气、消积导滞的功效。

3.1.5 揉法

揉法是以手指、鱼际、掌根及手掌,在病人的某一部位或穴位做轻揉和缓的旋转揉动。适用于头面、胸腹、四肢,具有疏通经络、消肿散结、化瘀止痛、调中和胃的功效。

3.1.6 擦法

擦法是以掌根大鱼际或小鱼际着力,在病人较长的一段体表上作快速的来回摩擦。多配以推拿介质,如红花油、葱姜水等。该法具有振奋阳气,温通经络、行气活血、化瘀散结、祛风散寒、理筋止疼、健脾和胃的功效。

3.1.7 搓法

搓法是以两手掌夹住病人的肢体,相对用力作快速的搓揉,在搓动的过程中,作上下的往返移动。该法具有调和气血、舒筋通络的作用。多用于四肢,常作为推拿的结束手法。

3.1.8 摇法

摇法是医者一手抓住患者肢体的远端,另一手扶住被摇的关节(肩关节、腕关节、髋关节),以该关节为支点,作肢体最大范围的环形往复摇动。具有滑利关节、松解粘连、恢复关节功能的作用。多用于半身不遂、肢体麻木以及肩周炎等。

3.1.9 捻法

捻法是以拇指与食指、中指或食中指相对,捏住患者的手指或脚趾,作搓揉的动作。具有理筋通络、滑利关节的功效,多用于半身不遂、颈椎病,以及指端麻木疼痛等症。

3.1.10 点法

以指端、指间关节或肘部按压在患者的某一部位或穴位上,逐渐用力下压。常用于脘腹部、背腰部和四肢。具有温通经络、调理脏腑、活血止痛的功效。适用于肚腹疼痛、四肢疼痛等症。

3.1.11 抖法

点法是以双手握住病人肢体的远端,用力作快速、连续、小幅度的上下颤动。具有通经络、理筋骨、利关节的作用。常作为推拿的结束手法使用。

3.1.12 拍法

拍法是以手五指微曲,形成空心虚掌,稍用力在病人的患处作拍打动作。常用于颈肩、腰背、四肢。具有疏理气机、活血通络的功能。

3.2 推拿的分类

以操作者的不同,可分为自我推拿和被动推拿两大类。自我推拿主要用于保健强身,又可分为眼保健按摩、四肢保健、宽胸法、健胃法、安神法、十二段锦、铁档功等。被动推拿主要用于防治疾病,有小儿推拿、正骨推拿、指压推拿、气功推拿、一指禅推拿、宽喉法等分支。

4 正骨八法之一·推拿

推拿为正骨八法之一[1]。是推法和拿法的统称[2]。包括推法和拿法[2]。《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推者,谓以手推之,使还旧处也。拿者,或两手或一手捏定患处,酌其宜轻宜重,缓缓焉以复其位也。”适用于骨折愈合后或其他疾患所遗留的关节等处僵直者[2]

5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557.
  2. ^ [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基本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