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词条:退变 (最后修订于2010/2/24 13:16:48)[共224字]
摘要:退变是动物达到一定的发育阶段以后,其体制出现退缩性变化的现象。退变可出现于组织分化过程,也可出现于生长过程,前者称为分化退变,后者称为生长退变。饥饿和药物的作用可引起低等动物的退变。涡虫在持续饥饿的状态下可缩小,继而可变成孵化时的大小。退变时的身体各部分间的比例,与幼小时的情况相同。对已进行生长退变的动物,一当给与食物,则可再度开始生长。海鞘的退变,是生长退变与分化退变平行出现,在身体缩小的同时,几乎看不到心脏、鳃和水管,最后身体变成球状小块。......
>>>查看全文
相关文献:
- 相邻节段退变对颈椎前路手术后远期疗效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讨相邻节段退变对颈椎前路节段性融合手术后远期效果的影响。[方法]对128例颈椎前路手术后患者进行长期有效的随访,通过复查颈椎MRI观察颈椎前路融合术后其相邻节段的退变情况、颈髓受压及变性情况、生理曲度的变化及颈椎稳定程度等,并根据退变情况加以分型,对退变患者保守治疗无效且进行性加重及退变较重且神经受损症状明显患者35例采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骨成形手术治疗。[结果]随访1.5年~11
- 腰椎退变性侧凸症的临床发病特点与治疗
【摘要】分析腰椎退变性侧凸的自然史和转归,探讨腰椎退变性侧凸的诊断、分型与治疗原则。[方法]对退变性腰椎侧弯患者的症状、体征、影像学、治疗方法、治疗结果、并发症进行临床分析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腰椎退变性侧凸的影像学特点是椎体高度降低,腰椎单侧或者双侧侧突,关节突密度增高、增生,部分患者MRI和椎管造影表现为腰椎管狭窄,神经根受压;临床特点表现为严重的腰痛和(或)间歇性跛行或神经根性疼痛;临床
- 软骨终板退变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软骨终板退变研究进展椎间盘作为一个完整的结构单元,有纤维环、髓核和软骨终板三部分组成。由于生理性和病理性因素,椎间盘容易发生退行性变。长期以来,对纤维环和髓核退变引起的椎间盘退变研究很多,而对由软骨终板退变引起的椎间盘退变研究较少。但是已有证据证明:椎间盘的退变源于软骨终板的退变[1],软骨终板治疗利于退变椎间盘的修复和再生[2]。 1软骨终板的生物学特性 软骨终板位于椎体上下表面与
- 腰椎关节突关节退变的影像学改变及意义
【摘要】腰椎关节突关节退变是导致下腰痛(lowbackpain)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影响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本文认真总结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于腰椎关节突关节退变的研究进展,概括了关节突退变的X线、CT及MRI表现及其临床意义,尤其是MRI表现国内相关报道较少,旨在为国内学者今后进行相关领域更深入的临床研究提供思路和参考。【关键词】腰椎;关节突;退变;X线;CT;MRIRadiologicalre
- 兔椎间失稳软骨终板退变的实验研究
【摘要】[目的]通过电镜研究软骨终板在椎间失稳环境下的退变过程,为椎间盘退变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方法]取48只6个月龄日本大耳白兔,雌雄不限,体重为(2.5±0.2)kg,随机进行分组,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为21只;实验组为27只;先将实验组兔腰背部皮毛剪除,用安定注射液1.25mg/kg、氯胺酮0.02g/kg、阿托品0.125mg/kg顺次耳缘静脉注射麻醉后,俯卧固定于手术台上,
- 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的融合原则及其影响因素
【关键词】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的融合原则 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多发生于中老年人,被认为是新生的侧凸〔1~6〕,主要位于胸腰段或腰段,常因疼痛(背痛或根性疼痛)或神经源性间歇性跛行就诊〔2~7〕,手术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除疼痛、防止侧凸进展、重建脊柱的平衡、恢复正常的功能〔2、4、6~10〕,手术中必然涉及到融合问题,现就退变性脊柱侧凸的融合原则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综述如下。 1退变性脊柱侧凸的特点 成
- 组织蛋白酶L与人腰椎间盘退变关系的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CathepsinL与人腰椎间盘退变的关系。[方法]实验组标本来源于腰间盘突出症的患者,在外科手术过程中取得的退变间盘组织,并根据术中所见将腰间盘突出分为非包含型组和包含型组;对照组间盘来源于胸腰段骨折行前路手术患者手术中切除的间盘组织,以上标本采用HE染色组织学观察椎间盘的退变特征,免疫组织化学S-P法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法检测人腰椎间盘细胞Catheps
- Dynesys治疗腰椎退变和不稳(附13例报告)
【摘要】探讨动力性固定器Dynesys治疗腰椎退变和不稳的固定原理、适应证和初步疗效。[方法]作者于2004年在瑞士Basel大学骨科进修学习期间,随访Dynesys治疗12个月以上的13例患者,平均随访16个月(范围12~25个月);年龄58~78岁,平均65岁;所有患者均有保守治疗难以治愈的腰痛或腰腿痛6个月以上,术前Oswestry评分50~69分,平均58分;Ⅰ度退变性腰椎滑脱1例,腰椎管
- 大鼠退变腰椎间盘组织的超微结构观察△
察大鼠腰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中椎间盘组织的超微结构改变。[方法]32只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6只。实验组采用手术方法以L3为中心切除棘突、关节突、棘上、棘间韧带,切断双侧竖棘肌。对照组仅切开皮肤后即缝合。术后8周,应用电镜技术对SD大鼠椎间盘组织进行详细的超微结构观察。[结果]对照组的椎间盘组织超微结构的病理改变不显著,而实验组表现为软骨样细胞减少,出现不同程度地退变、坏死,细胞
- 腰椎小关节骨性关节炎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
【摘要】腰椎小关节骨性关节炎是导致下腰痛的常见病因。本文综述了腰椎小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危险因素。通过对相关研究的综合和分析,笔者认为:年龄大于50岁、男性或绝经后女性、偏向矢状面的腰椎小关节和腰椎间盘退变、L4、5节段是腰椎小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危险因素。认识和理解腰椎小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危险因素能对下腰痛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关键词】腰椎;小关节;骨性关节炎;危险因素Riskfactorsoflumb
- 双后肢大鼠增龄制备颈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
【摘要】目的通过截除幼年大鼠双前肢建立颈椎间盘退变的动物模型。方法健康4周龄雄性SD大鼠76只,随机分为两组,手术组40只,对照组36只。手术组动物麻醉后于双上肢根部截除肢体,分别于术后3、6、9、12个月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处死大鼠后摄颈椎正侧位X线片,并切取椎体标本制备C2~C3至T2~T3的中矢状面组织学切片,分别进行HE、番红O染色行椎间盘组织学观察。对照组动物分别于实验开始后4、8、
- 腰椎滑脱伴邻近节段退变的诊疗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腰椎滑脱伴邻近节段退变诊断、治疗效果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自2000年10月~2005年10月,对16例腰椎滑脱伴邻近节段退变患者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采用Prolo腰椎功能评定评估腰椎术后功能,影像学评估椎体滑脱复位程度、椎间隙高度、固定节段前凸的恢复、融合器位置、植骨融合情况及内固定物有无松动等,对X线片结果可疑病例,追加CT检查。[结果]本组14病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
- 退变性症状性腰椎侧凸的手术治疗
【摘要】探讨后路椎管减压、椎弓根螺钉间断固定、椎间植骨融合、矢状位重建术式治疗退变性症状性腰椎侧凸的临床效果。[方法]1999年1月~2006年4月,采用经后路椎管减压、椎弓根螺钉间断固定、椎间植骨融合、矢状位重建术式治疗退变性症状性腰椎侧凸37例,男21例,女16例;年龄51~82岁,平均62.6岁。所有病例拍摄腰椎正侧位片及Bending片,常规备CT和MRI。根据患者下肢症状行全椎板或半椎板
- 腰椎小关节退行性变的CT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CT对椎小关节退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93例腰椎椎小关节退变的临床表现与CT所见。结果根据不同的CT表现特征,把腰椎椎小关节退变分为:(1)关节突骨质增生。(2)关节腔异常改变。(3)关节退变性滑脱。(4)合并腰椎其他退变。结论CT扫描是检查和诊断腰椎椎小关节退变有效方法。关键词腰椎椎小关节退变断层摄影X线计算机CTanalysisof93caseswithdegenerati
- 非退变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界定及其治疗
【摘要】研究非退变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界定及其治疗方法与疗效。[方法]分析文献明确非退变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范畴,回顾性分析本院63个非退变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病例的治疗与随访,总结不同治疗方案的适用依据与疗效。[结果]非退变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MRI片中椎间盘的信号改变主要表现在T2WI,全部病例的T2WI显示突出的椎间盘与正常椎间盘相比信号稍减低,但其信号仍明显高于退行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椎间
- 炎性因子TNF-α及IL-18与椎间盘退变的相关性研究
【摘要】[目的]通过测定TNF-α及IL-18在正常组与实验组椎间盘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在椎间盘退变中的作用,进一步了解椎间盘退变的发生机制。[方法]收集新疆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椎间盘病理组织34例用于实验组,年龄27~69岁,平均年龄46.24±11.25岁;取脊柱骨折外伤术后椎间盘组织标本7例,并取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病理科尸检椎间盘标本8例,共15例用于对照组,年龄
- 退变性腰椎滑脱的治疗进展
【关键词】新疆维吾尔中医医院退变性腰椎滑脱(LDS)常引起腰腿痛〔12〕,治疗方式多样,综述如下。1非手术治疗方式最常见的症状是下腰痛,80%的患者疼痛部位局限,需手术治疗的仅10%,疾病自然史表明大多数患者症状不会随时间变化而加重,很少有神经功能的恶化〔12〕,首选非手术治疗方式,可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理疗、推拿、封闭,以缓解疼痛。但无随机对照试验证实其长期的疗效。2手术治疗方式2.1单纯减压方式
- 胸腰段脊柱骨折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疗效及术后椎间盘退变的评价
【摘要】[目的]评价胸腰段脊柱骨折后路SF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的临床特殊疗效及术后椎间盘退变的情况。[方法]2001年7月~2003年7月间采用SF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段骨折36例,部分患者行椎管减压,横突间植骨融合。[结果]经2~5年(平均3.72年)随访,与术前比较,术后、拆除内植物前及末次随访时的Cobb′s角及椎体前、后缘高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本组患者脊髓损伤分级评
- 黄韧带退变病理特点及机制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黄韧带退变病理特点黄韧带位于相邻的椎弓板之间,前面构成椎管后壁,后面与棘间韧带相邻,主要作用是限制脊柱过度前屈和维持人体直立姿势,它是脊柱后部的重要连接结构,主要由弹性纤维、胶原纤维、网状纤维和基质4种成分构成,其中弹性纤维所占比例约达75%左右[1]。随着年龄的增加,黄韧带出现肥大、钙化和骨化等退变反应。临床上,影像学诊断技术的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由黄韧带退变引起的脊髓压迫性病变能够被诊断
- 全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矫形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
【摘要】[目的]评价采用全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矫形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从2001年1月~2005年1月收治的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54例。共计分为2组,甲组15例,乙组39例,甲组未行椎间融合单纯行PLF手术,乙组采用椎间融合行PLIF技术。其中男性23例,女性31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退变性腰椎侧凸的矫正效果、并发症和随访结果。[结果]全部病例都获得了临床随访
- 脊柱后路减压加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段退变性侧凸
s:pediclescrew;posteriorlumbardecompression;vertebralfusion;degenerativescoliolosis腰椎退行性侧凸是指腰椎多个椎间隙变窄及椎体楔形塌陷等退行性改变导致的腰椎侧凸畸形,随着人口老龄化其发病率不断上升,腰椎退行性侧凸的治疗方法一直为人们所重视,本文收集整理了我院2004年12月至2007年12月收治的20例患者的病例资
- 腰椎退变性滑脱在CT影像上的表现与临床治疗意义
【摘要】 目的探讨CT在腰椎获得性滑脱(退变性滑脱lumberdegeneratinespondylolisthesis,简称DS或假性滑脱)中的诊断价值,对不同程度的滑脱及继发性改变提供治疗方法的选择和依据。方法收集62例腰椎滑脱患者,对其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滑脱椎体的病变特点、程度、年龄及性别分布情况,椎体、椎小关节及椎间盘等病变征象。结果CT扫描不仅能诊断是否有滑脱的存在,而且根据
- IL1β、IL6、TNFα在兔腰椎软骨终板退变中的变化及作用△
【摘要】[目的]研究IL1β、IL6、TNFα在软骨终板退变中的作用。[方法]新西兰白兔24只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通过腰椎失稳而诱导了腰椎软骨终板退变动物模型。分别于术后12、24、36周摄腰椎X线片及扫描电镜观察,检测不同时段软骨终板中IL1β、IL6、TNFα含量。[结果]X线片示实验组较对照组钙化明显;Bradner指数示椎间隙高度随时间延长而逐渐降低;扫描电镜示实验组
- 腰椎间盘突出复发的相关因素初步探讨与预防策略
防提供策略。[方法]16例因腰椎间盘突出复发住院接受再手术患者,对本次手术术前和前一次手术术前的病史、体格检查、影像学资料进行归纳分析,并进行手术探查。[结果]腰椎间盘突出复发的相关因素包括:椎间盘退变程度;椎间稳定性;前次手术术后下地时间;患者体重等。[结论]除医源性因素,腰椎间盘突出复发与椎间盘和腰椎本身性质以及患者医从性有关。正确评估患者病情,以及加强患者医从性能够有效降低腰椎间盘突出复发率
- 退变性关节病
软骨软化性关节病(chondromalacicarthrosis),退变性关节病(degenerativearthritis)、肥大性关节炎(hypertrophicarthritis)、关节炎畸形(arthritisdeformans)表述活动关节(滑膜关节)发生于老年的特发性、慢性进行性疾病。病理特点为局灶性关节软骨的退行性变,软骨下骨质变密(硬化),边缘性骨软骨骨赘形成和关节畸形。临床表现为
- Sox9基因治疗椎间盘退变的研究现状
【关键词】椎间盘退变性疾病椎间盘退变性疾病(discdegenerationdisease,DDD)是一种发病率及致残率极高的疾病,常引起以颈肩腰腿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症候群,据资料表明,DDD患者占美国骨科住院人数的1/3以上,目前对DDD的常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理疗、卧床休息、类固醇注射封闭以及手术治疗等。但是,这些措施仅能够改善疾病的临床症状,并不能从根本上减缓或终止退变的进程。因此,进
- 椎间盘退变的基础和相关临床研究的一些关键问题
【关键词】椎间盘退变临床研究腰痛是骨科临床最常见的疾病,大约70%~90%的人群在一生中的某些时候会患腰痛,在任何时候有约15%~20%的人群患腰痛。腰痛在所有到医院就诊的病人中占第2位,仅次于上呼吸道感染[1]。但腰痛又是最困惑人类的常见疾病之一,大部分不能给予准确的病理解剖诊断。从理论上讲,富含神经支配的腰椎的每一个组成结构如椎体、椎间盘、关节突关节和肌肉韧带等都可能是疼痛的起源部位。随着增龄
- 椎间盘退变在成人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病理进展中的作用
【摘要】[目的]探讨椎间盘退变在成人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病理进展中的作用。[方法]随访156例峡部裂和峡部裂性腰椎滑脱患者,男86例,女70例。所有患者因腰部不适或下腰痛而拍摄X线片,发现峡部裂或滑脱。依据Meyerding滑脱分级,峡部裂而无滑脱患者68例,Ⅰ度滑脱患者88例。全部患者采用非手术治疗或不干预措施,观察病情的进展。依据Boxall等定义的滑脱进展指标,有40名患者,男24名,女16名,
- 常规椎间盘CT扫描在腰椎滑脱诊断中的价值分析
椎滑脱患者的椎间盘CT扫描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均见假性椎间盘膨出征,少数见双边征;椎弓崩裂并滑脱者椎管矢状径于滑椎下缘层面拉长,椎小关节多正常,部分可见椎弓峡部裂隙征;退变性滑脱者椎管矢状径于滑椎下位椎体上缘层面可不同程度变小,椎小关节均见矢状改变、半脱位及退行性变。结论腰椎间盘CT扫描可初步诊断腰椎滑脱及其类型。【关键词】腰椎;椎间盘扫描;滑脱;峡部裂;椎小关节 Thevalueanaly
- 椎间盘退行性疾病的生物治疗策略
ulusfibrosus,AF),髓核(nucleuspulposus,NP)和终板(end-plates,EP)。它呈现低细胞密度,包括纤维环细胞、髓核细胞以及可能存在的骨祖细胞[2]。引起椎间盘退变的因素包括机械负荷、遗传因素和营养作用等,这些因素通过影响椎间盘细胞的活力及生物合成能力,再加上应力作用,促使了椎间盘退变的发生和发展。目前DDD的手术以及保守治疗方法,能够缓解临床症状,但没有对椎
- 有限减压相邻节段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
固定椎间、椎内植骨融合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应用该技术治疗的43例胸腰椎骨折患者,观察植骨融合及复位情况、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及矫正丢失、腰痛后遗症和融合椎体相邻椎间盘退变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平均随访21.4个月,所有患者均达到坚强骨性融合,均得到满意的复位,复位率达96.1%,近期内无明显矫正丢失,术后神经功能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术前术后秩和检验P<0.01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椎间盘退变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间质干细胞;间质干细胞移植;椎间盘退变;综述颈腰背痛是骨科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引起这些病症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椎间盘退变[1]。椎间盘具有维持脊柱纵轴稳定性、保持脊柱活动范围的功能[2]。随着年龄增长,椎间盘在体积、形状、结构、组成及生物力学等方面不断发生变化[3]。椎间盘含水量下降,纤维环破裂[4],组织间压力重新分配,继而功能改变[5]。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虽然可在一
- 汉族人维生素D受体基因TruⅠ和FokⅠ多态性与腰椎间盘退变的关系△
【摘要】 [目的]探讨汉族人维生素D受体(vitaminDreceptor,VDR)基因多态性与腰椎间盘退变(lumbardiscdegeneration,LDD)的关系。[方法]收集182例汉族人静脉血标本和腰椎MRI,其中对照组101例,病例组81例。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estrictionfragmentlengthpolymorphism,PCRRFLP)法
- 颈前路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研究进展
【摘要】本文综述颈椎前路术后,目前国内外研究较多的是术后邻近节段发生的各种病理变化。通过查阅大量国外相关文献,整理、综合、分析颈椎前路术后邻近节段研究进展。结果表明,颈前路手术也从经典的自体髂骨取骨融合改良到单纯Cage植入融合再到前路植骨钉板固定融合手术,再到非融合技术邻近节段的退变是得到绝大多数的学者认同。融合术与目前非融合技术术式不同以及使用内固定方式的不同对邻近节段的影响也有不同,这也是术
- 大鼠腰椎间盘针刺退变模型的建立△
【摘要】[目的]建立大鼠腰椎间盘针刺退变模型并进行MRI和组织学观察。[方法]Sprague-Dawley大鼠32只,20只进行腰椎间盘纤维环厚度测量,确定针刺深度;12只经腹膜手术,L3、4、L4、5、L5、6椎间盘使用21G针分别行纤维环部分针刺或全层针刺,L6S1椎间盘作为对照,术前及术后4、8周行MRI检查,然后处死,椎间盘行HE染色。[结果]测量大鼠腰椎间盘纤维环厚度后,确定适用于L3、
- 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病中成人髌骨软化症的临床及X线影像学分析
omalaciaofthepatella,CP),是膝前部疼痛中常见的疾病之一,是青少年运动创伤中的多发病和常见病,也有诸多文献报道[1~3]。但成人髌骨软化症在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病(以下简称膝关节退变)中的发病率尚有待了解。收集我院2003年1月~2008年6月年确诊为膝关节退变1530例的数字化X线影像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期探讨成人CP在膝关节退变中的发病率、病因、临床及X线影像诊断。
- 椎间盘退变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椎间盘退变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discdegeneration,IDD)可以引起一系列脊柱退变性疾病如椎间盘突出、脊柱不稳、神经根病变和脊髓病变等,目前的治疗方法主要是手术治疗,但手术方法只是处理终末期的症状,不能逆转疾病过程本身。因此国内外学者们一直致力于寻找一种能逆转这个疾病过程的方法,近来对椎间盘的生化构成及其内环境的进一步了解以及某些基因被发现对椎间盘内基质合
- 双侧关节突关节切除诱发椎间盘退变的磁共振计量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新西兰大白兔腰椎关节突关节破坏诱发出椎间盘退变的核磁共振改变。[方法]30只新西兰大白兔,体重2.25~2.95kg,雄性。随机分为骨性手术组和软组织手术组。软组织手术组仅骨膜下剥离L3~7的椎旁肌肉;骨性手术组完整切除L4、5双侧下关节突和L5棘突,保留L5、L6上关节突。骨性手术组L4、5、L5、6椎间盘为实验组椎间盘,上下相邻的L3、4、L6、7为自身对照组椎间盘。软组织
- CT诊断腰椎小关节退变的临床意义
腰椎小关节退变是腰椎退变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引起患者腰腿痛的常见原因。但在临床工作中常被忽视,相关文献把椎小关节退变伴腰腿痛命名为椎小关节综合征[1]。本组收集了130例有腰椎小关节退变CT表现的病例,综合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3年1~12月诊断为腰椎小关节退变的130例病例中,男62例,女68例;年龄23~76岁,平均48.8岁,其中40岁以上者100例,占77%,50
- 两种手术方式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比较
vespondylolisthesis;posteriorinterbodyfusion;posterolateralfusion 退变性腰椎滑脱多介于Ⅰ~Ⅱ度之间,部分患者具有骨赘形成,椎间隙变窄等再稳定的因素,在治疗术式的选择上,行椎弓根钉器械复位固定后单枚Cage斜形放置的椎体间融合(posteriorobliquelumbararthrodeses,POLA)与后外侧融合的(post
- 开窗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
骨融合良好,椎体复位无丢失,螺钉无折断和松动。手术前、后椎体滑移距离和ODI指数两项参数的配对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开窗椎管彻底减压、自体骨混合Cage椎间植骨融合是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的一种有效手术方法。【关键词】退变性腰椎不稳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 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 椎间植骨融合 Surgicaltreatmentofdegenerativelumbarin
- 合并骶骨裂的腰椎椎弓峡部裂的手术治疗策略
骶骨裂的腰椎椎弓峡部裂手术治疗原则。[方法]回顾性研究一组合并骶骨裂的腰椎椎弓峡部裂病人共26例,男性19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23.2岁。所有病人均经过X线、CT、MRI检查,并在此基础上将椎间盘退变分为5级,椎体滑移4度分级,并且提出骶骨裂新的分型方法:A型骶骨椎板单侧发育不良,但与棘突仍有相连,仅仅为椎板之间有裂隙;B型骶骨双侧板均发育不良,棘突呈游离状态;C型骶骨椎板完全缺如,棘突缺如;D
- CT引导椎间盘造影术在多节段腰椎间盘退变中的临床价值
【摘要】[目的]探讨CT引导下椎间盘造影术在治疗多节段腰椎间盘退变疾患中的临床价值。[方法]2005年1月~2008年1月对28例多节段腰椎间盘退变疾患行CT引导下椎间盘造影术,其中男12例,女16例;年龄30~56岁,平均38.2岁。腰椎间盘退变节段:L3、4和L4、5突出9例,L4、5和L5S1突出15例,L3、4、L4、5和L5S1三节段突出4例。造影节段:28例共计92个椎间盘,L2、3间
- 腰椎内固定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因素
2006年10月30日中华外科杂志2006Vol.44No.4P.246-2489(北京)为了探讨腰椎内固定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因素。研究者对1998年3月至2002年5月33例行腰椎内固定融合术的病例进行随访研究,观察其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率、发生年龄、部位、影像学特点以及临床表现,对是否“悬浮固定“、内固定融合范围、不同邻近节段退变的风险进行对比。结果33例患者随访34~82个月,平均
- 椎间盘退变中影响Sox9基因的相关因素
【关键词】椎间盘退变Sox9基因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和对椎间盘退变的生物学机制的深入研究,人们已经越来越不满足于传统的椎间盘退变治疗方法,如卧床休息、理疗、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等。这些传统方法仅能短期缓解椎间盘退变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并不能从根本上终止退变进程。近些年来,对椎间盘退变的基因治疗成为目前的热点之—,其中,Sox9基因因其在软骨细胞发育成熟中的作用,更是成为各国学者研究的重点[
- 低场强MRI对腰椎终板骨软骨炎的诊断价值
【关键词】腰椎终板骨软骨炎;MRI;诊断 下腰痛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而腰椎间盘退变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既往对腰椎间盘退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椎间盘突出上,而对腰椎终板骨软骨炎的研究相对较少,临床意义认识不足,影像学检查常被疏忽及误诊为其他疾患。本文对本院98例腰椎终板骨软骨炎患者的低场强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搜集本院2010年1
- 退变性腰椎不稳症手术治疗41例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不稳症的手术治疗和临床疗效。方法自1998年10月~2003年12月,共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症患者41例,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腰痛,合并椎管狭窄28例,退行性滑脱8例,椎间盘突出症13例。所有病例均行椎板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后外侧植骨术。结果所有病例术后腰痛症状消失或明显示改善,X线片显示植骨骨性融合。随访8个月~5年(平均32个月)未有复发病例。根据日本矫形协
- 退变性腰椎疾患患者围术期的护理
指导教会患者有关防治腰腿痛的知识,指导病人采取正确的坐、卧、立、行和劳动姿势,尤其注意腰背肌功能锻炼,以增加脊柱的稳定性,注意腰部保暖,防寒、防潮。同时加强营养,防治感冒,减缓机体组织和器官的退行性变,避免诱发因素如弯腰负重、咳嗽、便秘等,不吸烟。保持大便通畅,切忌活动突起突止,应循序渐进。4讨论退行性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腰椎滑脱症及腰椎侧凸症,是在退变的基础上导致椎间盘变性、腰椎管结
- GSS在腰椎管狭窄症伴退变性滑脱手术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GSS)在腰椎管狭窄症伴退变性滑脱患者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对16例腰椎管狭窄症伴退变性滑脱患者行后路全椎板减压、GSS内固定加植骨融合术,其中多节段腰椎管狭窄11例,单节段腰椎管狭窄5例;L4滑脱9例,L5滑脱7例;Meyerding分类Ⅰ度滑脱14例,Ⅱ度滑脱2例。 结果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4个月,采用Stauffer-Coventry下腰椎
- 退变性腰椎外科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退变性腰椎外科30年来,退变性腰椎外科有了快速发展,成果层出不穷。腰椎间盘变性,是一种与年龄相关的变化,生理性椎间盘退变,生物力学性能降低,但无疼痛。外伤、劳损和环境因素,可引起椎间盘退变加速,引起形态、功能和容积的改变,出现结构紊乱,甚至纤维环撕裂,产生疼痛[1]。Crock[2](1970)首先将此种腰痛称之为:椎间盘源性下腰痛(discogenicallowbackpain),相继
- 颈复康颗粒剂治疗糖尿病合并颈椎退变性综合征48例
【摘要】目的观察颈复康颗粒剂对糖尿病患者合并颈椎退变性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对已确诊为2型糖尿病合并颈椎退变性综合征(颈动脉型)的9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用消渴丸+盐酸二甲双胍控制血糖,治疗组加用颈复康颗粒剂治疗,对照组加用骨质增生丸治疗。均治疗60天后进行临床疗效统计分析。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83%,其中优良率83.33%。对照组总有效率81.25%,其中优良率60.42%,两组疗效比较
- >>点此搜索更多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