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针疗法

目录

1 拼音

tóu zhēn liáo fǎ

2 英文参考

scalp acu-therapy[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Head acupuncture[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头针疗法:1.治疗疾病的方法;2.书名。

4 治疗疾病的方法·头针疗法

头针疗法(又名头皮针疗法、颅针疗法或头穴疗法[1])又称头皮针疗法[2]。是指针刺头部某些特定的刺激区以治疗疾病的方法[2][2]。它是近年来我国医务工作者,将针刺疗法和现代医学关于大脑皮层功能定位的理论相结合,在大脑皮层相应的头皮投射区进行针刺,治疗某些中枢神经系统疾患取得了良好效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针刺疗法[2]

临床操作时,以毫针在选定的刺激区上,沿皮快速进针至一定深度,予以大幅度(720°~1080°)、高频率(200次左右/分钟)捻转,出现针感后,仍持续捻转3~5分钟,留针10~20分钟,期间可再行捻转2次[2]。亦可加用电针刺激[2]。本法对中枢神经系统疾患效果较佳,如中风后遗症、帕金森病、舞蹈病、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神经性头痛等[2]

据古代医籍记载,头部腧穴主要治疗颅脑疾患,如中风、癫狂、眩晕、头痛等[2]。近年,由于耳针疗法的广泛应用,有人注意探讨头皮与全身的关系,并根据头皮与大脑皮层功能定位的空间对应关系,提出在头皮上划出若干刺激区,如运动区和感觉区等;也有人根据头部经络与全身的联系,扩大了头部腧穴的应用范围[2]。头皮针疗法自20世纪70年代初期推广使用已引起了国内外医学界的重视[2]。头针穴位的定取,各家主张不一,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两种,一种是山西焦顺发根据大脑皮层功能定位提出;一种是中国针灸学会根据经络学说提出,后者已被世界卫生组织(WHO)所承认[2]。针刺时一般取坐位或卧位[2]。当选定施术部位后,行常规消毒,用26~28号1至2寸长的毫针进行针刺[2]。针刺方向有直刺与横刺之分[2]。横刺一针透2~3穴,刺激量较大,通常使用的针刺手法有两种:一种是将针快速刺入预期深度后,迅速捻转,每分钟可达200次左右,指力进退相等,以期起到调和作用:一种是根据“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原则,施以补法或泻法[2]。一般每日或隔日1次,10~15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1周[2]。必要时还可采用埋针法,用胶布固定针柄,埋1~3日再起针[2]。在操作过程中,应消毒严格并防止出血[2]。婴儿由于颅骨骨缝合部的骨化不全,不宜采用头皮针[2]

头针疗法是在头部特定穴区(刺激区)内沿皮针刺以治疗全身疾病的新方法。是在传统针灸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关于大脑皮层功能定位的理论,通过近年来的大量临床实践而总结出来的。1972年始见报道。

头针疗法使用方便,效果好,尤其对脑源性疾病,如脑血管后遗症等效果显著。头针刺激区的定位,主要是根据大脑皮层功能定位的理论(有些刺激区是根据针感部位及治疗作用确定的)。因头皮上有和皮层功能相一致的投射区,刺激不同的投射区,能起到不同的治疗作用,临床上按其功能不同,划分为若干刺激区。为了便于刺激区定位,设有两条标定线,依此能准确地确定头部各刺激区的位置(如图)。用毫针按一定方向沿皮下缓慢捻转进针,达到应有深度,快速旋转针体,幅度应达360°以上,捻转速度在每分钟200次左右。进针后转捻2~3分钟,留针5~10分钟,中间反复操作2~3次。亦可用电针机在主要刺激区通电,以代替手法捻转,频率可用200~300次/分,刺激强度及波形根据个人反应而定。

头针疗法参照现代医学大脑皮层功能定位的理论,结合疾病的部位,选用与之相应的刺激区。针刺时,以毫针在选定的刺激区上,沿皮肤进针至一定深度,然后予以大幅度、高频率的捻转,出现针感后仍持续捻转3-5分钟。留针10-20分钟。期间可再行捻转1-2次,亦可加用电针刺激。多用于中风偏瘫,脑动脉硬化,失语,震颤性麻痹,神经性头痛等症。

4.1 头针的适应症

适应证有脑血栓形成及脑溢血等脑血管意外后遗症、颅脑损伤、颅内炎症后遗症及舞蹈症、震颤麻痹、梅尼埃(美尼尔)病、耳鸣、精神性多尿、遗尿症、神经性头痛等。

4.2 头针的禁忌症

脑溢血患者昏迷期、病情未稳定者不宜用。

4.3 头部刺激区的定位和主治

4.3.1 定位依据

常用的有两种: 一是根据脏腑经络理论,在头部选取相关经穴进行治疗。二是根据大脑皮质的功能定位,在头皮上划分出相应的刺激区进行针刺。 下面主要介绍第二种。应该注意:颅表面的脑回投影位置与现在所制定的刺激部位,只能说是基本相应的,从C.T照片考查,存在着一定数量的个体差异,在划定刺激线时,应适当考虑颅骨的形状。

4.3.2 定位线

划分刺激区的两条标准定位线。 前后正中线:是从两眉间中点(正中钱前点)至枕外粗隆尖端下缘(正中线后点)经过头顶的连线。 眉枕线:是从眉中点上缘和枕外粗隆尖端的头侧面连线。

4.3.3 刺激区定位和主治

4.3.3.1 [运动区]

部位:上点在前后正中线中点往后0.5厘米处;下点在眉枕线和鬓角发际前缘相交处。如果鬓角不明显,可以从颧弓中点向上引垂直线,此线与眉枕线交叉处向前移0.5厘米为运动区下点。上下两点连线即为运行区。运动区又可分为上、中、下三部。

①上部:上运动区的上1/5,为下肢、躯干运动区。

②中部:是运动区的中2/5,为上肢运动区。

③下部:是运动区的下2/5,为面运动区,亦称言语一区。

主治

①上部:对侧下肢、躯干部瘫痪。

②中部:对侧上肢瘫痪。

③下部:对侧中枢性面神经瘫痪,运动性失语(部分或完全丧失语言能力,但基本上保留理解语言的能力),流涎,发音障碍。

4.3.3.2 [感觉区]

部位:在运动区向后移1.5厘米的平行线即是本区。感觉区可分为上、中、下三部。

①上部:是感觉区的上1/5,为下肢、头、躯干感觉区。

②中部:是感觉区的中2/5,为上肢感觉区。

③下部:是感觉区的下2/5,为面感觉区。

主治:

①上部:对侧腰腿痛、麻木、感觉异常、头后、颈项部疼痛、头晕、耳鸣。

②中部:对侧上肢疼痛、麻木、感觉异常。

③下部:对侧面部麻木,偏头痛,颞颌头节炎等。

4.3.3.3 [舞蹈震颤控制区]

部位:在运动区向前移1.5厘米的平行线。

主治:舞蹈病,震颤麻痹,震颤麻痹综合征。

4.3.3.4 [晕听区]

部位:从耳尖直上1.5厘米处,向前及向后各引2厘米的水平线。

主治:眩晕、耳鸣、听力降低。

4.3.3.5 [言语二区]

部位:从顶骨结节后下方2厘米处引一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直线,向下取3厘米长直线。

主治:命名性失语。(又称健忘性失语,病人称呼"名称"能力障碍,如病人不会叫"椅",只说是"坐的";其他人叫椅时,他能听懂。)

4.3.3.6 [言语三区]

部位:晕听区中点向后引4厘米长的水平线。

主治:感觉性失语。(病人理解言语能力障碍,常答非所问。)

4.3.3.7 [运用区]

部位:从顶骨结节起分别引一垂直线和与该线夹角为40度的事两线,长度均为3厘米。

主治:失用症。(又称运用不能症,病人能力、肌张力及基本运动正常,但存在技巧能力障碍,例如不能解钮扣,拾硬币等。)

4.3.3.8 [足运感区]

部位:在前后正中线的中点旁开左右各1厘米,向后引3厘米长,平行于正中线。

主治:对侧下肢瘫痪,疼痛,麻木,急性腰扭伤,夜尿,皮质性多尿,子宫下垂等。

4.3.3.9 [视区]

部位:在前后正中线的后点旁开1厘米处的枕外粗隆水平线上,向上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4厘米长直线。

主治:皮层性视力障碍。

4.3.3.10 [平衡区]

部位:在前后正中线的后点旁开3.5厘米处的枕外粗隆水平线上,向下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4厘米长直线。

主治:小脑疾病引起的共济失调,平衡障碍,头晕,脑干功能障碍引起的肢体麻木瘫痪。

4.3.3.11 [胃区]

部位:从瞳孔直上发际处为起点,向上行平行于前后正中线2厘米长直线。

主治:胃炎、胃溃疡等引起的胃痛、上腹部不适。

4.3.3.12 [胸腔区]

部位:在胃区与前后正中线之间,发际上下各引2厘米长直线。

主治:支气管哮喘,胸部不适等症。

4.3.3.13 [生殖区]

部位:从额角处向上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2厘米长直线。

主治:功能性子宫出血,盆腔炎,子宫脱垂等。

4.3.4 选穴方法

单侧肢体疾病,选用对侧刺激区;双侧肢体疾病,选用双侧刺激区;内脏全身疾病或不易区别左右的疾病,可双侧取穴,一般根据疾病选用相应的刺激区,并可选用有关刺激区配合治疗。如下肢瘫痪,可选下肢运动区配足运感区。

4.4 头针的操作方法

1.一般取坐位,根据病情亦可采用平卧或侧卧位。

2.刺激区定位:首先准确定前后正中线和眉枕线二条标准线,然后正确判定所需刺激区。

3.分开头发,充分暴露治疗部位,按常规消毒。

4.选6-8cm的26-28号毫针,针与头皮约成30°角,沿所选头皮刺激区斜向捻转进针,沿皮下或帽状腱膜下快速推进到该区相应长度后,快速持续捻转,不提插。刺运动区、感觉区全区时,要按上、中、下三部位各刺1针。

5.捻针时用示指桡侧面与拇指掌侧面夹持针柄,以示指掌指关节连续伸屈,使针体来回快速旋转200次/min左右,持续捻转2-3min,间隔5-10min,然后用同样的方法再捻转两次即可出针。也可用低频脉冲电密波刺激,每次通电15-20min。

6.出针时,捻转快速退出,用无菌干棉球揉压针眼1-2min,以防出血。

7.一般每日或隔日1次,7-10次为1疗程。需要时,休息3-5天后继续第2疗程。

4.5 注意事项

1.头部因长有头发,因此尤其须做到严密消毒,以防感染。

2.明确诊断,正确选区。

3.毫针推进时术者手下如有抵抗感,或患者觉疼痛时,应停止进针,将针往后退,然后改变角度再进针。

4.由于头针的刺激较强,刺激时间较长,术者须注意观察患者表情,以防晕针。

5.对脑溢血患者,须待病情及血压稳定后方可做头针治疗。凡并发有高热、心力衰竭等症时,不宜立即采用头针。

6.中风后遗症患者,留针期间宜主动或被动活动患肢,可提高疗效。

4.6 头皮针临床研究状况

头皮针疗法从70年代初推广应用于治疗脑源性疾病以来,取得了显著的疗效,日益受到临床医师的重视,其适应范围不断扩大,并在作用机理等方面也做了有益的探索。现将国内近20多年来头皮针临床研究状况概述如下。

4.6.1 一、神经、精神系统疾病

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致残率及死亡率,目前在我国及世界范围内均为较高的疾病之一,严重危害人民的生命健康,头皮针对其有较好的疗效。早在1976年统计34个单位共治疗2917例中风偏瘫病人,运动障碍者取对侧运动区,感觉障碍者取对侧感觉区,语言障碍者取语言一区、二区等,采用快速捻针法,结果基本痊愈705例,占24.2%;显效1013例,占37.7%;有效1039例,占35.6%;无效160例,占5.5%;总有效率为94.5%。对其中的1634例分析了病种与疗效的关系。脑血栓及其后遗症1263例,基本治愈344例,占27.2%;脑出血及后遗症321例,基本痊愈45例,占14%; 栓塞及后遗症50例,基本痊愈5例,占10%。结果以治疗脑血栓形成及其后遗症的效果较好。1991年焦顺发在收集国内外医学杂志公开发表和会议交流的466篇头针论文中,能用一个标准统计的32332例病人,其中脑血管疾病就有20923例,占头针治疗总数的64.71%。在20923例脑血管疾病中,临床基本治愈7637例,占36.50%;显效7117例,占34.01%;有效5196例,24.83%;总有效率为95.34%。从而说明了头针在临床上治疗脑血管疾病最多,而且疗效好。头皮针不但对中风急性期有特效,对一些多年的中风后遗症亦有显著疗效,为目前治疗脑血管疾病的首选疗法之一。

假性球麻痹为顽固病症之一。陈克彦取运动区(顶颞前斜线)为主,配舌下区、舌咽区治疗本病15例,结果基本痊愈9例,显效3例,有效3例,其中有6例针前饮水呛或舌头卷缩在口腔内,张口不大,经3~6次针刺后能张嘴伸舌利进食不呛,有5例在针刺1~6次后拔掉胃管进半流及流质,还有4例是针刺7次后见效。滕斌权取言语一区、百会(相当于顶中线)、神庭(相当于额中线)、哑门、人迎穴治疗本病26例,用捻转法,结果基本治愈9例,显效12例,有效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2.31%,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震颤麻痹:1985年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研究所针法研究室取运动区治疗本病23例,结果显效8例,占34.80%;好转11例,占47.80%;无效4例,占17.40%;总有效率为82.60%。1992年贾怀玉等用头皮针治疗本病25例,结果基本治愈4例,占16%;显效12例,占48%;有效6例,占24%;无效3例,占12%;总有效率为88%。从而证明头皮针对本病有较好的控制和改善作用,而且疗效巩固,值得推广应用。

舞蹈病:1988年刘瑞银取舞蹈震颤控制区,平衡区治疗小儿舞蹈病23例,经6~23次治疗后,痊愈17例,显效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5.65%。1989年李玉琴报道取双侧舞蹈震颤控制区,治疗风湿性舞蹈病20例,经治疗1疗程后痊愈14例,显效5例,无效1例,治疗率为70%,总有效率为95%。

癫痫:而杨公华独辟门径、取运动区、感觉区等,将埋线法试用于头针临床,治疗本病50例,结果有45例获效,值得借鉴。

运动神经元疾病:1992年贾怀玉等参照参照"头皮针穴名国际标准化方案"取穴,用抽法,并结合导引吐纳等方法,治疗本病2例,结果有1例基本治愈,1例有效。薛建堂采用接力刺法治疗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也取得了较好疗效。可惜病例太少,值得进一步探索研究。

共济失调:1985年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针法研究室针刺平衡区和晕听区治疗本病15例,结果显效4例,占26.7%;好转7例,占46.6%;无效4例,占占26.7%;总有效率为73.3%。1991年傅积忠等针刺平衡区为主,配视区、晕听区和足运感区,再配合用乙酰谷酰胺注射液与川芎嗪注射液混合后封闭体穴,治疗本病50例,经40天治疗,结果痊愈20例,显效20例,好转5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0%。

坐骨神经痛:肖永俭等取对侧感觉区上1/5,治疗4例剧烈坐骨神经痛(2例为腰椎间盘脱出,2例为坐骨神经炎)均治愈,大都在1次捻针结束时疼痛消失,经3~5次治疗而痊愈。郑云龙采用头针治疗本病21例,平均13.6次后,治愈16例,显效1例,有效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0.5%。

三叉神经痛:为顽固性痛症。郑云龙采用头针治疗本病3例,经治疗5后基本治愈1例,显效1例,有效1例。北京市红十字朝阳医院针灸科用头针治疗本病7例,基本治愈1例,显效5例,有效1例,全部有效。目前鉴于对治疗本病还缺乏绝对有效而又无副作用的治疗方法,而头皮针是一简便有效的治疗方法,故有必要进一步探索研究。

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症状之一,可由多种疾病引起。头皮针治疗多有很好的效果,在这方面报道较多。如人取血管舒缩区、感觉区、情感区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头痛263例,结果痊愈186例,显效40例,好转37例,总有效率为100%。刘淑兰用电头针,取感觉区上1/5、血管舒缩区上1/2为主穴,前头痛加感觉区下2/5,偏头痛加对侧感觉区下2/5,偏头痛加对侧感觉区下2/5,治疗头痛401例,结果痊愈336例,好转4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9.5%。

神经衰弱:陈永泉用头针取情感区(相当于运动区向前平移4.5厘米)治疗本病22例,结果基本治愈19例,占85%;好转3例,占15%;总有效率为100%。 此外,朱明等取额中线、顶中线治疗癔病急性发作取得满意的即时效果。

4.6.2 二、心血管系统疾病

冠心病是心血管系统的常见病,资料表明,头皮针对此有较好疗效,尤其在解除心绞痛,缓解和消除症状方面,多有良效。对冠心病心绞痛病人的心电图有较好的改善作用。如杨公华在1976年针刺胸腔区治疗冠心病50例,结果心绞痛42例中显效34例,好转8例。朱明清等取额中线、额旁1线,用抽气法治疗1例风心病急性发作伴心绞痛患者,针后当即诸症缓解

4.6.3 三、呼吸系统疾病

头皮针治疗呼吸疾病,报道较少。主要治疗哮喘,特别对哮喘急性发作有较迅速的缓解作用。如1987年朱明清等取额中线、额旁1线,用抽气法,治疗1例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重症患者,针后5分钟喘平气缓,之后余症随减,能起床散步。1988年杜全枝等报道,取从侧胸腔区治疗过敏性支气管哮喘12例,有7例针刺后哮喘得到控制,2例呼吸困难及气短缓解,有效率达93.3%。其中等1次针刺后见效者9例,哮喘控制者最少1次,最多7次。说明针刺胸腔区对哮喘等症状的控制,有速效之特点。

4.6.4 四、消化系统疾病

资料表明,头皮针对消化系统疾病,尤以急性胃肠炎、菌痢、胃下垂、脱肛等有较好疗效,作用迅速而持久,如朱明清针刺额旁2线,用抽气法治疗急性肠炎,针后腹痛和泄泻即止。

胃下垂:是由胃肌张力不足而引起的慢性疾病,用头皮针治疗亦有良效。郭兆通等取双侧胃区为主,用捻转法,治疗本病158例,1~2个疗程37例,3个疗程58例,4个疗程39例,5个疗程以上24例。结果治愈136例,占86.1%;好转17例,占10.7%;无效5例,占3.2%;总有效率为96.8%。并对治愈的72例患者,进行1~8年的随记,结果有51例良好,19例一般,2例复发,占2.8%。从而证明头皮针不但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及急症有特效,而且治疗慢性疾病同样有较好疗效,并且远期疗效亦好。

膈肌痉挛:也属常见病症。李平华等针刺额旁2线,用小幅度提插法,并配合导引吐纳治疗本病48例,结果治愈44例,占88.9%,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脱肛:聂汉云等报道百会透前顶埋针刺灸法治疗脱肛60例,结果治疗后12~24小时痊愈34例,25~48小时显效16例,49~60小时有效7例,60小时以上无效者3例,总有效率为95%。 此外,朱明清等取左侧额旁2线,用泻法行针,治疗1例胆石症胆囊炎而引起的急性胆绞痛患者,针后立即痛止。

4.6.5 五、运动系统疾病

运动系统疾病的头皮针治疗效果显著,有效的病症有颈椎病、肩周炎、急性腰扭伤等。贾怀玉用头皮针取额顶带后1/3为主穴,颈肩部疼痛者加取顶后斜带,颈性眩晕者加额中带,四肢运行或感觉障碍者取顶颞前、后斜带,用小幅度提插泻法,在行针时配合导引吐纳及按摩手法,治疗颈椎病46例(其中颈型18例、神经根型24例,椎动脉型与脊贿型各2例),针治2疗程后显效29例,占63.04%;有效15例,占32.61%;无效2例,占4.35%;总有效率为95.65%。

肩周炎:是中老年常见、多发病,用头皮针结合导引运动法多有良效。1987年朱明清等取顶颞前斜线中1/3,患单侧肩者针对侧,双肩乾针双侧,治疗本病122例,结果痊愈77例,占63.1%;显效23例,占18.9%;有效21例,占17.2%;无效1例,占0.8%; 总有效率为99.2%。1992年贾怀玉等在顶颞前斜线中2/5处行交叉刺法,治疗肩周炎210例,病程最短者10天,最长者9年,结果治愈152例,占72.38%;显效31例,占14.76%;好转24例,占11.43%;无效3例,占1.43%;总有效率为98.57%。取效的关键在于行针时配合导引吐纳及意念运动。

急性腰痛:为针灸科常见病症,头皮针治疗同样有满意的即时效果。朱明清等以枕上正中线和枕上旁线为主穴,部分病人配用针刺腰部压痛点治疗本病75例,经1~6次治疗,70例急性腰扭伤中痊愈48例,显效22例,另5例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皆好转。

足跟痛:戴毅君报道取对侧足运感区,用捻转法治疗跟骨骨刺25例,结果显效14例,有效7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4%。并从疗效与疗效与关系来看,治疗次数多少与疗效不成正比,显效者平均治疗11.4次,而无效者均治疗30次以上。

4.6.6 六、泌尿、生殖、内分泌系统疾病

尿潴留、尿失禁:是泌尿系统常见疾病,头皮针对其有较好疗效,报道亦多。如吕岗取生殖区配合灸法(灸三阴交、阴谷)治疗产后尿潴留23例,全部治愈,一般在治疗后1~2小时内排尿。张弘等针刺足运感区、生殖区,配体针(中级、三阴交、阴陵泉、水泉)治疗术后尿潴留50例,治疗1次排尿者44例,无效6例,一般在针后10~30分钟自行排尿。田亢生等针刺百会治疗中风后小便失禁80例,结果痊愈40例,显效22例,有效10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90%。同时还随机设立了30例针刺关元对照组,两组比较,治愈率与显效率均有显著差异(P<0.01),即头针组优于对照组。张新风等针刺双侧泌尿生殖区和双侧足运感区,治疗神经性尿频尿失禁21例,结果痊愈12例,显效2例,有效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85.7%,最快2次见效。刘焕芳取生殖区治疗多尿症48例,结果治愈37例,显效8例,有效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9%。

4.6.7 七、皮肤科疾病

头皮针对常见的皮肤病,如过敏性皮炎、带状疱疹、急性荨麻疹、足癣、脱发等有较好的疗效。郑云龙用头针治疗3例过敏性皮炎,经6次以内的治疗,基本治愈1例,显效1例,进步1例。姚康义等采用双盲对照法治疗带状疱疹191例,头针组根据皮疹及疼痛部位选择相应感觉区、运动区,共治148例,痊愈105例,显效36例,进步8例,有效率100%;对照组用维生素B12500mg,肌肉注射,每日1次,治疗43例,显效2例,进步37例,无效4例,有效率为90.6%,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1)。头针组148例中,针刺后立即止痛者49例,其余在2天内均收到止痛效果;对照组43例的止痛时间,显效病例在3天内、进步病例在7天内,更说明头皮针的优越性。朱明清等针刺顶颞后斜线上中1/3(双侧),治疗急性荨麻疹,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宋君惠针刺视区治疗足癣450例,结果痊愈25例,显效123例,好转69例,有效率为90.2%,多在针刺1~2次收效,经随访远期疗效也较好。张翠屏用头针取百会、头维、生发穴(枕下旁线)为主治疗脱发症880例(其中斑秃424例,全秃74例,普秃62例,脂溢性146例,早秃92例,症状性24例,先天性38例,瘢痕性20例),结果治愈507例,显效213例,有效98例,无效48例,中断治疗14例,总有效率为92.95%。

4.6.8 八、妇科疾病

头皮针治疗妇科疾病,如痛经、功血等有显效疗效,对月经不调也有较好效果。石燕华针刺生殖区、足运感区治疗痛经14例,结果有13例经1次治疗显效,1例减轻。张琦岩等 针刺生殖区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40例,结果治愈25例,显效8例,有效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2.5%。马玉泉 以电针双侧生殖区为主穴,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205例,结果205例全部治愈,其中1次冶愈38例,2~3次79例,5~7次88例,痊愈率100%。

经前期紧张症:李进等用头针与中药分别治疗此症108例,头针组取足运感区、生殖区,结果治愈99例,好转9例,有效率达100%;中药组治愈68例,好转40例,经统计学处理,头针组显著优于中药组(P<0.01)。

4.6.9 九、儿科疾病

头皮针治疗儿科疾病有较好疗效。如小儿腹泻、各种脑炎后遗症、脑性瘫痪、小儿遗尿等。 脑炎后遗症、脑瘫等属儿科临床难治之症,大量资料表明,头皮针对其有较好疗效。如孟昭璞取对侧百会透曲鬓、四神聪为主,治疗乙脑后遗症26例,结果治愈10例,显效6例,好转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2.31%。孙井胜用头针治疗乙脑后遗失语症53例(完全性失语34例,不完全性失语19例),经治疗全部有效。赵继伟 用头针治疗小儿脑病89例,结果脑炎恢复期和后遗症28例中,基本治愈4例,占14.28%;显效2例,占7.14%;有效16例,占57.17%;无效6例,占21.41%;总有效率为78.59%。脑性瘫痪61例中,无效61例中,基本治愈1例,占1.64%;显效4例,占6.56%;有效35例,占57.38%;无效21例,占34.42%;总有效率为65.58%。郝志清等取额中线、顶中线、枕上正中线,肢体功能障碍者加顶颞前斜线,语言障碍者加颞前线,听觉障碍者加颞后线,平衡障碍者加枕下旁线,治疗低能儿37例,并用自制复方健脑粉(赖氨酸、维生素等)作对照组。结果头针组37例中,显效11例,有效15例,无效11例,X2 = 4.749,0.01<P<0.05,并经1年的治疗和1年后追踪观察,智商值均由治疗前的28.86,提高到45.94。从而证明头针对脑发育不良的儿童,有促进和调节大脑功能的作用。

小儿麻痹后遗症:为针灸科临床常见病症。罗法权取对侧运动区为主,并加用体针治疗本病15例,结果基本治愈2例,显效10例,有效3例,全部有效。芦祖荣用头皮针取顶中线、顶颞前斜线治疗此症12例,取得了一定疗效。

小儿遗尿:申合成等针刺足运感区治疗遗尿23例,均获痊愈。陈再文 针刺顶中线治疗底稿尿症37例,结果痊愈6例,显效21例,进步9例,无效1例。武继明等取从侧足运感区,治疗夜尿症35例,结果痊愈28例,占80%;有效5例,占14.28%;无效2例,占5.7%;总有效率为94.29%。治疗尿频症10例,结果痊愈4例,有效5例,无效1例,有效率为90%。并指出头针治疗夜尿症与病程、年龄无关,有的年龄较大,病程达10余年,而针刺1次即可痊愈。而尿频症患者则病程短者疗效好,病程长者疗效差。

4.6.10 十、五官科疾病

大量临床研究资料表明,头皮针对多种眼病有较高疗效,如近视眼、色弱、色盲、急性结膜炎、视网膜病变等;对青光眼、球后视神经炎、视神经萎缩等有一定疗效。有人取枕上旁线、顶颞前斜线下2/5、额中线、额旁1线交替使用治疗色盲38例、 62例均取得满意疗效,并表明病轻、色弱者,疗效较好,可全部治愈;而重度色盲则疗效较差,见效亦慢。

朱跃平取上穴区治疗球后视神经炎25例,结果痊愈12例,显效8例,好转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天津市眼科医院以电头针取双视区治疗视神经萎缩87例138只眼,结果无进步者62只眼,进步1行者32只眼,超过2行者24只眼,进步3行者9只眼,进步4行者2只眼,超过4行者9只眼,总有效率为55%。郑建中 用头体针配合治疗各类视神经萎缩250例396眼,结果显效95只眼,进步146只眼,无效155只眼,有效率为60.9%。 耳鸣、耳聋的治疗虽然难度较大,但用头皮针治疗也多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如张辉针刺双侧晕听区,治疗神经性耳鸣耳聋35例,结果有28例痊愈,占80%。林学俭等用头针治疗神经性耳聋63例,也取得了满意疗效。对内耳眩晕、前庭神经元炎也有显著疗效,如王悦新取晕听区,严重者配平衡区治疗内耳眩晕50例,结果痊愈40例,显效6例,好转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贾怀玉等用头皮针治疗内耳性眩晕72例,结果治愈54例,显效10例,有效8例,有效率为100%。

5 书名·头针疗法

《头针疗法》为书名[2]。山西省稷山县人民医院编[2]。1973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

6 参考资料

  1. ^ [1]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09.
  2.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30.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