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词条:透邪煎 (最后修订于2009/12/11 7:51:04)[共124字]
摘要:《景岳全书》卷五十一方名透邪煎组成当归2-3钱,芍药(酒炒)1-2钱,防风7-8分,荆芥1钱,炙甘草7分,升麻3分。功效疏表达邪。主治麻疹初热,未出之时;痘疹初热未出者。体质单弱,痧疹不能透达。用法用量水1钟半,煎服。加减热甚,脉洪滑,加柴胡1钱。......
>>>查看全文
相关文献:
- 《成方切用》:[卷十一上婴孩门]透邪煎
凡麻疹初热,未出之时,惟恐误药。故云未出之先,不宜用药。然解利得宜,则毒散,而势自轻减。欲求妥当,当先用此方为主。当归(二三钱)芍药(酒炒一二钱)防风(八分)荆芥穗(一钱)升麻(三分)甘草(炙七《成方切用》清吴仪洛公元1761年
- 麻疹全
热七麻疹发热之初,与伤寒相似,惟疹子则面颊赤,欬嗽喷嚏,鼻流清涕,目中有泪,呵欠喜睡,或吐泻,或手掐眉目,面赤为异耳。但见此候,即是疹子,便宜谨避风寒,戒荤腥厚味。古法用升麻葛根汤以表散毒邪,余制透邪煎代之更佳,或柴归饮亦妙。但使皮肤通畅,腠理开豁,则疹毒易出,不可作伤寒,妄加汗下也。妄汗则增热而?血欬血,为口疮咽痛,为目赤肿,为烦躁干渴,为大小便不通。妄下则里虚,为滑泄,为滞下。经曰:必先岁气
- 总论治法十二
,色黑者凶。其证似伤寒发热,凡三四日而出,七八日而靥也。凡此之类,皆属邪热,治之之法,惟辛凉解利而已。即若吐泻,亦断不可用补也。如豆蔻,干姜之类,切勿轻用。而初发之时,尤不可大汗,只宜升麻,葛根,透邪煎之属,微表之耳。故用宜斟酌,有不可一概取必也。标出不红,现而发热转甚,或头痛身痛烦躁者,升麻汤,或透邪煎。色赤稠密,身痛烦躁者,升麻汤加紫草,连翘。寒热并作,头痛背强者,升麻汤加羌活,防风,连翘。
- 《儿科醒》:治疹论第十二
。切忌妄汗妄下。若妄汗。则增其热。为鼻衄。为咳血。为口疮咽痛。为目赤痛。为烦躁。为大小便不通。妄下。则虚其里。为滑泄。为下痢赤白。为隐伏。为喘逆。多至不救。慎之慎之。主治之法。轻者。宜升麻葛根汤。透邪煎。柴归饮之类主之。重者。宜金沸草散主之。兼泄利者。合升麻葛根汤。去葛根。加白芷主之。若发热至六七日。明是疹子。却不见出。此皮肤坚浓。腠理闭密。又或为风寒外袭。或会有吐利。乃伏也。宜急用麻黄汤。调柽
- 《专治麻痧初编》:[卷三张氏《痘疹诠》]总论治法
。大抵色赤者吉,色黑者凶,其证似伤寒发热,凡三四日而出,七八日而靥也。凡此之类皆属邪热,治之之法惟辛凉解利而已。即若吐泻亦断不可用温补也,如豆蔻干姜之类切勿轻用,而初发之时尤不可大汗,只宜升麻葛根透邪煎之属微表之耳,故用宜斟酌,有不可一概取必也。标出不红,现而发热转甚,或头痛,身痛烦躁者,升麻汤或透邪煎。色赤稠密,身痛烦躁者,升麻汤加紫草连翘。寒热并作,头痛背强者,升麻汤加羌活防风连翘。头项面肿
- 麻疹初热七
麻疹发热之初,与伤寒相似,惟疹子则面颊赤,欬嗽喷嚏,鼻流清涕,目中有泪,呵欠喜睡,或吐泻,或手掐眉目,面赤为异耳。但见此候,即是疹子,便宜谨避风寒,戒荤腥厚味。古法用升麻葛根汤以表散毒邪,余制透邪煎代之更佳,或柴归饮亦妙。但使皮肤通畅,腠理开豁,则疹毒易出,不可作伤寒,妄加汗下也。妄汗则增热而?血欬血,为口疮咽痛,为目赤肿,为烦躁干渴,为大小便不通。妄下则里虚,为滑泄,为滞下。经曰:必先岁气,母
- 以下通用方
便秘结。凉血养荣煎一六五方在新因十七。治痘疮血虚血热,地红热渴。搜毒煎一六六方在新因十九。解痘疹热毒,紫黑干枯。犀角地黄汤一六七方在寒阵七九。治痘疹血热诸证。仲景黄芩汤一六八方在寒阵百五。治热利。透邪煎一六九方在新因二三。治痘疹初热未出者,宜此苏表达邪。化斑汤百七十方在寒阵三。治阳明热渴,化斑除烦。小柴胡汤一七一方在散阵十九。散肝胆经表邪,往来寒热。益元散一七二方在寒阵百十二。解烦热,止渴,利小
- 《专治麻痧初编》:[卷三张氏《痘疹诠》]麻疹初热
麻疹发热之初与伤寒相似,惟疹子则面颊赤,咳嗽喷嚏,鼻流清涕,目中有泪,呵欠善睡,或吐泻,或手捋眉目面赤为异耳,但见此候即是疹子,便宜谨避风寒,戒荤腥浓味。古法用升麻葛根汤以表散毒邪,余制透邪煎代之更佳,或柴归饮亦妙。但使皮肤通畅腠理开豁,则疹毒易出。不可作伤寒,妄加汗下也。妄汗则增热,而为衄血咳血,为口疮咽痛,为目赤肿,为烦躁干渴,为大小便不通。妄下则里虚,为滑泄,为滞下。经曰∶必先岁气,母伐天
- 《景岳全书》:[卷之四十二谟集·痘疹诠麻疹(全)]麻疹初热(七)
麻疹发热之初,与伤寒相似,惟疹子则面颊赤,咳嗽喷嚏,鼻流清涕,目中有泪,呵欠喜睡,或吐泻,或手掐眉目,面赤为异耳。但见此候,即是疹子,便宜谨避风寒,戒荤腥浓味。古法用升麻葛根汤以表散毒邪,余制透邪煎代之更佳,或柴归饮亦妙。但使皮肤通畅,腠理开豁,则疹毒易出,不可作伤寒,妄加汗下也。妄汗则增热而为衄血咳血,为口疮咽痛,为目赤肿,为烦躁干渴,为大小便不通。妄下则里虚,为滑泄,为滞下。经曰∶必先岁气,
- 《专治麻痧初编》:[卷五顾氏《丹痧经验阐解》]经验方
牛蒡子(三钱)蝉衣(一钱)桔梗(一钱)加樱桃核(三钱)浮萍草(二钱)藿香正气散藿香紫苏制茅术制川朴茯苓陈皮甘草桔梗半夏曲加葛根牛蒡子蝉衣焦神曲茅术川朴舌胎白腻湿重者可用。原方有大腹皮白芷当酌用之。透邪煎归身赤芍荆芥防风升麻干葛根炙甘草加牛蒡子蝉衣柴归饮(即前方内)加柴胡托里举斑汤归身(五分,泻者勿用)赤芍(一钱,酒炒)升麻(五分,见点后勿用)柴胡(五分)加浮萍草(三钱)原方有炙甲片(一钱)白芷(
- 《景岳全书》:[卷之六十三长集·痘疹诠古方痘疹]以下通用方
一六五)方在新因十七。治痘疮血虚血热,地红热渴。搜毒煎(一六六)方在新因十九。解痘疹热毒,紫黑干枯。犀角地黄汤(一六七)方在寒阵七九。治痘疹血热诸证。(仲景)黄芩汤(一六八)方在寒阵百五。治热利。透邪煎(一六九)方在新因二三。治痘疹初热未出者,宜此苏表达邪。化斑渴(百七十)方在寒阵三。治阳明热渴,化斑除烦。小柴胡汤(一七一)方在散阵十九。散肝胆经表邪,往来寒热。益元散(一七二)方在寒阵百十二。解
- 《景岳全书》:[卷之四十二谟集·痘疹诠麻疹(全)]麻疹论列方(二十八)
四君子汤(补一)五君子煎(新热六)六君子汤(补五)四物汤(补八)六气煎(新因二一)人参败毒散(散三六)化斑汤(寒三)白虎汤(寒二)大柴胡汤(攻七)小柴胡汤(散十九)甘桔汤(因一七五)解毒汤(痘五一)黄连解毒汤(寒一)麻黄汤(散一)升麻汤(痘一三九)升麻葛根汤(散三十)透邪煎(新因二三)托里散(痘四)《局方》凉膈散(攻十九)柴归饮(新因十五)清肺饮(痘八七)清肺汤(痘一四五)柴胡橘皮汤(痘二九)仲景
- 《景岳全书》:[卷之四十二谟集·痘疹诠麻疹(全)]总论治法(十二)
色黑者凶。其证似伤寒发热,凡三四日而出,七八日而靥也。凡此之类,皆属邪热,治之之法,惟辛凉解利而已。即若吐泻,亦断不可用温补也。如豆蔻、干姜之类,切勿轻用。而初发之时,尤不可大汗,只宜升麻、葛根、透邪煎之属,微表之耳。故用宜斟酌,有不可一概取必也。一、标出不红,现而发热转甚,或头痛身痛烦躁者,升麻汤,或透邪煎。一、色赤稠密,身痛烦躁者,升麻汤加紫草、连翘。一、寒热并作,头痛背强者,升麻汤加羌活、
- 透邪
透邪 治疗学术语。亦称达邪透表。即透达表邪的治法。外感表证,须透邪外出,故称。作者:
- 清凉透邪
清凉透邪 温病治法之一。见《时病论》。适用于温病初起,通过用寒凉解毒药物,透邪于外,诸证随汗而解。症见发热、口渴、小便黄、无汗、苔黄、脉数,可用鲜芦根、石膏、连翘、竹叶、淡豆豉、绿豆皮等。作者:
- 如何用宣肺透邪法治疗青少年哮喘?
溢泻”。故多偏热实证。虽亦有虚实互见,这是“因病致虚”,非“因虚致病”。如表邪宣达,正气即易于恢复,病程较长者也可见到寒喘虚喘证候,但用药仍不宜过于辛温宣散。 (2)治疗原则:在急性发作期,以宣肺透邪为主,佐以祛痰降气。辨证属于风寒者,给予辛温宣透,常用“三拗汤”、“止嗽散”为基本方。哮喘多因风寒束肺,肺气闭阻而诱发喘咳。“三拗汤”中麻黄宣肺定喘,止嗽散中,荆芥解表祛风,是审因求本之治。但必须注
- 透邪解毒法除反复高热
纳呆、恶心,略有咽痛,面白无华,倦怠乏力,舌尖红、苔淡黄腻,脉滑数。 诊断:高热。辨证:邪入少阳、毒热留恋。遂以透邪解毒法治疗。 组方:柴胡15克,黄芩15克,清半夏10克,茯苓15克,金银花20克,连翘20克,片姜黄10克,僵蚕10克,蝉蜕10克,枳实10克,生龙骨30克(先煎),甘草10克。5剂,水煎服,日1剂,分4次服。 7月15日二诊,服药1剂后,发热渐退,2剂后体温36.5℃。无
- 益心活血透邪治风湿性心脏病
临床表现为四肢厥冷、面色与爪甲无华、脉微欲绝。 张师还认为由于本病是邪气内伏所致,同时正气已虚而极易感受外邪,故常可反复出现风湿活动,表现出反复发热、关节肿痛等。 对于该病的治疗,张师以益心活血透邪为原则。益心以扶正,正能胜邪,正气足则邪易去。扶正要辨阴阳气血,选择有改善心功能的药物,阳虚常用附子、桂枝、鹿衔草,气虚常用人参、黄芪、白术,阴虚常用麦冬、当归、玉竹、沙参,血虚常用鸡血藤。透邪既要
- 麻疹论列方二十八
四君子汤补一。六君子汤补五。六气煎新因二一。化斑汤寒三。人参白虎汤寒三。大柴胡汤攻七。甘桔汤因一七五。黄连解毒汤寒一。升麻汤痘一三九。透邪煎新因二三。<局方>凉膈散攻十九。清肺饮痘八七。柴胡橘皮汤痘二九。二母散痘百五十。麦门冬汤痘一四二。万氏柴胡四物汤痘一四三。柴苓汤和一九二。小承气汤攻二。五君子煎新热六。四物汤补八。人参败毒散散三六。白虎汤寒二。小柴胡汤散十九。荆防败毒散痘三一。解毒汤痘五一。麻
- 《专治麻痧初编》:[卷五顾氏《丹痧经验阐解》]论证治
热邪壅于肺,逆传心胞络,痧疹不得出或已出而复没者,乃风寒所遏而然,若不早治毒必内攻,以致喘急音哑而死,急用升麻葛根汤加荆芥牛蒡子蝉衣桔梗樱桃核浮萍草枇杷叶等煎服,外用芫荽酒苎麻蘸酒戛之,使痧疹复出而喘定,方可无虞,倘体质单弱不能透达,需用透邪煎或柴归饮发之,如进此二汤仍不赤者,急进托里举斑汤。凡痧疹只怕不能出,若出得畅尽,其毒便解,故治痧疹者贵慎于始,发热之时,当察时令寒暄酌而治之,倘时令严寒即桂
- 医疗机构中药煎药室管理规范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医疗机构中药煎药室规范化、制度化建设,保证中药煎药质量,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本规范适用于开展中药煎药服务的各级各类医疗机构。 第二章设施与设备要求 第三条中药煎药室(以下称煎药室)应当远离各种污染源,周围的地面、路面、植被等应当避免对煎药造成污染。 第四条煎药室的房屋和面积应当根据本医疗机构的规模和煎药量合理配置。工作区和生活区应当
- 中药汤剂煎煮法浅析
汤剂,俗称汤药。系指药物用煎煮或浸泡去渣取汁的方法制成的液体制剂,用以治疗疾病。汤剂适应中医辨证施治,随症加减的原则。除具有制备简单易行,溶媒来源广等优点外,还具备液体制剂的优点,即吸收快,能迅速发挥药效等。汤剂多为复方,药物之间能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因此汤剂是中医常用的剂型之一。汤剂中所含成份相当复杂,有水溶性成分,呈分子状态分散在溶媒中,有的呈胶体粒子存在,有的呈乳化状态存在,一些难溶物又以
- 苏新民刘宝华:煎药用水讲究多
汤剂治病的效果,除与辨证准确与否、处方是否恰当有关之外,还与药物的煎法密切相关。其中,煎药用水的选择就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中药汤剂的煎煮,一般多用水作为溶媒(也有其他类的溶媒,如醋、酒等),先将药物浸泡于其中,并通过长时间的煎煮,使药物的有效成分尽可能地煎出。煎药用水,看似简单,实则复杂。实际上,水既是溶媒,也是药物。在《证类本草》、《本草纲目》等许多本草著作里,水都是同时作为药物出现的,不仅
- 试论中药单煎与共煎的差异对中医药的影响
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对中医药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中医药的发展展现了广阔美好的前景。近几年出现的中药配方颗粒剂型,就是通过应用现代制剂技术对传统中药饮片剂型改革的一种尝试。由于对单煎与共煎认识的不同,中药配方颗粒的存在始终受到一些质疑,甚至受到一些药学界专业人士的抵制。笔者以为,对此问题的认识,应遵从中医理论,符合辩证法,否则就易走向片面与极端。 1、单煎与共煎应用中西医学不
- 中药煎煮方法与煎取量间关系的探讨
【摘要】目的:探讨中药煎煮方法与煎取量间的关系。方法:本文对中药煎剂中的茎、叶、花、根、根茎、子实、果皮、枝干、皮、藤、石、介、虫、甲5大类25种中药的重量、加水量、倒出量、吸蓄量进行实验探讨。结果:得出处方药重量、加水量、火候、煎煮时间和煎取量之间的关系及其相关的计算公式。结论:对中药煎剂加水量和达到预期煎药量的量化指标提供了科学依据。【关键词】中药煎剂;药量;加水量;火候;煎煮时间;煎取量
- 论桂枝汤.银翘散煎服法在治疗感冒中的意义
桂枝汤由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掰)组成,张仲景在其《伤寒论》中对桂枝汤的煎服法是这样论述的:“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
- 从无根水谈煎药用水
上方,另给了包药末子作引子。宝钗服后见了效。这“海上方实际上就是露、霜、雪和蜂蜜,外加四种花,即春天的白牡丹,夏天的白荷花,秋天的白芙蓉,冬天的白梅花四种花的花蕊。露、霜、雪也都可以当作煎药之水。 煎中药的水,历来甚是讲究。不像现在,不论煎何种中药,均是一罐自来水煎而服用,疗效便打了折扣。那么,过去煎中药用水是非常有讲究的,常用的煎药用水有哪些呢? 雨水:指立春时的雨水,咸平无毒
- 加强中药煎药室质量管理的探讨
中药汤剂作为中药的传统剂型,具有制备简便、易吸收、灵活加减等优点,因、此被广大医患人员所喜爱。但一张中医良方要发挥应有的治疗作用,不仅需要中药配方人员精细的工作,更需要中药煎药人员的规范操作。为此,笔者就加强医院中药煎药室的管理问题进行探讨,以供同仁参考。1目前中药煎药室普遍存在的问题1.1管理不到位由于中药管理人员素质、设备、场地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中约煎药室的管理工作可操作性较差,最终结果又缺
- 浅谈中药汤剂的煎服法
由于中药品种繁多,性味功能各异,以及临床应用的目的和病人病症的不同,因此必须有合理的煎药和服用方法,才能充分发挥其治疗作用。1配药一般药物鲜品为干品的2倍,具体药物还应视其鲜品含水量和药物干燥程度酌量增减。处方中各药,按其性味功能和临床应用、治疗目的不同,分先煎、后下、包煎、冲服等。配药时应以秤量为准,不可随便“抓一把”。特别是一些坚硬的果实种子,难以煎出药性,调配同时应打碎,如橘核、枳实、山栀
- 芪姑抑瘤煎药物血清对人舌鳞癌Tca8113细胞抗肿瘤作用的实验研究
【摘要】目的观察芪姑抑瘤煎药物血清(简称为QYJ)对人舌鳞癌Tca8113细胞的抗肿瘤作用。方法应用血清药理实验方法,采用SRB法和集落形成法观察药物血清对Tca8113细胞生长的影响。结果与正常空白小鼠血清相比,芪姑抑瘤煎药物血清能显著抑制培养的人舌鳞癌Tca8113细胞生长;随着给药剂量的增加,抑制作用增强,给药2~4h后的药物血清表现出更强的抑制作用,而给药8h血清对肿瘤细胞增殖无显著抑制
- 煎
煎 ①将药物加水煎煮。 ②汤剂的另一种名称。如一贯煎。作者:
- 煎
煎 ①将药物加水煎煮。 ②汤剂的另一种名称。如一贯煎。作者:
- 先煎
先煎 中药学术语。系煎药法之一。指某些药物煎煮时不与其它药物同下,而提前煎煮。如矿物类、介壳类药物,石膏、代赭石、牡蛎、鳖甲等,质重而有效成分难以煎出,应打碎先煎,约煮十分钟后再下其它药物。再如,麻黄须先煎三两沸,掠去水上浮沫,然后下其他药合煎,可避免服后烦心。作者:
- 包煎
包煎 中药学术语。指一种煎药法。一般对有毛的植物药如旋复花等须用布包煎,以免其毛刺激咽喉引起咳嗽。散剂、丸剂与饮片同煎时,包煎可防止药汤难服。或核仁捣泥如桃仁泥等,包煎可免散布药汤内。另外,过小的子仁如苏子、车前子等也宜包煎,以免沉底焦糊。作者:
- 包煎
包煎 中药学术语。指一种煎药法。一般对有毛的植物药如旋复花等须用布包煎,以免其毛刺激咽喉引起咳嗽。散剂、丸剂与饮片同煎时,包煎可防止药汤难服。或核仁捣泥如桃仁泥等,包煎可免散布药汤内。另外,过小的子仁如苏子、车前子等也宜包煎,以免沉底焦糊。作者:
- 煎药法
煎药法 把中草药煎煮成汤剂的方法。要根据药剂的作用而掌握火候,如发表药、理气药,多取其气,宜用较猛的武火急煎;补益药,多取其味,宜较弱的文火慢煎。同时要依据药物的性质、药味的多少及病人年龄大小而确定煎水量的多少。此外,还须留意先煎、后下、包煎等法。各详该条。作者:
- 煎药法论
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夫烹饪禽鱼羊豕,失其调度,尚能损人,况药专以之治病而可不讲乎?其法载于古方之末者,种种各殊。如麻黄汤先煮麻黄去沫,然后加余药同煎,此主药当先煎之法也。而桂枝汤又不必先煎桂枝,服药后须啜热粥以助药力,又一法也。如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则以甘澜水先煎茯苓。如五苓散则以白饮和服,服后又当多饮暖水。小建中汤则先煎五味去渣,而后纳饴糖。大柴胡汤则煎减半,去渣再煎。柴
- 怎样才能煎好中药
【摘要】综述中药煎煮与中医中药疗效的关系。寻求中药煎煮有操作性的质量标准,摸索自动煎药包装机“规范化操作程序”和“可控质量标准”。【关键词】煎药原则;注意事项;特殊药物的煎煮煎药是中药汤剂在使用前的最后一道工序。中药的煎药方法十分重要。明代医家李时珍说:“凡服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煎药者鲁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清代医家徐灵胎说,“煎药之法最宜深讲
- 煎药误区与对策
中药汤剂具有加减灵活、容易吸收、疗效迅速等特点,是临床上运用最多的剂型。历代中医药人员非常重视中药汤剂的煎法,认为汤剂作用的大小,取效缓急,与煎药的方法有直接关系。笔者观察,目前煎药的操作过程虽逐渐规范,但仍存在不少误区,导致药源浪费、病人经济损失、预期效果不佳,因此值得我们注意并采取相应的对策。 1误区 1.1浸泡时间短,药汁不易煎出中药的质地不同,有些炮制饮片不均匀,加水之后需一定的时间
- 科学煎药是提高药效的关键
如何保证中药汤剂有效成分的提取对于提高中医临床疗效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在辨证用药正确的情况下,使用正确的煎药方法是提高药物疗效的关键。医师开方辨证论治,深思精选组方择药固然重要,但其煎法服法不合理,亦未必能够达到预期目的。1煎药器皿的选择煎药器皿以用砂锅、磁器为宜,切不可用铁器及铝器,因铝器与中药中的有机酸在煎煮时破坏其表面致密的氧化膜,使铝释放入药中被人体吸收,对人产生毒害作用。铁器与含鞣质成
- 过敏煎加减治疗喉源性咳嗽72例疗效观察
喉源性咳嗽病程较长,缠绵难愈。笔者以过敏煎加味治疗本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资料完整的78例总结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78例病人均为我科门诊病人,其中男49例,女29例;年龄7~66岁;平均35岁,其中7~12岁12例,13~19岁16例,20~49岁37例,50岁以上13例;病程最短15天,最长4个月,平均26天。所有病例发病前均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治疗后其他症状消失
- 加味红藤煎治疗卵巢囊肿体会
妇科疾病时,通过辅助检查而被发现。在中医书籍中没有本病病名,属于“瘕”范畴。由于患此疾患者多为育龄期妇女,常同时伴有其他妇科疾病,有部分患者因其肿块较大而需手术治疗。笔者自2003年以来运用中药红藤煎加味对23例患者进行辨证治疗,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在23例患者中,已婚22例,未婚1例;年龄最小19岁,最大42岁,平均30.5岁;单纯患此疾无其他伴发病症者6例,同时患有
- 愈疡止痛煎剂对十二指肠溃疡大鼠溃疡愈合质量的影响
2006年06月13日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6,14(1):3613中国陕西和山东的研究人员近期合作探讨了愈疡止痛煎剂对实验性大鼠十二指肠溃疡愈合质量的影响。采用L-半胱氨酸盐酸盐复制大鼠十二指肠溃疡模型,并设立空白对照组(A组)、病理模型组(B组)、愈疡止痛煎剂组(C组)、雷尼替丁组(D组)。3周后处死动物,观察溃疡愈合程度并评价溃疡愈合质量,测定胃液pH值及血清表皮生长因子(EGF)水
- 中药煎剂治疗玫瑰糠疹48例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中药煎剂治疗玫瑰糠疹的疗效。方法将78例玫瑰糠疹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8例服用自拟中药方治疗,对照组30例口服西可韦(西替立嗪)、维生素C治疗。结果治疗组服药7天和14天后总有效率分别为60.4%和93.8%,对照组为20%和53.3%,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中药煎剂治疗玫瑰糠疹疗效优于常规西医治疗。 【关键词】玫瑰糠疹;中药 Observationo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鳖甲煎胶囊中厚朴酚与和厚朴酚的含量
摘要 目的:为控制鳖甲煎胶囊中厚朴酚与和厚朴酚的含量,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方法。方法:色谱柱为TSKgel-ODS-80TS(250mm×4.6mm),流动相:甲醇-水(75∶25),流速为0.5mL.min-1,检测波长为294nm。结果:厚朴酚与和厚朴酚均在20~320ng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均为0.9999,回收率分别为105.1%和101.5%。结论:本文建立的高效液相色谱
- 如何煎中药?
汤剂是临床上使用较广泛的一种剂型,医生可针对患儿病情,辨证论治,随症加减。但要达到好的疗效,还必须掌握正确的煎药法。 (1)煎药的容器:最好是砂锅,也可用搪瓷盆。这些器皿不易与药物发生化学反应。禁用铁锅、铝锅和铜器煎药。因为熬药时,药与金属会发生化学反应,从而改变药性,降低药效。 (2)煎药前先用水浸泡:煎煮前,先将药物用冷水浸泡半小时,加入的水量以药材浸透后高出药面二指为度,使水充分浸透,
- 中草药煎服中应注意的事项
临床常有如此困惑:名医对患者用了“名方”取了“名药”,然不见“名效”,何也?煎药之故耳。煎药应根据药性严格掌握加水量、煎药时间、煎药火候,对需要先煎、后下、包煎的中药,应按规定严格操作。服药应注意服药方法,不能嘱病人一概是“1日3剂,分2次服”,应具体对待。1煎中草药要用砂锅或陶瓷罐煎煮中草药一般以砂锅或陶瓷罐最为适宜(不锈钢制品或搪瓷容器、铝制品也可用),忌用铁器。因为此类化学性质稳定,在药物
- 桃仁煎三九
方剂组成桃仁,大黄炒,各一两. 虫,半两,炒黑.朴硝,一两主治功效治血瘕作者见解右为末,以醇醋一钟,磁器中煮三分,下前三味,不住手搅,煎至可丸,乃下朴硝,丸如桐子大.不吃晚食,五更初温酒下五丸,日午下秽物,如未见,再服.仍以调气血药补之.立斋曰:向在毗陵,一妇人小便不通,脐腹胀甚.予诊之曰:此血瘕也.用前药一服,腹痛,下瘀血血水即愈.此药猛烈大峻,气血虚者,斟酌与之作者:张景岳
- 透红煎剂治疗产后关节痛66例
自1990年以来,笔者采用自拟中药透红煎剂治疗产后关节痛66例,常获捷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均为1990年11月~1998年3月间门诊就诊病例。年龄25~38岁,病程1月~5年,主要表现为产后劳累过度或受风寒湿后出现单个关节或多处关节痛,但各项生化检查正常。 2 治疗方法 透红煎剂组成:透骨草30~50g,红花10~15g,嫩柳枝60g。每天1剂,水煎30分钟后,将药液
- 参归煎剂合湿毒膏治疗血虚风燥型特应性皮炎
2008年01月03日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6(1):22医学空间(MEDcyber.com)1月3日消息--中国北京的研究人员近期观察了参归煎剂合湿毒膏治疗血虚风燥型特应性皮炎的临床疗效。将门诊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参归煎剂合湿毒膏组)和对照组(氯雷他定合1%丁酸氢化可的松组)进行观察。结果显示,治疗组的临床评分有显著改善,总有效率为75.8%,与对照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无明显不良反
- 千金地黄煎
生地黄一秤[取汁于石器中,熬成膏,入熟干地黄末,看硬软剂杵千下] 右圆如桐子大,每服二十圆,空心服,久服断欲,神仙不死。作者:华佗
- >>点此搜索更多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