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情

目录

1 拼音

tóng qíng

2 英文参考

sympathy

3 注解

同情(sympathy)是道德感之一,是个人对他人的态度,具体表现为能理解他人的思想、感情和愿望,并给予道义上的积极支持。在人的心理发展中,同情现象出现得比较早。将近1岁的儿童在与周围人交往时,就开始能对他人的情绪表露出直接的反应,如看到别人哭自己也哭了,看到别人笑自己也笑了。这虽然还很难说是道德的情感体验,但它却是发展同情的基础。没有对他人的同情、理解、尊重和支持,不承认他人的需要和利益,也就没有了道德。

同情不是怜悯,或者说不仅仅是怜悯。任何人在遭受不幸时都需要同情,但不是任何人都需要怜悯。有许多自尊心很强的同学是很少向人诉说自己的困难与不幸的。因此,仅仅是怜悯的表示,非但不能为他解除痛苦,反而使他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但是很少有人会对出于真诚同情的帮助予以拒绝。

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将同情分为两种。一种是出自感情的冲动,看到别人的不幸后本能地感到难受,这种同情虽出于善心,但于事无补;而另一种是伴随着冷静与理智的真正同情,有帮助的方法,行动上的反应,有贯彻的毅力,还有持久的耐性。只有在机智灵活、不屈不挠的情况下,一个人才能真正帮助别人,才能做到舍己为人。而这样的同情才是别人真正所需要的。所以说,同情不仅仅是怜悯,它是一种在理解基础上的同感。只有怀着深切的关心,抱着与人为善的态度,才能有真诚的同情,才能有助人的愿望和行动。真正的同情是有效的良药,它医治的不仅是别人当时的痛苦,还会平复以往生活留下的创伤,会带来同情者与被同情者感情上的一致性,为建立友谊打下坚实的基础。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