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脱抑制性依恋障碍

目录

1 拼音

tóng nián tuō yì zhì xìng yī liàn zhàng ài

2 英文参考

disinhibited attachment disorder of childhood (F94.2)[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童年脱抑制性依恋障碍是一种与婴幼儿期极度不充分的照料模式有关,以长期的社交关系障碍为特征的儿童精神障碍[1]。患儿持续表现出同发育年龄不适应的、与陌生成人主动交往和过度熟悉的行为模式[1]。该病的诊断通常要求发育年龄在 9 个月以上[1]

童年脱抑制性依恋障碍在临床上相对少见,即使在有严重社会忽视病史的儿童中,也只有 20%儿童患病[1]

4 病理、病因及发病机制

婴幼儿期严重的社会忽视和极度不充分的照料模式是该病唯一已知的风险因素[1]。尚无证据表明 2 岁后才经历的社会忽视和不良养育模式与本病有关[1]

5 临床特征

童年脱抑制性依恋障碍的主要表现为儿童经历了极度不充足的照料模式以后,出现主动与陌生成人接近和互动的行为模式,在与陌生成人接近和互动中很少或缺乏含蓄,表现为与正常儿童发育水平以及文化不相适应的“自来熟”的言语或肢体行为。患儿在陌生的场所中离开之后,也不会告知照料者。通常会毫不犹豫地、心甘情愿地与一个陌生成人离开。[1]

6 临床评估

如怀疑患者可能罹患童年脱抑制性依恋障碍,建议对患者完善以下评估[1]

(1)儿科发育评估:包括神经系统检查在内的完整体格检查。

(2)精神状况检查。

(3)认知功能和情绪行为测评:盖瑟尔婴幼儿发育商测评,韦氏儿童智力测评、Achenbach 儿童行为量表测评等。

(4)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生化等常规化验。

(5)辅助检查:脑电图、头颅 MRI 等。

7 诊断

童年脱抑制性依恋障碍的基本特征是涉及与发育水平和文化背景不恰当的、与陌生成人过分熟悉的行为模式[1]。社会忽视病史和不良养育模式是诊断必需的[1]

8 鉴别诊断

童年脱抑制性依恋障碍需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鉴别。两病均表现出社交冲动,但脱抑制依恋障碍通常无注意力不集中和多动冲动症状[1]

9 治疗

童年脱抑制性依恋障碍的治疗主要是改善养育者(对的)与患儿之间的关系,主要包括诸多保护儿童有关的措施,涉及患儿家庭、学校、社会的通力协作,旨在为儿童建立有助于发展安全性依恋的社会环境,同时开展心理治疗,包括游戏治疗和家庭治疗等。[1]

10 参考资料

  1. ^ [1]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 年版)[Z].2020-11-23.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