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温调节中枢

目录

1 拼音

tǐ wēn tiáo jíe zhōng shū

2 英文参考

heat regulating center

3 注解

体温调节中枢是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各级部位。如将动物中枢神经系统分段横切,若在脊髓颈部低处横切,则体温无法保持而似变温动物。如在胸部较上段横切脊髓,动物抗寒力稍强,但体温仍不恒定。由于脑部可控制前肢和胸部骨骼肌活动,并通过交感缩血管神经调节血管收缩,可使骨骼肌产热和减少皮肤血流而保温。动物在中脑切断后,抗寒力下降。在下丘脑以上的前脑部位切除,而保留下丘脑完整,这种动物可在冷、热环境中保持体温恒定,而长期生存。说明下丘脑为体温调节的基本中枢。进一步研究表明,当猫的下丘脑前部接受局部加温或电刺激时,引起浅速呼吸,皮肤血管舒张和脚跖发汗等散热反应;当前部被损毁,猫在热环境中的散热能力即消失,但对冷环境中产热反应仍存在。而对下丘脑后外侧部实验结果正好相反。认为下丘脑前部为散热中枢所在,而后外侧部则为产热中枢所在。两者间有交互抑制作用,而保持体温恒定。本世纪60年代,神经生理学家先后发现,动物脊髓和中枢都存在对温度敏感的神经细胞,有的对温热刺激敏感,有的对冷刺激敏感,特别下丘脑的视前区和前部的温敏神经元反应灵敏。如用温热水通过微细导管灌流狗的此部位时,引起代谢率下降,皮肤血管舒张,皮肤温度上升,以及浅速呼吸以散热。当用冷水灌流该部位时,结果则相反。因此认为此区是对来自皮肤,温度感受器和血液、内脏的温度变化的刺激感受和整合部位,起着调定点作用。调定点(set point)通常指恒温装置中温度调节枢纽,可调到所需温度点。

下丘脑的某些对体温变化起调节作用的神经结构。约在100年前就有人报告,局部损毁狗的下丘脑会引起体温升高。本世纪40年代,神经生理学家曾以定向刺激法和局部毁损法证明下丘脑前部为散热在枢,后外侧部为产热中枢。60年代后,先后发现中枢神经系统中存在对温度敏感的神经元,特别是在下丘脑的视前区和前部对温热刺激敏感的热敏神经元的反应最灵敏。温热刺激该部位时引起散热反应,以冷刺激时结果相反。为了解释正常人的体温能维持37℃左右,生理学上采用体温中枢的调定点学说,来解释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是怎样实现对体温调节的。该学说认为,体温调节类似恒温器的调节机制。恒温动物有一确定的调定点数值(如人类为37℃),如果体温偏离这个数值,则通过反馈系统将信息送回调节中枢,对产热或散热活动加以调节,以维持体温的恒定。

体温调节的调定点学说可帮助人们理解一些病理现象和药物作用机理。如感染性发热初期的寒颤现象,按调定点学说可解释为感觉性发热是下丘脑神经原受到热源的作用,从而提高了调定点数值之故。如果调定点由37℃上升到38℃,则体温在37℃时就会出现产热过程加强和散热过程减弱的种种表现,如寒颤、竖毛、皮肤血管收缩等等,直到体温升高到38℃以上才会发生散热反应。这样体温也就稳定在38℃左右。致热源的致热作用,可能通过前列腺素对细胞作用这一中间环节。阿司匹林能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阴断致热源的作用,使调定点降回到37℃,因此起到退热作用。但对感染性发热的根本治疗,仍应是消灭释放致热源的病菌。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