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概述
穴位 | 瘈脉 | ||
汉语拼音 | Chimai | ||
罗马拼音 | Chimai | ||
美国英译名 | Crazy Vessel | ||
各 国 代 号 | 中国 | TE18 | |
日本 | 18 | ||
法 国 | 莫兰特氏 | TR18 | |
富耶氏 | |||
德国 | 3E18 | ||
英国 | T18 | ||
美国 | TB18 |
瘈脉为经穴名(Chìmài TE18)[2]。出《针灸甲乙经》。别名资脉(《针灸甲乙经》),索脉(《医学纲目》),体脉(《经穴汇解》)。属手少阳三焦经[2]。瘈即瘈疭,脉指络脉,此穴在耳后,布有络脉,善治瘈疭,故名瘈脉[2]。瘈脉穴主要用于耳、目和神志疾患等:如头风,血管性头痛,耳痛,耳鸣,目睛不明,急性结膜炎,小儿惊痫,瘈疭,头痛,耳聋,小儿惊风,目视不明,瘛疭,惊恐,失眠,呕吐,痢疾,泄泻,瘈疭,视物不清等。
4 瘈脉穴的别名
资脉(《针灸甲乙经》),索脉(《医学纲目》),体脉(《经穴汇解》)。
5 出处
《针灸甲乙经》:瘈脉,一名资脉,在耳本后鸡足青络脉。刺出血如豆许。
6 穴名解
瘈即瘈疭,脉指络脉,此穴在耳后,布有络脉,善治瘈疭,故名瘈脉[2]。
瘈,瘛疭。脉,指筋脉及耳后的青脉。穴当耳后青筋络脉处。《黄帝内经素问·玉机真藏论》云:“筋脉相引而急,病名曰瘈。”俗称抽风。按瘈为痫类,小儿多患之。本穴在耳后“青筋”动脉处。人在惊风癫痫症发,或三焦火盛时,则此“筋脉”色变青紫,连及全耳灼热,即狂热之表现也,故名此青筋处,为瘈脉穴。《黄帝内经灵枢·五邪》:“取耳间青脉以去其掣。”[3]
7 所属部位
耳[4]
8 体脉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瘈脉穴在头部,耳后乳突中央,当角孙至翳风之间,沿耳轮连线的中、下三分之一的交点处[5]。
瘈脉穴位于头部,乳突中央,角孙与翳风沿耳轮弧形连线的上2/3与下1/3的交点处。侧伏取穴[2]。
瘈脉穴位于颞骨乳突中央,当翳风穴与角孙穴沿耳翼连线的中、下1/3交点处[6]。
瘈脉穴在手少阳三焦经的位置
瘈脉穴在耳部的位置
瘈脉穴在耳部的位置
瘈脉穴在耳部的位置(肌肉)
瘈脉穴在耳部的位置(骨骼)
9 体脉穴的取法
瘈脉穴位于头部,乳突中央,角孙与翳风沿耳轮弧形连线的上2/3与下1/3的交点处。侧伏取穴[2]。
正坐或侧伏,当耳后发际与外耳道口平齐处取穴[7]。
10 体脉穴穴位解剖
瘈脉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耳后肌。有耳后动、静脉。为耳大神经的耳后分支处。皮肝由耳大神经的耳后支分布。皮下组织后,除颈丛的耳大神经的分布外,还有耳后动、静脉经过。针由皮肤穿皮下筋膜,该处无深筋膜,所以直入耳后肌,该肌由面神经的耳后支支配。
10.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耳后肌[2]。
皮肤→皮下组织→耳后肌[8]。
10.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耳大神经分布;深层有面神经肌支和耳后动脉分布[8]。
布有耳大神经的耳后支和耳后动、静脉[6]。
11 体脉穴的功效与作用
瘈脉穴主治小儿癫痫,有清热散风之功。《论疾诊尺》:“婴儿病,耳间青脉起者掣痛。”小儿患惊痫时,此处青筋特显。《针灸大成》经穴歌:“天牖,翳风,瘈脉青。”是古人对此穴,以青筋为特征也,刺之多效。[3]
12 体脉穴主治病证
瘈脉穴主要用于耳、目和神志疾患等:如头风,血管性头痛,耳痛,耳鸣,目睛不明,急性结膜炎,小儿惊痫,瘈疭,头痛,耳聋,小儿惊风,目视不明,瘛疭,惊恐,失眠,呕吐,痢疾,泄泻,瘈疭,视物不清等。
瘈脉穴主要用于耳、目和神志疾患等:如头风、血管性头痛、耳痛、耳鸣、目睛不明、急性结膜炎、小儿惊痫、瘈疭及呕吐泻痢等[2]。
瘈脉穴主治耳聋,耳鸣,目视不明,头痛;小儿惊痫,瘛疭,惊恐,失眠;呕吐,痢疾,泄泻[7]。
瘈脉穴主治耳鸣,耳聋,头痛,小儿惊痫,瘈疭等[6]。
消化系统疾病:呕吐泄泻。
神经系统疾病:小儿惊痫,惊恐,瘈疭。
其他疾病:头痛等。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13.2 灸法
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或用灯草灸。
14 体脉穴的配伍
瘈脉配听会、耳门,有清热聪耳的作用,主治耳鸣耳聋。
瘈脉配长强、大椎、太冲,有熄风解痉的作用,主治小儿惊风。
15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小儿痫痉,呕吐,泄注,惊恐,失精,瞻视不明,眵䁾,瘈脉及长强主之。
《针灸甲乙经》:小儿惊痫,瘈脉、长强。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头风耳鸣,小儿惊痫,瘈疭呕吐,泄痢无时。
《针灸资生经》:头风耳后痛,瘈脉、完骨。
《类经图翼》:主治头风耳鸣。
《针灸大成》:主头风耳鸣,小儿惊痫瘛疭,呕吐,泄痢无时,惊恐,眵䁾,目睛不明。
16 体脉穴研究进展
瘈脉有良好的镇痛、镇惊作用,已成功地用于多种手术针麻[2]。
17 参考资料
- ^ [1]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372.
- ^ [2]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738.
- ^ [3] 柴铁劬.针灸穴名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 ^ [4] 孙国杰主编. 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07.
- ^ [5]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 ^ [6]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904.
- ^ [7]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 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294.
- ^ [8] 孙国杰主编. 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05.
- ^ [9]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 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古籍中的体脉
- 《医宗金鉴》:[外科卷下骨度尺寸]三焦经分寸歌
天□肩井后一寸,天牖耳下一寸间,翳风耳后尖角陷,瘈脉耳后青脉看,颅息青络脉之上,角孙耳上发下间,耳门...
- 《程杏轩医案》:[初集]汪木工感证舌苔变易之奇
不见,阖目不省人事,知为热厥。命再进药,旁议以为体脉如此,怕系阴证,前药恐未合宜。予曰∶此非阴证,乃...
- 《金匮玉函要略辑义》:[卷三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论一首、脉证二十一条、方十九首
肾虚而不能收摄水。水泛于心下以短气。必察其人之形体脉状。而为施治。一证二方。各有所主。其别盖在于斯耶...
- 《订正太素脉秘诀》:[卷下]神镜玉柜金经枢要
盖春弦脉。如平规之象也。(此语浮中沉三部也。使而体脉多者。盖中按不足。骨气少也。余脏仿此而推之。)脉...
- 《续名医类案》:[卷二十四]转脬
曰病在下者治上,令上窍越,则下窍自行矣。且妊妇之体脉见虚涩,气血不能养胎可知。若再行趋下,不惟病不除...
- 更多古籍中的体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