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行

目录

1 拼音

tiān xíng

2 注解

天行指由天地间的疫毒戾气流行传播而引起的传染性流行病,如天行温疫、大头天行之类,所以天行是疫病的别称[1]。出《外台秘要·伤寒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叙疫论》:“疫病者……一方之内,长幼患状,率皆相类者,谓之天行是也。”

参疫、时疫、瘟疫:

疫指具有剧烈流行性、传染性的一类疾病,多因时行疠气从口鼻传人所致[2]。出《素问遗篇·刺法论》。《类证治裁》卷一:“疫为时行疠气,有大疫,有常疫。大疫沿门阖境,多发于兵荒之后,不数见。常疫则一隅数家,一家数人,症多相似。春、夏、秋三时皆有之,而夏秋为甚。其厉邪之来,皆从湿土郁蒸而发,触之成病,其后更相传染,必由口鼻吸受,流入募原。……疫为燥热毒疠,从无辛温发散之例,一切风燥辛热,皆不可犯。至于大疫,又宜斟酌司天岁气方向,不拘一辙也。”

时疫为病名,即疫、瘟疫[3]。见《瘟疫论》。因疠气疫毒从口鼻传人所致[3]。有强烈的传染性[3]。《不知医必要·时疫》:“此症有由感不正之气而得者,或头痛,发热,或颈肿,发颐,此在天之疫也。若一人之病,染及一室,一室之病,染及一乡、一邑,其症憎寒,壮热,口吐黄涎,乃在人之疫也。”甚者痓厥谵狂等[3]。治宜疏利、解秽、清中,攻下等法[3]

瘟疫为病名,亦称温疫[4]。感受疫疠之气,造成流行性急性传染病的总称[4]。《黄帝内经素问·本病论》:“民病温疫早发,咽嗌乃干,四肢满,肢节皆痛。”后世常见者为:

1.暑热疫毒,伏邪于胃。症见壮热烦躁,头痛如劈,腹痛泄泻,或见衄血、发癍、神志昏迷,舌绛苔焦等[4]。治宜清瘟解毒(见《疫疹一得》)[4]

2.疠气疫毒,伏于募原。初起憎寒壮热,旋即但热不寒,头痛身疼,苔白如积粉,舌质红绛,脉数等[4]。治宜疏利透达(见《瘟疫论》)[4]

3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92.
  2.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304.
  3. ^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47.
  4. ^ [4]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904.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