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提示:本文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本站不出售任何药品、器械,也不为任何药品、器械类厂家提供宣传服务。药品类信息为研究性资料,仅供专业人士参考,请不要依据本站信息自行用药。
1 拼音
tiān pào chuāng ·pí xū shī kùn zhèng
2 英文参考
pemphigus andpemphigoid with pattern of spleen deficiency and dampness retention[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3 定义
天疱疮·脾虚湿困证(pemphigus andpemphigoid with pattern of spleen deficiency and dampness retention)是指脾虚湿困,蕴于肌肤,以结痂较厚而不易脱落,或疱壁紧张,潮红不著,倦怠乏力,腹胀便溏,舌质淡胖,舌苔白腻,脉沉缓为常见症的天疱疮证候[1]。
4 关于天疱疮
天疱疮(pemphigus and pemphigoid)为病名[2]。出《证治准绳·幼科》。中医文献中又称火赤疮、天疱等。是指以皮肤燎浆水疱,小如芡实,大似桃李,皮破津水,缠绵不愈为主要表现的皮肤疾病[1]。是一种慢性、大疱性皮肤病。以皮肤或粘膜上出现大疱、自觉瘙痒为临床特征。天疱疮小儿易患,分脓疱疮和天施疮两种类型[2]。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初起小如苋实,大如棋子,燎浆水疱,色赤者为火赤疱;若顶白根赤,名天疱疮。俱延及遍身,掀热疼痛,未破不坚,泡破毒水津烂不臭。”
详见天疱疮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