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

目录

1 拼音

tè fā xìng shì suān xìng lì xì bāo zēng duō zōng hé zhēng

2 疾病代码

ICD:N16.2*

3 疾病分类

呼吸内科

4 疾病概述

正常人嗜酸性粒细胞为白细胞数的0~7%,直接计数为(0.05~0.45)×109/L,超过正常后称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嗜酸性粒细胞在体内有防御功能,但其增多也可对自身组织造成损伤。男性多见,年龄20~50 岁。临床表现多样,可有发热、咳嗽、胸痛、心悸、气短、神经精神症状、瘙痒、皮疹、肝脾和淋巴结肿大、四肢末端水肿等。最严重的是心内膜下血栓形成和纤维化,腱索纤维化,导致房室瓣反流,最终发生进行性的充血性心力衰竭。

5 疾病描述

正常人嗜酸性粒细胞为白细胞数的0~7%,直接计数为(0.05~0.45)×109/L,超过正常后称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嗜酸性粒细胞在体内有防御功能,但其增多也可对自身组织造成损伤。特发性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idiopathichypereosinophilic syndrome,IHES)是一组原因不明、嗜酸性粒细胞持续高度增生,并伴有多种器官损害疾病。目前认为IHES 属骨髓增生性疾患。但不少疾病可继发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它是一种反应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其中比较常见的是侵袭组织的寄生虫感染和过敏性疾病。IHES 及继发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均可引起肾损害,这里主要介绍IHES。

6 症状体征

临床表现多样,可有发热、咳嗽、胸痛、心悸、气短、神经精神症状、瘙痒、皮疹、肝脾和淋巴结肿大、四肢末端水肿等。最严重的是心内膜下血栓形成和纤维化,腱索纤维化,导致房室瓣反流,最终发生进行性的充血性心力衰竭。超声心动图探查可用于诊断和监测。来自心脏的栓塞、弥漫性脑病、周围神经病,特别是多发性单神经炎是神经系统受累的主要表现。皮肤、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亦常受累,主要脏器累及者预后差。表现为血管性水肿者,心脏常不被累及,预后较好。

1.全身症状 经常出现的全身症状包括疲乏、无力、肌痛、发热、皮疹、血管性水肿等。

2.肾外症状 肾外器官受累症状。

(1)心肺受累症状:呼吸困难、充血性心力衰竭;咳嗽、胸痛、呼吸困难等。X 线检查可见胸腔积液,约2/3 病例有弥漫性间质浸润。

(2)80%患者肝脾肿大,15%出现肝功能异常。

(3)1/3 患者有神经症状,包括中枢性与外周性,如意识模糊、幻觉、精神失常、共济失调、构音不清等。进一步发展为轻度偏瘫或周围神经炎。

(4)25%~50%的患者有皮肤病变,常见为斑丘疹和荨麻疹。

3.肾脏受损害症状 可出现肾病综合征表现,尽管发生率很低,但可能危及生命。Choi 等报告1 例18 岁男性患者,符合IHES 诊断标准,无其他免疫性疾病证据,出现肾病综合征和血尿。若明显增高的嗜酸性粒细胞没有造成器官的功能损害,患者可无症状。

7 疾病病因

引起本症的常见原因有:

1.寄生虫病 如蛔虫、钩虫和血吸虫等感染。

2.过敏性疾病 如支气管哮喘和荨麻疹等。

3.皮肤疾病 如银屑病、湿疹和剥脱性皮炎等。

4.血液病及肿瘤 如淋巴瘤、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转移癌等。

5.系统性红斑性狼疮等自身免疫病。

6.某些肺源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7.某些药物 如青霉素、链霉素,磺胺类。

8.其他 如嗜酸细胞性胃肠炎和心内膜炎及淋巴肉芽肿等。此外还有原因不明的嗜酸性粒细胞高于1500/μl 并持续半年以上,同时伴有多脏器浸润的表现,预后差,常因心脏病变死亡。可能引起本病的疾病及见疾病分类(表1)。

8 病理生理

IHES 病因及其引起肾损害发病机制不明。有研究报告其免疫机制是:

1.免疫性过敏反应导致肾内免疫复合物沉积。

2.多形核嗜酸性粒细胞释放细胞因子和其他炎症介质如白三烯等;均可能介导肾损害。

另外,胆固醇血栓形成介导微动脉损伤和慢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亦可能是该病引起肾损害或其他脏器损害的发病机制。

9 诊断检查

诊断:1975 年,Chusid 等提出的IHES 诊断标准目前仍为临床常用:

1.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加(>1.5×109/L),并持续6 个月以上。

2.出现多系统脏器损害,无其他原因可以解释。

3.不能找到可诱发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常见病因。

符合上述3 项条件者,即可诊断为IHES。确诊为IHES 的病人,出现肾损害的临床表现和病理改变,并排除了其他免疫性疾病和全身性疾病,可诊断IHES并发肾损害。本病的参考诊断标准如下:外用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的百分率超过正常值(7%)或绝对值超过正常数值(0.45×109/L)即可诊断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根据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程度,临床上可分为轻、中、重三级。

(1)轻度:嗜酸性粒细胞绝对数小于1.5×109/L(1500/mm3),在白细胞分类中占15%以下。

(2)中度:嗜酸粒细胞绝对数为(1.5~5)×109/L(1500~5000mm3),分类中占15%~49%。

(3)重度:嗜酸粒细胞绝对数大于5×109/L(5000mm3),分类中占50%~90%。

实验室检查:

1.血象 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嗜酸性粒细胞的形态异常,白细胞分类中嗜酸性粒细胞>8%,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0.4×109/L。外周血涂片中可见到不成熟的髓系细胞。可有轻度贫血、血小板数目异常。

2.骨髓象 骨髓增生活跃,粒系增生活跃,粒系早幼粒、中幼粒、晚幼粒、杆状核、分叶核阶段均可发现嗜酸性粒细胞。

3.寄生虫病 粪便虫卵检查及寄生虫皮肤过敏试验阳性。

4.痰液检查 肺部表现为主者:可做痰检嗜酸性粒细胞检查。

5.尿检 肾脏受损害者可出现肾病综合征表现,尿检可见蛋白尿和血尿。

其他辅助检查:由于目前积累病例数较少,尚未建立本病引起肾损害的病理特征。不过已见有报道1 例IHES 并发肾病综合征患者。

1.肾活检 光镜下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呈广泛或结节性在肾组织内浸润,并呈现典型免疫复合物型肾小球疾病的病理改变——毛细血管内增生。免疫荧光可见IgG 和C3主要在内皮下沉积。电镜下沉积物呈微管状结构,直径大小不等,20~80nm。

2.骨髓活检 显示细胞数正常或增多,可见轻度骨髓纤维化,巨核细胞数正常或减少;骨髓涂片上可偶见到Charcot Leyden 晶体,嗜酸性粒细胞平均占髓系细胞的30%。

10 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各种反应性嗜酸细胞增多症、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相鉴别。

1.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该病起病隐袭,病程较长,以脾肿大为特征,外周血除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外,尚可见增多的嗜碱性粒细胞。骨髓中以中性中幼粒与晚幼粒细胞增高为主。

2.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 可见外周血白细胞显著增高,并有幼稚嗜酸性粒细胞出现,骨髓增生极度活跃,分类以幼稚嗜酸性粒细胞占大部分。临床表现类似急性白血病过程。

11 治疗方案

原发性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的治疗不应周旋于嗜酸性粒细胞的杀伤,应以治疗原发病为主,可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以减少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必要时加用羟基脲、长春新碱或苯丁酸氮芥。对难治性或不能耐受上述治疗者干扰素α 可能有效。

1.寻找病因进行治疗。

2.对特发性高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患者,可选用泼尼松1mg/(kg·d),1 次/d,可试用3 个月,如2~3 周内无效,可考虑予以羟基脲0.5g,2 次/d,使白细胞维持在(5~10)×109/L,逐步过渡到羟基脲0.5g,每周3~4 次,最后减至0.5g,每周2 次。如对上述两药无效时可考虑试用干扰素α 300 万U,每天或隔天1 次,皮下注射。

12 并发症

主要并发肾综合征和呼吸、循环、神经等各系统病变。

13 预后及预防

预后:各种不同原因引起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其预后相差悬殊,有必要鉴别出预后不良的伴有嗜酸粒细胞增多的疾病。IHES 患者未经治疗,50%于1 年内死亡,平均存活为9 个月。20 世纪80 年代以来,使用激素、细胞毒类药物等,5年生存率为20%~80%。

预防:主要措施是针对诱发病因加强预防和治疗,以防止本病发生和进展。

14 流行病学

男性多见,年龄20~50 岁。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