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仁

目录

1 拼音

táo rén

2 英文参考

semen persicae[朗道汉英字典]

peach seed[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persicae,semen[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pruni persicae,semen[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Semen Persicae(拉)[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peach seed[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中药名·桃仁

桃仁

桃仁为中药名,出《本草经集注》。为蔷薇科植物桃Amygdalus persica L.或山桃Amygdalus davidiana(Carr.)C. de Vos ex Henry 的干燥成熟种子[1]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此中药的药典标准。

3.1 拉丁名

Semen Persicae(拉)(《中医药学名词(2004)》)

3.2 英文名

peach seed(《中医药学名词(2004)》)

3.3 别名

毛桃仁、扁桃仁、大桃仁。

桃核仁[2]

3.4 来源

桃仁为蔷薇科植物桃Amygdalus persica L.或山桃Amygdalus davidiana(Carr.)C. de Vos ex Henry 的干燥成熟种子[2]

桃仁为蔷薇叶植物桃Prunus Persica(L.)Batsch的种子。同属植物山桃P.davidiana(Carr.)Franch.的种子亦作桃仁入药。

桃仁为蔷薇科植物桃Prunus persica (L.) Batsch或山桃P.davidiana (Carr.) Franch.的种仁[2]

3.5 产地

桃仁主产四川、云南、陕西、山东、河北等地[2]

3.6 原植物形态

落叶小乔木,高3~8m。叶互生,在短枝上呈簇15cm,宽2~3.5cm,先端渐尖,基部阔楔形,边缘有锯齿。花单生,先叶开放;萼片5,外面被毛;花瓣5,淡红色,稀白色;雄蕊多数,短于花瓣;心皮1,稀2,有毛。核果肉质,多汁,心状卵形至椭圆形,1侧有纵沟,表面具短柔毛;果核坚硬,木质,扁卵圆形,顶端渐尖,表面具不规则的深槽及窝孔。种子1粒。花期4月,果期5~9月。

全国各地均有栽培。

3.7 采收与初加工

果实成熟后收集果核,除去果肉及核壳,取出种子,晒干。

3.8 生药性状

种子扁卵形或椭圆形,一端尖,另端钝圆而偏斜,边缘较薄,长1.2~2cm,宽1~1.2cm,厚3~5mm。表面黄棕色或红棕色,有纵脉纹及密布细粒状突起,近尖端侧边有长4~6mm的线形种脐。种皮薄,子叶两片肥大,黄白色,富油质。味微苦。

3.9 性味归经

桃仁味苦、甘,性平;入心、肝、大肠经[2]

3.10 桃仁的功效与主治

桃仁具有活血祛痰,润肠通便的功效,用于经闭、痛经、症瘕痞块、跌扑损伤、肠燥便秘。

桃仁具有活血行瘀,润燥滑肠的功效,治痛经,闭经,产后瘀阻腹痛,癥瘕积聚,跌打损伤,肺痈,肠痈,肠燥便秘,皮肤血热燥痒,血滞风痹[2]

桃仁为眼科常用活血祛瘀药,具有活血祛瘀,润肠通便的功效:

(1)用于胞睑、目珠因跌打损伤所致的瘀血肿痛。可与乳香、没药、赤芍等伍用。

(2)用于眼内出血日久,难以消散者,常与丹参、红花、郁金等配伍。

3.11 桃仁的用法用量

煎服:4.5~9g[2]

3.12 使用禁忌

孕妇忌服桃仁[2]

3.13 桃仁的化学成分

含苦杏仁甙(amygdalin)、苦杏仁酶(emulsin)、脂肪油等。

桃仁含苦杏仁苷、24-亚甲基环木菠萝烷醇、野樱苷、β-谷甾醇和菜油甾醇及它们的葡萄糖苷等,还含绿原酸、3-咖啡酰奎宁酸、苦杏仁酶、挥发油及脂肪油[2]

3.14 桃仁的药理作用

桃仁煎剂有抗炎作用[2]

桃仁所含脂肪油有润肠缓下作用[2]

桃仁提取物有扩张血管作用[2]

桃仁醇提取物有抑制血液凝固作用[2]

桃仁还可抗过敏、镇咳、镇痛,促进初产妇子宫收缩、止血等[2]

桃仁应用过量,苦杏仁苷水解产生的氢氰酸易使组织窒息[2]

苦杏仁苷可在体内水解产生氢氰酸引起中毒,成人服巴旦杏仁约50~60个即可致死[3]。但服小量杏仁产生的微量氢氰酸,则不致引起中毒,且可镇静呼吸中枢,奏镇咳、平喘的功效[3]

3.15 桃仁的食用价值

桃仁为蔷薇叶植物桃的种子。桃仁呈扁长卵形,长1.2~1.8cm,宽0.8~1.2cm,厚0.2~0.4cm,表面黄棕色至红棕色,侧面观贝壳形、盔帽形、弓形或椭圆形,密布颗粒状突起。一端尖,中部膨大,另端钝圆稍扁斜,边缘较薄,尖端一侧有短线形种脐,圆端有颜色略深不甚明显的合点,自合点处散出多数纵向维管束。种皮薄,子叶白色,富油性,气微,味微苦。核桃仁营养丰富,富含亚硝酸甘油脂,还有强肾补脑的功效,常食可令人长寿。

3.15.1 桃仁的营养价值

桃仁含苦杏仁苷、24-亚甲基环木菠萝烷醇、野樱苷、β-谷甾醇和菜油甾醇及它们的葡萄糖苷等,还含绿原酸、3-咖啡酰奎宁酸、苦杏仁酶、挥发油及脂肪油。

煎剂有抗炎作用,所含脂肪油有润肠缓下作用,提取物有扩张血管作用。醇提取物有抑制血液凝固作用。桃仁还可抗过敏、镇咳、镇痛,促进初产妇子宫收缩、止血等。

3.15.2 桃仁的选购

1. 桃仁以身干、颗粒均匀、饱满整齐不破碎者为佳;

2. 应放置阴凉干燥处,防虫蛀及泛油变质。

3.15.3 桃仁适合的人群

一般人群均可食用,每次不超过25克;孕妇忌食。

3.15.4 桃仁的食疗功效

桃仁性甘平、味苦,入肺、肝、大肠经;有破血行瘀,润燥滑肠的功效;治经闭、痛经、瘕瘕痞块,跌打损伤、肠燥便秘。

3.15.5 桃仁的食用建议

1. 果实成熟后收集果核,除去果肉及核壳,取出种子,晒干。

2. 桃仁虽然有破血行淤、滑肠通便的功效,但是桃仁含有挥发油和大量的脂肪油,泻多补少,所以不要多吃,桃仁吃多了,可以导致中毒,早期有恶心、呕吐、头疼、头晕、视力模糊、心跳加速等现象,严重者可导致心跳停止;桃仁应用过量,苦杏仁苷水解产生的氢氰酸易使组织窒息。

3.16 桃仁中毒

桃仁又名桃种、桃核仁、桃核等。为蔷薇科植物桃或山桃的干燥成熟种子。主要含有苦杏仁苷,经酶水解后产生氢氰酸、苯甲醛和葡萄糖。药理作用有抗凝,抗血栓,抗过敏,抗炎,扩张血管,镇痛,镇静,抗肝纤维化,利胆,收缩子宫,抗肿瘤,抗菌,缓泻。[4]

3.16.1 不良反应机制

苦杏仁苷水解后产生的氢氰酸是剧毒物质,氢氰酸是原生质毒物,侵入人体后与细胞色素氧化酶结合,使组织细胞无法呼吸,引起组织窒息,产生细胞中毒性缺氧血症。能麻痹延髓的呼吸中枢。[4]

3.16.2 临床表现

中毒潜伏期为0.5~5h。早期可有黏膜刺激甚至腐蚀症状,口中苦涩、恶心、呕吐、腹泻、呈水样泻,伴有头晕、头痛、血压上升、心跳加快、四肢软弱无力,还有患者可有多发性神经炎的表现,如四肢远端痛触觉感觉迟钝、腱反射减低或消失。严重中毒时,意识丧失、大小便失禁、瞳孔扩大、对光反射消失、牙关紧闭、强度痉挛、体温升高、四肢厥冷、呼吸浅慢、休克,最后呼吸麻痹、心跳停止。患者血呈鲜红色不凝,外观肤色为潮红。[4]

3.16.3 治疗

桃仁中毒的治疗要点为[5]

1.促进毒物排出   用1:2000—1:5000的高锰酸钾液及大量清水或3%的双氧水洗胃、催吐,然后服用或注射硫代硫酸钠2~5g,也可每隔15min口服1匙硫酸亚铁液。

2.联合使用亚硝酸钠和硫代硫酸钠  如无亚硝酸钠,可用亚甲蓝10mg/kg剂量加入5%葡萄糖液40ml中静注,再接着输注硫代硫酸钠。也可用依地酸二钴、组氨酸钴、谷氨酸钴等钴盐类解氢化物中毒,因为它们与氰基结合力大于细胞色素氧化酶与氰基的结合力,剂量为5~15mg/kg,溶于50%葡萄糖注射液40~60ml中缓慢注射,还可在其后静注50%硫代硫酸钠25~50ml。

3.对症治疗  有抽搐者,可用苯巴比妥钠、水合氯醛、氯丙嗪等;有呼吸困难者,给予吸氧及呼吸兴奋剂。

3.17 桃仁的药典标准

3.17.1 品名

桃仁

Taoren

PERSICAE SEMEN

3.17.2 来源

本品为蔷薇科植物桃Prunus  persica(L.)Batsch或山桃Prunus davidiana (Carr.)Franch.的干燥成熟种子。果实成熟后采收,除去果肉和核壳,取出种子,晒干。

3.17.3 性状

3.17.3.1 桃仁

呈扁长卵形,长1.2~1.8cm,宽0.8~1_2cm,厚0.2~0.4cm。表面黄棕色至红棕色,密布颗粒状突起。一端尖,中部膨大,另端钝圆稍偏斜,边缘较薄。尖端一侧有短线形种脐,圆端有颜色略深不甚明显的合点,自合点处散出多数纵向维管束。种皮薄,子叶2,类白色,富油性。气微,味微苦。

3.17.3.2 山桃仁

呈类卵圆形,较小而肥厚,长约0.9cm,宽约0.7crn,厚约0.5cm。

3.17.4 鉴别

(1)本品种皮粉末(或解离)片:桃仁石细胞黄色或黄棕色,侧面观贝壳形、盔帽形、弓形或椭圆形,高54~153um,底部宽约至180urn,壁一边较厚,层纹细密;表面观类圆形、圆多角形或类方形,底部壁上纹孔大而较密。

山桃仁  石细胞淡黄色、橙黄色或橙红色,侧面观贝壳形、矩圆形、椭圆形或长条形,高81~198(279)μm,宽约至128(198)μm;表面观类圆形、类六角形、长多角形或类方形,底部壁厚薄不匀,纹孔较小。

(2)取本品粗粉2g,加石油醚(60~90℃)50ml,加热回流1小时,滤过,弃去石油醚液,药渣再用石油醚25ml洗涤,弃去石油醚,药渣挥干,加甲醇30ml,加热回流1小时,放冷,滤过,取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苦杏仁苷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2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 (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u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三氯甲烷一乙酸乙酯甲醇一水(15:40:22:10)5~10℃放置12小时的下层溶液为展开剂,展开,取出,立即喷以磷钼酸硫酸溶液(磷钼酸2g,加水20ml使溶解,再缓缓加入硫酸30ml,混匀),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3.17.5 检查

3.17.5.1 酸败度

照酸败度检查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Ⅸ P)测定。

3.17.5.2 酸值

不得过10.0。

3.17.5.3 羰基值

不得过11.0。

3.17.5.4 黄曲霉毒素

照黄曲霉毒素测定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Ⅸ V)测定。

本品每1000g含黄曲霉毒素B1不得过5μg,含黄曲霉毒素G2、黄曲霉毒素G1、黄曲霉毒素B2和黄曲霉毒素B1的总量不得过10μg。

3.17.6 含量测定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B)测定。

3.17.6.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甲醇-水(20:80)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10nm。理论板数按苦杏仁苷峰计算应不低于3000。

3.17.6.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取苦杏仁苷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70%甲醇制成每lml含苦杏仁苷80μg的溶液,即得。

3.17.6.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本品粗粉约0.3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加石油醚(60~90℃)50ml,加热回流1小时,放冷,滤过,弃去石油醚液,药渣及滤纸挥干溶剂,放入原锥形瓶中,精密加入70%甲醇50ml,称定重量,加热回流1小时,放冷,再称定重量,用70%甲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精密量取续滤液5m1,置10ml量瓶中,加50%甲醇至刻度,摇匀,即得。

3.17.6.4 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苦杏仁苷(C20H27NO11)不得少于2.0%。

3.17.7 桃仁饮片

3.17.7.1 炮制
3.17.7.1.1 桃仁

除去杂质。用时捣碎。

性状、鉴别、检查、含量测定

同药材。

3.17.7.1.2 焯桃仁

取净桃仁,照烊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Ⅱ D)去皮。用时捣碎。

本品呈扁长卵形,长1.2~1.8cm,宽0.8~1.2cm,厚0.2~0.4cm。表面浅黄白色,一端尖,中部膨大,另端钝圈稍偏斜,边缘较薄。子叶2,富油性。气微香,味微苦。

3.17.7.1.3 焯山桃仁

呈类卵圆形,较小而肥厚,长约1cm,宽约0.7cm,厚约0.5cm。

鉴别

(1)本品横切面:内胚乳细胞1~3列,呈类方形。子叶细胞较大,内含糊粉粒和脂肪油滴,有的可见细小拟晶体。

含量测定

同药材,含苦杏仁苷(C20H27NO11)不得少于1.50%。

鉴别

(2) 同药材。

检查

同药材。

3.17.7.1.4 炒桃仁

取焯桃仁,照清炒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Ⅱ D)炒至黄色。用时捣碎。

本品呈扁长卵形,长1.2~1.8cm,宽0.8~1.2cm,厚0.2~0.4cm。表面黄色至棕黄色,可见焦斑。一端尖,中部膨大,另端钝圆稍偏斜.边缘较薄。子叶2,富油性。气微香,味微苦。

3.17.7.1.5 炒山桃仁

2枚子叶多分离,完整者呈类卵圆形,较小而肥厚。长约1cm,宽约0.7cm,厚约0.5cm。

鉴别

(1)本品横切面:内胚乳细胞1~3列,呈类方形。子叶细胞较大,内含糊粉粒和脂肪油滴,有的可见细小拟晶体。

含量测定

同药材,含苦杏仁苷(C20H27NO11)不得少于1.60%。

鉴别

(2) 同药材。

检查

同药材。

3.17.7.2 性味与归经

苦、甘,平。归心、肝、大肠经。

3.17.7.3 功能与主治

活血祛瘀,润肠通便,止咳平喘。用于经闭痛经.瘕瘕痞块.肺痈肠痈,跌扑损伤,肠燥便秘,咳嗽气喘。

3.17.7.4 用法与用量

5~10g。

3.17.7.5 注意

孕妇慎用。

3.17.7.6 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防蛀。

3.17.8 出处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4 茶树品种·桃仁

桃仁又名石狮桃仁、乌仁,茶树无性系品种之一。原产福建省安溪县石狮村,约有一百余年的栽培历史,分布于安溪、闽东、闽北一些茶区。

小乔木型,主干明显,分枝部位较高,枝梢较密,呈半开展或较直立状。中叶类,有长叶形和圆叶形两种,长叶形叶长7.2-8.5cm,叶宽3.2-3.8cm,越冬芽一般3月下旬萌芽,4月中旬采茶,属中生种。花型较大,花萼多为5片,花瓣6片,柱头3裂,子房有茸毛,结实率低。适制乌龙茶。适于乌龙茶区种植。

5 参考资料

  1.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392.
  3. ^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96.
  4. ^ [4] 张彧主编.急性中毒[M].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8:255.
  5. ^ [5] 张彧主编.急性中毒[M].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8:255-256.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