绦虫病

目录

1 拼音

tāo chóng bìng

2 英文参考

taeniasis[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taeniasis[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3 中医·绦虫病

绦虫病(taeniasis[1][2])为病名[3]。是指感染绦虫所致的寄生虫病[3][3]。由生食猪、牛、鱼肉,猪绦虫或牛绦虫寄生在人体小肠所引起的疾病[4][4]

绦虫长盈丈,节片构成,寄生在小肠内,绦虫尾端节片常脱落后随大便排出,长寸许,故又叫寸白虫[4]。古代医籍将绦虫称为白虫或寸白虫[4]。对绦虫的形态、感染途径很早即有明确的认识,并寻找到效果良好的治疗药物[4]。《诸病源候论·寸白虫候》:“寸白者,九虫内之一虫也。长一寸,而色白,形小褊。”《九虫候》说:“白虫相生,子孙转大,长至四五尺。”《景岳全书·诸虫》:“寸白虫,此虫长寸许,色白其状如蛆。母子相生,有独行者,有个个相接不断者,故能长至一二丈。”《太平圣惠方》:“其虫发动,则伤人脏腑,饮食不成肌肤。”

绦虫病轻者无自觉症状,较重者全腹疼痛,食欲异常等;并可出现脾失运化,肝失疏泄等[4]

绦虫病治宜驱虫,可用槟榔、芜荑、苦楝根皮、鹤虱、雷丸、石榴皮、南瓜子、贯众等;调理脾胃,可用异功散加麦芽、枳实[4]。早在《千金要方·九虫》里,就采用槟榔、石榴根皮等治疗绦虫病[4]

3.1 绦虫病的病因病机

绦虫病的病因,是人吃了未煮熟的、含有囊虫的猪肉或牛肉,囊虫吸附在肠壁上,颈节逐渐分裂,形成体节,约经2~3个月而发育为成虫。早在《金匮要略·禽兽鱼虫禁忌并治》篇即指出:“食生肉,饱饮乳,变成白虫。”《诸病源候论·寸白虫候》说:“以桑枝贯牛肉炙食”,会引起本病。[4]

绦虫长盈丈,节片构成,寄生在小肠内,绦虫尾端节片常脱落后随大便排出,长寸许,故又叫寸白虫[4]。古代医籍将绦虫称为白虫或寸白虫[4]。对绦虫的形态、感染途径很早即有明确的认识,并寻找到效果良好的治疗药物[4]

绦虫所致的病变,主要是吸食人体水谷精微以及扰乱脾胃运化,从而引起腹胀,腹痛,甚至消瘦,乏力等症。[4]

《诸病源候论·寸白虫候》:“寸白者,九虫内之一虫也。长一寸,而色白,形小褊。因腑脏虚弱而能发动。或云:“饮白酒,以桑枝贯牛肉炙食,并生栗所成;又云:食生鱼后,即饮乳酪,亦令生之。”

《九虫候》:“白虫相生,子孙转大,长至四五尺。”《景岳全书·诸虫》:“寸白虫,此虫长寸许,色白其状如蛆。母子相生,有独行者,有个个相接不断者,故能长至一二丈。”

《景岳全书·杂证谟》:“寸白虫,此虫长寸许,色白,其状如蛆,母子相生,有独行者,有个个相接不断者,故能长至一、二丈。”

《太平圣惠方》:“其虫发动,则伤人脏腑,饮食不成肌肤。”

《金匮要略·禽兽鱼虫禁忌并治》:“食生肉,……变成白虫。”

《备急千金要方·九虫》:“三曰白虫,长一寸。……白虫相生,子孙转多,其母转大,长至四、五丈,亦能杀人。”

3.1.1 绦虫病的症状

上腹部或全腹隐隐作痛,腹胀,或有腹泻,肛门作痒,久则消瘦乏力,大便内或衬裤上有时发现白色节片[4]

绦虫病轻者无自觉症状,较重者全腹疼痛,食欲异常等;并可出现脾失运化,肝失疏泄等[4]

3.2 绦虫病的辨证治疗

3.2.1 证候分析

虫居肠中,扰动不安,故腹胀、腹痛。脾胃运化失常则腹泻。虫体耗食水谷精微,故久则消瘦乏力。虫体脱节,故见寸白虫排出体外。[4]

3.2.2 辨证分型

3.2.2.1 绦虫病·虫积肠道证

绦虫病·虫积肠道证(taeniasis with syndrome of accumulation of worms in intestine[4])是指感染绦虫,虫聚肠道,以脘腹隐痛,腹胀或腹泻,肛门作痒,大便中有白色节片,苔薄白腻,脉细等为常见症的绦虫病证候[4]

3.2.2.2 绦虫病·脾胃气虚证

绦虫病·脾胃气虚证(taeniasis with syndrome of qi deficiency of spleen and stomach[4])是指脾胃虚弱,感染绦虫,以纳食减少,腹胀便溏,消瘦乏力,苔薄白,脉细弱等为常见症的绦虫病证候[4]

3.2.3 治法

驱除绦虫,调理脾胃[4]

3.2.4 绦虫病的方药治疗

可用槟榔、芜荑、苦楝根皮、鹤虱、雷丸、石榴皮、南瓜子、贯众等;调理脾胃,可用异功散加麦芽、枳实[4]

中药有良好的驱绦效果,可选用下列方药中的一种应用[4]

①槟榔60~120克,切碎,文火煎2小时,于清晨空腹顿服。服后4小时无大便排出者,可服芒硝10克。

②南瓜子60~120克,去壳碾粉,直接嚼服或水煎服,2小时后服槟榔煎剂(剂量、用法同上)。

③仙鹤草冬芽(深秋采集,其形似狼牙,故又称狼牙草),洗净,刮去外皮,晒干,碾粉,成人早晨用温开水冲服30~60克。因本药兼有泻下作用,可不另服泻药。一般在服药后5~6小时排出虫体。

④雷丸研粉,每次20克,一日一次,连服3天。

⑤石榴根皮25克,水煎服。胃病患者不宜选用此药。

驱除绦虫,务必驱尽,须连头节同时排出,方能彻底治愈。若头节及颈节未被驱出,仍能继续生长。若发现绦虫未驱尽时,可仍用上述驱绦药物治疗。[4]

驱虫之后,继服香砂六君子汤[备注]香砂六君子汤(《时方歌括》):木香、砂仁、陈皮、半夏、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健运脾胃。[4]

4 西医·绦虫病

肠绦虫病(intestinal taeniasis)系由带绦虫寄生在肠道内所引起的疾病[5]。我国所见主要是牛肉绦虫病与猪肉绦虫病[5]

牛肉绦虫病系生食或半生食含有活的牛囊虫的牛肉进入人体后,在小肠中受胆汁的作用,虫头伸出,吸附在肠黏膜上,人成为终宿主[5]

猪肉绦虫病是由于生食或半生食含有猪囊虫的猪肉而患病[5]

4.1 肠绦虫病的诊断

肠绦虫病临床表现多无特殊,大便排除绦虫节片或粪检虫卵阳性可以确定诊断[5]

4.2 肠绦虫病的治疗

吡喹酮为肠绦虫病的首选治疗药物,成人10~15mg/kg(儿童10mg/kg),清晨空腹顿服,1小时后硫酸镁导泻。阿苯达唑成人1200mg/d,口服2天也可[5]

5 参考资料

  1.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 ^ [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3. ^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519.
  4. ^ [4]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74-178.
  5. ^ [5] 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和处方集编委会主编.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12年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67.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