炭疽

目录

1 拼音

tàn jū

2 英文参考

anthrax[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3 概述

炭疽(anthrax[1][2])为病名[3]。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烈性传染性疾病[4][4]。该病是牛、马、羊等草食动物传染病,人类因接触病畜或食用病畜肉类而感染[4]。炭疽杆菌是一种很大的革兰阳性杆菌,产芽孢,可在普通培养基上需氧或厌氧条件下培养,在土壤中寄居于世界各地[4]。病菌可以通过接触、呼吸道、消化道等传播;炭疽杆菌可被用作生物恐怖武器[4]

炭疽以皮肤溃烂、焦痂及其周围水肿,偶可见肺、肠、脑病变及毒邪流注为主要表现[4][4]

炭疽病的传播途径有三种,人类直接或间接接触病畜和染菌的皮、毛、肉、骨粉或涂抹染菌的脂肪可引起皮肤炭疽;吸入带炭疽杆菌的气溶胶、尘埃可引起肺炭疽;进食带菌肉类可引起肠炭疽。其中以皮肤接触感染和食用病畜肉感染炭疽居多。各年龄段人群都容易感染炭疽病毒,但得过一次后,再次被感染的几率很小。

炭疽的主要临床类型为皮肤炭疽,少数为肺炭疽和肠炭疽,可以继发败血症及脑膜炎[5]。皮肤炭疽病死率较低,其他各型炭疽的病死率均较高[5]

炭疽是我国法定乙类传染病,需报告疫情,严格隔离患者,处理患者排泄物;焚烧或深埋病死动物[5]

4 炭疽的定义

《中医药学名词》(2004):炭疽是指感染炭疽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急性传染病[5]。以皮肤溃烂、焦痂及其周围水肿,偶可见肺、肠、脑病变及毒邪流注为主要表现[5]

《中医药学名词》(2010):炭疽是指感染炭疽杆菌,以皮肤溃烂、焦痂及其周围水肿,偶可见肺、肠、脑病变及毒邪流注为主要表现的人畜共患急性传染病[5]

炭疽(anthrax)出自古希腊“anthrakos”一词,意思是煤炭,是由炭疽芽孢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急性传染病,俗称“炭疽热”“炭疽病”,可分为皮肤炭疽肺炭疽及肠炭疽三型。

5 炭疽的传播途径

炭疽主要分3种:皮肤炭疽、肺炭疽和肠炭疽。炭疽杆菌芽胞可以在土壤中存活多年。如果与病畜接触或者从染菌的动物产品中吸食了炭疽杆菌芽胞,人也会感染炭疽。当然,如果进食了未煮熟的病畜肉类,也会感染炭疽。

由于炭疽芽孢杆菌的毒性很强、易获得、易保存、高潜能、可视性低、容易被发送传播,因此,曾被一些国家作为一种生物武器和恐怖行动的工具。2001年,发生在国外的白色粉末恐怖事件给人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恐怖分子将炭疽芽孢杆菌装在信封内,达到广泛传播的目的,在社会上造成恐慌。近年发生在辽宁、江苏等地的炭疽疫情经过调查,患者均有宰杀或接触过病死牛的经历,属于炭疽自然感染常见的发病原因,不是生物恐怖。

6 炭疽的病因学

炭疽的病原菌为炭疽杆菌(Bacillus anthracis)。为革兰氏阳性有荚膜无鞭毛粗大杆菌。在人工培养基上呈竹节状长链,易形成芽孢。在室温干燥环境中存活20余年,在皮革中也能生存数年。煮沸10分钟、140℃干热3小时可能破坏芽孢;1:2500碘液经10分钟即可杀死芽孢。

炭疽多见于牧区,流行于家畜如牛、马、猪等。这些动物是因为食入含有杆菌或芽孢的饲料而发生肠炭疽,面部、鼻部、口腔和污染的泥土或饲料接触而发生皮肤炭疽;人类由于受伤的皮肤接触病畜死畜或含有芽孢的皮毛、土壤及一些皮革制口时可能发生皮肤炭疽,吸入带有芽孢的尘埃可能发生肺炭疽,食入病畜、死畜的肉和喝了污染的水或病畜的奶可能发生肠炭疽。人与人之间可以直接传染本病。

7 炭疽的病理改变

皮肤损害处表皮缺损,在坏死组织的四周,皮肤发生在水肿及表皮内水疱,真皮水肿明显,胶原纤维束互相分离,真皮及皮下组织有大量的红细胞、嗜中性粒细胞,血管扩张。在坏死组织中及真皮内可见许多炭疽杆菌。

肺内可以淤血及出血,痰内可见很多炭疽杆菌;肠壁可以水肿及坏死;脾脏常肿大,炭疽性脑膜炎往往有出血性脓毒性变化。

8 炭疽的临床表现

因为感染途径不同,临床上将炭疽分为三型:

8.1 皮肤炭疽

皮肤炭疽潜伏期一般为1~5天。占炭疽病例的95%。

初起在病菌侵入处皮肤发生一个红色的小丘疹,丘疹很快变成水疱,疱内含有清亮的或带血的浆液。周围组织显著肿胀及浸润,不久,水疱化脓及自然破溃,流出浆液或脓液;病变中心发生坏死并结成坚硬的黑色干痂,在痂的四周皮肤发红肿胀,其上有小水疱和脓疱;患部附近的淋巴结肿大且常化脓[5]。患者常有头痛、关节痛、发热及全身不适等症状。大部分患者症状较轻[5]

皮肤炭疽通常发生于面部、颈部、手部或肩部等露出部位。初起在病菌侵入处皮肤发生一个红色的小丘疹,丘疹很快变成水疱,疱内含有清亮的或带血的浆液。周围组织显著肿胀及浸润,不久,水疱化脓及自然破溃,流出浆液或脓液。病变中心发生坏死并结成坚硬的黑色干痂,在痂的四周皮肤发红肿胀,其上有小水疱和脓疱。患部附近的淋巴结肿大且常化脓。患者常有头痛、关节痛、发热及全身不适等症状。大部分病人症状较轻,坏死的皮肤组织脱落后形成溃疡,终于发生瘢痕而愈。

少数严重的病人,局部红肿明显,形成大疱及严重坏死。病人往往发生持续性高热、恶心、呕吐和全身酸痛等中毒症状。在数日或数周以内,肺、肠、肝、脾及脑等内部器官可有转移的损害,导致病人迅速死亡。

8.2 肠炭疽

肠炭疽较为少见[5]。伏期24小时。

患者突然发生高热,后续呕吐、腹泻等严重的胃肠道症状[5]。有时发生肝脾大、腹膜炎,患者可因毒血症、败血症及衰竭在短期内死亡[5]

若并发败血症,出现中毒性休克者在发病3—4天后有生命危险,病死率为25%—70%。

8.3 肺炭疽

肺炭疽是由吸入带有炭疽杆菌芽孢所致,发病急骤,有寒战高热等中毒症状,咳嗽胸痛、呼吸困难、咯血,可因呼吸循环衰竭在24小时内死亡[5]

肺炭疽潜伏期最短12小时,最长可达12个月。一旦患病,发病非常快,表现为低热、干咳、周身疼痛、乏力等流感样症状。如不及时接受正确的治疗,2~4天后症状会加重,伴有高热、剧烈咳嗽、痰呈血性,同时胸痛、呼吸困难、发绀和大汗,线胸片显示肺纵膈增宽,支气管肺炎和胸腔积液,常发败血症、休克、脑膜炎等并发症,如出现呼吸衰竭可在24小时内死亡,死亡率高达80%~100%。

9 炭疽的诊断

根据皮肤损害中心坏死性黑色干痂及其周围明显的红肿患者的职业及接触史,一般不难诊断。从损害处查到炭疽杆菌即可确诊。

9.1 流行病学史

从事动物养殖以及与动物产品有接触的人群,如牧民、皮革加工工人等易感[5]

9.2 典型临床表现

由于感染后发病情况不同,表现各异[5]

(1)皮肤炭疽:初起在病菌侵入处皮肤发生一个红色的小丘疹,丘疹很快变成水疱,疱内含有清亮的或带血的浆液。周围组织显著肿胀及浸润,不久,水疱化脓及自然破溃,流出浆液或脓液;病变中心发生坏死并结成坚硬的黑色干痂,在痂的四周皮肤发红肿胀,其上有小水疱和脓疱;患部附近的淋巴结肿大且常化脓[5]。患者常有头痛、关节痛、发热及全身不适等症状。大部分患者症状较轻[5]

(2)肠炭疽:较为少见,患者突然发生高热,后续呕吐、腹泻等严重的胃肠道症状[5]。有时发生肝脾大、腹膜炎,患者可因毒血症、败血症及衰竭在短期内死亡[5]

(3)肺炭疽:吸入带有炭疽杆菌芽孢所致,发病急骤,有寒战高热等中毒症状,咳嗽胸痛、呼吸困难、咯血,可因呼吸循环衰竭在24小时内死亡[5]

9.3 实验室检查

外周血白细胞增高,分类以中性粒细胞为主;不同患者皮肤分泌物、大便、痰液等涂片与培养检查有助于诊断。

10 炭疽的治疗措施

10.1 一般治疗

患者严格隔离,适当补液,中毒症状严重者可用肾上腺皮质激素[5]

病畜应严格隔离或宰杀。死畜严禁剥皮或煮食,必须焚毁或深埋。给牲畜注射炭疽疫苗,可能污染的皮革或其他畜产品,必须给予彻底消毒。处理病毒死畜或护理病人时,作好穿隔离衣等个人防护工作,要注意隔离,病人的排泄物和用过的敷料要进行焚毁。

对流行区工作的兽医、饲养员及皮加工人要接受炭疽疫苗的预防注射。

病人卧床休息及隔离,注意多饮水。患部不可挤压,也不要切开引流或切除皮肤损害,以防病毒扩散而引起败血症。

10.2 抗菌治疗

青霉素为首选药物,一般联合使用氨基糖苷类药物;皮肤炭疽成人每天160万~400万单位,分次肌内注射,疗程7~10天;肠、肺炭疽每日1200万~2400万单位,分4~6次静脉滴注,疗程2周以上;联合庆大霉素(8万U,肌内注射,每8小时1次),或阿米卡星(每日15mg/kg,静脉或肌内注射,每12~8小时1次);美国推荐首选环丙沙星,成人(包括孕妇)口服500mg,每日2次,或400mg,静脉注射,每12小时1次,疗程60天[5]。左氧氟沙星、多西环素也可选用[5]

青霉素为最有效的抗生素。磺胺药物也常常有效。。同时可加用四环素、链霉素、氯霉素或新霉素。对于肺炭疽及肠炭疽,每日青霉素总量应在600万单位以上;对于炭疽性脑膜炎及败血症,每日青霉素总量要超过1,000单位。

皮肤炭疽的患部可外敷磺胺类软膏或白降汞软膏。1:8000高锰酸钾稀溶液可以湿敷。发生面部的损害破坏其下组织影响容貌者,需作整形手术治疗。

11 炭疽的预后

“炭疽病”能否痊愈与就诊的早晚有直接关系,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治愈率很高,一般不会留下后遗症,也不会有生命危险。

12 炭疽的预防

在炭疽相对易发生并且动物的预防接种水平较低的地区,人们应该尽量避免与牲畜和动物产品接触,也要少吃处理不当或烹饪不够火候的肉类。炭疽高危人员可以通过接种疫苗的方式进行预防,目前采用皮肤划痕法,每次疫苗用量0.1mL;国外多采用保护性抗原肌肉注射。对密切接触者应进行医学观察8天,必要时尽早进行药物治疗。当前的疫苗具有效力不稳定、免疫程序繁琐、存在副作用等缺点。

13 参考资料

  1.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 ^ [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3. ^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245.
  4. ^ [4] 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和处方集编委会主编.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12年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60-61.
  5. ^ [5] WS 283—2020, 炭疽诊断[S].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