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概述
瘫痪(paralysis[1][2])为病证名[3]。又名瘫痪风[3]。见《外台秘要》卷十四。
《中医药学名词》(2004):瘫痪指肢体不能自主活动的表现[4]。
《中医药学名词》(2010):瘫痪是指以四肢不用为主要表现的疾病[2]。
《医贯·中风论》:“瘫者坦也,筋脉弛纵,坦然而不举也;痪者涣也,血气涣散而无用也。”
4 瘫痪的病因病机
多由肝肾亏虚,气血不足,复因邪气(如风寒湿热痰瘀等病邪)侵袭经络所致[3]。
5 瘫痪的症状
症见四肢痿废,不能运动,轻则手足虽能活动,但肢节缓弱,必须扶持方能运用[3]。
6 瘫痪的治疗
治宜审察病因,采用药物、针灸及推拿等综合疗法[3]。若一侧肢体偏废不用,称为偏枯,亦称半身不遂[3]。下肢瘫痪,属于半肢风的范围[3]。本病可见于中枢、周围神经的病变,如炎症、外伤、血管病变、中毒等[3]。
7 关于偏枯
7.1 病因病机
多由营卫俱虚,真气不能充于全身,邪气侵袭于半身偏虚之处所致[5]。
《黄帝内经灵枢·刺节真邪》:“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营卫,荣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
7.2 症状
症见一侧上下肢偏废不用,或兼疼痛,久则患肢肌肉枯瘦,神志无异常变化[5]。
《黄帝内经灵枢·热病》:“偏枯,身偏不用而痛,言不变,志不乱,病在分腠之间。”
《黄帝内经素问·大奇论》谓偏枯不瘖能言,舌转灵活者易治,瘖不能言者难治[5]。
7.3 治疗
《类证治裁·中风》:“治偏枯,宜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从右引左,从左引右,使气血灌注,周流不息,莫如养血温经,补中汤少加附子,下七味地黄丸……营卫俱虚者,黄芪五物汤。膝骨软,加牛膝、虎骨;节软,加木瓜、当归。”
8 关于半身不遂
半身不遂(hemiplegia[1][2])为症状名[6]。中风病常见症之一[6]。一作半身不随,又名偏枯、偏风[6]。
《中医药学名词》(2004):半身不遂是指左侧或右侧肢体不能随意运动的表现[1]。
《中医药学名词》(2010):半身不遂又称偏枯,偏风,是指中脏腑之后出现以一侧肢体不能自主活动,或偏身瘫软不用,或肢体强痉而屈伸不利,或肢体麻木,甚则感觉完全丧失,口眼斜为主要表现的中风后遗症[2]。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
8.1 半身不遂的病因病机
《类证治裁·中风》:“半身不遂,因气血不至,故痛痒不知。经曰:营虚则不仁,卫虚则不用,营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
亦有先觉手足麻木,逐渐形成者,多由营卫先衰,络脉空虚,邪气乘虚而入,或因气虚血虚,或肾虚精气不足等所致[6]。
8.2 半身不遂的症状
主症为一侧肢体不能随意运动,可伴见口眼㖞斜,语言謇涩等症[6]。
8.3 半身不遂的治疗
治宜养血祛风、温经通络、益气活血、补肾益精等法[6]。选用大秦艽汤、大活络丹、小活络丹、补阳还五汤、八珍汤、地黄饮子等方[6]。并可配合针灸治疗[6]。本症常见于脑出血后遗症[6]。
9 关于左瘫右痪
左瘫右痪为病证名[7]。半身不遂之证,在左侧者称左瘫,在右侧者称右痪[7]。见《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一。属中风的范围[7]。
9.1 左瘫右痪的分类
《黄帝内经素问·大奇论》论偏枯,有发于左者,有发于右者,亦即左瘫右痪[7]。
9.2 左瘫右痪的治疗
后世有以左瘫属血虚而中,治以四物汤加祛风、活血、化痰药;右痪属气虚而中,治以四君子汤加祛风、化痰之品[7]。《寿世保元·中风》用上池饮统治左瘫右痪,辨其血虚为主或气虚为主,随证加减[7]。
10 关于半肢风
半肢风为病证名[6]。指一侧上下肢或两下肢不能运动的疾患[6]。
半肢风:1.左侧或右侧肢体不能随意运动;2.两下肢软弱,难于行动。
10.1 左侧或右侧肢体不能随意运动·半肢风
半肢风指左侧或右侧肢体不能随意运动(见《医贯·中风论》)[6]。
10.2 两下肢软弱,难于行动·半肢风
半肢风指两下肢软弱,难于行动[6]。
10.2.1 病因病机
多由肝肾精血亏损,或肾阴肾阳俱虚,筋骨失于濡养所致[6]。多属足三阴经虚证[6]。
10.2.2 症状
《医贯·中风论》:“半肢风者……又有一等人,身半以上俱无恙,如平人。身半以下,软弱麻痹,小便或涩或自遗。”
10.2.3 治疗
多属足三阴经虚证[6]。治宜滋阴益精,补肾温阳[6]。用地黄饮子等方[6]。本病症可见于因外伤、炎症、肿瘤等所致的截瘫[6]。
11 参考资料
-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 ^ [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 ^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939.
- ^ [4]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 ^ [5]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597.
- ^ [6]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33.
- ^ [7]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35.
治疗瘫痪的穴位
- 弹拨疗法
贞、曲池、环跳、阳陵泉、足三里等穴。对小儿麻痹后遗症、脑炎后遗症引起的肌群瘫痪病例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 肩后
上1.5寸处。主治肩背痛,肩凝症,肩痛不举,上肢瘫痪或麻痹等。肩后与肩前、肩髃合称肩三针,用于肩凝症...
- 膝顶
膝上部,髌底的中点上方凹陷处。主膝痛,足胫无力,瘫痪,脚气,膝关节炎,鹤膝风等。代号:EX-LE2鹤...
- 十七椎下
椎棘突下。主治腰痛,腰骶痛,腿痛,下肢痿痹,下肢瘫痪,月经不调,痛经,崩漏,带下,转胞,遗尿、肛门疾...
- 腰孔
椎棘突下。主治腰痛,腰骶痛,腿痛,下肢痿痹,下肢瘫痪,月经不调,痛经,崩漏,带下,转胞,遗尿、肛门疾...
- 更多治疗瘫痪的穴位
治疗瘫痪的方剂
- 枯桑膏
半日沥汁,去叶再熬半日,量加白蜜收膏。功能主治:瘫痪。用法用量:每服3钱,白滚汤送下。临床应用:瘫痪...
- 木香附子汤
功能主治:治急中风不语,口眼喎斜,半身不遂,肢体瘫痪。用法用量:上药切片,量病势重,则分作二服,轻则...
- 瘫痪乌龙方
ànwūlóngfāng《秘传大麻疯方》:方名:瘫痪乌龙方组成:川乌5钱(炮,去皮尖),五灵脂5钱(...
- 解酒舒筋散
炭8分,干葛2钱,甘草3分。功能主治:酒伤,四肢瘫痪厥冷,麻木不仁,半身不遂。用法用量:松杉节、前根...
- 天台散
8克麝香少许制法:上药哎咀。功能主治:治中风手足瘫痪疼痛。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用水300毫升,煎至...
- 更多治疗瘫痪的方剂
治疗瘫痪的中成药
- 大洛络丸
祛风止痛,除湿豁痰,舒筋活络。用于卒中痰厥引起的瘫痪,筋脉拘急,腰腿疼痛及跌打损伤,行走不便,胸痹等...
- 大活络丹
蝎、何首乌。具有祛风活络,扶正祛邪的功效。治中风瘫痪,痿痹痰厥,拘挛疼痛,及痈疽流注,跌打损伤,小儿...
- 如意珍宝丸
黄水。用于瘟热、陈旧热证、“白脉病”,四肢麻木,瘫痪,口眼歪斜,神志不清,痹症,痛风,肢体强直,关节...
- 白脉软膏
附录19页)。功能与主治:舒筋活络。用于白脉病,瘫痪,偏瘫,筋腱强直,外伤引起的经络及筋腱断伤、手足...
- 益脉康片
改善微循环的作用。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及脑出血后遗瘫痪,眼底视网膜静脉阻塞,冠心病,血管炎性皮肤病,风...
- 更多治疗瘫痪的中成药
瘫痪相关药物
- 戊四硝酯粉
厥、持续搏动性头痛、眩晕、视力障碍、颅内压增高、瘫痪和昏迷并抽搐、脸红与出汗、恶心与和呕吐、腹部绞痛...
- 硝酸甘油片
厥、持续搏动性头痛、眩晕、视力障碍、颅内压增高、瘫痪和昏迷并抽搐、脸红与出汗、恶心与和呕吐、腹部绞痛...
- 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胶囊
困难、出汗伴皮肤潮红或湿冷、传导阻滞与心动过缓、瘫痪、昏迷、癫痫发作或死亡,无特异的拮抗剂可对抗IS...
- 单硝酸异山梨酯片
困难、出汗伴皮肤潮红或湿冷、传导阻滞与心动过缓、瘫痪、昏迷、癫痫发作或死亡,无特异的拮抗剂可对抗IS...
- 戊四硝酯片
厥、持续搏动性头痛、眩晕、视力障碍、颅内压增高、瘫痪和昏迷并抽搐、脸红与出汗、恶心与和呕吐、腹部绞痛...
- 更多瘫痪相关药物
古籍中的瘫痪
- 《普济方》:[卷九十三诸风门]风瘫痪(附论)
贼邪之气不避肾主阳足则谓则阳而方大圣花蛇牛黄丸治瘫痪口眼斜。涎多语涩。筋骨无力。步履艰难。遍身疼痛。...
- 《圣济总录》:[卷第七]瘫痪
论曰瘫痪之辨。瘫则懈惰而不能收摄。痪则弛纵而不能制物。故其证四肢不举。筋脉关节无力。不可枝梧者。谓之...
- 《普济方》:[卷一百十五诸风门]诸风杂治
和丸如弹子大。用汤化如稀面糊调服之。羌活汤治偏风瘫痪香港脚等疾。羌活(去芦头)麻黄(去根节汤煮掠去沫...
- 《万病回春》:[卷之二中风]真中风证
治男妇一切风气攻注四肢,骨节疼痛、肢体顽麻、手足瘫痪、言语謇涩、筋脉拘挛,宜先服此药疏通气道,然后进...
- 《医学入门》:[外集·卷六]杂病用药赋
闷,二便燥涩,肠风痔漏,腰膝酸疼,肢节顽麻,手足瘫痪,言语謇涩,一切诸风诸气,并皆治之。牛黄清心丸牛...
- 更多古籍中的瘫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