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喘

目录

1 拼音

tán chuǎn

2 英文参考

humid asthma[朗道汉英字典]

3 概述

痰喘:1.经外奇穴名;2.病证名。

4 经外奇穴名·痰喘

痰喘为经外奇穴名。出《中国针灸学》。位于胸部。用绳从患者极泉穴量至乳中穴止,截去一半。以一端置极泉穴,一端向膻中穴斜引,绳尽处约对第四肋间处是穴。左右计2穴。主治痰喘、肺气肿、喘息。一般灸3~5壮。[1]

5 病证名·痰喘

痰喘为病证名[2]。见《丹溪心法·喘》。指痰浊壅肺所致的气喘[2]

5.1 痰喘的症状

症见呼吸急促,喘息有声,咳嗽,咯痰黏腻不爽等[2]

5.2 痰喘的治疗

5.2.1 治法

治宜祛痰降气为主[2]

5.2.2 方药治疗

《医学入门·痰类》:“痰喘,必有痰声。风痰,千缗汤或合导痰汤;痰气,苏子降气汤、四磨汤;食积湿痰,古二母散、神保丸、大萝皂丸。”

《类证治裁·喘症论治》:“痰喘必涤其源,气郁生涎,温胆汤;火动生痰,清膈煎。”

《景岳全书·喘促》:“痰盛作喘者,虽宜治痰,如二陈汤、六安煎、导痰汤、千缗汤、滚痰丸、抱龙丸之类,皆可治实痰之喘也。六君子汤、金水六君煎之类,皆可治虚痰之喘也。然痰之为病,亦惟为病之标耳,犹必有生痰之本。故凡痰因火动者,必须先治其火,痰因寒生者,必须先去其寒,至于或因气逆,或因风邪,或因湿滞,或因脾肾虚弱,有一于此,皆能生痰,使欲治痰,而不治其所以痰,则痰终不能治,而喘何以愈哉。”

5.3 关于喘证

喘证为证名。简称喘,亦名喘逆、喘促、喘息。以呼吸急促为临床主症,其发病与肺肾关系密切,盖“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若出纳升降失常,斯喘作焉。”(见《类证治裁·喘证论治》)。喘证颇多危急病情,须辨证精确,治疗及时。

喘证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特征。严重者每致喘脱。为外感六淫,内伤饮食、情志,以及久病体虚所致。其病主要在于肺、肾,亦与肝、脾等脏有关。[3]

喘病是因久患肺系疾病或他脏病变影响,致肺气上逆,肃降无权,出现气短喘促,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等症状的病证。一般来说,邪气壅肺者为实喘,精气内虚者为虚喘。[4]

喘证大要分为实喘与虚喘两大类,实喘为邪气壅肺,气失宣降,治予祛邪利气[4]。实喘的基本病理属于“清浊相干,气乱于肺。”(见《黄帝内经灵枢·五乱》)如外感六淫,水饮痰浊壅阻于肺,使肺气失于宣降,此为实喘。禀赋虚弱或元气亏损,使“肺主气”的功能明显削弱,以致肾不纳气,治予培补摄纳[4]

实喘以祛除病邪为大法,虚喘当补元摄纳为主。不少患者,久病喘证,元气已损,兼有病邪(痰浊、水饮、气壅)者,属于虚实夹杂之证,治宜兼用扶正与祛邪二法,通常在发病时,先以祛邪为主;邪去大半,则以扶正法为主。喘证发作,每兼咳嗽,亦须喘、咳同治。如喘而声高气粗,喉中痰鸣,声如拽锯者,称之为哮喘,简称为哮。除药物治疗外,亦可配合针、灸、外治和药物穴位电离子透入法。至于虚喘、实喘,又可因为病因、证候、体质等不同情况而分为多种证型。

喘证可见于多种急、慢性疾病的过程中。不但是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且可因其它脏腑病变影响于肺所致。为此必要时需结合辨病,与有关病篇互参,以便全面分析疾病的特点,并掌握其不同的预后转归。[4]

现代医学的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心肺功能不全等病,在发生呼吸困难时,可参照治疗。[4]

详见喘证条。

6 参考资料

  1. ^ [1]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721.
  2.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861.
  3. ^ [3]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65-70.
  4. ^ [4] 石学敏主编.针灸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48-50.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