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词条:太医院照磨 (最后修订于2015/10/27 16:31:58)[共64字]
摘要:太医院照磨为元代医官名。始设于元至治二年(公元1322年)。为低级官员,设2人,官阶为正八品。该职往往兼管架阁库的收发物品工作。......
>>>查看全文
相关文献:
- 太医院照磨
太医院照磨 元代医官名。始设于元至治二年(公元1322年)。设1人,官阶为正八品。该职往往兼管架阁库的收发物品工作,为太医院中低级官员。作者:
- 《世医得效方》:江西官医提举司牒太医院书
,今将编到《世医得效方》分列各科诸方纲目,治证详细,方药明白,装成一十二帙完备,见在烦为申解上司,委官参考。如可观采,乞赐行下与亦林刊行,少尽活人济世之心,允符国朝一视同仁之美。关请以上施行。准此。照得官医副提领危亦林,性行纯谨,医儒兼通。所编《世医得效方》,委根据太医院官降一编到《世医得效方》一十二帙,随此申解前去,保结申乞照详施行。得此。照得南丰州医学教授司申解本州前官医副提领危亦林编到《世
- 《医学从众录》:[卷八伤寒附法(太医院院使钱编辑)]双解散完素解和初法
双解通圣合六一,四时温热正伤寒。两许为剂葱姜豉,汗下兼行表里宜。强者加倍弱减半,不解连进自然安。若因汗少麻倍大,便硬硝黄加倍添。名曰双解散者,以其能发表攻里,即防风通圣散、六一散二方合剂也。河间制此,解利四时冬温、春温、夏热、秋燥者。正令伤寒,凡邪在三阳表里不解者,以两许为剂,加葱、姜、淡豉煎服之。候汗下兼行,表里即解。形气强者,两半为剂。形气弱者,五钱为剂。若初服,因汗少不解,则为表实,倍加麻黄
- 《医学从众录》:[卷八伤寒附法(太医院院使钱编辑)]河间解利后法
汗下已通仍不解,皆因不彻已传经。内热烦渴甘露饮,甚用白虎解毒清。有表热烦柴葛解,表实大热三黄宁。里热尿赤凉天水,胃实不便大柴承。服双解散,汗下已通,而仍不解者,皆因汗之不彻,或以传经,治之不及也。若表已解,而里有微热烦渴者,用桂苓甘露饮,以和太阳之里。若内热太甚,大热大烦大渴者,用白虎汤合黄连解毒汤,以清阳明之里。若表未解,又传阳明,身热而烦,用柴葛解肌汤,以解两阳之邪。若表实无汗,大热而烦,用三
- 《医学从众录》:[卷八]伤寒附法(太医院院使钱编辑)
伤寒传变大法,已详《伤寒论注》及《心法要诀》中矣。然近世治四时伤寒者,咸用河间两解等法,每多神效,诚治斯症之捷法也。今复采双解散、防风通圣散诸经验名方,编为歌诀,俾后之学人知所变通,庶几于伤寒一症,经权常变,有所遵循,而无遗法云。《医学从众录》清陈修园公元1644-1911年
- 太医院提点
太医院提点 金、元时期医官名。此职始设于金代,为金元时期太医院中的最高医官,主管太医院各种行政事务及宫廷医药大事,金代太医院提点官阶为正五品,元代太医院提点为正二品。元代太医院最高医官名称变化较大,详该条。作者:
- 太医院通事
太医院通事 元代医官名。始设于元至治二年(公元1322年)。共2个,官阶为正八品以下,主要职责是办理太医院中的一般事务,属于太医院中之低级官员。作者:
- 太医院令史
太医院令史 元代医官名。为太医院内低级官员。一般设八人,其选任及待遇,政府规定要在各部令史并相应职官内选取。若系省部发去,考满同诸监令史,拟正八品,自用者降等任用。太医院令史一职始设于元至治二年(公元1322年)。作者:
- 太医院吏目
太医院吏目 明、清两代医官名。明代太医院内一般设吏目十人,其职位一般在院使,院判之下御医、医士之上。官阶一般为从九品。清代太医院一般设吏目三十人(八品十五人,九品十五人)。其职位在院使、院判、御医之下,医士、医员之上。作者:
- 太医院院使
太医院院使 金、元、明、清医官名。金代始设太医院,太医院的最高长官为提点,下设院使,从五品。元代在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设置院使二人,位在提点之下。至治二年(公元1322年)定置院使一十二员,正二品。明代,太医院院使取代了太医院令的最高医官地位,其官阶为正五品。清代太医院的最高长官是太医院院使,其官阶为正五品。作者:
- 太医院
太医院 古代医疗机构名称。是专为上层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医政及医疗保健组织。太医院始设于金代,隶属于宣徽院。太医院的最高长官是太医院提点(正五品),下设使,副使,判官等,“掌诸医药,总判院事。”此外,太医院中还设管勾主管医学教育,另还设有各种名称的太医和医官。元代太医院。秩正二品。开始时长官为宣差,后改为尚医监、太医院提点等。其行政隶属于宣徽院。最高长官之下设院使、副使、判官等名目。元代太医院掌
- 太医院经历
太医院经历 元代医官名。其职始设于元至治二年(公元1322年)。一般设二人,官阶从七品,位在同佥、院判之下,都事、照磨之上,是太医院中负责日常事务的中级官员。作者:
- 太医院都事
太医院都事 元代医官名。始设于元至治二年(公元1322年)。共2人,官阶从七品,属于太医院中的低级官员。作者:
- 太医院副使
太医院副使 金代医官职称之一。其职位仅次于太医院提点和院使。官阶为从六品,协助提点和院使掌管医药行政事务。作者:
- 太医院管勾
太医院管勾 金代医官名。此职之设与医学教育有关。金代太医院兼有医学教育的功能,当时医学分十科,某一科的医学生达到十人时,则设管勾一人,负责教学工作。选精医术者充任。地方医学此时也有管勾的设置,管勾的官阶一般为从九品。作者:
- 太医院宣使
太医院宣使 元代医官名。其职始设于元至治二年(公元1322年),一般设七人。主要职责为通知联络具体事务,是太医院中低级官员。作者:
- 太医院判官
太医院判官 金代医官职称之一。其官阶一般为从八品,位在提点院使、副使之下,其职责是协助提点、院使掌管医药方面的事宜及太医院行政事务。作者:
- 太医院知印
太医院知印 元代医官名。其职始设于元至治二年(公元1322年)。一般设二人,是太医院中掌管印章的低级官员。作者:
- 太医院译史
太医院译史 元代医官名。其职始设于元至治二年(公元1322年)。一般设二人,为太医院中负责翻译事务的低级官员。作者:
- 太医院同知
太医院同知 元代医官职称之一。始设于元至治二年(公元1322年)。一般设二人,官阶正三品,位在院使之下佥院、同佥、院判之上。其主要职责是协助太医院院使掌管医事。作者:
- 李时珍曾在太医院任职
承家学,尤其重视本草。三十八岁时,被武昌的楚王召去任王府“奉祠正,兼管“良医所事务,即主管王府的医疗保健。 嘉靖年间,朝廷下了一道诏书,要在全国选拔一批有经验的医生,填补太医院的缺额。楚王朱英燎见李时珍医术高超,便推荐他进京。李时珍也认为北京是京都,那里不仅聚集了全国重要的医药书籍,还可看到更多的药材,这对他今后修编本草是一个极好的机会,于是接受了楚王的推荐,于嘉靖三十
- 太医院佥院
太医院佥院 元代医官职称之一。此职设于元至治二年(公元1322年)。一般设二人,官阶从三品,位在院使、同知之下同佥、院判之上。主要职责是协助院使掌管医事。作者:
- 太医院院判
太医院院判 元、明、清三代官名。元至治二年(公元1322年)始设院判一职。共二人,官阶正五品,位在院使、同知、佥院、同佥之下。明、清时期,院判职在院使之下,两代均设二人,正六品。院判的职责是协助院使掌管医疗事务。作者:
- 太医院同佥
太医院同佥 元代医官名。始设于元至治二年(公元1322年)。一般设二人,官阶正四品,位在院使、同知、佥院之下院判、经历等职之上。协助院使工作。作者:
- 太医院秘藏膏丹丸散方剂(明清中医临证小丛书)
作者:(清)太医院编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ISBN:7800890317印次:1纸张:胶版纸出版日期:2005-1-1字数:127000版次:2a内容提要:本书是一部清代太医院内的处方集,为国内仅有的一部抄本。书中共收录方剂400余首,除少量古代名方外,多数则不曾见有其他方书记载。其剂型包括丸、散、膏、丹、汤剂,以及许多药酒剂,每方详细标明药物、剂量、制服法及适应症,适用于内、外、妇、儿五官、
- 《外科心法要诀》:[卷一痈疽总论治法歌]神灯照法歌
痈疽轻证七日时,神灯照法最相宜,未成自消已成溃,即发即腐实称奇。油浸灼火周遭照,初用三根渐加之,照后敷药贴患上,有脓汤洗不宜迟。【注】凡痈疽轻证,初起七日前后,神灯照法最宜。能使未成者自消,已成者自溃,不起发者即起发,不腐者即腐,实有奇验。将神灯照麻油浸透,用火点着,离疮半寸许,自外而内,周遭徐徐照之,火头向上,药气入内,毒瓦斯随火解散,自不致内侵脏腑。初用三根,渐加至四五根,候疮势渐消时,仍照
- 《医宗金鉴》:[外科卷上编辑外科心法要诀]神灯照法歌
【方歌】痈疽轻证七日时,神灯照法最相宜,未成自消已成溃,即发即腐实称奇。油浸灼火周围照,初用三根渐加之,头后敷药贴患上,有脓汤洗不宜迟。【注】凡痈疽轻证,初起七日前后,神灯照法最宜。能使未成 者自消,已成者自溃,不起发者即起发,不腐者即腐,实有奇验。将神灯照麻油浸透,用火点着,离疮半寸许,自外而内,周围徐徐照之,火头向上,药气入内,毒气随火解散,自不致内侵脏腑。初用三根,渐加至四、五根,候疮
- 《丹台玉案》:[卷之一]三焦照六腑
六脏受病处。脉形疑似不明。三焦照之相同。相似即是无差。《丹台玉案》明孙文胤公元1637
- 《奇效良方》:[卷之二]神照散
治中风昏塞,肢体不收,口眼歪斜。木香白茯苓(去皮)川芎蒺藜(炒,去角)人参独活(去芦)黄(锉,一两一子仁(二两)上为细末,每服一钱匕,温酒调下,加至二钱三钱,空心日午夜卧服。《奇效良方》明·成化六年董宿公元1470年
- 《验方新编》:梅启照序
合之繁富过之。既成,同僚者乞为之序。余不敏,自束发受书,即爱岐风雨鏖突,士多劳疚,更留意于此。盖不读书不足以临症,不临症理来叩者,辄以此语答之,然此犹道其难。若得此篇,虽平日未三了然,其收效尤易。虽然,吾固愿斯民惩忿遏欲,疾不生,并此不能必其俱无。倘得此书扶持其间,将见消戾于无形,登闾阎于之箫可也。是为序。光绪四年岁在着雍摄提格二月抚浙使者梅启照撰并书《验方新编》清鲍相璈公元1644-1911年
- 《外科大成》:[卷一总论部]针砭灸烙烘照蒸拔等法
夫用针者。譬之救火。火在屋下。必穴其顶。不尔则延亵尽焚之矣。故曰。毒瓦斯中隔。内外不通。不行针灸。药无全功。又曰。血实者决之。先诊其脉。紧而数者。其脓未成。紧去但数者。其脓已成。若脓未成而用针。气血已泻。脓反难成。脓已成而不针。溃坏愈深。疮口难敛。次、轻按热痛者。脓浅而稠。重按微痛者。脓深而稀。按之不痛俱硬者。瘀血也。俱软者。湿水也。再、按之陷而不起者。脓未成。按之软随手而起者。脓已成。按之四畔俱
- 《古方汇精》:[卷二外科门]神仙熏照方(二十五)
雄黄朱砂真血竭没药(各一钱)麝香(二分)上五味研细末。用棉纸卷为粗捻。约长尺许。每捻中入药三分裹定。以真麻油润透。点灼疮自红晕外圈。周遭徐徐照之。以渐将捻收入疮口上。所谓自外而内也。更以引毒瓦斯。此是手法。此药气从火头上出。内透疮中。则毒随气散。自条。渐加至五七条。疮势渐消。可渐减之。熏罢。随用后敷药。《古方汇精》清爱虚老人公元1644-1911年
- 《外科大成》:[卷一总论部]针砭灸烙烘照蒸拔等法
疽之发也。所患者惟内攻与外溃耳。盖毒不能外发。势必内攻。急宜护膜以托里。不能中出。势必旁溃。必外兼针灸等法以提其毒。此外科之首务也。《外科大成》清祁坤公元1665年
- 《疡医大全》:[卷八]论神灯照法
程山龄曰∶凡肿在头面以上者,不宜艾灸,恐引火气上攻,宜用神灯照法,神乎其神。用火照散安纸捻中,以麻油浸点,每用神火三枝,离毒半寸许照之,自外而内,俾药气透入,皮色紫滞者,立转红活;疮势平塌者,立转高耸。仍须不时照之,则毒瓦斯顿解,转阴为阳,以收全功。且此法不止施于头面,即如发背等毒,亦宜用之。此痈疽门之宝筏,宜互相参考,以神其用也。(《十法》)《疡医大全》清顾世澄公元1644-1911年
- 《外科大成》:[卷一总论部]针砭灸烙烘照蒸拔等法
痈疽、发背。痔漏、恶疮。顽、跌扑等症。用牛皮胶熬至稀稠得所。摊毛头纸上。每用一块。贴疮肿上。次用酽醋煮软布二块。乘热罨胶纸上蒸之。稍温再易。直至疮痒脓出将尽。即浓煎贯众汤洗去胶纸贴膏。次日照前。直至脓尽疮干为度。随用生肌散贴膏。次日换膏。仍前蒸洗。《外科大成》清祁坤公元1665年
- 《外科大成》:[卷一总论部]针砭灸烙烘照蒸拔等法
古有烙法。今罕用之。盖使患者骇然。亦惧粗工之误用耳。余以阳燧锭子代之。治痈疽发背一切诸毒。未成者立消。已成立溃。已溃立穿。更易于收敛。并灸瘰、便毒、蛇头疔、痞块。及风寒湿气疼痛等症。悉皆神验。勿忽。阳燧锭子方蟾酥朱砂川乌草乌(各五分)直僵蚕(一条各为末和匀)用石硫黄一两五钱。置碗内微火炖化。入前蟾酥等末搅匀。离火。再入当门子麝香(二分)、冰片(一分)、搅匀。即倾入湿瓷盘内。速荡转成片。俟冷。取收瓷
- 《外科大成》:[卷一总论部]针砭灸烙烘照蒸拔等法
凡痈疽发背。诸毒恶疮。先以湿面随肿根作圈。高寸余。实贴皮上。勿令渗漏。圈外围布数重。防火气烘肤。圈内铺蜡屑三四分浓。次以铜漏杓盛炭火。悬蜡上烘之。令蜡化至滚,再添蜡屑。随化随添。以井满为度。皮不痛者毒浅。灸至知痛为度。皮痛者毒深。灸至不知痛为度。去火杓。即喷冷水少许于蜡上。俟冷起蜡。蜡底之色青黑。此毒出之征也。如漫肿无头者。以湿纸试之。于先干处灸之。初起者一二次即消。已成者三二次速溃。久溃顽硬者即
- 《外科证治全书》:[卷五备用法(计六法)]神灯照法
凡痈疽轻证初起,七日前后神灯照法最宜,能使未成者消,已成者溃,实有奇验。其法用雄许。以真麻油润透点照,离疮半寸许,自红晕外圈周遭徐徐照之,以渐照入疮口上,所谓自外而内也。更须将捻猛向外提,以引毒瓦斯,使药气从火头上出,内透疮中则毒随气散,自不内侵脏腑。初用三条,渐加至五、七条。疮热渐消,可渐减之。照罢随用后敷药,如大脓已出,则不必敷药,只用膏药贴之。敷药方用车前草、蔹草、金银花、五爪龙草各等分,
- 《目经大成》:[卷之三诸药外治]照乘珠一
子大,金箔为衣,银罐收贮,每纳一丸于大,俟化尽方许开视。上方治年高人及稚子暴得翳障,非天成宝物,不事修炼而性可辟尘,质能磨垢,若上项诸药未能归真返曜,是故斯丸既作,不惟有功于目,直可比美隋珠矣,因名照乘珠。虽然目自有珠,身便是宝,赤日行天,将照千里,乃人不珍重,穷思极欲,耗尽神膏,一旦青盲、风变,即得径寸明珠照车前后,十二乘者一斛奚为也哉。痒涩昏惑、微赤有眵治亦得。红铅乃室女初次经水,取法用新棉
- 《丹台玉案》:[卷之一]照脉口诀
脾经见浮脉。其病受在肺。与大肠经(其肺与大肠相表里)见芤脉。其病受在五脏。与六腑无干。。见弦脉。其病受在肝。与胆二经。见紧脉。其病受在膀胱一经。见洪脉。其病受在心。与膀胱肾三经。见微脉。其病受在三焦命门。见沉脉。其病受在肾一经。见缓脉。其病受在本经之脉也。(若太缓太急其病在胃经)见涩脉其病受在肺与肾。见濡脉。其病受在膀胱一经。见弱脉。其病受在肾与命门。见迟脉。其病受在大肠一经。见伏脉。其病受在三道
- 《外科大成》:[卷一总论部]针砭灸烙烘照蒸拔等法
手太阴肺经少商穴(此穴宜刺不宜灸。入前针法。)手阳明大肠经曲池穴治胃疽。及上部疔肿发背。浑身疮毒、风刺、瘾疹、顽疥。小儿丹毒。并痈痪。四肢拘挛。历节风。(穴在肘外辅。屈肘两骨中。以手拱胸。纹尽头陷者是穴。)三间穴治蜂窠疽。(穴在手次指本节后内侧陷中。又名少骨穴。)肩穴治乳痈、乳毒、乳岩。(穴在肩端两骨罅间。陷者宛宛。举臂取之。有空是穴。一名肩井穴。足少阳阳跷之会。)三里穴治乳症、膝症。(穴在膝眼下
- 《外科大成》:[卷一总论部]针砭灸烙烘照蒸拔等法
阴发背于十五日前后。坚硬不溃不脓。不得外发。必致内攻。乃生烦躁。重如负石。非此法拔提。毒瓦斯不出。诚有回天之功。为疡医者不可缺也。法用鲜菖蒲羌活独活紫苏蕲艾白芷甘草(各五钱)连须葱(二两)用清水十碗。煎数十滚听用。次用鲜嫩竹一段。长七寸。径口一寸二三分。一头留节。划去青留白。浓约分许。靠节钻一小孔。以杉木条塞之。放前药水内。煮数十沸。取筒倾出药水。仍浸药汁内候用。次用铍针于疮顶上一寸内。品字放开三
- 《外科大成》:[卷一总论部]针砭灸烙烘照蒸拔等法
起。七日前后。未成者自消。已成者自溃。不起发者即发。不腐者即腐。诚良法也。用朱砂雄黄血竭没药(各一钱)麝香(四分)为末。每用三分。绵纸裹药为捻。长七寸。麻油浸透。灼火。离疮半寸许。自外而内。周遭徐徐照之。火头向上。药气入内。疮毒随火解散。自不内侵脏腑。初用三根。渐加至四五根。候疮势渐消渐减。熏后随用敷药。如已溃。大脓泻时不必用此。其敷药原方草药难觅。余用草一味代之。将草杵烂。加陈小粉。再加食盐少
- 《外科大成》:[卷一总论部]针砭灸烙烘照蒸拔等法
于疮上。艾铺蒜上灸之。蒜败再易。以知痛甚为效。痈疽、流注、鹤膝风等。每日灸二三十壮。顽疽、阴疮、痼发等。艾数必多。宜先服护心散以防火气入内。灸小儿。先将蒜置大人臂上。燃艾候蒜温。即移于小儿毒上。易艾照前。凡肿疡初起。用此灸之。一不开大。二不内坏。三易收口。诚疡科之首法也。如七日以后。毒已成形。宜随经络取穴次灸之。或骑竹马法灸之。或用锭子药饼、蜡饼、等类灸之。至真要论云。阳气凑袭。寒化为热。热盛则
- 《疡医大全》:[卷八]火照门主方
火照散(即神灯照法,《正宗》)朱砂血竭没药(各三钱)麝香(五分)明雄(三钱)共为细末,用绵纸条长寸许,每条裹药三分,真麻油浸点,自外而内,周遭照之,疮毒随药气解散,自不内侵脏腑。初用三条,渐加至五七条,疮势渐平,又渐减之。熏罢随上红升丹,粘贴膏药。若肿势漫延周遭,用药敷之,如再熏,须洗去末药。其贴膏药处,药油可不必洗。熏发背对口神方(盛旦明)此二种疮,初起先用丝瓜叶,煎水洗之;如无,热水洗之。后
- 《验方新编》:[卷十七眼部](梅启照序)
别号也。光绪乙亥夏四月,余患目疾甚剧,金陵王镇田先生谓宜用苦寒重剂,爰授此书证之,遂服三黄汤七剂始愈。阅全书,详审简当,洵有异授,初刊于道光丁酉,乱后已少传本,因重梓之,以广其传。忆十年前,在粤东患目疾,得叶天士先生秘传药方,亦已重梓,然其用药至黄连而止,观此又进一层矣。甚哉!医道之难也,世之读是书者慎诸。光绪二年丙子四月南昌梅启照识于江宁藩署之瞻园。《验方新编》清鲍相璈公元1644-1911年
- 《外科大成》:[卷一总论部]针砭灸烙烘照蒸拔等法
背疽初起肿痛。重若负石。坚而不溃者。用之能解毒止痛。消肿散瘀。出毒水。即能内消。若溃而不腐。新肉不生。疼痛不止者。用之补阳气。散余毒。生肌骨。移深居浅。用新桑树根劈成条。或桑木枝长七寸劈如指粗。一头燃着吹灭。用火向患处烘片时。火尽再换。每次烘三四枝。每日烘三二次。以肿溃肉腐为度。若腐已去而新肉生迟者。则于疮四畔烘之。凡阴疮瘰。流注疮。恶疮久不愈者。俱宜烘之。书云。火有拔山之力。惜乎治者之不用耳。《
- 《简明医彀》:[卷之八]神灯照疽法
雄黄朱砂血竭没药(各一钱)麝香(等分)共研,掺绵纸十四条作燃润麻油点,照疮毒,离半寸,自外而内周遭照药气熏毒令热,先三条起,渐消用敷药。车前草、草、五龙草、金银花(俱鲜者)同捣细,加陈年小粉、飞盐少许,又捣如糊,频敷,中留头。早可散,迟略溃。诸草缺鲜者,取根或干者为末,加陈醋调,内兼服败毒散、护心散、活命饮、十宣散尤效,忌凉药。《简明医彀》
- 《明目至宝》:[卷四治眼方]照水丹
专治翳膜。皂角硼砂海螵蛸白丁香(七个)冰片上为末,以黄蜡和为大饼子,如用时,针刺在火上炙,溶作小饼子,在眼翳上半日,用水盏照眼,其翳即随药落下水。《明目至宝》
- 《绛囊撮要》:[小儿科]神灯照法
川椒艾叶红枣(去核)芫荽茵陈乳香白芷梢陈香圆安息香共为细末。作纸捻熏照。虽痒塌之痘。火到痒除。《绛囊撮要》清云川道人公元1644年-1911年
- 《简明医彀》:[卷之六]纸捻照法
患痘疹,房室、门窗密闭,小孔亦遮蔽之。凡看时用草红纸,或用方高,烘燥捻条如小指,蘸油灯上烘干,勿令油滴儿身。点火照头、面、眼、鼻、口、耳及遍身皮肤之内,细加认辨,晓然明白。屡有看痘者,要抱儿房外,就天日光,触冒风寒,痘疹由此隐没,为害多矣!惟知痘之有变证,岂知看误之过。若看妇人之痘,额可验胸;鼻可验腹;两颧,臂;两腮验腿。徐体之皆应。《简明医彀》
- >>点此搜索更多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