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词条:太医院译史 (最后修订于2015/10/27 16:20:39)[共60字]
摘要:太医院译史为元代医官名。其职始设于元至治二年(公元1322年)。为低级官员,共设二人。为太医院中负责翻译事务的低级官员。......
>>>查看全文
相关文献:
- 太医院译史
太医院译史 元代医官名。其职始设于元至治二年(公元1322年)。一般设二人,为太医院中负责翻译事务的低级官员。作者:
- 《世医得效方》:江西官医提举司牒太医院书
准本学学正甘宗罗关该,切见本州前官医副提领危亦林,儒学渊源,医书博览,家居丰郡,世称良医。自天历元年充本州医学学录,转充官医副提领。以昕夕之余,考之古方,参以家传,集成一书,名曰《世医得效方》。以太医院官降一十三科名目,编排有序,方药至明,实为希有。似此可见其活人之心甚至,理宜言举,今其绣梓广行,庶传永久,以济生民。为此关请备申上司参订,可否施行。准此。施行间,又准南丰州前官医副提领危亦林关该,
- 《医学从众录》:[卷八]伤寒附法(太医院院使钱编辑)
伤寒传变大法,已详《伤寒论注》及《心法要诀》中矣。然近世治四时伤寒者,咸用河间两解等法,每多神效,诚治斯症之捷法也。今复采双解散、防风通圣散诸经验名方,编为歌诀,俾后之学人知所变通,庶几于伤寒一症,经权常变,有所遵循,而无遗法云。《医学从众录》清陈修园公元1644-1911年
- 《医学从众录》:[卷八伤寒附法(太医院院使钱编辑)]河间解利后法
汗下已通仍不解,皆因不彻已传经。内热烦渴甘露饮,甚用白虎解毒清。有表热烦柴葛解,表实大热三黄宁。里热尿赤凉天水,胃实不便大柴承。服双解散,汗下已通,而仍不解者,皆因汗之不彻,或以传经,治之不及也。若表已解,而里有微热烦渴者,用桂苓甘露饮,以和太阳之里。若内热太甚,大热大烦大渴者,用白虎汤合黄连解毒汤,以清阳明之里。若表未解,又传阳明,身热而烦,用柴葛解肌汤,以解两阳之邪。若表实无汗,大热而烦,用三
- 《医学从众录》:[卷八伤寒附法(太医院院使钱编辑)]双解散完素解和初法
双解通圣合六一,四时温热正伤寒。两许为剂葱姜豉,汗下兼行表里宜。强者加倍弱减半,不解连进自然安。若因汗少麻倍大,便硬硝黄加倍添。名曰双解散者,以其能发表攻里,即防风通圣散、六一散二方合剂也。河间制此,解利四时冬温、春温、夏热、秋燥者。正令伤寒,凡邪在三阳表里不解者,以两许为剂,加葱、姜、淡豉煎服之。候汗下兼行,表里即解。形气强者,两半为剂。形气弱者,五钱为剂。若初服,因汗少不解,则为表实,倍加麻黄
- 太医院提点
太医院提点 金、元时期医官名。此职始设于金代,为金元时期太医院中的最高医官,主管太医院各种行政事务及宫廷医药大事,金代太医院提点官阶为正五品,元代太医院提点为正二品。元代太医院最高医官名称变化较大,详该条。作者:
- 太医院通事
太医院通事 元代医官名。始设于元至治二年(公元1322年)。共2个,官阶为正八品以下,主要职责是办理太医院中的一般事务,属于太医院中之低级官员。作者:
- 太医院吏目
太医院吏目 明、清两代医官名。明代太医院内一般设吏目十人,其职位一般在院使,院判之下御医、医士之上。官阶一般为从九品。清代太医院一般设吏目三十人(八品十五人,九品十五人)。其职位在院使、院判、御医之下,医士、医员之上。作者:
- 太医院令史
太医院令史 元代医官名。为太医院内低级官员。一般设八人,其选任及待遇,政府规定要在各部令史并相应职官内选取。若系省部发去,考满同诸监令史,拟正八品,自用者降等任用。太医院令史一职始设于元至治二年(公元1322年)。作者:
- 太医院院使
太医院院使 金、元、明、清医官名。金代始设太医院,太医院的最高长官为提点,下设院使,从五品。元代在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设置院使二人,位在提点之下。至治二年(公元1322年)定置院使一十二员,正二品。明代,太医院院使取代了太医院令的最高医官地位,其官阶为正五品。清代太医院的最高长官是太医院院使,其官阶为正五品。作者:
- 太医院
太医院 古代医疗机构名称。是专为上层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医政及医疗保健组织。太医院始设于金代,隶属于宣徽院。太医院的最高长官是太医院提点(正五品),下设使,副使,判官等,“掌诸医药,总判院事。”此外,太医院中还设管勾主管医学教育,另还设有各种名称的太医和医官。元代太医院。秩正二品。开始时长官为宣差,后改为尚医监、太医院提点等。其行政隶属于宣徽院。最高长官之下设院使、副使、判官等名目。元代太医院掌
- 太医院都事
太医院都事 元代医官名。始设于元至治二年(公元1322年)。共2人,官阶从七品,属于太医院中的低级官员。作者:
- 太医院同知
太医院同知 元代医官职称之一。始设于元至治二年(公元1322年)。一般设二人,官阶正三品,位在院使之下佥院、同佥、院判之上。其主要职责是协助太医院院使掌管医事。作者:
- 太医院知印
太医院知印 元代医官名。其职始设于元至治二年(公元1322年)。一般设二人,是太医院中掌管印章的低级官员。作者:
- 太医院宣使
太医院宣使 元代医官名。其职始设于元至治二年(公元1322年),一般设七人。主要职责为通知联络具体事务,是太医院中低级官员。作者:
- 太医院副使
太医院副使 金代医官职称之一。其职位仅次于太医院提点和院使。官阶为从六品,协助提点和院使掌管医药行政事务。作者:
- 太医院管勾
太医院管勾 金代医官名。此职之设与医学教育有关。金代太医院兼有医学教育的功能,当时医学分十科,某一科的医学生达到十人时,则设管勾一人,负责教学工作。选精医术者充任。地方医学此时也有管勾的设置,管勾的官阶一般为从九品。作者:
- 太医院照磨
太医院照磨 元代医官名。始设于元至治二年(公元1322年)。设1人,官阶为正八品。该职往往兼管架阁库的收发物品工作,为太医院中低级官员。作者:
- 太医院经历
太医院经历 元代医官名。其职始设于元至治二年(公元1322年)。一般设二人,官阶从七品,位在同佥、院判之下,都事、照磨之上,是太医院中负责日常事务的中级官员。作者:
- 太医院判官
太医院判官 金代医官职称之一。其官阶一般为从八品,位在提点院使、副使之下,其职责是协助提点、院使掌管医药方面的事宜及太医院行政事务。作者:
- 李时珍曾在太医院任职
承家学,尤其重视本草。三十八岁时,被武昌的楚王召去任王府“奉祠正,兼管“良医所事务,即主管王府的医疗保健。 嘉靖年间,朝廷下了一道诏书,要在全国选拔一批有经验的医生,填补太医院的缺额。楚王朱英燎见李时珍医术高超,便推荐他进京。李时珍也认为北京是京都,那里不仅聚集了全国重要的医药书籍,还可看到更多的药材,这对他今后修编本草是一个极好的机会,于是接受了楚王的推荐,于嘉靖三十
- 太医院佥院
太医院佥院 元代医官职称之一。此职设于元至治二年(公元1322年)。一般设二人,官阶从三品,位在院使、同知之下同佥、院判之上。主要职责是协助院使掌管医事。作者:
- 太医院院判
太医院院判 元、明、清三代官名。元至治二年(公元1322年)始设院判一职。共二人,官阶正五品,位在院使、同知、佥院、同佥之下。明、清时期,院判职在院使之下,两代均设二人,正六品。院判的职责是协助院使掌管医疗事务。作者:
- 太医院同佥
太医院同佥 元代医官名。始设于元至治二年(公元1322年)。一般设二人,官阶正四品,位在院使、同知、佥院之下院判、经历等职之上。协助院使工作。作者:
- 太医院秘藏膏丹丸散方剂(明清中医临证小丛书)
作者:(清)太医院编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ISBN:7800890317印次:1纸张:胶版纸出版日期:2005-1-1字数:127000版次:2a内容提要:本书是一部清代太医院内的处方集,为国内仅有的一部抄本。书中共收录方剂400余首,除少量古代名方外,多数则不曾见有其他方书记载。其剂型包括丸、散、膏、丹、汤剂,以及许多药酒剂,每方详细标明药物、剂量、制服法及适应症,适用于内、外、妇、儿五官、
- 寿征
寿征 清代医生。字骥起,履贯欠详,尝供职于太医院,任太医院恩粮,兼东药房值宿供奉官。作者:
- 《本草品汇精要》:进本草品汇精要表
承德郎太医院院判(臣)刘(文泰)(臣)王()修职郎太医院御医(臣)高(廷和)等谨以所修本草品汇精要进呈者(臣)等诚惶诚恐稽首顿首伏以民生有欲式弘虑患之规王道无偏克广推仁之术盖大圣亦克用又虽小道必有可观顾兹本草之编实自炎黄而起李唐之上代有发明赵宋以来时加增正传流已越乎千载锓梓奚啻乎数番奈何咨诹未遍于遐方兼之诠释徒拘于已见多或过于粗识其皮肤遂俾千古不刊之书肆有累朝未就之歉时将有待事岂徒然兹盖伏遇皇帝
- 杨得山
杨得山 清代医生。字峻峰,履贯欠详。尝任太医院八品吏目。作者:
- 冯则敬
冯则敬 清代医生。字公甫,生平里贯欠详。曾于太医院任候补恩粮之职。作者:
- 仲昶
仲昶 元明间医官。字德明,父学輅为名医。尝因治愈天顺帝病而受宠,并授太医院院判。作者:
- 夏廷秀
夏廷秀 明代医家。号怡闻。吴兴(今属浙江)人。诸生。后攻岐黄术,术精,被荐任太医院院判。作者:
- 王德续
王德续 清代医官。字述尧,生平里贯不详,尝任太医院候补医士。作者:
- 张鹤书
张鹤书 清代医生。字畅斋,生平里籍欠详。尝任太医院候补医士。作者:
- 吴廷耀
吴廷耀 清末医生。字焕臣,生平里贯未详。尝任太医院七品吏目,兼东药房值宿供奉官。作者:
- 胡田
胡田 明代医生。祁门(今属安徽)人。少业儒,后因母病弃儒从医,术精,尤善针灸,曾任太医院御医。作者:
- 冯树勋
冯树勋 清末医生。字健儒,其生平履贯欠详。曾于太医院任职恩粮,兼东药房值宿供奉官。作者:
- 朱殿华
朱殿华 清代医生。字佩实。生平履贯欠详,尝供职任太医院恩粮,兼东药房值宿供奉官。作者:
- 杨世芬
杨世芬 清代医生。字菊农,里居不详。尝任太医院八品吏目,兼上药房值宿司药官。作者:
- 刘文英
刘文英 清代医生。字翰臣,生平履贯欠详,尝任太医院八品吏目、东药房值宿供奉官,兼库掌吏目之职。作者:
- 冯淮清
冯淮清 清代医生。字秋平,其生平里贯欠详。尝于太医院任七品吏目,兼东药房值宿供奉官之职。作者:
- 庄寿山
庄寿山 清代医生。字越堂,生平里贯欠详,曾任太医院驻署官,授七品吏目。作者:
- 刘乙然
刘乙然 清代医生。字星阶,其生平及履贯欠详,尝任太医院候补医士。作者:
- 李锡璋
李锡璋 清代医生。字艺林,里籍欠详,尝任太医院候补御医。作者:
- 铁失(?-1323年)
铁失(?-1323年) 元代医官。蒙古族。曾任太医院使。主管广惠司,修制调配宫廷药物。作者:
- 李培痒
李培痒 清代医生。履贯欠详,尝任太医院九品医士,兼东药房值宿供奉官。作者:
- 盛景兰
盛景兰 清代医生。字香谷。江苏靖江人。精医术,以国学生考授太医院博士。作者:
- 李振
李振 清代医生。字显臣,履贯欠详,尝任太医院八品吏目。作者:
- 秦子通
秦子通 元代医生。安徽怀远人。承家学,曾任太医院提举。作者:
- 都响
都响 北宋官吏。任修议郎,博学,兼通医学,曾掌管太医院事务,为人诊治,多奇中。作者:
- 朱儒
朱儒 明代医家。字宗鲁,号东山。江苏吴江人,后入赘于浙江秀水而入其籍。少时家贫,后随僧人杨时升习医,遂精于医。其时太医院院判朱恭以同姓而予以青睐,与之切磋,后竟得授以太医院院士,其医德甚高尚,受病家称道。后又迁任太医院院判,院使,并曾治愈神宗病而得宠幸。宫中后妃亦皆延其视疾。作者:
- 朱曾润
朱曾润 清代医生。字雨田,生平履贯欠详。尝供职太医院为候补七品吏目。作者:
- >>点此搜索更多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