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词条:太医院都事
摘要:太医院都事为元代医官名。始设于元至治二年(公元1322年)。共2人,官阶从七品,属于太医院中的低级官员。
查看全文 [ 最后修订于2015/10/27 16:26:55 52字 ]
相关词条:
- 太医院
拼音:tàiyīyuàn英文:ImperialAcademyofMedicine;imperialhospital太医院为古代医疗机构名称。系专门为上层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保健机构。始设于金代,元、明、清各代均设太医院。其管理官员和医师等的职称常有变动,名目不一。如金设太医院提点、使、副使、判官等官职,总管全院的各类事务,并选拔技术优良的人员充任管勾、正奉上太医、副奉上太医等职。元太医院先后有宣差...
- 太医院都事
拼音:tàiyīyuàndōushì英文:太医院都事为元代医官名。始设于元至治二年(公元1322年)。共2人,官阶从七品,属于太医院中的低级官员。...
- 太医院院使
拼音:tàiyīyuànyuànshǐ英文:太医院院使为元、明、清代医官名。为太医院的高级官职。元代置太医院院使2人,始设于1285年(至元二十二年),官阶正二品,以后各代略有增减,其官阶亦有变化。金代始设太医院,太医院的最高长官为提点,下设院使,从五品。元代在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设置院使二人,位在提点之下。至治二年(公元1322年)定置院使一十二员,正二品。明代,太医院院使取代了太医...
- 太医院提点
拼音:tàiyīyuàntídiǎn英文:太医院提点为金代医官名。此职始设于金代。为太医院的最高官员,主管该院各种行政事务及宫廷医药大事。官阶正五品。元代太医院提点为正二品。元代太医院最高医官名称变化较大。...
- 太医院判官
拼音:tàiyīyuànpànguān英文:太医院判官为金代医官名。系太医院中级官员,协助太医院提点、院使、副使等共同掌管医药方面的事宜及太医院行政事务。官阶从八品。位在提点院使、副使之下。...
- 太医院通事
拼音:tàiyīyuàntōngshì英文:太医院通事为元代医官名。始设于元至治二年(公元1322年)。为低级官员,共2人。官阶为正八品以下,主要职责是办理太医院中的一般事务,属于太医院中之低级官员。...
- 太医院吏目
拼音:tàiyīyuànlìmù英文:太医院吏目为明、清两代医官名。明太医院设有吏目1人,其职位或在御医之下、医士之上;或在太医令、丞之下,以后屡有变更。官阶从九品。明代太医院内一般设吏目十人,其职位一般在院使,院判之下御医、医士之上。官阶一般为从九品。清代太医院一般设吏目三十人(八品十五人,九品十五人)。其职位在院使、院判、御医之下,医士、医员之上。...
- 太医院副使
拼音:tàiyīyuànfùshǐ英文:太医院副使为金代医官名。其职位仅次于太医院提点和太医院使的官职。官阶为从六品。协助提点和院使掌管医药行政事务。...
- 盛寅
拼音:shèngyín盛寅明代医家(1375-1411年)。字启东。江苏吴县人。为戴原礼再传弟子。永乐间(1403-1424年)为医学正科,因治愈宫廷和皇家人员之疾,遂授御医,掌太医院事。太子宠妃经期十月不至,众医以娠身贺,寅独谓不然,帝令寅诊脉,毕,出言病状。妃遥闻其言,曰:“医言甚当,有此人何不令早视我?”及立方,投破血剂,瘀血大下而愈。太子继位,寅求出为南京太医院御医。宣宗继位,立召还。正...
- 太医院经历
拼音:tàiyīyuànjīnglì英文:太医院经历为元代医官名。其职始设于元至治二年(公元1322年)。共设二人,官阶从七品。位在同佥、院判之下,都事、照磨之上,是太医院中负责日常事务的中级官员。...
- 太医院知印
拼音:tàiyīyuànzhīyìn英文:太医院知印为元代医官名。其职始设于元至治二年(公元1322年)。为低级官员,共设二人。是太医院中掌管印章的低级官员。...
- 太医院令史
拼音:tàiyīyuànlìngshǐ英文:太医院令史为元代医官名。为太医院内低级官员。共设八人,始设于1322年(至治二年)。其选任及待遇,政府规定要在各部令史并相应职官内选取。若系省部发去,考满同诸监令史,拟正八品,自用者降等任用。太医院令史一职始设于元至治二年(公元1322年)。...
- 太医院宣使
拼音:tàiyīyuànxuānshǐ英文:太医院宣使为元代医官名。其职始设于元至治二年(公元1322年)。为低级官员,共设七人。主要职责为通知联络具体事务,是太医院中低级官员。...
- 太医院同佥
拼音:tàiyīyuàntóngqiān英文:太医院同佥为元代医官名。始设于元至治二年(公元1322年)。共设二人,官阶正四品。位在院使、同知、佥院之下院判、经历等职之上。协助太医院高级官员工作。...
- 太医院译史
拼音:tàiyīyuànyìshǐ英文:太医院译史为元代医官名。其职始设于元至治二年(公元1322年)。为低级官员,共设二人。为太医院中负责翻译事务的低级官员。...
- 太医院按摩器
拼音:tàiyīyuànànmóqì英文:太医院按摩器用于按摩,制作精美,使用方便。现藏于中国医史博物馆。太医院按摩器简介:清代,木质,分别长35cm,18cm。用于自我按摩,制作精美,使用方便。现藏于中国医史博物馆。太医院按摩器简介:清代,红木质,长24cm,轴宽6.5cm,转轮直径4cm。手柄一端由一圆柱将三个转轮连接起来,每个转轮均可灵活转动。现藏于中国医史博物馆。...
- 太医院同知
拼音:tàiyīyuàntóngzhī英文:太医院同知为元代医官名。始设于元至治二年(公元1322年)。共设二人,官阶正三品。位在院使之下佥院、同佥、院判之上。其主要职责是协助太医院院使掌管医事。...
- 太医院管勾
拼音:tàiyīyuànguǎngōu英文:太医院管勾为金代医官名。以医术高明的医生充任,不论资历。官阶从九品。此职之设与医学教育有关。金代太医院兼有医学教育的功能,当时医学分十科,某一科的医学生达到十人时,则设管勾一人,负责教学工作。选精医术者充任。地方医学此时也有管勾的设置,管勾的官阶一般为从九品。...
- 十科
拼音:shíkē十科中国古代医学分科的合称。金代太医院将医学分为十科。即大方脉、小方脉、风科、针灸、口齿咽喉、眼耳、疮肿、折伤、金疮、书禁。太医院太医及医学生都要按科进行考核,以其优劣进行升降赏罚。各科之名目尚待进一步考证。...
- 许扆
拼音:xǔyǐ英文:许扆为元代医官。字君黼。曲沃(今属山西)人。许国桢之子。随父事元世祖,赐名忽鲁火孙,使从许衡学。任礼部尚书,提点太医院事,旋改尚医太监。后转正议大夫、提点太医院事,参与政事。卒谥僖简,追封赵国公。...
- 朱儒
拼音:zhūrú英文:朱儒为明代医家。字宗鲁,号宗山。原籍吴江人(今属江苏)。后入赘于浙江秀水而入其籍。少时家贫,后随僧人杨时升习医,遂精于医。以医显而应召入京师。会大疫,所救不计数。选授太医院吏目,后为院使。治两宫后妃疾,授方多效,俸入多以济贫病。后因子国祚贵显,得赠太子太保大学士。纂《太医院志》一卷(1584),述明代太医院诸项制度、医官名目等甚详。卒年七十七。...
- 吴谦
拼音:wúqiān英文:WuQian吴谦为清代著名医学家。字六吉。安徽歙县人。与刘裕铎一起主编大型医学丛书——《医宗金鉴》,内容包括医学各科15种。其中《刺灸心法要诀》专论针灸经络。吴谦曾官至太医院院判。乾隆帝(1736~1793年)尝敕令编修医书。太医院原意欲编修一博一约的医书,最后为能达到早日编成,遂由吴谦与另一太医院院判刘裕铎为总修官,收集天下秘籍及传世良方。吴谦则更精研《伤寒论》、《金匮...
- 太医院院判
拼音:tàiyīyuànyuànpàn英文:太医院院判为元、明、清三代官名。明、清两代,院判的职位仅次于院使。元至治二年(公元1322年)始设院判一职。共二人,官阶正五品。位在院使、同知、佥院、同佥之下。明、清时期,院判职在院使之下,两代均设二人,正六品。院判的职责是协助院使掌管医疗事务。...
- 太医院佥院
拼音:tàiyīyuànqiānyuàn英文:太医院佥院为元代医官名。此职设于元至治二年(公元1322年)。为中级官员,官阶从三品。一般设二人,位在院使、同知之下同佥、院判之上。主要职责是协助院使掌管医事。...
- 太医院照磨
拼音:tàiyīyuànzhàomó英文:太医院照磨为元代医官名。始设于元至治二年(公元1322年)。为低级官员,设2人,官阶为正八品。该职往往兼管架阁库的收发物品工作。...
- 生药库
拼音:shēngyàokù英文:生药库为明代太医院所属机构名称。其任务是受纳、储存和保管全国各地送来的药材。库内设大使和副使管理该机构。在明代,全国各地都要按派纳的药材品种数量送往太医院中生药库,以御医二员与大使一员辨验收放,再由礼部委官一员监收。到年终造册两本,一留太医院备照,一送礼部查考。凡各监局讨取药料必须用印信,生药库内设大使和副使管理药库。...
- 杨济时
,曾任太医院医官。他博览群书,通各家之说,业医数十载,学验具富。他在家传《卫生针灸玄机秘要》一书的基础上,融贯本人的经验医案和各家针灸文献,由晋阳(今山西太原)靳贤增选校补,著成《针灸大成》。书中收有杨氏应太医院考试的“策”四篇,以表达其学术思想。材料颇为丰富,可称集明以前针灸学的主要精华之作,起到了承先启后的作用。本书第十卷附入按摩之法,为过去针灸书所鲜见。他的著述对国内外针灸医学的发展都有相当...
- 沈好问
拼音:shěnhǎowèn英文:沈好问为元代医家。字裕生,号启名。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据《仁和县志》载:先世以针灸隶籍太医院,随宋南渡,徙居仁和(杭州),杭人传为“沈铁针”。其先世尝供职宋太医院,业小儿医。好问取家藏医籍,研读多年。因天资聪颖,治疾皆有效。尤以痘疹之证最为得心应手,常一剂奏效。后入太医院任院判。尝著《素问集解》、《本草类要》、《痘疹启微》等,惜均未见传世。...
- 王道中
拼音:wángdàozhōng王道中明代医家。无为(今属安徽)人,以医术高超而于洪武(1368-1398年)间入仁太医院。孙王大坤,亦以医名而入太医院。...
- 刘溥
拼音:liúpǔ刘溥明代医生。字元博,号草窗。长洲(今属江苏)人,其父刘观为太医院御医,溥以医术精明,其治病宗李东垣,故亦以医名,并被选入太医院。...
- 寿征
拼音:shòuzhēng寿征清代医生。字骥起,履贯欠详,尝供职于太医院,任太医院恩粮,兼东药房值宿供奉官。...
- 生药库大使
拼音:shēngyàokùdàshǐ英文:生药库大使为明代官名。为生药库之最高官职,主管该库事务。明代太医院中设有收纳、贮藏药材的生药库。生药库大使是其最高长官。生药库为明代太医院所属机构名称。其任务是受纳、储存和保管全国各地送来的药材。库内设大使和副使管理该机构。...
- 任锡庚
拼音:rènxīgēng任锡庚清代医家。字修如,北京人,尝任太医院掌印御医,兼上药房值宿供奉官。其所著有《难经笔记》、《医宗简要》。另有《太医院志》一卷。均有刊本行世。...
- 左见龙
拼音:zuǒjiànlóng左见龙清代医生。山西翼城县人,自幼习医,医术颇精。后游京师,因太医院乏人,而应试合格,遂补入太医院任职。因医术甚佳,御书“真国手”赐之。...
- 十三科
artmentsofmedicineinYuanandMingdynasties;thirteendepartments;概述:十三科是我国古代官方卫生机构的医学分科的合称。元代及明代的大部分时期太医院都将医学分为十三科。元代十三科为:大方脉、杂医、小方脉、风、产、眼、口齿、咽喉、正骨、金疮肿、针灸、祝由、禁。并规定:诸医人于十三科内,不能精通一科者不得行医。”明代医学十三科为:大方脉、小方脉、妇...
- 葛林
拼音:gělín葛林明代儿科医家。字茂林。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精儿科证治,名闻京师。成化(1465-1487年)间被征为太医院医官,后历任至太医院院判。视疾精于望诊、闻诊及切脉决死生,善制方剂,疗效卓著。撰有《杏坞秘诀》一卷,已佚。卒年八十八。...
- 仲兰
拼音:zhònglán英文:仲兰为明代医家。字维馨。宝应(今属江苏)人。世业医,先世曾为元代医学教授。其伯昶,天顺中为太医院院判。成化(1465~1487)年间经其伯荐为中书舍人。伯卒,兰入太医院为院使,后擢通政使司右通政,掌院事如故。工医术,尤善书法。...
- 刘览
拼音:liúlǎn英文:刘览为明代医生。字月梧。嘉善(今属浙江)人。生活于16~17世纪间。父性良(号仰松),精外科医术,授太医院吏目。得家传,治病常获良效。曾授太医院御医。...
- 胡田
拼音:hútián英文:胡田为明代医家,新安祁门人。出身于秀才,因母患痼疾,求良医不得,乃学医,善针灸。弘治十八年(1505)以生员任祁门县医学训科。后解药材至京,考中太医院御医。族子胡铁(字廷威),亦精其术,授太医院吏目。...
- 王道纯
拼音:wángdàochún王道纯清代医官。生平履贯欠详,为太医院吏目。曾奉敕与太医院医士汪兆元共同校正刘文泰所修之《本草品汇精要》,参照《本草纲目》等,纠其舛误,订其错落,并编成《本草品汇精要续集》。又整理宋崔嘉彦之《脉诀》,成《脉诀四言举要》二卷,附于上书之后刊刻。现有刻本行世。...
- 徐彪
拼音:xúbiāo徐彪明代医家。字文蔚,号希谷。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太医院院使徐枢子。正统十年(1445年)被荐入太医院,先在御药房任职,三年后升为御医。1451年(景泰二年)升为院判。撰有《本草证治辨明》十卷、《论咳嗽条》、《伤寒纂例》各二卷。...
- 李嘉应
拼音:lǐjiāyìng李嘉应清代医生。字元长,安徽望江人。尝入太医院任医士,后又擢升为太医院吏目,其治病医术精明,效应明显。...
- 蒋用文
拼音:jiǎngyòngwén蒋用文明代医家(1351-1424年)。字武生。祖籍魏(今山西),洪武初迁句容(今属江苏)。承家学,精于医,遂行医至南京,被荐入太医院,授御医。永乐八年(1410年)升太医院院判,六年后任承德郎。其医宗东垣、丹溪之学,然治病不拘守古方而求病本,治辄有效。永乐十二年谢病归里。诏赠“恭靖”。著有《治效方论》,已佚。...
- 杨继洲
,曾任太医院医官。他博览群书,通各家之说,业医数十载,学验具富。他在家传《卫生针灸玄机秘要》一书的基础上,融贯本人的经验医案和各家针灸文献,由晋阳(今山西太原)靳贤增选校补,著成《针灸大成》。书中收有杨氏应太医院考试的“策”四篇,以表达其学术思想。材料颇为丰富,可称集明以前针灸学的主要精华之作,起到了承先启后的作用。本书第十卷附入按摩之法,为过去针灸书所鲜见。他的著述对国内外针灸医学的发展都有相当...
- 许绅
拼音:xǔshēn英文:许绅为明代医生。京师(北京)人。世医出身,生活于16世纪。初任职于御药房,嘉靖元年(1522年)任御医,后任太医院院使,因得明世宗赏识,升官至通政史、礼部侍郎、工部尚书,并曾主管太医院。1547年宫女杨金英等造反,勒缢世宗,几乎气绝,由许绅救治而愈,遂又加官为太子太保礼部尚书,是明代世医中任官职最高之人。...
- 傅懋光
京师(今北京),弃儒习医,遂详读《素问》、《难经》及诸家医书。后曾赴边东(今东北)救治疫疾,取效甚多。次年(1605年)京师疾疫流行,傅氏救治,每获良效。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经礼部考核,授以太医院吏目,兼任教习官。万历四十五年升为御医。曾为朝鲜内医院教习官御医崔顺立等讲析医学疑义,任正教。其讨论纪要,即《医学疑问》。因此而擢升上林苑右监丞。崇祯八年(1635年)官至太常寺卿,掌太医院事院使...
- 都响
拼音:dōuxiǎng都响北宋官吏。任修议郎,博学,兼通医学,曾掌管太医院事务,为人诊治,多奇中。...
- 李锡璋
拼音:lǐxīzhāng李锡璋清代医生。字艺林,里籍欠详,尝任太医院候补御医。...
- 朱曾润
拼音:zhūcéngrùn朱曾润清代医生。字雨田,生平履贯欠详。尝供职太医院为候补七品吏目。...
- 方政
拼音:fāngzhèng英文:方政为明代医家。望江(今属安徽)人。景泰(1450~1456)年间以医名,召入太医院。...
- >>点此搜索更多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