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拼音
tài yī shǔ
2 英文参考
Imperial Medical Academy[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imperial medical bureau[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注解
太医署为古代医疗和医学教育的机构[1] 。南北朝时期始有建制,隋唐时期臻于完备[1] 。以医疗为主,教学次之[2]。唐时,属太常寺[2]。在校师生多达300余人[2]。由太医署令、丞等负责管理[2]。分设医、针、按摩和咒禁等部门,医又分为体疗、疮肿、少小、耳目口齿、角法等科;学习课程在共同学完《脉诀》、《本草》、《明堂》、《黄帝内经素问》等基础后,即分科学习各自的专业;学制分别为七年、五年、三年;考核分别由博士主持月考,太医署令、丞主持季考,太常丞主持年终总考,视其成绩的优劣,予以升、留、退[2]。教师的职称分别为博士、助教、师、工等[2]。太医署是我国也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医学校[2]。宋代改为太医局,仍为医疗与教学兼而有之[2]。金、元、明、清则改为太医院,而且已成为纯属医疗保健的机构[2]。
太医署为我国早在西晋时期就设有医政管理兼医疗的机构-医署。北魏因袭西晋医署不改,而刘宋稍易其名为太医署,因此,太医署之名从南北朝刘宋始有。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太署(包括医署)是全国最高的医政管理及医疗保健机构。医署在西晋时隶属宗正,东晋及南朝各代,太医署隶属门下省,相沿二百多年。北齐时改革医政,创立了太常寺管理太医署、门下省管理尚药局的分管体制。太医署在隋唐时尤其是教学功能不断加强,已成为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医学校。隋唐时太医署属太常寺,在校师生达300多人,由医学、药学、行政三部分人员组成。医学教育分为:医、针、按摩、咒禁,其中医又分为体疗、疮肿、少小、耳目口齿、角法。各科的课程安排、考试制度、升、降、留、退等都有一定规范。教师职称有博士、助教、师、工等之不同。北宋初袭太医署制,但不以医学教育为主要职能。淳化三年(公元992年)太医署改名为太医局;医学教育功能逐步恢复。太医署之名称从此之后不复沿用。金、元、明、清时期,医政管理兼医疗机关名改称太医院。
4 参考资料
古籍中的太医署
- 《本草品汇精要》:进本草品汇精要表
承德郎太医院院判(臣)刘(文泰)(臣)王()修职郎太医院御医(臣)高(廷和)等谨以所修本草品汇精要进...
- 《古今医统大全》:[卷之三翼医通考(上)]大明会典医政官制
国初置医学提举司,后改太医监,又改太医院,设院使、同知及典簿等官职,专诊视疾病、修合药饵等事。洪武十...
- 《古今医统大全》:[卷之一历世圣贤名医姓氏]皇明
深究《素》、《难》之旨。以医名淮扬。正统初,征为太医。景泰间,院使董宿荐于上,侍药奏功,广收四方明士...
- 《古今医统大全》:[卷之一历世圣贤名医姓氏]皇明
名寅,姑苏吴县人。少习举业,弗利,遂攻医。受业浓礼,得秘传,治病奇效,医名大振,永乐征为太医院御医。...
- 《博济方》:[卷四惊痫]透冰丹
治一切风毒上攻,心胸不利,口舌干涩,风虚痰壅,不思饮食,及风毒下注,脾虚体黄,肾败骨弱,疏痰利膈,治...
- 更多古籍中的太医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