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词条:太乙神针方
摘要:概述太乙神针方:1.书名;2.方剂名。书名·《太乙神针方》《太乙神针方》为书名:1.清·冯卓怀订正。成书于同治年间(1862~1874年)。2.清·陈惠畴编。陈惠畴为清代针灸学家,字寿田,湘潭(今属湖南)人。著有《经脉图考》和《太乙神针方》。方剂名·太乙神针方太乙神针方为方剂名,出自《本草纲目拾遗》卷九方。组成人参、麝香各四两,三七八两,山羊血二两,千年健、钻地风、肉桂、川椒、乳香、没药、小茴香、苍术各一斤,艾叶、防风各四斤,甘草二斤,穿山甲半斤。制法上药为细末,用棉纸一层,高丽纸三层,纸宽一尺二寸五分,长一尺二寸,每针用药七至八钱,将纸卷紧呈一般艾卷状。用法用量用时将针点燃,按穴位或痛处灸治。功能主治主治痛风寒湿,筋骨疼痛。
查看全文 [ 最后修订于2015/10/27 14:17:17 317字 ]
相关词条:
- 太乙神针
中医大辞典》载为撰人佚名。约成书于18世纪中(清雍正年间)。太乙神针原是在药卷灸法的一种形式即雷(神)针的基础上调整了原来的处方而重新命名的,有其一定的疗效和特点。本书简要地介绍了这种疗法。载有太乙神针方、用针法、人神禁忌、正面及背面穴道图及说明等。流传的各种刊本甚多,有不少改编本,增订穴位及歌赋而改易书名者:如《太乙针方》、《太乙神针灸法》、《太乙神针集解》等,内容大致相同。现存最早的刊本为清...
- 阴症散毒针
散毒针为艾卷灸法之一。出《串雅外编-卷二》。药物处方:乳香、没药、羌活、独活、川乌、草乌、白芷、细辛、牙皂、硫黄、山甲、大贝、灵脂、肉桂、雄黄各3克,蟾酥、麝香各1克,艾绒30克。艾卷制法及操作同太乙神针。主治痈疽阴证。参见太乙神针:太乙神针为艾条灸的一种。指用掺药艾条。出《太乙神针备急灸法合编》。艾条中所掺药物,各家所载不一(见下表)。近代多以檀香、山柰、羌活、桂枝、木香、雄黄、白芷、沉香、独活...
- 太乙神针集解
,1卷,撰人佚名。约成书于18世纪中(清雍正年间)。又称《太乙针》。原是在药卷灸法的一种形式即雷(神)针的基础上调整了原来的处方而重新命名的,有其一定的疗效和特点。本书简要地介绍了这种疗法。首载太乙神针方,次为用针法、人神禁忌、正面及背面穴道图及说明等。由于这种方法简便易行,故流传的各种刊本甚多,其中有不少改编本,增订穴位及歌赋而改易书名者。如《太乙针方》、《太乙神针灸法》、《太乙神针集解》等,...
- 太乙神针灸法
,1卷,撰人佚名。约成书于18世纪中(清雍正年间)。又称《太乙针》。原是在药卷灸法的一种形式即雷(神)针的基础上调整了原来的处方而重新命名的,有其一定的疗效和特点。本书简要地介绍了这种疗法。首载太乙神针方,次为用针法、人神禁忌、正面及背面穴道图及说明等。由于这种方法简便易行,故流传的各种刊本甚多,其中有不少改编本,增订穴位及歌赋而改易书名者。如《太乙针方》、《太乙神针灸法》、《太乙神针集解》等,...
- 韩贻丰
拼音:hányífēng英文:韩贻丰为清代针灸家。里籍不详。曾撰《太乙神针心法》。韩贻丰为清初针灸医家。字芑斋。浙江慈溪人。为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进士。工诗文,善书法,旁通医学,尤赏识“雷火针”治病,并对之加以改进,名“太乙神针”,所治多效,乃有医名。自述其法传自武林吴山道院紫霞洞天一无名道人。此法名为针,实乃以药物施灸。后又于崆峒山获无名道人传《铜人穴道图》十四幅,遂于康熙五十六年撰成《太...
- 太乙神针心法
拼音:tàiyǐshénzhēnxīnfǎ英文:《太乙神针心法》为书名。清·韩贻丰撰。二卷。成书于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上卷为证治法;下卷有针治医案。书后还附有太乙神针传授渊源诫文。...
- 周壅和
拼音:zhōuyōnghé英文:周壅和为清代医家。与范毓䭲一起编成了《太乙神针附方》一书。范毓䭲为清代针灸家。字培兰。履贯不详。倡用“太乙针”治病。后同周雍和编成《太乙神针附方》一书。此法由是推广。...
- 增订太乙神针、实验特效灸法、家庭应用良方合编
拼音:zēngdìngtàiyǐshénzhēn、shíyàntèxiàojiǔfǎ、jiātíngyìngyòngliángfānghébiān英文:《增订太乙神针、实验特效灸法、家庭应用良方合编》为书名。弘化社编。现有1936年弘化社铅印本。...
- 太乙神针、备急灸法合编
拼音:tàiyǐshénzhēn、bèijíjiǔfǎhébiān英文:《太乙神针、备急灸法合编》为书名。弘化社编。现有1932年上海国光印书局铅印本。...
- 太乙神针方
拼音:tàiyǐshénzhēnfāng英文:概述:太乙神针方:1.书名;2.方剂名。书名·《太乙神针方》:《太乙神针方》为书名:1.清·冯卓怀订正。成书于同治年间(1862~1874年)。2.清·陈惠畴编。陈惠畴为清代针灸学家,字寿田,湘潭(今属湖南)人。著有《经脉图考》和《太乙神针方》。方剂名·太乙神针方:太乙神针方为方剂名,出自《本草纲目拾遗》卷九方。组成:人参、麝香各四两,三七八两,山羊...
- 艾条灸
典》)艾条灸的分类:艾条灸按其操作方法,可分为悬起灸和实按灸二种。悬起灸:悬起灸(overskinmoxibustionsuspensionmoxibustion)为艾灸灸法之一。是将艾条悬于穴位上方施行的灸法。悬起灸与实按灸相对,方法是将艾卷悬放在距离穴位一定高度上进行熏烤,不使艾卷点燃端直接接触皮肤。一般每次灸至皮肤温热潮红为度。清《陈修园医学丛书·太乙神针》附载有叶圭的操作法:“将针(指艾...
- 邱时敏
拼音:qiūshímǐn英文:邱时敏为清代针灸家。《太乙神针》一书的作者。...
- 孔广培
拼音:kǒngguǎngpéi英文:孔广培为清代针灸家。字筱亭。肖山(今属浙江)人。撰有《太乙神针集解》一书行世。...
- 孔筱亭
拼音:kǒngxiǎotíng英文:孔筱亭即孔广培。孔广培为清代针灸家。字筱亭。肖山(今属浙江)人。撰有《太乙神针集解》一书行世。...
- 实按灸
oth-separatedmoxibustion)为艾条灸的一种。是指施灸时,先在施灸部位垫上布或纸数层,然后将药物艾条的一端点燃,趁热按到施术部位上,使热力透达深部的艾条灸。古代的太乙神针、雷火针灸法属此范畴。施灸方法:《寿域神方》卷三:“用纸实卷艾,以纸隔之,点穴于隔纸上,用力实按之,待腹内觉热,汗出,即差。”将艾条(通常用药艾条,根据艾绒与药物处方的不同,分别有太乙神针、雷火神针等不同种类。...
- 艾卷灸
拼音:àijuànjiǔ英文:moxarollmoxibustion概述:艾卷灸为灸疗方法名。即艾条灸。指用艾条在穴位或病变部位进行熏灼的方法。此法从古代太乙神针和雷火针灸法简化而来。使用简便,效果良好,为目前临床所常用。艾条灸按其操作方法,可分为悬起灸和实按灸二种。悬起灸·艾卷灸:悬起灸为艾条灸之一种。将艾条悬于穴上施灸的方法。又分为温和灸、雀啄灸和回旋灸三种。一般每次灸至皮肤温热潮红为度。温和...
- 灸治疗法
的艾条于施灸部位上约3厘米高处,对着穴位,像小鸟雀啄米样,一起一落,忽近忽远地灸,每处灸5分钟。此法有温阳起陷作用。适用于灸治急性病、儿童疾患、胎位不正、无乳等病证。实按灸:实按灸可分为雷火神针和太乙神针雷火神针:雷火针灸又称“雷火神针”。是用药物加上艾绒制成的艾条点燃后按压熨于穴位。雷火针首见于《本草纲目》卷六、神针火灸。制法艾绒60克,沉香、木香、乳香、茵陈、羌活、干姜、穿山甲各9克,麝香少许...
- 灸法
的艾条于施灸部位上约3厘米高处,对着穴位,像小鸟雀啄米样,一起一落,忽近忽远地灸,每处灸5分钟。此法有温阳起陷作用。适用于灸治急性病、儿童疾患、胎位不正、无乳等病证。实按灸:实按灸可分为雷火神针和太乙神针雷火神针:雷火针灸又称“雷火神针”。是用药物加上艾绒制成的艾条点燃后按压熨于穴位。雷火针首见于《本草纲目》卷六、神针火灸。制法艾绒60克,沉香、木香、乳香、茵陈、羌活、干姜、穿山甲各9克,麝香少许...
- 冯卓怀
拼音:féngzhuóhuái英文:冯卓怀为清代针灸家。同治年间曾订正《太乙神针方》。...
- 雷火针法
ǒzhēnfǎ英文:概述:雷火针法:1.艾条灸的一种;2.书名。艾条灸的一种·雷火针法:雷火针法为艾条灸的一种。即雷火神针。雷火神针为艾条灸之一。见《本草纲目》。雷火神针的制作大致与太乙神针同,不同之处主要是药物配方。先用艾绒3两,沉香、木香、乳香、茵陈、羌活、干姜、穿山甲各3钱,研为细末,筛过后加入麝香少许,然后取方形棉纸两张,一张平置桌上,另一张双折重复于上,将洁净的艾绒铺在纸上,并用木尺轻...
- 太乙神灸
拼音:tàiyǐshénjiǔ《外科十三方考》:组成:僵蚕1钱5分,全虫1钱5分,薄荷1钱5分,蟾酥1钱5分,雄黄2钱,荆芥2钱,二乌2钱,防风2钱,灵仙3钱,麝香1钱,牙消5分,辰砂1两,白芷2钱,潮脑4钱,粉草1钱。主治:一切滞证。用法用量:上为细末,然后以硫黄5钱,入锅熔化,倾于石上,凝块即成。用时每以米粒大1块,置应灸穴上,点燃灸之。效果较用纸裹药之太乙神针为好。...
- 陈惠畴
拼音:chénhuìchóu英文:陈惠畴为清代针灸学家。字寿田。湘潭(今属湖南)人。著有《经脉图考》和《太乙神针方》。...
- 陈寿田
拼音:chénshòutián英文:陈寿田即陈惠畴。陈惠畴为清代针灸学家。字寿田。湘潭(今属湖南)人。著有《经脉图考》和《太乙神针方》。...
- 雷火神针
火神针(thunder-firemiraculousmoxaroll)为含有沉香、木香、乳香、茵陈、羌活、干姜、穿山甲、麝香等药物的艾条。见《本草纲目》。雷火神针的处方及制作:雷火神针的制作大致与太乙神针同,药物配方则有区别。艾条所含药,名家所载不一。但以艾绒、沉香、木香、乳香、茵陈、羌活、干姜、穿山甲、麝香等为主。制作方发是先用艾绒3两,沉香、木香、乳香、茵陈、羌活、干姜、穿山甲各3钱,研为细末...
- 悬起灸
n)为艾灸灸法之一。是将艾条悬于穴位上方施行的灸法。悬起灸与实按灸相对,方法是将艾卷悬放在距离穴位一定高度上进行熏烤,不使艾卷点燃端直接接触皮肤。一般每次灸至皮肤温热潮红为度。清《陈修园医学丛书·太乙神针》附载有叶圭的操作法:“将针(指艾条)悬起,离布半寸许,药气自能隔布透入……取效较缓。”操作时可集中熏灸一处,也可作较大范围的回旋灸,也可作一起一落的雀啄灸。悬起灸的分类:悬起灸分为温和灸、雀啄灸...
- 药艾条
拼音:yàoàitiáo英文:medicinalmoxaroll药艾条:药艾条为针灸学名词,是指含有药物的艾条,如太乙神针、雷火神针、念盈药条等均属药艾条一类。药艾条药典标准:品名:药艾条Yao'aitiao处方:艾叶20000g、桂枝1250g、高良姜1250g、广藿香500g、降香1750g、香附500g、白芷1000g、陈皮500g、丹参500g、生川乌750g制法:以上十味,艾叶...
- 艾灸
大,壮数宜多;四肢末端皮薄骨多,不可多灸;肩背和四肢皮厚肉多之处,多灸无妨。妇孺宜少,壮男可多等。艾卷灸、艾条灸:艾卷灸又称艾条灸。是用特制的艾条在穴位或病变部位进行熏灼或灼烫的方法。艾卷灸从古代太乙神针和雷火针灸法简化而来。其使用简便,效果良好,目前临床常用。按操作方法,艾卷灸可分为悬起灸和实按灸二种。温灸器灸:温灸器灸(moxibustioner)是用特制的器具施行的艾灸法。为灸法的一种。见清...
- 灸法秘传
ǎmìchuán英文:《灸法秘传》为书名。清·金冶田传,雷少逸编。一卷。刊于光绪九年(1883年)。内容包括正面穴图、背面穴图、指节图、灸盏图、灸药神方、灸法禁忌、应灸七十症等。书末刘国光附入“太乙神针方”及“雷火针法”。内容有正面(穴)图,背面(穴)图、指节图、灸盏图、灸药神方、灸法禁忌,全书主体部分为中风、尸厥应灸七十症的灸法取穴。书末由刘国光氏附入太乙神针方及雷火针法。本书论述简要。其中将...
- 太乙离火感应神针
拼音:tàiyǐlíhuǒgǎnyìngshénzhēn英文:《太乙离火感应神针》为书名。清·虚白子、七宝生校。刊于道光十六年(1886年)。书中主要介绍太乙神针的用法,并附有治病图说。...
- 金冶田
拼音:jīnyětián英文:金冶田为清代针灸家。长于灸法。雷少逸曾传其学而撰写《灸法秘传》。参见《灸法秘传》:《灸法秘传》为书名。清·金冶田传,雷少逸编。一卷。刊于光绪九年(1883年)。内容包括正面穴图、背面穴图、指节图、灸盏图、灸药神方、灸法禁忌、应灸七十症等。书末刘国光附入“太乙神针方”及“雷火针法”。...
- 范培兰
拼音:fànpéilán英文:范培兰即范毓䭲。范毓䭲为清代针灸家。字培兰。履贯不详。倡用“太乙针”治病。后同周雍和编成《太乙神针附方》一书。此法由是推广。...
- 范毓䭲
拼音:fànyùyǐ英文:范毓䭲为清代针灸家。字培兰。履贯不详。倡用“太乙针”治病。后同周雍和编成《太乙神针附方》一书。此法由是推广。...
- 太乙神针灸临证录
拼音:tàiyǐshénzhēnjiǔlínzhènglù英文:《太乙神针灸临证录》为书名。刘浩声撰。1984年由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本书主要是刘氏毕生应用太乙神针的临证经验总结。...
- >>点此搜索更多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