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头吸引术

目录

1 拼音

tāi tóu xī yǐn shù

2 英文参考

vacuum extraction of fetal head

3 手术名称

胎头吸引术

4 别名

application of vacuum extraxtion;真空吸引术;vacuum extraction

5 分类

妇产科/产科手术

6 ICD编码

72.7901

7 概述

胎头吸引术是利用负压作用,使胎头吸引器吸附在胎头上,通过牵引吸引器,协助胎儿娩出的手术。其操作较简单,容易掌握,便于推广,但牵引力不及产钳。

8 胎头吸引器

常用的胎头吸引器有3种:

1.金属喇叭型胎头吸引器。有2种形态:一种为牛角形(图11.2.4-1),用于胎头较高位时;一种为锥形(图11.2.4-2),用于胎头较底位时。其主要结构是一个金属空筒,大径端直径为6cm,外包橡皮套,可紧贴于胎头部,小端顶部有一金属圈,用于牵引。小端两侧各有一短牵引柄,其中一侧为空心管,与吸引器内腔相通,外端接负压装置。

2.金属杯状胎头吸引器。呈浅口杯形,杯深2cm,杯口为胎头端,直径6cm,牵引端呈管状,与杯心相通,可套上胶皮管与抽气装置连接。在杯心底部有一活动“护板”,用来保护胎头以减少损伤(图11.2.4-3,11.2.4-4)。

3.硅胶喇叭形胎头吸引器。由硅胶制成。外形类似喇叭,有双层壁,在内壁上有多数小孔(图11.2.4-5),与顶端牵引柄管腔相通,可使负压均匀地分布在胎头上,以减少对胎头的损伤。

胎头吸引器的负压:

胎头吸引术是利用负压将胎头吸引器附着在胎头上,通过牵引,达到协助娩出胎儿的目的。因此,正确掌握负压十分重要。如所用的负压过小,吸引力弱,胎头吸引器容易滑脱,如负压过大,胎头容易损伤。通常胎头吸引器使用的负压为37.24~46.55kPa(280~350mmHg),相当于0.4~0.5kg/cm2。如用电动负压吸引器抽负压,可将负压调节到所需刻度。如用50~100ml注射器抽负压,虽各种类型胎头吸引器容积不同,但经计算,每次抽出的空气量为该胎头吸引器容量的1/2时所形成的负压相等。现将不同胎头吸引器抽气次数与所形成负压强列表(表11.2.4-1)。每次抽气量均按实际所抽到的刻度计算,而不按钳夹胶皮管后注射器芯退回去的刻度计算。

9 适应症

胎头吸引术适用于:

1.缩短第二产程 因妊娠合并心脏病,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剖宫产史或子宫有瘢痕,不宜在分娩时屏气者及有轻度胎儿窘迫者。

2.第二产程延长 因特续性枕横位或枕后位,宫缩乏力等原因,可能或已经发生第二产程延长者。

3.子宫瘢痕 剖宫产史或子宫手术史,在第二产程子宫收缩力增强,易引起瘢痕撕裂者。

4.持续性枕后位、持续性枕横位 胎头内旋转受阻,徒手旋转不成功,需要旋转牵出胎头者。

5.胎儿有宫内窘迫可能者。

10 禁忌症

1.骨盆狭窄或头盆不称。

2.颜面位、额位、高直位,或其他异常胎位。

3.严重胎儿窘迫。

11 必备条件

1.胎儿存活。

2.无明显头盆不称,胎头已入盆。

3.宫口已开全。

4.胎头双顶径已达坐骨棘平面,先露骨质部已达坐骨棘下3cm或以下。

5.胎膜已破,胎膜未破应先行人工破膜术。

12 术前准备

1.阴道检查宫口开全,胎头双顶径达坐骨棘水平以下,骨质最低部在坐骨棘水平下3cm,才能行胎头吸引术。

2.如宫缩较弱,可点滴缩宫素加强产力。

3.准备及检查胎头吸引器及负压装置。

4.必要时,行会阴侧切术。

13 麻醉和体位

一般经产妇不需麻醉,初产妇或会阴较紧者,可行单侧或双侧阴部神经阻滞。手术体位为膀胱截石位。

14 手术步骤

1.如为枕后位或枕横位,可先行手转胎头术。

2.放置胎头吸引器 将吸引器大端涂以滑润剂,术者以左手示指及中指撑开阴道后壁,右手持吸引器,将大端经阴道后壁送入,其后缘抵达胎头顶部。然后,左手示、中指掌面向外,拨开阴道右侧壁,使大端侧缘滑入阴道内,继而手指向上托起阴道前壁,使吸引器前壁滑入。最后以右手中、示指拉开阴道左侧壁,使整个吸引器大端滑入阴道内,与胎头顶部紧贴(图11.2.4-6)。

3.检查胎头吸引器附着位置 用左手将吸引器大端紧扣在胎头上,右手示、中指沿吸引器大端边缘触摸(图11.2.4-7),了解是否有阴道壁或宫颈组织夹入吸引器与胎头之间,如有,应予以推开。

4.抽吸负压 术者用左手保持吸引器正确位置,开启电动吸引器,或用注射器抽气,使负压达37.24~46.55kPa(280~350mmHg),最大不超过500mmHg,然后钳夹胶皮管,以保持胎头吸引器内负压,或用电动吸引器持续吸引亦可(图11.2.4-8)。负压形成后,胎头顶部形成产瘤(图11.2.4-9),术者再以右手示指检查胎头吸引器与胎头间无产道软组织夹入后(图11.2.4-10),开始牵引。

5.牵拉吸引器 于宫缩及产妇屏气时开始牵引,先向下向外协助胎头俯屈,如胎方位为枕左前或枕右前位,在牵引时,应顺势旋转胎头,当胎头枕部抵达耻骨联合下方时,逐渐向上向外牵引,使胎头逐渐仰伸,待双顶径娩出时,解除负压,轻轻取下胎头吸引器,胎额、鼻及颏相继娩出(图11.2.4-11,11.2.4-12)。

若一次宫缩胎头未娩出,在宫缩间隙期可轻轻保持原有牵引力,待下次宫缩时再继续牵引,以助胎儿娩出。

6.检查产道有无撕裂,常规缝合会阴。

15 术中注意要点

1.胎头吸引器位置必须安放正确,抽吸负压达所需要求,待产瘤形成后再牵引。

2.在牵引中胎头吸引器发生漏气或滑脱时,其原因可能是:①负压不足或牵引过早,产瘤尚未形成;②牵引力过大或牵引方向不当;③骨盆狭窄、胎方位不正、先露部过高或产力不足,而导致胎头下降受阻。

胎头吸引器滑脱次数越多,胎头损伤越重,当发生滑脱时,应检查原因,予以调整。滑脱2次以上,应改用其他方式助产。

3.牵引持续时间与胎头损伤严重程度呈正比,如牵引10min仍不能结束分娩时,应即时改用产钳术或剖宫产术。

4.胎头吸引器负压不宜过高,负压愈大,胎头损伤愈重。

5.胎头吸引术操作简便,容易掌握,但与产钳不同,产钳的着力点在胎头骨质部,而胎头吸引器着力点为胎儿头皮,其承受牵引力及旋转力有限,如用力过大,可产生胎头头皮水疱、擦伤、撕裂伤,头皮下及骨膜下血肿,颅内出血,甚至导致新生儿死亡。亦可因吸引器与胎头间夹入产道软组织,引起严重撕裂伤。因此,应正确掌握适应证。

16 术后处理

胎头吸引术术后做如下处理:

1.新生儿出生后要少搬动,并给予维生素K112mg肌内注射,预防颅内出血。

2.有较大产瘤、头皮损伤、头部血肿或颅内出血,应及时处理。

3.如操作时间长,新生儿及产妇均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17 并发症及其处理

17.1 产妇并发症

⑴宫颈裂伤:多因宫口未开全造成,阴道检查时要确定宫口开大情况。

⑵外阴阴道裂伤:多由会阴切口过小或阴道壁组织弹性差所致,必要时应行充分的会阴侧切。

⑶阴道血肿:由于阴道壁被吸入吸头器所致,旋转吸引器后必须仔细检查,排除软组织受压,血肿不大时可不必处理。

17.2 胎儿并发症

⑴头皮血肿:负压过大或牵引力过大,牵引时间过长所致,多于一个月内自然吸收,无需特殊处理,避免穿刺或揉搓血肿,防止感染。如头皮血肿迅速增大,有活动性出血者应切开止血。

⑵颅内出血:按新生儿颅内出血处理。

⑶颅骨损伤:和吸引负压过大或牵引力过猛有关。多为颅骨线性骨折,可自愈不需处理,罕见的凹陷性骨折可影响脑组织,应行手术治疗。

母婴并发症均可用良好、规范的操作加以避免,所发生的损伤轻微,多不需特别处理。

18 胎头吸引术与产钳术比较

产钳与胎头吸引术两者在临床上广泛应用,适应证相仿,但二者不能相互代替或偏废,应根据条件及分娩进展情况,合理选择,规范操作,才能达到良好的的临床效果。胎头吸引术操作简便,容易掌握,放置时不需越过胎头及深入产道深处,因此不易造成产道软组织损伤,感染机会少,牵引时旋转不受限制,可将枕后位及枕横位胎头转至枕前位,最适于持续性枕后位及枕横位徒位旋转胎方位失败者。产钳操作手术技巧要求较高,术者可控制胎儿娩出,紧急情况需及时将胎儿娩出者,应首选产钳助娩,胎头吸引术失败2次者可改用产钳术。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