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词条:宿主 (最后修订于2016/8/13 17:59:41)[共65字]
摘要: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其中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受害方称为宿主(host)。宿主也称寄主,是指被寄生的病媒昆虫或被病媒昆虫寄生的动物。......
>>>查看全文
相关文献:
- 酶标法检测基因工程干扰素半成品中残余宿主菌蛋白含量
酶标法检测基因工程干扰素半成品中残余宿主菌蛋白含量中国免疫学杂志1999年第4期第15卷免疫学技术与方法作者:石晓丽 刘景会 王东倩 万 里 姚为民 张雪梅 刘 畅 盛 君单位:卫生部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分子生物研究室,长春130062 中国图书分类号 R392.11 基因工程干扰素是一类具有抗病素、抗肿瘤和免疫调节作用的细胞因子,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治疗中。根据《中国生物制品规程》基因工程干扰素
- STING调节病毒衣壳与宿主细胞的膜融合
病毒的外壳与宿主的细胞膜融合是病毒感染细胞的第一步。那机体的免疫系统又是如何检测到发生了膜融合呢?最近《自然-免疫》上发表的文章给出了一些线索。研究人员发现,无论是体内实验还是体外实验,当细胞暴露在病毒状粒子或人工合成的脂质体以及一些其它刺激的条件下时,也能够产生免疫应答,这种应答虽然不能触发传统的病原体识别途径,但能导致膜融合。融合作用依赖于STING,该蛋白是一种干扰素刺激因子,以往的研究认为
- 研究发现志贺菌重写宿主细胞的转录反应
细胞中,组蛋白修饰是精调基因表达的重要手段。福氏志贺菌(Shigellaflexneri)中具有双重身份的特异性磷酸酶OspF,通过诱导细胞表观遗传上的修饰,从而改变了宿主的炎性转录反应。该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Immunology》杂志上。致病性细菌表达出一整套蛋白用以掌控宿主细胞的反应。革兰氏阴性致病菌,如志贺菌属(Shigella)细菌(以下简写志贺菌,参见备注1)、沙门氏菌(salm
- 病原菌可通过分泌毒蛋白影响宿主细胞周期
fectorfamilyusesthepapain-likehydrolyticactivitytoarrestthehostcellcycle”的文章。该文章报道了许多病原细菌通过其三型分泌系统向宿主细胞注入一类全新的类巯基蛋白酶的效应分子进而引起宿主细胞周期的阻断。通过三型分泌系统分泌毒力效应蛋白分子进入真核宿主体内,进而阻断或调节宿主免疫相关的信号通路是许多革蓝氏阴性病原菌普遍采用的致病机制
- 动物所发现二氧化碳浓度升高通过抑制寄主植物的抗性途径而导致蚜虫密度上升
植食性昆虫的种群适合度是由寄主植物的营养和抗性两个方面共同决定的。大气CO2浓度升高可通过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改变植物的营养和抗性水平,并作用于昆虫的生长发育。中科院动物研究所戈峰研究员领导的种群生态与全球变化研究组前期研究表明,大气CO2浓度升高通过作用于寄主植物氮源的吸收与同化,改变游离氨基酸的分配与转运,导致蚜虫种群适合度的适合度增加(GlobalChangeBiology,2013,19,3
- 沙门氏菌如何在宿主体内和宿主之间传播
一项研究说,导致人类肠胃炎和伤寒的沙门氏菌可能利用了宿主肠道的一个细胞更新过程从而在宿主体内和宿主之间传播。科学家长久以来知道沙门氏菌在宿主肠道上皮细胞的细胞膜结合区室生存和繁殖。但是这种细菌从它们的细胞内藏身处逃离从而感染其他细胞和宿主的机制尚不很清楚。LeighA.Knodler及其同事使用共聚焦显微镜观察了在实验室生长的沙门氏菌感染的人类上皮细胞。除了存在与膜结合的细菌,这组作者还在一些细胞
- PNAS:致死性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进入宿主细胞的分子机制
近日,发表在国际杂志PNAS上的一篇研究论文中,来自康奈尔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揭开了致死性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MERS-CoV)进入宿主细胞的分子机制,该研究为开发治疗中东呼吸综合征的新型疗法提供了一定的帮助。文章中,研究者表示,一种常见酶类-弗林蛋白酶可以激活MERS-CoV同感染宿主细胞的细胞膜进行融合并且促进MERS-CoV进入到宿主细胞中。病毒学家GaryWhittaker教授说道,
- 研究阐述与HIVVif互作的宿主细胞因子
章第一作者为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张文艳副教授,通讯作者为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千人计划特聘教授于晓方教授,文章第一完成单位为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该文章发现并第一次阐述了与HIVVif相互作用的宿主细胞因子——CBFβ,进一步揭示并完善了HIVVif的作用机理。文章发现,在没有CBFβ存在的情况下,病毒无法抵抗宿主体内的天然抗病毒因子,从而无法完成复制。这一发现为新型的抗HIV抑制剂的发明提供
- 第四章 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作用
第四章 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作用 寄生是在一定条件下出现在寄生虫与宿主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寄生虫进入宿主,对宿主产生不同的损害;同时宿主对寄生虫的反应是产生不同程度的免疫力设法把它清除。其结果在寄生虫可能导致形态与功能的改变,在宿主可能出现病理变化。寄生虫与宿主之间的相互影响,常常是综合地作用于对方,经过长期演化的过程,寄生虫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某些特性被保存下来,并反映在双方的种群遗传物质上。
- 湖北十堰地区生态环境改变对并殖吸虫中间宿主的影响
【摘要】调查生态环境变化对斯氏狸殖吸虫中间宿主密度和感染度的影响,分析十堰地区并殖吸虫病流行趋势。方法定期观察中间宿主的孳生环境和中间宿主的密度,并检查中间宿主自然感染情况。结果孳生环境改变使斯氏狸殖吸虫中间宿主密度和感染度下降。结论人类活动、生态环境的改变,区域微环境发生变化,自然环境的破坏以及野生动物的迁移是导致中间宿主密度和感染率下降的主要原因。【关键词】并殖吸虫中间宿主生态环境流行趋势
- 科学家认为须利用新工具对微生物和宿主共同分析
就其致病能力的特质。一些重大发现如各种细菌和真菌毒素在致病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已经产生。的确,那些最久远和最可靠的疫苗诸如白喉和破伤风疫苗,通过促使人体产生让细菌毒素失效的抗体来抵御疾病。然而,如果没有宿主,细菌不可能引起疾病。例如,真正让白喉患者死亡的是由白喉毒素激发的强烈炎症反应,包括喉咙上会阻碍呼吸的灰色厚假膜。同样地,正是一些葡萄球菌和链球菌株激发的白血球大规模活化导致了中毒性休克综合征的出现
- 肠道病毒71型感染前后宿主细胞蛋白质组的二维液相色谱分离和比较
摘要:以肠道病毒71型及其宿主细胞为研究主体,建立了一种二维液相色谱分离和分析比较病毒感染前后细胞蛋白表达谱的方法。该方法以高效液相色谱(HPLC)为技术平台,对细胞裂解物先后进行一维色谱聚焦分离和二维反相色谱分离。利用ProteoVue软件将二维色谱数据转换成模拟胶图,再利用DeltaVue软件对感染前后的宿主蛋白表达谱进行比较和分析,找出差异蛋白。二维液相色谱分离法能够根据蛋白的等电点和疏水性
- 《Cell》首次集中发H1N1成果正反2角度剖析病毒-宿主细胞关系
nH1N1Infection。2篇文章都将免费向所有读者公布,2篇文章目前均发表在在线版上,本周五均将发表在纸质版的《Cell》上。据Cell编辑介绍,这2篇文章都是经过大规模研究分析获得的关于人类宿主细胞蛋白与H1N1病毒相互作用的成果分析。2篇文章分别从宿主细胞蛋白角度和病毒蛋白角度分析宿主-病毒相互关系。第一篇TheIFITMProteinsMediateCellularResistance
- 健康所等在宿主与病原体相互作用研究方面取得新成果
日,国际顶尖学术期刊《自然—免疫学》在线发表了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健康科学研究所等的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发现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通过其分泌蛋白Tir的ITIM基序,来抑制宿主的免疫反应,从而达到免疫逃避的目的。人体的免疫系统是抵御病原体侵犯最重要的保卫系统,当细菌等病原体入侵宿主后,宿主的免疫系统即可产生免疫应答而最终消除病原体。但是,也有许多致病生物能在具有免疫能力的
- 科学家尝试理解真菌与宿主间作用机理
分有利。Adamo在近日召开的整合及比较生物学会(SICB)年会上报告了这一发现。越来越多的寄生虫被研究者发现,而Adamo的研究结果使它们的种类变得更加丰富。蟋蟀实验的案例说明,某种病毒会通过操纵宿主的行为提高自身生存和传播的机会。当扁形虫寄宿在鳉鱼身上时,鳉鱼的两侧会在太阳光照下发亮,从而吸引苍鹭等食鱼鸟类前来捕食,扁形虫借此感染鸟类引发禽流感;蟑螂在被寄生蜂叮咬后将变成寄生蜂的“
- 研究发现细菌感染过程中所需的宿主因子
通过在果蝇中使用RNA干涉筛选(RNAiscreen)的方法,哈佛大学研究小组的两项研究发现了在细菌感染过程中所需的宿主因子(hostfactor)。JenniferPhillips和同事使用果蝇S2细胞(类似于巨噬细胞的细胞系)进行基因组范围内的RNA干涉筛选,发现了在分支杆菌Mycobacteriumfortuitum进入和存活过程中所需的宿主因子(Science,publishedonlin
- 沙门氏菌如何抑制宿主免疫
AvrA是鼠伤寒沙门氏菌在上皮的宿主侵袭过程中所分泌的一种蛋白质,这种蛋白质对保守的细胞促凋亡反应具有抑制作用。在4月17日的《细胞—宿主与微生物》(CellHostMicrobe)上,Jones等人报道了关于AvrA介导JNK通道信号的抑制作用。在封面的图像中,果蝇幼虫的眼盘形象地描述了AvrA蛋白表达的精确时空控制过程。AvrA蛋白(绿色)在响应果蝇肿瘤坏死因子orthologEiger组成基
- 冬虫夏草茵的寄主:蝠蛾昆虫人工培育技术
(一)冬虫夏草茵的寄主昆虫饲养繁殖技术要进行冬虫夏草的人工培育,首先必须大量人工饲养寄主一一蝠蛾属昆虫。蝠蛾一生中有98%的时间都在土壤内生活,仅有2.5一13d的成虫期营地面生活。所以,这类昆虫的人工饲养管理主要是在土壤中开展。 1.蝠蛾的饲养工具 (1)蝠蛾卵的饲养工具。饲养蝠蛾卵可用两种方法,一是用直径15一20cm的玻璃培养皿,垫上2一3层滤纸,皿内放一块吸水棉保持湿度,每皿可
- 结核分枝杆菌可感知源于宿主的一氧化碳
外表达时可以响应一氧化氮(NO)或组织缺氧,以及用于模拟结核分枝杆菌持续的潜伏感染。虽然巨噬细胞的产物一氧化氮会抑制呼吸,但缺氧却有可能在体内触发,还可能激活感染期间的休眠调节子。同是在这期的《细胞宿主与微生物》上,Shiloh等的研究表明,结核分枝杆菌的感染刺激了巨噬细胞血红素加氧酶(HO-1)的表达,这些酶的气态产物——一氧化碳(CO)激活了休眠调节子的表达。巨噬细胞HO-1的清除可以降低休眠
- 同种移植激活的宿主树突状细胞能介导免疫耐受*
Thy1.2)磁珠标记的抗体购自Dynal,Inc.公司。PE标记抗小鼠CD4抗体,FITC标记抗小鼠CD8抗体由北京大学医学部免疫学系提供。DMEM和PBS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提供。1.3激活并分选宿主树突状细胞为激活宿主树突状细胞(DCs),在分选细胞前的第10天,给BALB/c宿主动物行同种异体皮肤移植,皮片供者为C57BL/6鼠。然后于收获细胞的当天处死这些BALB/c宿主动物,取它们的脾脏
- 抗艾药物研发目光投向宿主蛋白抑制剂
为解决目前抗艾药物的耐药性问题,科学家们把治疗艾滋病药物的研究方向转向能抑制某些艾滋病病毒宿主细胞蛋白的药物抗艾新策略:抑制宿主蛋白目前市面上的抗人免疫缺陷病毒-1(HIV-1)感染药物都是通过靶向于不同的病毒蛋白来发挥治疗作用的,然而,由于编码这些蛋白的病毒基因变异很快,因此变异病毒株很容易对治疗药物产生耐药性,从而限制了这些药物的广泛应用。为此,有科学家想到,如果能够找到方法抑制艾滋病病毒宿主
- 接受人白细胞抗原相容的尸体肝移植患者急性移植物抗宿主反应的发生率率较高
Transplantation.78(12):1809-1811,December27,2004.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是原位肝移植(OLT)术后的一种并发症,它的发生率并不高,但往往会导致患者死亡。最近几位英国学者对人白细胞抗原(HLA)配型和尸体供肝OLT术后GvHD的发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他们回顾研究了该中心412例有完整HLA配型数据的成年患者,其中7例(1.7%)术后发生了急
- EspFu激发宿主肌动蛋白机器的机制
BMP-7最初是作为一种骨诱导剂(boneinducer)被发现的,但它还有很强的肾再生和神经再生效应。现在,研究人员报告它能通过促进棕色(而不是白色)脂肪细胞的分化来调控体内能量平衡。BMP-7能够打开棕色脂肪的调控因子,包括PRDM16(见http://www.bioon.com/biology/integrated/373602.shtml,)和成脂肪转录因子,并且刺激线粒体的生物生成。BM
- 共生真菌如何影响寄主植物生长
对大多数植物来说,与真菌共生是其根系统吸收营养所必需的。这些真菌提高了植物对土壤养分的吸收能力,另外,有些真菌则被确定能促进植物生长。然而,其中的具体机制目前还并不是很清楚。德国研究人员以共生真菌Piriformosporaindica及拟南芥为材料,对真菌、拟南芥进行单独培养和共培养,应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培养后得到的培养基里边的吲哚乙酸(IAA,生长素的一种)、脱落酸(ABA)等激
- 蝙蝠或为致命冠状病毒宿主
带了MERS-CoV或一种相关的病毒。“这当然密切相关。”他说,“但你说不出到底有多密切。” 本月初,欧洲与阿曼的研究人员在《柳叶刀—传染病》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在单峰驼血清样本中发现新型冠状病毒的抗体,表明单峰驼可能作为中间宿主,在病毒传播中起到“帮凶”作用。但世卫组织发言人认为,该研究并不能解释人类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途径,并强调,须发现病毒本身而非抗体才能确定骆驼与人类感染的是同一病毒。作者:
- IFN-γ与特发性肺炎综合征和胃肠道移植物抗宿主病的研究
lood.2007Aug1;110(3):1064-72.医学空间(MEDcyber.com)8月17日消息,Blood杂志最新报道,IFN-γ是同种干细胞移植后控制特发性肺炎综合征和胃肠道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的特异性细胞因子。特发性肺炎综合征(IPS)可以是移植前放化疗造成的肺损伤,也可能为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累及肺组织所致,但也不能排除一些其他未知的病原体的可能。Burman教授称,虽
- 宿主体内帮助李斯特菌感染的因子
李斯特菌是一种食源性病原体,可使人和动物严重致病。现在,名为GILT(interferon-γ-induciblelysosomalthiolreductase)的酶被发现是李斯特菌感染的一个关键宿主因子。一旦进入体内,李斯特菌便产生一种能形成孢子的毒素,即李斯特菌素-O(LLO),该毒素能将被吞噬的细菌释放进巨噬细胞的胞液中,在那里,它们可以复制。在具有活性之前,LLO需要被还原,而调控其还原的
- 异基因骨髓移植中T细胞表达Ly49A与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相关
异基因骨髓移植中T细胞表达Ly49A与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相关中国免疫学杂志2000年第10期第16卷移植免疫学作者:段连宁 郭坤元 刘明 李玉华单位:段连宁(第一军医大学珠江医院血液科,广州510282);郭坤元(第一军医大学珠江医院血液科,广州510282);刘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57医院放射治疗中心,广州);李玉华(第一军医大学珠江医院血液科,广州510282) 中国图书分类号 R392.
- 病原体宿主特异性的改变
了解细菌与动物之间的互利关系,对于包括病原微生物学在内的生物学的几个领域来说越来越重要。很多病原体对某一种宿主或组织具有特异性,但这种特异性的分子基础基本上还不清楚。现在,对名为Euprymnascolopes的乌贼与生物发光细菌Vibriofischeri之间的互利关系中的宿主特异性所做的一项比较基因组研究表明,一个细菌基因(即调控基因rscS)的存在可改变宿主范围。当这个基因在该细菌通常在日本
- 缺硒小鼠对微小隐孢子虫的敏感性与宿主抗氧化性损伤有关
D4和CD8细胞数量在感染后也明显高于缺硒小鼠。在整个感染过程中,微小隐孢子虫卵囊排出量缺硒小鼠明显高于常硒小鼠,而且明显延长了卵囊排出的时间;缺硒小鼠平均体重增加缓慢甚至在感染后17-23天出现负增长。这些结果表明了宿主的细胞免疫水平受到缺硒状态的影响,并随着抗氧化状态的下降出现明显的差异。这一发现对于我国缺硒地区隐孢子虫病的预防和控制具有重要意义。相关科研成果发表在PLoSONE杂志上。作者:
- 宿主和寄生虫之间的“僵局”
LewisCarroll的作品“ThroughTheLookingGlass”中的“红色女王”说,人必须跑得尽可能得快才能呆在同一个地方。LeighVanValen将这一概念应用到宿主-寄生虫和捕食者-猎物互动关系中,在这些关系中,每个参与者都在以超过另一方所需速度尽可能快地演化。但怎样才能对这种所谓的“红色女王”动态随时间的变化进行跟踪呢?通过搅动一个池底的稀泥,研究人员找到了答案。水蚤Daph
- H3N2甲型流感病毒以组蛋白H3抑制宿主的抗病毒反应
atureReviewsMicrobiology上对一篇最近的《自然》Nature论文进行了评论,这篇Nature上的论文揭示了H3N2甲型流感病毒非结构蛋白1(NS1)通过模拟一种组蛋白H3来抑制宿主的抗病毒反应。在真核细胞中,组蛋白的氨基末端结构域——被称为组蛋白尾部——经历了广泛的转译后修饰,并且是基因功能的一个关键调节器,负责染色质复合物的组装。许多其他的蛋白质,包括细菌和病毒蛋白质,已知
- 线虫可作一些病毒的实验宿主
据Ucnewswire网8月17日消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研究者们发现了泥虫(C.elegans)能够作为研究一些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病毒的实验宿主。这些研究人员的研究报告将发表在8月18日版的《自然》杂志上,报告名为“泥虫体内的动物病毒复制与核糖核酸干扰机制调节的抗病毒沉默现象”(AnimalvirusreplicationandRNAi-mediatedantiviralsilencinginC
- 猫是幽门螺杆菌的动物宿主
猫是幽门螺杆菌的动物宿主 我们应用常规微生物、病理技术及分子生物学方法在猫胃粘膜检出了幽门螺杆菌(Hp)。18只家养猫均自市场购得,运回实验室的当天宰杀,以排除实验室污染的可能性。杀死动物后立即剖腹,取新鲜胃粘膜组织作快速尿素酶试验(UAT)、涂片染色、常规石蜡包埋组织切片Warthin-Starry银染、细菌培养、寡核苷酸探针尼龙膜杂交及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 18只猫中有15只UAT
- 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移植物抗宿主病中医辨证初探
2006年03月27日中医杂志2005年第8期8(天津)为了探索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中医辨证特点,以期为进一步研究本病治疗提供临床辨治依据。研究者对62例GVHD患者按急慢性分组共计85例次进行中医辨证观察。结果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50例次,湿热型占68%,半数有肝损害黄疸,血热阴虚型占32%,病情偏重者较多,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35例次,湿热型占2
- 研究人员称蝙蝠可能是埃博拉出血热动物宿主
,而且它们都没有任何发病症状。科学家还发现,这3种蝙蝠的分布区域和埃博拉出血热的发生区域互相重叠,这使得他们更加确信蝙蝠就是“杀手”。科学家认为,为了防止发生这种疾病,当地居民不应该接近蝙蝠,更不能食用它们。当地人一直有食用蝙蝠的习惯。埃博拉出血热主要通过血液和体液传播,潜伏期为两周左右,有很高的死亡率。此前,人们一直没能查明埃博拉病毒的动物宿主到底是“谁”,因此也就难以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作者:
- 昆明动物所发现宿主产生细菌毒素样蛋白清除微生物感染
宿主产生细菌毒素样蛋白清除微生物感染天然免疫是机体的第一道防线,在抵御和清除病原微生物侵害中担负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目前人们对宿主激发和调节迅速而可控的天然免疫响应的生物策略和分子途径并不完全了解。病原微生物感染机体依赖其毒力因子,其中孔道形成毒素(pore-formingtoxins)是最大的一类由致病菌产生的蛋白毒力因子,其能插入细胞膜形成通道而引起细胞损伤,如产气单胞菌溶素aerolysin
- 细菌与宿主间共生关系研究获进展
形成一个成功的共生关系需要参与伙伴之间的交流能够被精细地调节。爱尔兰科学家在一篇最近发表于《分子微生物学》杂志上的文章中指出,当一个细菌变换宿主时,三羧酸(TCA)循环能够在致病状态与共生状态之间发送转变的信号。发光杆菌以一个共生生物的形式存在于异小杆线虫家族的食虫线虫中。当线虫感染了一种昆虫后,它便会释放出发光杆菌,后者以指数级的速度生长,从而最终杀死昆虫,并将其的组织转化成线虫消耗所需的生物质
- 人博卡病毒拮抗宿主天然免疫研究取得进展
urnalofImmunology(2012189:1144)刊登了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王汉中研究员学科组的研究论文,文章介绍了该学科组在人博卡病毒(Humanbocavirus,简称HBoV)拮抗宿主天然免疫反应机制研究中取得的重要进展。HBoV是2005年发现的一种新型人类细小病毒,主要感染对象为婴幼儿。HBoV阳性的婴幼儿常伴随有呼吸道疾病或者肠道疾病,但是目前尚没有直接证据表明HBoV是致
- 武汉物数所抗生素诱导菌群失调与宿主代谢相关研究获进展
粪样中代谢物与肠道菌群关联图(p0.005)近日,依托于中科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的中国科学院生物磁共振分析重点实验室的生物医学代谢组学研究组,在抗生素诱导菌群失调与宿主代谢组相关性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JournalofProteomeResearch上。 宿主及其寄生的肠道菌群一直保持着互惠共生的关系,肠道菌群不仅随着宿主一起生长变化,还影响着宿主的健康和疾病状态。大量研究表
- 病毒与宿主小RNA互作研究获进展
近期,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王汉中研究员领导的科研团队在宿主与病毒在microRNA(miRNA)水平的相互作用研究中取得新进展,发现一种miRNA可以抑制EV71病毒的复制,而病毒则可以通过突变的方式来逃逸这种抑制效应。相关结果发表于国际病毒学杂志JournalofVirology上。miRNA是一类宿主体内参与包括抗病毒免疫在内的多种重要生物学过程的小RNA分子,研究发现microRNA:hsa
- 《细胞•宿主与微生物》发表健康所研究结果
nock-down”RIG-I或基因敲除RIG-I降低了巨噬细胞对细菌的吞噬能力。此外,RIG-I基因剔除小鼠对细菌感染较正常小鼠的敏感性明显增强。这一研究结果表明RIG-I是寄主抵抗细菌感染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调控分子。这项研究工作于2009年8月发表在《细胞•宿主与微生物》(CellHostMicrobe)上,该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973和卫生部重大专项的支持。作者:
- 上海巴斯德所揭示宿主细胞限制HIV-1复制的新机制
病毒蛋白的功能来抑制病毒的复制,如HIV-1逆转录酶及蛋白水解酶的抑制剂等。但这些针对病毒蛋白的药物易产生耐药性,并且毒副作用大,病人依从性差,难以取得预期的理想治疗效果。事实上,病毒复制高度依赖于宿主基因的表达,但同时,病毒复制在特定细胞内又会受到某些基因产物的限制。如果换一个角度,从研究宿主细胞与HIV-1复制的限制机制出发,也许能寻找到新的基于宿主分子的抗病毒靶标。例如,FDA批准的临床适用
- 虫草寄主线粒体基因排列与昆虫原始排列一致
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的博士曹永强在导师杨大荣的指导下,通过对冬虫夏草寄主的线粒体全基因组进行测序,发现其基因排列与高等鳞翅目不同,但与昆虫线粒体的原始排列一致。近日,该成果发表在《BMC基因组学》。据曹永强介绍,线粒体是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中的一种重要细胞器,是真核细胞的能量工厂。线粒体含有自身的DNA,其基因组中包含核酸序列、氨基酸序列、基因重排和基因二级结构等各类信息,为种群遗传结构、生物地
- 寄生植物“尸花”从宿主体窃取大量DNA
印尼婆罗洲盛开的一个尸花:科学家最新研究发现这种植物能够从宿主体植物那里窃取基因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尸花”是一种生存在婆罗洲丛林中的寄生植物,最新一项研究表明,这是一种阴险的植物,并不仅是以宿主体为食。尸花附着在葡萄藤上,大量窃取宿主体植物的DNA。这种花之所以被称为“尸花”是因为它们释放出腐烂肉体的气味,它们存在于婆罗洲丛林中。经过1亿年的进化历史,这种花从宿主体分离出来,但共享着大量宿主体的
- 不同寄主植物对两种菟丝子中金丝桃苷含量有影响
《中华中医药杂志》2008年第1期中国研究者考查不同的寄主植物及不同生长环境对菟丝子药材中金丝桃苷含量的影响。研究者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结果发现不同生长条件下,菟丝子及南方菟丝子中金丝桃苷的含量在0.28%-0.65%之间,以山东蒙阴栽培在黄芩上的菟丝子中含量较高,野生在葎草上的南方菟丝子中含量较低。菟丝子和南方菟丝子之间差别不大。由此,研究者得出结论,菟丝子及南方菟丝子中金丝桃苷的含量与菟丝子品
- 潘庆华等揭示寄主植物与病原菌军备竞赛分子机制
本报讯(记者朱汉斌通讯员蒙丽、王玲)记者从华南农业大学获悉,该校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潘庆华课题组以稻瘟病菌无毒基因AvrPik和水稻稻瘟病抗病基因Pik为研究对象,首次阐明了寄主植物的抗病基因与病原菌的无毒基因之间存在的阶梯性“军备竞赛”的分子机制。相关成果日前在线发表于美国《分子植物与微生物互作》。自然界的寄主生物与其病原物之间时刻都在进行着“军备竞赛”。稻瘟病既是农作物中
- 宿主抗感染免疫的最新研究成果
hefunctionalreceptorforIL-17Candmediatesmucosalimmunitytoinfectionwithintestinalpathogens”的文章,介绍了关于宿主抗感染免疫的最新研究成果,相关论文发表在《NatureImmunology》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中科院上海生科院/上海交大医学院健康所钱友存研究员,第一作者是钱友存研究员的博士生宋昕阳,这一课题
- 哺乳动物宿主CD8+T细胞数量的适应性变化
持记忆腔的总体大小不变。但用小鼠进行的新的研究工作表明,记忆性CD8+T-细胞腔的大小在免疫之后会增加,而且新的记忆性CD8+T-细胞的生成并不会显著减少事先存在的记忆性CD8+T-细胞的数量。关于哺乳动物宿主CD8+T-细胞数量能根据免疫经验发生适应性变化的发现,对于疫苗的生产可能具有重要意义,因为我们也许有可能大量引入特异性CD8+T-细胞,而不会影响以前就有的、针对其他感染的免疫能力。作者:
- Nature:逃避先天性宿主抗病毒反应的机制
的2′-O位置被甲基化的。这种修饰在病毒感染中的作用一直不清楚。现在,MichaelDiamond及其同事发现,这种形式的甲基化能使几种不相关的病毒通过逃避由干扰素刺激的基因所产生的抑制来逃避先天性宿主抗病毒反应。这为细胞mRNA的2′-O端甲基化提出一个演化解释:它也许能够在感染条件下将自身RNA与非自身RNA区分开来。专门抑制胞质病毒2′-O端甲基转移酶的药理性试剂也许有广谱抗病毒活性。作者:
- 武汉病毒所I型单纯疱疹病毒拮抗宿主天然免疫研究获进展
核心刊物JournalofVirology刊登了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郑春福研究员学科组的研究论文(JVirol.2012Apr;86(7):3528-40)。文章介绍了该学科组在I型单纯疱疹病毒拮抗宿主天然免疫反应机制研究中取得的新进展。天然免疫系统是宿主抵抗病毒入侵的第一道防线,I型单纯疱疹病毒(HSV-1)已经进化出多种策略逃逸宿主天然免疫,从而形成裂解感染导致口腔疱疹、严重的脑炎死亡等疾病,
- >>点此搜索更多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