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芽

目录

1 拼音

sù yá

2 《*辞典》:粟芽

2.1 出处

《纲目》

2.2 拼音名

Sù Yá

2.3 别名

蘖米(《别录》),粟蘖(《本草衍义》)。

2.4 来源

为粟的发芽颖果。将粟谷入水中浸透,捞出置筐内,上盖稻草,每日洒水4~5次,保持湿润,至芽长2~3毫米许,取出晒干。

2.5 原形态

植物形态详"粟米"条。

2.6 生境分布

主产华北各地。

2.7 性状

干燥粟芽呈小球形,径约1毫米。表面淡黄色,有外稃与内稃包围,多数均已裂开,露出长约1~3毫米的初生根(芽),或无初生根。剥去壳即为果实,表面淡黄色,光滑,基部有黄褐色的胚,长约1毫米,胚乳近白色。质坚,断面粉质,气无,味微甜。以黄色、有芽、颗粒匀整者为佳。

2.8 炮制

炒粟芽:取粟芽置锅内以文火炒至黄色为度。取出放凉。亦有炒至焦黄色者。

2.9 性味

①《别录》:"味苦,无毒。"

②《品汇精要》:"味苦甘,性微温,无毒。"

2.10 归经

《本草汇言》:"入脾、胃二经。"

2.11 功能主治

健脾,消食,治食积胀满,不思饮食。

①《别录》:"寒中,下气,除热。"

②《日华子本草》:"除烦,消宿食,开胃。"

③《纲目》:"消导米面诸果实积。"

④《山西中药志》:"健脾,消食。治食滞胀满,食欲不佳。"

2.12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

2.13 摘录

《*辞典》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