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状病毒科

目录

1 拼音

sī zhuàng bìng dú kē

2 英文参考

Filoviridae

3 中文名称

丝状病毒科

4 英文名称

Filoviridae

5 分类类型

6 分类

单分子负链RNA病毒目>丝状病毒科

7 丝状病毒科成员

马尔堡病毒属 (Marburgvirus)维多利亚湖马尔堡病毒(Lake  Victoria marburg virus)维多利亚湖马尔堡病毒穆索科株(Lake Victoria  marburg virus-Musoke (1980))
维多利亚湖马尔堡病毒奥佐林株(Lake Victoria  marburg virus-Ozolin (1975))
维多利亚湖马尔堡病毒波普株(Lake Victoria  marburg virus-Popp (1967))
维多利亚湖马尔堡病毒Ratayczak 株(Lake  Victoria marburg virus-Ratayczak (1967))
维多利亚湖马尔堡病毒Ravn株(Lake Victoria  marburg virus-Marburg Ravn (1987))
维多利亚湖马尔堡病毒沃格株(Lake Victoria  marburg virus-Voege (1967))
埃博拉病毒属  (Ebolavirus)科特迪瓦埃博拉病毒(Cote d’Ivoire ebolavirus)科特迪瓦埃博拉病毒科特迪瓦株(Cote d’Ivoire ebolavirus Cote d’Ivoire)
雷斯顿埃博拉病毒(Reston  ebolavirus)雷斯顿埃博拉病毒雷斯顿株(Reston ebolavirus-Reston (1989))
雷斯顿埃博拉病毒菲律宾株(Reston  ebolavirus-Philippines (1989))
雷斯顿埃博拉病毒西恩那株(SReston  ebolavirus-Siena (1992))
雷斯顿埃博拉病毒德克萨斯株(Reston  ebolavirus-Texas (1996))
苏丹埃博拉病毒(Sudan  ebolavirus)苏丹埃博拉病毒博尼费斯株(Sudan ebolavirus-Boniface (1976))
苏丹埃博拉病毒古卢株(Sudan  ebolavirus-Gulu (2000))
苏丹埃博拉病毒马莱奥株(Sudan  ebolavirus-Maleo (1979))
扎伊尔埃博拉病毒(Zaire  ebolavirus)扎伊尔埃博拉病毒梅菱噶株(Zaire ebolavirus-Mayinga (1976))
扎伊尔埃博拉病毒扎伊尔株(Zaire  ebolavirus-Zaire (1976))
扎伊尔埃博拉病毒埃克隆株(Zaire ebolavirus-  Eckron (1976))
扎伊尔埃博拉病毒坦达拉株(Zaire  ebolavirus-Tandala (1977))
扎伊尔埃博拉病毒基奎特株(Zaire  ebolavirus-Kikwit (1995))
扎伊尔埃博拉病毒加蓬株( Zaire  ebolavirus-Gabon (1994–1997))

8 丝状病毒科基本特性

丝状病毒外形多样,病毒粒子为长丝状或U型或6字型,直径为80nm,长度变化很大,最长超过14,000nm。病毒有囊膜,表面突起长7nm,突起间隔10nm。囊膜内是病毒核衣壳,核衣壳有一个轴,直径20nm,轴被衣壳螺旋包裹。病毒囊膜来源于细胞质膜,其组成与细胞膜组成相似。马尔堡病毒的多聚糖缺少唾液酸,但埃波拉病毒多聚糖出现唾液酸。

病毒核酸为单分子负链RNA,单链线状,分子量4.5×106d,分子大小19.1kb。病毒粒子含7种蛋白,其大小由克隆的基因估算出来。马尔堡病毒(绿猴病毒)的主要蛋白有,L蛋白,分子大小267kDa(180kDa),它是一个RNA转录酶-聚合酶;GP蛋白,分子量75kDa(150 kDa),它是表面糖蛋白,在三联体中存在;NP蛋白是核蛋白,分子量78 kDa(96 kDa);基质或膜相关VP40蛋白,分子量32kDa(38 kDa);VP-35P蛋白分子量31 kDa(32 kDa),可能是转录酶-聚合酶的组分;次要核蛋白VP-30,分子量32 kDa(28kDa);第二个基质或膜相关蛋白VP-24,其分子量为29 kDa(24 kDa)。丝状病毒负链基因组有7个ORF,其排列顺序为:3’-NP-VP35-VP40-GP-VP30-VP24-L-5’。在GP基因中有第二个ORF,它能编码一个15kDa蛋白。除了已知的7个结构蛋白外,其它结构蛋白或非结构蛋白未检测到。在基因边界,有保守的转录终止和起始信号,并具有高度保守的基因间隔5联体3’UAAUU-5’。另外,在mRNA和基因组RNA的末端,有相当长的3’和5’非编码区。马尔堡病毒VP30 mRNA的3’末端非编码区被VP24 mRNA 5’末端非编码区重叠。与此相似,在埃波拉病毒的mRNA中,VP35的3’末端被VP40 mRAN的5’末端重叠,GP mRNA 3’末端被VP30 mRAN的5’末端重叠,VP24的3’末端被L mRAN的5’末端重叠。超微结构研究显示,病毒感染开始与内吞小窝相关联,说明病毒粒子通过细胞内化途径进入细胞。病毒脱壳方式与其它负链RNA病毒一样,感染细胞中病毒mRNA高丰度。病毒核衣壳在细胞质积累,形成明显的包涵体。病毒粒子释放通过细胞质膜出芽的方式进行。

在体外,病毒的感染性难以用抗体抑制,中和抗体仅能在一个稀释度的病毒抗血清中检测到,即血清稀释度小于1:10。在血清学实验中,马尔堡病毒和埃波拉病毒间极少有交叉反应,埃波拉病毒属的三个病毒,也具有不同的抗原性。

9 丝状病毒的发现

马尔堡病毒和埃博拉病毒都出现在非洲地区,在人类中,一些病毒株引起严重的出血热。马尔堡病毒是1967年首先从原西德和前南斯拉夫的患者中分离到,这些患者是因接触了感染该病毒但表面健康的猴子组织而感染,这些猴子从非洲的乌干达进口。1975年,马尔堡出血热在非洲南部出现一次小规模的爆发,1980年和1987年,又在非洲出现一些病例。马尔堡病毒感染人类引起的死亡率为30-35%。埃博拉病毒1976年首先从扎伊尔和苏丹南部分离到,这是两个分离的爆发地区,在扎伊尔的死亡率为88%,在苏丹的死亡率为53%,Reston埃博拉病毒是1989-1990年从美国的锁阳猴中分离到,这些猴子来源于菲律宾,1992年又从亚洲进口的猴子中分离到这种病毒。尽管这种病毒在自然感染和实验感染的猴子中死亡率很高,但对人类的毒性较低。

10 丝状病毒的传播途径

丝状病毒在自然界的宿主库和发展历史目前研究还没有揭示,在实验室,猴、小鼠、豚鼠和仓鼠都能被实验性感染。病毒爆发通常在一个地点开始,出现一部分患者,然后传播给一些与患者接触密切的人。因此,病毒感染经常发生在一个家庭的成员中,或发生在医疗工作者中。病毒在人群中主要是通过血液和体液的直接接触传播,通过微粒或气体微囊也可能传播,Reston埃博拉病毒在猴群中的传播途径也可能相似。丝状病毒感染的范围主要是内质网系统、成纤维细胞和间质组织,尤其是肝实质细胞,随着病毒在肝、肾、脾、肺达到高浓度,病毒扩散到全身分布。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