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七汤

目录

1 拼音

sì qī tāng

2 概述

四七汤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七首。

3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四引《易简方》之四七汤

3.1 别名

厚朴半夏汤、大七气汤、七气汤[1]

3.2 组成

半夏五两,茯苓四两,紫苏叶二两,厚朴三两[1]

3.3 制法

上药为粗末[1]

3.4 用法用量

每服四钱,加生姜七片,大枣一枚,水煎服[1]

3.5 功能主治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四引《易简方》之四七汤功能行气散结,化痰降逆[1]。主治痰气互结,咽中如有物梗塞,咯之不出,咽之不下,状如炙脔,或中脘痞满不舒,痰盛气急,呕逆恶心,及妇人恶阻等[1]

4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四七汤

4.1 处方

半夏五两,茯苓四两,紫苏叶二两,厚朴三两。

4.2 炮制

上俰咀。

4.3 功能主治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四七汤主治喜、怒、悲、思、忧、恐、惊之气,结成痰涎,状如破絮,或如梅核,在咽喉之间,咯不出,咽不下,此七气所为也。或中痞满,气不舒快,或痰涎壅盛,上气喘急,或因痰饮中结,呕逆恶心,并宜服之。

4.4 用法用量

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七片,枣一个,煎至六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

4.5 运用

若因思虑过度,阴阳不分,清浊相干,小便白浊,用此药下青州白圆子,最为切当。妇人恶阻,尤宜服之。

4.6 方解

一名厚朴半夏汤,一名大七气汤。局方有七气汤,用半夏五两,人参、官桂、甘草各一两,生姜煎服,大治七气,并心腹绞痛。然药味太甜,恐未必能止疼顺气。一方治七情所伤,中不快,气不升降,腹肋胀满,用香附子炒半斤,橘红六两,甘草一两,煎服,尤妙。好事者谓其耗气,则不然。盖有是病,服是药也。

4.7 摘录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5 《国医宗旨》卷二方之四七汤

5.1 组成

紫苏2钱,厚朴3钱(姜汁炒),白茯苓4钱,半夏(姜制)5钱,槟榔(坚实,内白花者)2钱。

5.2 功能主治

《国医宗旨》卷二方之四七汤主治七情所感,喉间梅核气,心腹痛。

5.3 用法用量

加生姜7片,乌梅1个,水煎,细嚼沉香温服。

6 《普济方》卷三二一引《瑞竹堂方》之四七汤

6.1 组成

半夏1两(汤泡7次),厚朴5钱(姜制),赤茯苓5钱,紫苏叶2钱,甘草2钱,香附子5钱。

6.2 功能主治

《普济方》卷三二一引《瑞竹堂方》之四七汤主治妇人女子,小便不顺,甚含阴户疼痛。

6.3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分作4服,每服水2盏,加生姜5片,煎至7分,去滓,加琥珀末1钱调服。

7 《百一选方》卷四方之四七汤

7.1 组成

人参2两,茯苓2两,半夏2两(生),厚朴(姜汁制)3两。

7.2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7.3 功能主治

《百一选方》卷四方之四七汤主治七种气。

7.4 用法用量

每服3钱,水1盏半,加生姜7片,大枣1个,煎6分,食前服。

8 《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四方之四七汤

8.1 别名

四七气汤

8.2 组成

苏叶1钱,半夏1钱,厚朴1钱,赤茯苓1钱,陈皮1钱,枳实1钱,南星1钱,砂仁1钱,神曲1钱,青皮7分,蔻仁6分,槟榔3分,益智仁3分。

8.3 功能主治

《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四方之四七汤主治梅核气。

8.4 用法用量

加生姜5片,水煎服。

8.5 附注

四七气汤(《喉科枕秘》)。

9 《治痧要略》方之四七汤

9.1 组成

桃仁1钱,银花1钱,红花1钱,五灵脂1钱,香附1钱,山楂1钱,木通5分。

9.2 功能主治

《治痧要略》方之四七汤主治痧因血滞而痛者。

9.3 用法用量

水煎,微温服。

10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69.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