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概述
暑疡为病名。出《外科大成》卷二。即暑疖(summer furuncle[1])。为夏季好发于头面部的疖[1]。见《外科启玄》卷七。暑疖亦名暑疡、暑令疡毒小疖[2]。
3 暑疡的治疗
《外科启玄》卷七:“夏日受暑热而生,大者为毒,小者为疖。令人发热作胀而痛,别无七恶之证。宜清暑香薷饮,内加芩、连、大黄之类,治之而愈;外加敷贴之药为妙。”
初起内服仙方活命饮或漏芦煮散、防风散、升麻汤等,重者服仙方救命汤;外用如意金黄散或远志膏、五龙散等敷贴[3]。
若未消而脓成,则内服透脓散或黄芪内托散;外治则切开引流,脓多用猪蹄汤温洗或以黄柏煎汤外洗,继用二宝丹或五五丹提脓去腐[3]。
若成漏者,可用药线引流,脓尽则用生肌散或玉红膏、地黄膏等敷贴[3]。
4 参考资料
-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715.
- ^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14.
治疗暑疡的穴位
- 血郄
溺,痔疾,霍乱吐泻,赤白痢疾,癫痫,瘈疭,疟疾,暑热,背疽,瘾疹,浑身疮癞,腰痛,下肢痿痹,中风昏...
- 鬼心
悲恐善怒,肠痈,霍乱,口臭,头痛身热汗不出,心烦暑病,肘臂挛急,腕关节疼痛,掌中热,目赤,舌本痛,...
- 大陵
悲恐善怒,肠痈,霍乱,口臭,头痛身热汗不出,心烦暑病,肘臂挛急,腕关节疼痛,掌中热,目赤,舌本痛,...
- 神阙
故一般不针。《针灸甲乙经》:禁不可刺,刺之令人恶疡遗矢者,死不治。《证治准绳》:“按脐为神阙穴,禁...
- 脐孔
故一般不针。《针灸甲乙经》:禁不可刺,刺之令人恶疡遗矢者,死不治。《证治准绳》:“按脐为神阙穴,禁...
- 更多治疗暑疡的穴位
治疗暑疡的方剂
- 木槿散
组成:木槿花(阴干)。功效:封疮口。主治:干痔。暑疖肿毒。用法用量:敷疮口,其疮自合。一方用叶,烂研...
- 水沉膏
忌:如用膏,不可用生肌药。《准绳·疡医》卷二:组成:白果根(新鲜生者佳)。主治:疔疮...
- 解暑败毒散
花粉4.5克功能主治:祛暑辟秽,化温解毒。治时毒暑疖。用法用量:水煎服。十岁小孩如此,大人增半,小儿...
- 五宝散
分。主治:《疡科遗编》卷下方之五宝散主治夏天一切暑疖溃烂流水者。用法用量:麻油调敷,或干掺亦可。制备...
- 冰片
,2小时后即可使用。功能主治:据报道,用本方治疗暑疖,一般涂搽1~4次即可痊愈。用法用量:先把肥皂液...
- 更多治疗暑疡的方剂
治疗暑疡的中成药
- 万应锭
用量:上为细末,用胆汁合药,拈鼠粪形,上金衣。《疡科纲要》卷下之万应锭:方名:万应锭别名:金老鼠屎...
- 六一散
三角区黏膜、黏膜下层充血、水肿、片状血斑、浅表溃疡或脓苔覆盖。临床主要表现为尿痛、尿急、尿频,小腹...
- 克痢痧胶囊
治:解毒辟秽,理气止泻。用于泄泻,痢疾和痧气(中暑)。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2粒,一日3~4次,儿...
- 麝香熊羚丸
)。功能与主治芳香宽胸,辟秽解毒。用于热毒口疳,暑热痧胀,呕吐腹泻,胸腹闷痛;也可用于晕船。用法与...
- 甘露消毒丹
,舌苔薄白或厚腻,或舌心干焦。亦治疟痢、淋浊、疮疡,现用于急性胃肠炎、肠伤寒、传染性黄疸型肝炎、钩...
- 更多治疗暑疡的中成药
暑疡相关药物
古籍中的暑疡
- 《增订叶评伤暑全书》:[卷上]暑疡
膏、黄连等药,热证一解,赤肿自消,全无脓血,此名暑疡,毫厘而千里者也。霖按∶暑疡一证,热胜者红肿坚痛...
- 《临证指南医案》:[卷八]疮疡
血络有热。暑风湿气外加。遂发疹块。壅肿瘙痒。是属暑疡。(暑疡)杏仁连翘滑石寒水石银花晚蚕砂黄柏防己程...
- 《急救广生集》:[卷七·疡科]诸疖
疔用白矾为细末,热水调涂即愈。(《广善编》)时行暑疖用桐油、麻油(各半斤)同熬,滴水成珠,再入黄丹(...
- 《类证治裁》:[卷之一]暑症论治
(冒暑伤暑中暑中夹暑暑风暑厥暑瘵疰夏湿温暑泻暑疡伏暑附)暑为阳邪,感之者从口鼻吸入,先阻上焦气分,则...
- 《重订通俗伤寒论》:[第一章·伤寒要义第八节·六淫病用药法]三暑病药
病多晕厥。名曰暑厥。亦多咳血。名曰暑瘵。至于外生暑疖热疮。内则霍乱吐利。尤数见不鲜者也。故喻西昌谓夏...
- 更多古籍中的暑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