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词条:腧穴 (最后修订于2016/3/16 15:31:59)[共16175字]
摘要:
腧穴(acupuncture point)又称“穴位”。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出入的特殊部位,既是疾病的反应点,又是针灸临床的刺激点。
1.脏腑经络之气血输注出入的部位;2.五输穴中的输穴;3.五脏之背腧穴。
......>>>查看全文
相关文献:
- 基于筋膜学理论界定腧穴与非穴的研究思路——数字人研究的启示*
【摘要】 基于863计划数字人项目的研究中构建出与经络-腧穴记载有很强对应性的影像结构的分析、基于筋膜学理论,提出界定腧穴实质的假说:腧穴即是人体筋膜结缔组织聚集处、能在刺激(针刺)过程中产生较强生物学信息(神经、淋巴、交感)的部位。从筋膜学角度来看,腧穴与非穴位的区别只有量的区别而没有质的区别,这个量的区别,就是一个生物信息产生的阈值。【关键词】腧穴;筋膜学;数字人近年来,南方医科大学(原第一
- 实用针炙取穴手册
社ISBN:7117057475印次:3纸张:胶版纸出版日期:2005-8-1字数:390000版次:1a内容提要:针灸治疗各种疾病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没有穴位则无法旅行针灸治疗,可以说无穴则无针灸学。本书共分4篇12章,上篇为腧穴总论,中篇为腧穴各论,下篇介绍了耳针、头针及一些常用腧穴歌诀,附篇为穴名索引。本书以实用为本,在穴位标准化方案基础上,收入多种简便取穴方法,并配有相应穴位图,便于
- 从针刺谈腧穴时空观
腧穴,是脏腑经络之气血输注和聚集于体表的部位,既是疾病的反应点,又是治病、防病、保健等的刺激点。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看,运动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物质固有的属性,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也没有不运动的物质,没有非物质的运动。那么腧穴应该也是运动的,又因为运动是有规律的,那么腧穴的运动也应是有规律可探的。空间和时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那么,从针刺过程来看,腧穴在体表的空间分布和时间上的变化
- 经络穴位诊法
1a内容提要:诊断学在医学领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通过观察人体生理病理的变化规律来指导临床治疗,是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的桥梁。经络穴位诊法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基础,运用四诊及现代科技仪器等手段收集经络、腧穴的病理表现来诊断疾病,以指导临床治疗。它具有灵敏、简捷、客观的特点,在针灸临床中有较高的实用价值。随着针灸学的发展,其作为一个综合学科有着日趋完整的体系,如经络学、脑穴学、刺灸学、实验针灸学等学科,
- 第十章 经络及针灸--第一节 经络腧穴总论
第十章 经络及针灸 概 论 针灸学是研究针刺和艾灸等治法的一门学科,是祖国医学宝贵遗产之一。其内容主要包括经络、腧穴、针灸方法及临床治疗等部分。由于其具有操作简便、适应症广、疗效明显和经济安全等优点。因此数千年来深受广大劳动人民的欢迎。 针法和灸法是两种不同的治疗方法。针法是运用各种金属针刺入穴位,运用不同手法进行治病的方法;灸法是采用艾条、艾柱点燃后熏灼穴位治病的方法。由于二者都是通过调整
- 针灸学(第二版)——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学参考丛书
、中、下三篇,前增有概论,后附有附篇。概论部分简述针灸学起源与发展概况,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后针灸学之进展,针灸教育事业之创建,针灸研究之开展,并简要介绍了国外针灸事业之状况以及今后之展望。上篇为“经络腧穴”。为了便利参阅起见,将经络学部分与腧穴学分开撰写。经络学总论为第一章,主要论述了经络学的起源与发展,经络系统组成及其概况,经络的功能作用及临床应用等内容。其各论部分为第二章,按照《黄帝内经》、《黄
- 第二节 经络腧穴各论
第二节 经络腧穴各论(一) 一、十二经脉 (一)手太阴肺经(共11穴,图10-4) 1.经脉循环:起于中焦,向下联络大肠回绕胃口过膈属于肺脏,从肺系(肺与喉咙相联系的部位)横行出来,沿上臂内侧下行,行于手少阴经和手厥阴经的前面,经肘窝入寸口,沿鱼际边缘,出拇指内侧端(少商)。手腕后方支脉,从列缺处分出,走向食指内侧端,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图10-5) 2.脏腑经脉病候:咳嗽气喘气短、咳血
- 针灸治疗海洛因依赖选穴规律探究
【摘要】通过对1997~2007年针灸治疗海洛因依赖的文献所载分析,从经络和腧穴两部分探讨针灸治疗海洛因依赖的选穴规律,为以后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提供参考。【关键词】海洛因依赖;针灸疗法;选穴规律TheRulesofAcupointsSelectionofTreatingHeroinDependenceby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CAIChen,WUJunmei,XUEHo
- 背俞穴概述
脏腑之气输注于背部的腧穴称为背俞穴。背俞穴与相应脏腑之间气血贯注、内外相应的联系在针灸治疗中有重要意义。现将背俞穴名称、定位、应用等概述如下。1背俞穴名称及位置背俞穴首见于《灵枢•背腧》,但仅载有五脏背俞穴的名称和位置,至于六腑背俞穴《素问•气府论》只提出“六府之俞各六,尚未列出具体穴名和位置,至王叔和的《脉经》才补充了六腑背俞穴中的大肠俞、小肠俞、胃俞、胆俞、膀胱
- 人身气血灌腧穴《一》
胡须,笑着说道:“他刚才不是叫‘阿——是’吗?这个穴就叫阿是穴。众人点头,于是,阿是穴自此流传下来了。中医解读人体上可以针灸的穴位,学名是腧穴,也叫穴、穴道。人体的穴位比较多,目前人体总计穴位有720个,常用的有402个。什么是腧穴呢?“腧,通“输,或从简作“俞。“穴是空隙的意思。腧穴就是人
- 通心贴心腧穴位外治对冠心病心绞痛一氧化氮影响的临床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通心贴心腧穴位外治对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一氧化氮(NO)的影响。方法治疗组用通脉丸,对照组用单硝酸异山梨酯,冠心病患者服药前后观察血一氧化氮(NO)临床症状、心电图。结果通心贴心腧穴位外治治疗后,治疗组显效47例(47%),改善44例(46.7%),基本无效9例(9%),总有效率为91%。对照组显效25例(25%),改善41(41%),基本无效34例(34%),总有效率为66%,差异有
- 浅谈穴名释义在《经络腧穴学》教学中的作用
《经络腧穴学》是针灸学的核心内容,也是针灸推拿学专业的基础课。在腧穴部分的教学过程中,常以腧穴的定位、取穴方法、主治、操作等内容作为重点。但就某个腧穴而言,教师和学生所面对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为何该穴称该名,此名又有何含义。孙思邈《千金翼方》说:“凡诸孔穴,名不徒设,皆有深意。”说明腧穴的名称都有一定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若能恰当掌握腧穴名称的含义,对加深理解腧穴的定位、功能、主治、刺灸注意以及腧穴与
- 配穴方法及其各自概念
配穴是在选穴的基础上,选取两个或两个以上、主治相同或相近,具有协同作用的腧穴加以配伍应用的方法。其目的是加强腧穴的治病作用,配穴是否得当,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常用的配穴方法主要包括本经配穴、表里经配穴、上下配穴、前后配穴和左右配穴等。配穴时应处理好主穴与配穴的关系,尽量少而精,突出主要腧穴的作用,适当配伍次要腧穴。本经配穴法:某一脏腑、经脉发生病变而末涉及其它脏腑时,即选取该病变经脉上的腧穴,配成
- 腧穴类编
:7532368335印次:1纸张:胶版纸出版日期:2004-2-1字数:241000版次:1a内容提要:本书分上、下两篇。上篇详细介绍了经穴的基础知识,如经穴的起源、发展、概念、命名等,并重点讲述了特定穴和经穴定位方法;下篇按穴性分类,具体阐明了每一个腧穴的定性、定位、主治、刺灸法、治病机制及其应用,既有古今文献的适当引用,又有现代研究成果的简单介绍。本书内容详尽,图文并茂,理论联系实际,具有
- 针刺的角度方向深度
入皮下后的具体操作要求。在针刺操作过程中,掌握正确的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是获得针感、施行补泻、发挥针刺效应、提高针治疗效、防止针刺意外发生的重要环节。取穴的正确性,不仅指其皮肤表面的位置,还必须与正确的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结合起来,才能发挥腧穴的治疗作用。因此,不能简单地将腧穴看作是一个小点,而应有一个立体的腧穴概念。临床上针刺同一个腧穴,如果角度,方向和深度不同,那么刺达的组织结构、产生的针刺
- 灸治疗法(二)
【养生应用】1.感冒灸法对风寒感冒,有疏风散寒,调和营卫,解表宣肺之功效。取督脉、足太阳、阳明经腧穴,如风池、风门、大椎、肺俞、列缺、孔最、合谷等,用艾条温和灸,每穴再次灸10~15分钟,每日l~2次;或艾炷隔姜灸,每次2~4穴,每穴灸5~7壮,每日1次。在本病流行季节,每日灸风门或足三里,有预防作用。2.咳嗽灸法可健脾燥湿,理气化痰。取背俞穴及任脉、督脉、太阳经腧穴,如肺俞、膏肓、天突、风门、云
- 国际针灸学教程
、致病因毒二、发病机理第3章经络概论基本概念一、经络的一般含义二、经络系统的组成经络学说的基本内容及其科学内涵一、经络学说的基本内容二、经络学说的科学内涵经络学说的理论说明作用经筋理论及其应用第4章腧穴概论一、腧穴的命名二、腧穴的分为三、腧穴与脏腑经络的关系四、特定穴五、腧穴的治疗作用六、腧穴的主治规律七、腧穴的定位方法十四经穴及奇穴表解一、手太阴且经腧穴二、手阳明大肠经腧穴三、足阳明胃经四、足太
- 原创腧穴启蒙三字经
人若寿,经脉畅;知腧穴,方端祥。腧通输,穴如隙;转输注,经络气。于腠理,于骨节;强身体,祛病邪。 腧穴名,不徒设;有深意,要把握。按部位,定位清;按作用,疗效明。类山川,比建筑;既形象,又醒目。 量虽多,三大类;经奇阿,各有位。十二经,任督脉;共十四,主穴在。除此外,有名位;谓奇穴,特效快。无名位,称阿是;痛为腧,随病治。 定腧穴,学技巧;记位准,效才好!如何量,伸手指;拇指节,一寸止。拇指
- 针灸处方指南
版社:金盾出版社ISBN:7800229068印次:4纸张:胶版纸出版日期:2002-8-1字数:213000版次:1a内容提要:本书为《中医处方指南》姊妹篇。主要内容包括针灸常用辨证处方理论,常用腧穴介绍,常见的92种疾病针灸处方举例。内容全面,立论科学,是学习针灸的基础读物。可供针灸初学者、临床者和教学者参考。作者简介:目录:第一部分常用辨证、处方理论一、八纲辨证(一)表里辨证(二)寒热辨证(
- 新编简明针灸手册
深远意义。然而,适合于初学者和基层医务工作者可参考的比较通俗的书籍却不多。鉴于此,笔者参考了一些文献资料,结合自己人事针灸临床几十年的实践和体会,全书共分三篇,上篇为经络系统总论和四十经各论,共编入腧穴417个,其中经穴361个,经外奇穴56个,并且将所有腧穴的取穴方法编成口诀,并附插图,便于记诵、运用。中篇为针法灸法各论。分别编入毫针、皮肤针、皮内针、耳针、头针等针法和几种常用的灸法。下篇为治疗
- 腧穴
腧穴 腧,通输、俞。有输注的含义;穴,指空隙。 ①泛指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出入的部位,是针灸治疗的刺激点,又是某些病痛的反应点。文献中还有气穴、孔穴、骨空、穴位、穴道等不同名称。腧穴通过经络与脏腑密切相关,能反应各脏腑的生理或病理变化,通过针灸、按摩等刺激,能够调动人体内在的抗病能力,调节机体的虚实状态,以防治疾病。有的还可用作辅助诊断。腧穴分经穴、经外穴,以及无具体名称和固定位置,而以压痛或
- 第三节 刺灸法
练习。(图10-65)图10-64 针刺练习示意图(1) 图10-65 针刺练习示意图(2) (三)针刺前的准备 1.选择针具 选择针具,应根据病人的性别、年龄肥瘦、体质、病情、病位及所取腧穴,选取长短、粗细适宜的针具。《灵枢·官针》篇说“九针之宜,各有所为,长短大小,各有所施也”如男性,体壮、形肥、且病位较深者,可选取稍粗稍长的毫针。反之若为女性,体弱、形瘦、而病位较浅者,则应选用较短
- 《炙膏肓腧穴法》:钩股按穴取平法第五
又用前量同身寸纸篾,自脊中第五上中央,墨所圈处,照脊骨端直向下,比量四寸,至第七,以墨点记。自墨点却两边向上斜量至灸穴圈中心,使各恰当同身寸之五寸,以为两穴高下平直之准。\r钩股取穴之图\p06-d16a12.bmp\r\r钩股按穴取平法图\p06-d16a13.bmp\r《炙膏肓腧穴法》
-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针灸著作。又名《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简称《铜人经》或《铜人》。三卷。宋·王惟一撰。原书在1027年由宋医官院木板刊行,并刻于四壁石碑上,同时补入《穴腧都数》一卷。书名“铜人”,系在编此书的同时,由王惟一等铸制了我国最早的一具针灸铜人型而得名。书中详述手足三阴三阳经脉和督、任二脉的循行路线和腧穴,参考名家学说予以订正,并绘制经脉腧穴图。此书还对《灵枢·经脉》的原文作了注释
- 《炙膏肓腧穴法》:叶潘等取穴别法第九
间,余亦如上。其比同身寸只用伸指法,似亦可用。今俱存之,不特以备见闻之博。且使后人较其短长知所适从,不为异端所惑心。\r叶元善取穴法图\p06-d16a17.bmp\r\r叶元善卧灸法图\p06-d16a18.bmp\r\r潘琪仰手曲肘取穴法\p06-d16a19.bmp\r\r僧仲闻取穴前法图\p06-d16a20.bmp\r\r僧仲闻取穴后法图\p06-d16a21.bmp\r《炙膏肓腧穴法》
- 《炙膏肓腧穴法》:揣骨定穴高下法第三
当中命门穴也。又自命门穴上,以同身寸量一尺三寸五分,即是第四下九分七厘,第五上四分,其两旁各三寸,乃膏肓穴也。若自第一比向下,则当同身寸五寸一分有余是也。然人身上下停长短各自不同,大概当以骨为定也。王冰注《素问》云∶脊节为椎,脊穹为。\r揣椎骨定穴高下法\p06-d16a8.bmp\r\r量脐心法\p06-d16a9.bmp\r\r量命门穴上尺寸法\p06-d16a10.bmp\r《炙膏肓腧穴法》
- 五腧穴为主针刺治疗高血压病疗效观察
易于接受,值得推广。【关键词】高血压病;五腧穴;针刺治疗高血压病是一种以体循环动脉压增高为主的症候群,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五腧穴是特定穴之一,是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要穴,包括井、荥、输、经、合五类穴位,这些穴位对头面躯干的标部及其所属的内脏和器官产生重要影响,也是经络之间联系的一种枢纽[1]。经过67例患者以五腧穴为主针刺治疗,效果满意。兹将临床治疗情况介绍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
- 针灸推拿全书
主编出版社: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ISBN:7502331115印次:2纸张:胶版纸出版日期:2003-5-1字数:1152000版次:1a内容提要:本书将针灸与推拿结合在一起,共分四篇:第一篇为经络腧穴,介绍经络循行、腧穴定位主治及最新研究资料。第二篇为针法、灸法、推拿手法以及小儿推拿的特殊用穴。第三篇为康复治疗。第四篇为养生保健。本书具有严格的科学性、系统性,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实用性强
- 《铜人腧穴针灸经》与宋代天圣针灸铜人
英国学者李约瑟说:“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考任何一项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主要焦点就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或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 北宋初年,政府发现当时的经络腧穴图多有错误,鉴于针灸之法,人命所系,于公元1026年(天圣四年)钦命翰林医官院尚药奉御王惟一“考名堂气穴经络之会,制铜人式,又纂旧闻,订正讹缪”。对北宋前的针灸经络腧穴进行订正、补充和规范。 1027年,王惟一编
- 新经络腧穴学
作者:沈晓明著出版社: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ISBN:7530433539印次:1纸张:胶版纸出版日期:2006-6-1字数:580000版次:1a内容提要:本书既全面地涵盖了经络、腧穴的基本内容,又在许多方面作了取舍、加工。其独特的组织形式、合理的逻辑推演、适时的学习指导、丰富的文献资料、形象直观的图表是该书的精髓。它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精心组织的针灸基础知识,更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治学精神。本书有
- 腧穴热敏化临床研究通过鉴定
本报讯 日前,江西省中医院完成的“腧穴热敏化临床研究”项目,通过了江西省科技厅主持的科技成果鉴定。 江西省中医院陈日新教授等人从1988年开始该项研究,经过近20年的临床摸索,积累了大量的临床资料。“腧穴热敏化临床研究”是以传统的艾条灸激发灸性的感传现象为切入点,对艾灸产生的透热、扩热、传热等现象和特征进行了系统的临床研究。陈日新等人通过研究,总结了腧穴热敏化规律,提出了腧穴热敏化新理论,创新了
- 中国针炙新编英汉对照
,系统地介绍针灸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自鸣得意疾病的治疗方法,以使读者能对中医理论指导下的针灸理论和应用,有一个初步而又较完整的了解。为些,本书在内容和编排上有如下特点:1系统介绍经络和腧穴知识。2突出针灸学理论知识与临床技能之间的密切联系,便于掌握运用:腧穴部分除介绍位置外,还详述取穴法;各穴不单独设局部解剖和刺灸法项,重要部位的解剖和各部腧穴针刺方法等集中于第三章“各部常用腧穴的针
- 《针灸学》教学内容优化几点问题的探讨
历史内容整合,归于绪论中一门课程教材的绪论部分,包括介绍学科内涵、性质、地位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同时更多的介绍学科的发展、变革的历史。以往的针灸学教材基本是将针灸学的发展史归至绪论中,但缺乏较详细的腧穴、刺灸方法等发展。而近几版的针灸学教材搜集了较详细的针灸学、经络、腧穴、刺灸方法等发展史,将针灸学的发展史归至绪论中,其他却分散在各个章节前面论述。看起来条理分明,内容清晰,但在教学中,一个学科的发
- 针刺背腧穴配合隔姜灸治疗产后尿潴留42例临床观察
长7例,宫颈水肿、撕裂3例,阴道填塞纱条压迫止血2例,剖宫产10例,会阴侧切+产钳3例。 1.2方法 将42例按分娩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1例,(1)治疗组采取针刺背腧穴配合隔姜灸治疗。主穴:肾俞(双)、三焦俞(双)、膀胱俞(双);配穴:中极。治疗时患者取侧卧位,治疗穴位处消毒,使用30号毫针,进针方向斜向脊椎,进针深度为1~2寸,用平补平泻手法中等刺激量刺激,静留针30min。同时,
- 李振吉:针灸单穴研究的有益探索
□李振吉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针灸单穴治病历来被认为是针灸治疗之精粹,用之得当,犹如枪法精准的神枪手一枪中的,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临床效果,且带给病人的痛苦小,易于被接受。许多针灸经典著作中有关腧穴的主治功能大多来源于对单穴治病的认识。长期临床积淀下来的诸多单穴治病的经验在今天仍然具有极高的临床实践价值。由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朱江教授主编的《针灸单穴临床研究》一书,聚国内单穴临床研究之精华,为广大
- 中华针灸图鉴
7801573846印次:1纸张:胶版纸出版日期:2004-1-1字数:840000版次:1a内容提要:本书由国内外著名的针灸学专家王雪苔教授主编。共十章,包括针灸文物,阴阳、五行和脏象理论,经络,腧穴,诊法,针法,灸法,腧穴特种疗法,微刺系统诊疗法及针灸临床等。系统地介绍了针灸的历史与发展,准确地阐述了针灸的各种理论与方法,共精选针灸图谱600余幅,是一部图文并茂的针灸学宝典,具有很高的实用和收
- 针灸学图表解——中医基础学科图表解丛书
61235印次:2纸张:胶版纸出版日期:2004-7-1字数:348000版次:1a内容提要:书中主要以表解、示意图及要点概括的形式,配合精练的文字说明,简明扼要地讲解针灸学的基本知识。内容包括经络腧穴总论、经络中腧穴各论、刺灸法、针灸治疗四大部分。便于学习者理解、记忆,是很好的学习用书。目录:序言第一章经络腧穴总论 第一节经络总论 一、经络系统的组成 (一)十二脉 (二)奇经八脉
- 实用腧穴学
SBN:7117062991印次:1纸张:胶版纸出版日期:2004-8-1字数:502000版次:1a内容提要:本书是在古今典籍基础上,结合作者二十多年的临床经验及研究资料编写而成。共十五章。第一章腧穴的定位。第二至十五章为十四经脉经穴,主要介绍每条经脉不同腧穴的特异性、标准定位、取法、解剖、针灸法(技法和针感)、主治病证、配穴应用、临床应用、现代研究、注意事项及参考文献,有较高的临床参考价值。全
- 手六经腧穴对音乐声波接收差异性观察
2007年11月19日中国针灸2007,27(4):269医学空间(MEDcyber.com)11月19日消息--中国北京的研究人员近期进行了一项研究,旨在了解健康人手六经不同腧穴对音乐声波接收的差异,从而为音乐治疗机理奠定实验基础。研究人员运用音乐声波发射与接收系统,检测34名健康大学生手六经不同腧穴及相应对照软组织对音乐声波的接收情况。结果发现,肺经原穴太渊对音乐声波接收具有特异性,女性心包经
-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针灸著作。又名《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简称《铜人经》或《铜人》。三卷。宋·王惟一撰。原书在1027年由宋医官院木板刊行,并刻于四壁石碑上,同时补入《穴腧都数》一卷。书名“铜人”,系在编此书的同时,由王惟一等铸制了我国最早的一具针灸铜人型而得名。书中详述手足三阴三阳经脉和督、任二脉的循行路线和腧穴,参考名家学说予以订正,并绘制经脉腧穴图。此书还对《灵枢·经脉》的原文作了注释
- 《炙膏肓腧穴法》:孙真人《千金方》论
所不及者是也。左手亦然,乃以前法灸之。若不能久正坐,常伸两臂者亦可伏衣袱上,伸两臂,令人挽两胛骨使相离,不尔,胛骨覆穴不可得也。所伏衣袱,当令大小常定,不尔,则失其穴也。此灸讫后,令人阳气康盛,当消息以自补养。取身体平复,其穴近第五椎,相准望取之。论曰∶昔秦缓不救晋侯之疾,以其在膏之上肓之下,针药所不及,即此穴是也。时人拙不能求得此穴,所以宿难遣。若能用心方便求得灸之,无疾不愈矣。《炙膏肓腧穴法》
- 《炙膏肓腧穴法》:坐点坐灸法第七
。盖手欲按而臂欲举,故腕中费力,或少休顷刻亦无害,但要安顿身体四肢一如前耳。如日灸五十壮,累至数百为佳。《千金方》云∶灸六百壮,至千壮,当觉气下砻砻然如流水状,亦当有所下,其治疾之效甚众且敏(有上气喘满,实时平减者,有妇人经候不通已八月,灸两日而下者,如此之类甚多。)穴至在上而最能下气,非它穴药石之比,而又无所不治,有疾者宜留意焉。\r坐点坐灸法图\p06-d16a15.bmp\r《炙膏肓腧穴法》
- 《炙膏肓腧穴法》:跋
而食进。甲午已能肩舆出谒,后再报之,仍得百壮,自是疾证浸减,以至康宁。时亲旧间见此殊功,灸者数人,宿皆除。孙真人谓∶若能用心方便,求得其穴而灸之,无疾不愈,信不虚也。因考医经同异,参以诸家之说,及所亲试,自量寸以至补养之法,分为十篇,并绘身指屈伸坐立之像图于逐篇之后。令览之者,易解而无徒冤之失。亦使真人求穴济众之仁,益广于天下也。建炎二年二月十二日。都总管同干办公事赐绯鱼袋庄绰记。《炙膏肓腧穴法》
- 《炙膏肓腧穴法》:量同身寸法第一
,勿令长短,有所出入不同,截断收之,俟以此量灸穴。自脊中第四下停,分两旁各三寸为膏肓,足太阳膀胱经脉气之所发也。\r蜡纸样\p06-d16a1.bmp\r\r竹篾样\p06-d16a2.bmp\r\r手厥阴经图\p06-d16a3.bmp\r\r手太阴经图\p06-d16a4.bmp\r\r屈指量寸法图\p06-d16a5.bmp\r\r伸指量寸法图\p06-d16a6.bmp\r《炙膏肓腧穴法》
- 大肠经的主治概要和常用腧穴
关键词:大肠经腧穴 1.经脉循行:起于食指桡侧端(商阳),沿食指桡侧,通过第1、2掌骨之间,向上进入拇长伸肌健与拇短伸肌健之间的凹陷中,沿前臂背面桡侧缘,至肘部外侧,再沿上臂外侧上行至肩端(肩髃),沿肩峰前缘,向上会于督脉大椎穴,然后进入缺盆,联络肺脏,通过横膈,属于大肠。 缺盆部支脉:上走颈部(扶突),经过面颊,进入下齿龈,回绕口唇,交叉于水沟,左脉向右,右脉向左,分布在鼻旁(迎香),与足阳
- 《腧穴折中》
《腧穴折中》 针灸著作。二卷。日本·安井元越撰。刊于1764年。1937年上海医界春秋社影印。原书用汉文写成。书中考证《内经》以及其他有关针灸经络的中国古医书,系统介绍经穴位置并附以“师说”及按语,颇多独到的见解。作者:
- 国际标准腧穴解剖挂图(附说明书共6张)
版社: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ISBN:7810108492尺寸:小16开印次:1纸张:胶版纸出版日期:2006-1-1页数:132印刷时间:2006/01/01版次:1目录:1..手太阴肺经(LU)经穴(左右各11穴)2..手阳明大肠经(LI)经穴(左右各20穴)3..足阳明胃经(ST)经穴(左右各45穴)4..足太阴脾经(SP)经穴(左右各21穴)5..手少阴心经(HT)经穴(左右各9穴)6..
- 背腧穴
背腧穴 经穴分类名。即背俞穴。参见该条。作者:
- 缪刺法加梅花针络刺腧穴治疗周围性面瘫100例
注左的理论依据,采用左病刺右,右病刺左,上病下治,运用梅花针络刺面部腧穴与远端缪刺相结合的交错针刺方法,用于治疗面瘫,从而起到疏导经脉,祛瘀通络,调和气血,扶正祛邪,标本兼治的作用,使面部神经组织的缺血、水肿和受压现象得以消除,达到治愈本病的目的。【关键词】面瘫缪刺法;梅花针络刺;穴位按摩 近年来,笔者运用缪刺法加梅花针络刺腧穴相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瘫100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1
- 中脘是治胃病的“灵魂腧穴”
适宜症状:中脘穴适用于绝大多数的胃及十二指肠疾病,如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胃下垂等。尤其对缓解胃痛和治疗消化不良十分有效。 中脘穴是四条经脉的会聚穴位,同时号称胃的“灵魂腧穴,具有健脾和胃、补中益气之功,主治各种胃腑疾患。 中脘穴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上4寸处。 常用的方法是按揉法或摩揉法。摩揉,即是双掌重叠或单掌按压在中脘穴上,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缓慢行圆
- 针刺背腧穴治疗失眠症40例的临床观察
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9年7月-2010年1月内蒙古准格尔旗中蒙医院针灸推拿科门诊及住院的失眠患者40例为治疗对象,按照就诊顺序随机分成针刺背腧穴治疗组(以下简称治疗组)与针刺督脉经穴对照组(以下简称对照组),治疗组选取心俞、肝俞、脾俞、肺俞、肾俞等穴,行平补平泻手法,对照组口服安定治疗。结果两组治疗后失眠症状均有明显好转,且治疗组疗效更好。结论针刺调理五脏背俞穴可以提高睡眠质量,延长睡眠时间
- >>点此搜索更多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