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辞典》:蜀漆
2.1 出处
《本经》
2.2 拼音名
Shǔ Qī
2.3 蜀漆的别名
2.4 来源
2.5 原形态
植物形态详"常山"条。
2.6 生境分布
主产于四川、贵州、湖南。此外,湖北、广西亦产。
2.7 性状
干燥嫩枝,圆柱形,细弱,叶多皱缩,枯褐色或棕绿色,完整的叶椭圆形、广披针形或长方状倒卵形,先端尖,边缘有锯齿,基部楔形,光滑无毛。体轻而薄,质脆易碎。嗅之有特殊的闷气,味微苦。以无者梗、叶大不破碎,味浓者为佳。
2.8 化学成份
参见"常山"条。
2.9 性味
苦辛,温,有毒。
①《本经》:"味辛,平。"
②《别录》:"微温,有毒。"
③《药性论》:"味苦,有小毒。"
2.10 归经
2.11 功能主治
①《本经》:"主疟及咳逆寒热,腹中症坚痞结,积聚邪气蛊毒。"
②《别录》:"疗胸中邪结气,吐出之。"
2.12 蜀漆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2钱;或研末。
2.13 注意
凡正气虚弱,久病体弱者慎服。
②《药性论》:"不可多进,令人吐逆。畏橐吾。"
④《得配本草》:"胃虚,老幼虚弱,二者忌用。""忌葱茗。"
2.14 附方
①治疟多寒者,名曰牝疟:蜀漆(洗去腥)、云母(烧二日夜)、龙骨等分。杵为散,未发前,以浆水服半钱匕。温疟加蜀漆半分,临发时服一钱匕。(《金匮要略》蜀漆散)
②治小儿暴惊,卒死中恶:蜀漆(炒)二钱,左顾牡蛎一钱二分。浆水煎服,当吐痰而愈。(《纲目》千金汤)
2.15 各家论述
①《本经逢原》:"蜀漆,即常山之苗,故《本经》治疟,及咳逆寒热,积聚蛊毒,功效与之相类。
②《得配本草》:"蜀漆,其气升散,其性飞腾,能开阴伏之气,能劫蓄结之痰,破血行水,消痞截疟。甘草拌蒸。生用性升,炒炭稍缓。"
③《药征续编">药征续编》:"凡仲景之治动也,共活法有三:有胸腹之动,则以牡蛎治之;有脐下之动,则以龙骨治之;有胸腹脐下之动剧,则以蜀漆治之。此为仲景治动之三活法矣。故仲景之方,有以蜀漆配之牡蛎者,或有配之龙骨者,或有配之龙骨、牡蛎者,是又仲景用蜀漆之法也。本论不载此法者,盖属脱误,故晋、唐以来,无有知蜀漆之功者。"
④《本经疏证》:"凡药非鳞介飞走,未有云气腥者,惟仲景用蜀漆,必注曰洗去腥,则可见其气之恶劣异于他草木矣。"
2.16 摘录
《*辞典》
用到中药蜀漆的方剂
-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生姜9克<切)大枣12枚(擘)牡蛎15克(熬)蜀漆9克(去腥)龙骨12克功能主治:治伤寒脉浮,误用...
- 蜀漆方
:shǔqīfāng《圣济总录》卷一二八:方名:蜀漆方组成:蜀漆(干者)半两,桑根白皮2两。主治:石...
- 蜀漆散
拼音:shǔqīsǎn处方:蜀漆(洗去腥)云母(烧二日夜)龙骨等分制法:上三味,杵为数。功能主治:助...
- 蜀漆丸
拼音:shǔqīwán《圣惠》卷八十四:方名:蜀漆丸组成:蜀漆1分,杏仁1分(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
- 牡蛎汤
蛎1.2克(熬)麻黄12克(去节)甘草9克(炙)蜀漆9克(若无,用常山代之)制法:上四味,切。功能主...
- 更多用到中药蜀漆的方剂
用到中药蜀漆的中成药
- 乌梅丸
梅丸:方名:乌梅丸别名:鳖甲丸组成:乌梅肉1两,蜀漆1两,鳖甲1两,萎蕤1两,知母1两,苦参1两,恒...
- 更多用到中药蜀漆的中成药
古籍中的蜀漆
- 《高注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风扫热以除烦。至其所谓邪气内藏于心一半。则合下条蜀漆散以治之。另有奥义。仲景之心法。真于渊微莫测之中...
- 《本草纲目》:[草部第十七卷草之六]常山、蜀漆
州。常山乃郡名,亦今真定。岂此药始产于此得名欤?蜀漆乃常山苗,功用相同,今并为一。【集解】《别录》曰...
- 《伤寒论辑义》:[卷二]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脉经。千金翼。浮下。有而字...
- 《药征续编》:[卷上蜀漆]互考
其证不愈者,若有不吐者,则其证不愈也。由此观之,蜀漆能吐水毒,动是水毒明矣。当知疟之为病,亦水毒之所...
- 《金匮玉函要略辑义》:[卷一疟病脉证并治第四]证二条、方六首
微旨。亦仿金匮白虎加桂汤。)疟多寒者。名曰牡疟。蜀漆散主之。(程作牝疟。金鉴同。)〔尤〕疟多寒者。非...
- 更多古籍中的蜀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