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瘘

目录

1 拼音

shǔ lòu

2 英文参考

tuberculous fistula[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3 概述

鼠瘘(tuberculous fistula)为病名[1]。又名鼠瘰[2]、筋瘘[3]、瘰疬[3]。是指疾病日久,成脓溃破并形成窦道的淋巴结核病[4]。即颈腋部淋巴结结核[4][4]。是结核杆菌侵入颈淋巴结而引起的疾病。祖国医学称本病为“瘰疬”,破溃后称“鼠疮”。

《黄帝内经灵枢·寒热》:“鼠瘘之本,皆在于脏,其末上出于颈腋之间[4]。”其所以名为鼠瘘,清·莫枚士《研经言》指出:“鼠性善窜……瘘之称鼠,亦取串通经络为义[4]。”

4 鼠瘘的病因病机

病原体从口腔或鼻咽部(扁桃体)侵入,经淋巴管到达颈部颌下或颏下淋巴结,也可经由血液扩散。

5 鼠瘘的症状

症见颈、腋部生核,日久破溃流脓血,或伴有恶寒发热的漏症[5]

6 鼠瘘的诊断

本病诊断要点[5]

①颈侧部结节,无痛。多见于儿童及青年[5]

②初期多为孤立结节,较光滑,可活动。以后结节融合成块,不规则,活动度差。后期如形成寒性脓肿则有波动感,溃破后成窦道,皮下潜行,经久不愈[5]

③分泌物稀薄,常含有干酪样物,溃疡面不健康[5]

④常有低热、盗汗、纳差、乏力、消瘦等全身症状[5]

⑤活检可明确诊断[5]

7 鼠瘘的治疗

7.1 内治法

内治宜调补气血,培补真元,可服猬皮散[5]

7.2 外治法

外应去腐生肌,脱管排脓,或手术切除[5]

7.3 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以火针法效果最佳。以循经取穴为主,首取肝胆经腧穴。常用肩井、天井、手三里、足三里、四花穴、结核点等,每次取2~4穴。如效果不理想,可配合直接针刺病灶局部,肿块结节型,于最早出现或最大结节肿块的上中下各刺一针,快刺急出,刺入核心。肿块已化脓,未溃破者用粗柄火针直刺病灶中心,使脓液尽快排出;已溃破者在破口周边0.5厘米处用火针围刺。有窦道渗出形成瘘管时,以适当长的火针直刺管腔,长期不愈或此愈彼溃者可配合外用红鲜浸膏(干红烟、鲜大蓟、鲜败酱炼制而成)。每周火针1次。[5]

8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842.
  2. ^ [2]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710.
  3. ^ [3]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711.
  4. ^ [4]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5. ^ [5]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652.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