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词条:鼠疬马刀丸 (最后修订于2009/12/11 11:45:05)[共156字]
摘要:《疡医大全》卷十八方名鼠疬马刀丸组成大枳壳7个(切作14片,滚水泡软,去穰,每两片内纳斑蝥1个,大黄9分,两片合紧,用线扎好,入砂锅内,放半砂锅水,煮至水干为度,去斑蝥,大黄,只取枳壳晒干研细)。主治瘰疬。用法用量每服3分,1日3次,白汤送下。宜先服六味地黄汤加益母草3剂,再服此丸。制备方法炼蜜为丸,如绿豆大。......
>>>查看全文
相关文献:
- 马刀
马刀 病证名。即马刀疮。出《灵枢·经脉》。系指耳之前后,忽有疮状似马刀,如杏核,大小不一,名马刀疮。本疮赤色如火烧烙极痛,发展甚猛。治宜急服柴胡通经汤;已溃者,可改用救苦化坚汤。并可用针灸配合治疗。参见马刀疮条。作者:
- 马刀挟瘿
马刀挟瘿 病名。发于颈腋部之淋巴结结核。又名疬串。《灵枢·痈疽篇》:“其痛坚而不(贵)者,为马刀挟瘿。”《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一指出:“风邪抟于皮肤,血气不和所生也。”《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三确认为:“此皆鼠瘘寒热之毒气也,堤留于脉而不去者也。鼠瘘之本,皆根于脏,其末上出于颈腋之下。”因其所发形长如马刀,挟颈所生状如缨络,故称马刀挟瘿。证治参加瘰疬条。作者:
- 九鬼拔马刀
九鬼拔马刀 导引功法名。出《易筋经》。方法为:“单膀用力,夹抱颈项,自头收回。鼻息调匀,两膝立直。左右同之。”其动作要领为一手向上弯至项后,如拔刀状,故名。作者:
- 马刀疮
马刀疮 病名。发于颈腋部形似马刀之淋巴结结核继发感染。见《医学正传》卷六。《外科证治准绳》卷三称:“又有马刀疮,亦生于项腋之间,有类瘰疬,但初起其状类马刀,色赤如火烧烙,极痛,此疮甚猛,宜急治之。”未溃者治宜内服柴胡通经汤,已溃者则用救苦化坚汤内服。亦有灸疗之法,可艾灸肩井、肺俞、膻中、风池等穴位。作者:
- 小儿瘰疬
小儿瘰疬 病证名。即淋巴结肿大。又名九漏。《诸病源候论》卷五十:“小儿身生热疮,必生瘰疬。其状如结核,在皮肉间三两个相连累也。是风热搏于气血,焮结所生也。”详见瘰疬条。作者:
- 鼠疬
鼠疬 病名。指发生于颈部及耳后的慢性感染疾患。见清抄本《外科或问》(著作未详)。即瘰疬。证治详见该条。作者:
- 瘰疬风
瘰疬风 病名。系指患舌疳又见舌肿如豆如菌,渐如莲花,溃久不愈甚至穿透舌体和腮部的病证。参见舌疳条。作者:
- 瘰疬风
瘰疬风 病名。系指患舌疳又见舌肿如豆如菌,渐如莲花,溃久不愈甚至穿透舌体和腮部的病证。参见舌疳条。作者:
- 瘰疬的热熨疗法
取位:患处操作方法:取侧柏叶捣碎和盐炒烫,装入布袋,熨于患处,药袋冷即更换。每天2次,每次20-30分钟。作者:
- 中药外治法治疗瘰疬15例
关键词瘰疬;中药治疗淋巴腺结核、胸壁结核是一种慢性顽固性疾患。其特点为病程长、痛苦大、又不易彻底治愈。现将1980—1983年使用中药外治法治愈淋巴腺结核、胸壁结核的有效经验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15例中男9例,女6例,年龄24~60岁。颈淋巴结核10例,腋下淋巴结核3例,胸壁结核2例。病程2个月~2年。 1.2治疗方法 1.2.1外用药成分红粉、轻粉、提毒散或拔毒生肌散
- 十二、瘰疬
盐蛇(壁虎俗称盐蛇)去内脏与瘦猪肉剁碎加油盐蒸吃,每日一条连吃半个月;外用鸽屎焙干研末,调麻油涂擦,极效。作者:佚名
- 胎毒瘰疬
胎毒瘰疬 病证名。见《证治准绳·幼科》。指由胎毒引起的瘰疬。治宜疏肝散结,先用小柴胡汤加当归、芍药;继用丹栀逍遥散合消瘰丸。作者:
- 瘰疬的针刺疗法
瘰疬,是一种慢性感染病,发病大多数为儿童和青年人。往往由于病人身体虚弱,结核杆菌乘虚从口腔、鼻咽部侵入所致。中医学认为感受风温痰毒而发。慢性因气郁虚芳所致。俗称“疡串”、“鼠疮”。本病由于悲怒忧思,情志不遂,致肝郁化火,炼液为痰,痰火互结,或因肝肾阴精亏损,虚火内动,灼津为痰,痰火结聚于筋脉而不去,致使筋脉拘急而发。本病分为急、慢二类。本病起病缓慢,初期多无明显全身症状,体温也不高。至引起病人注意
- 第十一节瘰疬
瘰疬是好发于颈部淋巴结的慢性感染性疾病:因其结核累累如贯珠之状,故名瘰疬。《薛氏医案·瘰疬》云:“其候多生于耳前后顼腋间,结聚成核,初觉憎寒发热,咽项强痛。”《河间六书·瘰疬》云:“夫瘰疬者.经所谓结核是也?或在耳前后;,连及颈颌,下连缺盆,皆为瘰疬,”其特点是多见于体弱儿童或青年,好发于颈部及耳后,起病缓慢。初起时结核如豆,皮色不变,不觉疼痛,以后逐渐增大,并可串生,溃后脓液
- 瘰疬
滋肾水,生肝血。彼反服行气化痰,外敷南星商陆之类,渐如覆碗。仍用前药以滋化源,间与芦荟丸以清肝火。年余,元气复而肿消。一男子,颈间结核大溃,年余不愈。又一男子,鬓间一核,初如豆粒,二年渐大如桃。又一妇人,左眉及发际结核年余矣。皆与清肝火,养肝血,益元气而并愈。此症亦有大如升斗者,治以前药,无不取效。一妇人,瘰疬久不愈。或以木旺之症,用散肿溃坚汤代之,肿硬益甚。薛以为肝经气血亏损,当滋化源,用六味
- 瘰疬
瘰疬 病名。指发生于颈部、腋下等处淋巴结之慢性感染疾患者。亦名鼠瘘、鼠疮、老鼠疮、九子疮、鼠疬、走鼠疮、蝼蛄疬、延珠瘭、野瘭、串疮等。《灵枢·寒热》:“寒热瘰疬,在于颈项者。”该病多因肺肾阴虚,肝气久郁,虚火内灼,炼液为痰,或受风火邪毒侵扰,痰火结于颈、项、腋、胯之间而成。古人认为小者为瘰,大者为疬。症见初起肿块如豆,数目不等,皮色不变,推之能动,不热不痛。继则融合成块,推之不移。后期可自溃,溃
- 《研经言》:[卷四]《金匮》马刀考
注家皆谓马刀为疮,形长如马刀蛤。然经文与侠缨对举,侠缨以部位名,而马刀以形似名,俪语不类。马刀当亦部位之名,与侠缨相近。大约是颈侧肉,在耳之下,而略近于后,下当肩井之上,揣之曲肖马刀者。颈侧肉之名马刀,犹掌侧白肉之名鱼乎!取于物为假,亦古命名之例。夫生于侠缨之处曰侠缨,则生于马刀之处曰马刀。经之对举,义当如此。《千金》九篇以马刀、马刀肩肿二症,与掖下肿、吻伤、四肢不举、喉痹、天牖中肿等,作一例文法
- 《疡医大全》:[卷十八颈项部]马刀门主论
《灵枢》云∶腋下其痈赤坚而不溃者,为马刀挟瘿,急治之。汪省之曰∶马刀专属肝胆二经,其形颇长,坚硬如石,或在耳下至缺盆,或肩上沿至胁下,甚至胸前累累,经年累月,有作疮而不破,有破烂而脓血不止者,其证几危矣。(《理例》)冯鲁瞻曰∶若在胸旁,或两胁结长核者,此名马刀。(《锦囊》)周文采曰∶马刀疮生于项腋之间,有类瘰。但初起其状如马刀,赤色如火烧烙,极痛,此疮甚猛,宜急治之,不然多成危殆也。(《集验》)胡
- 《儒门事亲》:[卷六火形]马刀二十
襄陵马国卿,病左乳下二胁间期门穴中发痈,坚而不溃,痛不可忍。医疡者皆曰乳痈,或曰红系漏,或曰觑心疮,使服内托散百日,又服五香连翘汤数月,皆无验。国卿伛偻而来,求治于戴人。遇诸市,戴人见之曰∶此马刀痈也。足少阳胆经之病,出《灵枢·十二经》以示之。其状如马刀,故曰马刀。坚而不溃。乃邀之于食肆中,使食水浸汤饼。国卿曰∶稍觉缓。次日,先以沧盐上涌,又以凉剂涤去热势,约数十行,肿已散矣。又朱葛黄家外家,左胁
- 《名医别录》:[下品·卷第三]马刀
有毒。除五脏间热,肌中鼠,止烦满,补中,去厥痹,利机关。用之当炼,得水肠,又云得水良。一名马蛤。生江湖及东海。取无时。《本经》原文∶马刀,味辛,微寒。主漏下赤白,寒热,破石淋,杀禽兽,贼鼠。生池泽。《名医别录》魏晋陶弘景公元220-450年
- 《外科启玄》:[卷之七]马刀疮
\r马刀疮\p04-a55a86.bmp\r是手足少阳二经中。皆多气少血。初则结硬如石。或肩下及缺盆穴。未破时动之无根。或生两胁。已流脓水。或生身后下。须至肩上。以救苦化坚汤治之。若不早治。延挨日久。气血衰败。岂不伤生乎。《外科启玄》明申斗垣公元1604年
- 《神农本草经》:[卷三下经]马刀
味辛,微寒(《御览》有补中二字。《大观本》黑字)。主漏下赤白,寒热,破石淋,杀禽兽、贼鼠。生池泽。《吴普》曰∶马刀,一名齐蛤。神农、岐伯、桐君∶咸,有毒;扁鹊∶小寒,大毒。生池泽、江海。采无时也(《御览》)。《名医》曰∶一名马蛤。生江湖及东海。采无时。案∶《范子计然》云∶马刀,出河东。《艺文类聚》引《本经》云∶文蛤,表有文。又曰马刀,一曰名蛤,则岂古本与文蛤为一邪?《神农本草经》清孙星衍公元164
- 《本草衍义》:[卷十七]马刀
京师谓之岸,春夏人多食,然发风痰,性微冷。又顺安军界河中亦出,大抵与马刀相类,肉颇淡,人作以寄邻左,又不能致远。亦发风。此等皆不可多食。今蛤粉,皆此等众蛤灰也。《本草衍义》宋·政和六年寇宗奭公元1116年
- 《马培之医案》:马刀
劳倦致伤,加复忧思,郁结颈左右,发为马刀。坚肿如石,痛掣头脑,脉细软,气血两亏,生气日残,极难调治。姑拟养荣扶土,以化坚结。川芎当归白芍熟地白术党参炙甘草茯苓陈皮大贝香附肉桂煨姜红枣复诊,原方加牡蛎。血虚肝火,夹痰凝结,颈右发为马刀结核,坚肿,硬如石,发热,脉细。症势极重,宜和荣化痰,缓缓取效。当归淮药党参香附北沙参大贝石斛茯苓佩兰制半夏广皮红枣脉弦右滑左关且劲,荣阴不足,厥阴气火内动,夹痰上升,
- 《本草纲目》:[介部第四十六卷介之二]马刀
】并入《拾遗》齐蛤。【释名】马蛤(《别录》)、齐蛤(《吴普》)出《周礼》)、KT(音亭)、单姥(音善时珍曰∶俗称大也。《说文刀即齐蛤,而唐、宋本草失收,陈藏器重出齐蛤,今并为一。【集解】《别录》曰∶马刀生江湖池泽及东海。取无时。弘景曰∶李当之言∶生江汉,长六七寸,食其肉似蚌。今人多不识,大抵似今KT而未见方用。韩保升曰∶生江湖中细长小蚌也。长三四寸,阔五六分。颂曰∶今处处有之,多在沙泥中。头小锐。
- 《证类本草》:[卷第二十二下品]马刀
\r马刀\pd450.bmp\r味辛,微寒,有毒。主漏下赤白,寒热,破石淋,杀禽兽贼鼠,除五脏间热,肌中鼠(蒲剥切),止烦满,补中,去阙痹,利机关。用之当炼,得水烂人肠。又云得水良。一名马蛤。生江湖池泽及东海。取无时。陶隐居云∶李云生江汉中,长六、七寸,江汉间人名为单(音善)姥(音母),亦食其肉,肉似蚌。今人多不识之,大都似今(音亭)KT(蒲辛切)而非。方∶用至少。凡此类皆不可多食,而不正入药,唯
- 《类证治裁》:[卷之八瘰结核瘿瘤马刀论治]附方
收贮。〔定痛〕止血药陈京墨()百草霜等分,血处。〔点瘤〕五灰膏枣柴桑柴荆芥荞麦桔桐子壳(俱烧炭。各五两)沸汤将灰淋汁,入斑蝥四十个,甲片五片煎,入碗盛,用时加锻石一两,乳香、冰片各少许,调成膏敷。〔马刀〕立应散归芍芎翘草滑石(各五钱)黄芩(三钱)斑蝥(糯米炒)川乌尖(各七个)土蜂房白丑(各二钱半)每末一钱,木通煎汤下。〔利水〕益元散见一卷温症。〔疏风〕薄荷丹首乌薄荷皂角连翘三棱荆芥蔓荆(各一两)研
- 《证治准绳·疡医》:[卷之三项部(五)]瘰马刀
(结核连续者,为瘰。形长如蛤者,为马刀。一云,瘰者,结核是也。或在耳后耳前,或在耳下连及颐颔,或在颈下连缺盆,皆谓之瘰。或在胸及胸之侧,或在两胁,皆谓之马刀。手足少阳主之。)《集验》云∶夫瘰疮者,有风毒、热毒、气毒之异;瘰、结核,寒热之殊。其证皆由忿怒、气逆、忧思过甚,风热邪气内搏于肝经。盖怒伤肝,肝主筋,故令筋缩结蓄而肿也。其候多生于颈项、胸腋之间,结聚成核,初如豆粒,后若梅李,累累相连,大小无
- 《吴普本草》:[虫兽类]马刀
《御览》卷九百九十三一名齐蛤。神农、岐伯、桐君∶咸,有毒。扁鹊∶小寒,大毒。生池泽、江海,采无时也。《吴普本草》魏晋吴普公元420年—589
- 《外科启玄》:[卷之十二]马刀疮部
钱)独活(五分)鼠粘子(三钱)防风(五分)昆布(二分)三棱(煨二分)广术(三分)益智(二分)麦(一钱)神曲(炒二钱)黄连(三分)黄柏(炒三分)浓朴(姜制炒一钱二分)升麻(一钱)葛根(五分)上为末蒸饼丸如桐子大。每服三钱。白汤下。如气不顺。加木香橘皮。如疮止是在足阳明胃经多者。去柴胡鼠粘子。如专少阳多。为马刀挟瘿。去独活漏芦升麻葛根加瞿麦穗三分。如病患素气弱。其病势来甚。其气盛而不短促者。乃作气盛
- 《千金翼方》:[卷第四·本草下虫鱼部]马刀
味辛,微寒,有毒。主漏下赤白,寒热,破石淋,杀禽兽贼鼠,除五脏间热,肌中鼠,止烦满,补中,去厥痹,利机关,用之当炼,得水烂人肠。又云得水良。一名马蛤。生江湖池泽及东海,取无时。《千金翼方》唐·开耀二年孙思邈公元682年
- 《新修本草》:[卷第十六【虫鱼下】]马刀
味辛,微寒,有毒。主漏下赤白,寒热,破石淋,杀禽兽贼鼠。除五脏间热,肌中鼠,止利机关。用之当炼,得水烂人肠。又云得水良。一名马蛤。生江湖李云生江汉中,长六、七寸,汉间人名为单姥,亦食其肉,肉似蚌。今人多不识之,大都似今KT而非。方用至少。凡此类皆不可多食,而不正入药,惟蛤蜊煮之醒酒。蚬壳陈久者止痢。车螯、蚶蛎、之属,亦可为食,无损益,不见所主。雉入大水变为,云是大蛤,乃是蚌尔,煮食诸蜊蜗与菜,皆不
- 《万氏秘传外科心法》:[卷之七侧图形十二症]马刀疮
马刀疮生于缺盆之外,自胸而至胁,盖由痰核瘰之时,治不如法,以至潮热频作,血气精神减少,肿起大溃,以致脓血毒瓦斯下流,而发此症。何谓马刀?盖马者,行甚速也,刀者,利器也,行疾而器利无将岂能善敌哉。必须先服奔毒饮,外着艾灸肩井、肺俞、膻中、风池、中腕、百劳、曲池等穴,各五、六壮,宜用前瘰症内诸方皆可服。若马刀未破,其面小即从核上灸之,外贴万灵膏,并敷药调理自愈。如稍迟延,虽神丹不可治也。二十四味奔毒饮
- 《疡科心得集》:[卷中]辨失营马刀生死不同论
,余曾见过)。此证为四绝之一,难以治疗。若犯之者,宜戒七情,适心志;更以养血气、解郁结之药,常常服之,庶可绵延岁月,否则促之命期已。其应用之方,如加味逍遥散、归脾汤、益气养营汤、补中益气汤、和营散坚丸等,酌而用之可也。马刀由肝胆二经郁逆气火所结,亦生在颈项间,其形长而坚硬,按之有情,甚有连发累累,沿至胁下胸前者,亦恶证也。倘患者能使情怀舒畅,调养得宜,治之以疏肝散邪、和营软坚,则可于半载一年之内
- 《类证治裁》:[卷之八]瘰结核瘿瘤马刀论治
破,按出脓立平。生于面名粉瘤,海藻浸酒饮。有翻花瘤,用马齿苋烧灰,研猪脂调服。立斋云∶瘤者留也,随气留滞,皆因脏腑受伤,气血乖违。当求其属而治其本,勿用蛛丝缠芫花腺等治。又有毒坚如石,形长似蛤,疮名马刀,亦属肝胆三焦经部分,浸及太阳阳明,流注胸胁腋下,不论未溃已溃,用鲜夏枯草熬膏服,并敷患处。初起气血未损,用立应散一钱,浓煎木通汤下。毒从小便出如粉片血块是也,倘小便涩,用益元散,煎灯芯汤调下。宣毒
- 《明医指掌》:[卷八外科]瘰马刀证九
【歌】项颐结核名为,胸胁间生是马刀。手足少阳经络部,久成遗漏速当消。【论】夫瘰之病者,即古谓九漏也。形状不一,生颈项者曰瘰,生乳腋者曰马刀,累累然结核,大小无定,发作寒热,脓水溃漏,其根在脏腑。盖肝主野狼漏,胃主鼠漏,大肠主蝼蝈漏,脾主蜂漏,肺主蚍蜉漏,心主蛴螬漏,胆主蜉蛆漏,肾主瘰漏,小肠主转脉漏。一本漏作,原其所自,多因寒暑不调,或饮食乖节,遂致气血壅结而成也。巢氏所载决其死生者∶但反其目而视
- 《外科传薪集》:专治头项瘰痰核马刀失荣等症方
蛇床子草(五两)烧酒(五斤)先将瓶酒晒热。然后入草浸之。每日早晚。照量大小服之。若症势年数未久。服之一年。即可全愈。《外科传薪集》清马培之公元1912-1949年
- 《外科十三方考》:[下编]马刀痰核
此症生于下颏对喉咙处,形圆如卵、坚硬如石,塞住喉咙,女人患者甚多,一起恼怒,即肿痛潮热,约七、八日后,即又如常。医治之法,以顺气行痰之剂为佳,内服中九丸兼金蚣丸,切戒针灸,不可落核,若微针破,即血出不止,且翻弦而不易收口,慎之。若子午潮热,又有火症者(防成骨痨),十难一痊。《外科十三方考》
- 《医学纲目》:[卷之十九·心小肠部痈疽所发部分名状不同]瘰马刀
结核连续者,为瘰。形长如蛤者,为马刀。〔罗〕曲阳县刘禅师,善治疮疡瘰,其效更捷,授予四方,太乙膏、玉烛散、克效散、翠玉膏,用之每每见效。太乙膏治子疮神效。没药(四钱)清油(一斤)黄丹(五两)脑子(研,一钱)麝香(三钱)轻粉乳香(各二钱)上以清油黄丹熬成膏,用柳枝搅,又用憨葱七枝旋旋加下,葱尽为度,下火不住手搅,至滴水不散,却入没、乳、脑、麝、轻粉等味搅匀,瓷器内盛用。克效散斑蝥(四十九个,不去翅足
- 《本草经集注》:[虫兽三品下品]马刀
味辛,微寒,有毒。主治漏下赤白,寒热,破石淋,杀禽兽贼鼠。除五脏间热,肌中鼠,止烦满,补中,去厥痹,利机关。用之当炼,得水烂人肠。又云得水良。一名马蛤。生江湖池泽及东海,取无时。李云生江汉中,长六、七寸,江汉间人名为单姥,亦食其肉,肉似蚌。今人多不识之,大都似今KT而非。方用至少。凡此类皆不可多食,而不正入药,惟蛤蜊煮之醒酒。蚬壳陈久者止痢。车螯、蚶蛎、之属,亦可为食,无损益,不见所主。雉入大水变
- 《神农本草经赞》:[卷三下经]马刀
味辛微寒。主漏下赤白。寒热。破石淋。杀禽兽贼鼠。生池泽。(即齐蛤)喧捞泥浦。巧类刀裁。夜侵灯影。寒孕珠胎。琼研粉细。紫吐唇开。短长狭正。众体兼该。元稹诗。泥浦喧捞蛤。苏颂曰。多生沙泥中。张诗。夜蚌侵灯影。埤雅。蚌孚乳以秋。其孕珠若怀妊然。谓之珠胎。苏恭曰。壳炼粉得火良。孔平仲诗。报君以淮南紫唇之蛤。李时珍曰。其形像刀。其类甚多。长短斜正。性味功用皆同。傅咸赋。体该众妙。《神农本草经赞》
- 七丝鲚
七丝鲚 俗名:马刀、刀鲚、青鲚、凤尾鱼产地及产期:分布于东海南部(福建)和南海沿海。作者:
- 疬串
疬串 病名。瘰疬之一种。马刀挟瘿的俗称。日本·丹波元简《灵枢识》卷六:“马刀蛤蛎之属,痈形似之,挟瘿者发于结瘿之处,大迎之下,颈侧也。二痈一在腋,一在颈,常相连络,故俗名疬串。”可参见马刀挟瘿条。作者:
- 睾丸钟摆畸形与睾丸扭转22例报告
2006年06月02日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05Vol.26No.10P.709-7119(温岭)为了提高对睾丸钟摆畸形(bell-clapperdeformity,BCD)的认识,探讨鞘膜内睾丸扭转的解剖和发病特点。研究者回顾性分析22例间歇性睾丸疼痛病例,年龄7~23岁,平均17岁。左侧18例、右侧4例。其中睾丸扭转坏死16例、睾丸大小正常4例、左侧睾丸萎缩2例。结果22例解剖上均有钟摆畸形即
- 《证类本草》:[卷第二十二下品]蚶
温,主心腹冷气,膝脊冷风,利五脏,健胃,令人能食,每食了,以饭压之,不尔令人口干。又云∶温中,消食,起阳,时最重,出海中。壳如瓦屋。又云无毒,益血色。壳,烧以米醋三度淬后,埋令坏,醋膏丸,治一切血气,冷气,症癖。〔(新见)陈藏器、萧炳、孟诜、日华子。〕图经文具马刀条下。《证类本草》宋唐慎微公元960-1279年
- 龙胆泻肝丸大蜜丸
黄褐色的大蜜丸;味苦,微甜。 【作用类别】本品为耳鸣耳聋类非处方药药品。 【功能与主治】清肝胆,利湿热。用于肝胆湿热所致的头晕目赤,耳鸣耳聋,耳部疼痛,胁痛口苦。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2丸,一日2次。 【注意事项】 1.孕妇,年老体弱,大便溏软者慎用。 2.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3.服本药时不宜同时服滋补性中成药。 4.有高血压、心律失常、心脏病、肝病、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
- 藿香正气丸浓缩丸
【汉语拼音】HuoxiangZhengqiWan 【药物组成】苍术、陈皮、厚朴(姜制)、白芷、茯苓、大腹皮、生半夏、甘草浸膏、广藿香油、紫苏叶油、桔梗、生姜、大枣。 【性状】本品为深棕色的浓缩丸;气芳香,味甘、微苦。 【作用类别】本品为暑湿类、感冒类非处方药药品。 【功能与主治】解表化湿,理气和中。用于暑湿感冒,头痛身重胸闷,或恶寒发热,脘腹胀痛,呕吐泄泻。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8
- 活络止痛丸水蜜丸
活络止痛丸水蜜丸使用说明书标准来源: 【药品名称】活络止痛丸 【汉语拼音】HuoluoZhitongWan 【药物组成】鸡血藤、何首乌、过岗龙、牛大力、豨莶草、半枫荷、两面针、臭屎茉莉、豆豉姜、走马胎、威灵仙、连钱草、千斤拔、独活、穿破石、薏苡仁、土五加、钩藤、山白芷、宽筋藤。辅料为 【作用类别】本品为颈肩类、腰腿痛类非处方药药品。 【功能与主治】活血舒筋,驱风除湿。用于风湿痹痛,手足麻
- 明目地黄丸大蜜丸
品为黑色的大蜜丸;气微香,味先甜而后苦、涩。 【作用类别】本品为迎风流泪类非处方药药品。 【功能与主治】滋肾,养肝,明目。用于肝肾阴虚,目涩畏光,视物模糊,迎风流泪。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丸,一日2次。 【注意事项】 1.暴发火眼者忌用,其表现为眼白充血发红,怕光、流泪、眼屎多。 2.儿童应用时应先到医院检查眼部情况,如无其它眼病方可服用。 3.如有迎风流泪,又有视力急剧下降,
- 六味地黄丸水丸
六味地黄丸水丸使用说明书 标准来源:部颁标准第十三册 【药品名称】六味地黄丸 【汉语拼音】LiuweiDihuangWan 【药物组成】熟地黄、山茱萸(制)、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辅料为 【性状】本品为棕黑色的水丸;味甜而酸。 【作用类别】本品为虚证类非处方药药品。 【功能与主治】滋阴补肾。用于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遗精盗汗。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袋,一日2次。 【注意事
- 香砂养胃丸浓缩丸
香砂养胃丸浓缩丸使用说明书 标准来源:部颁标准第十一册 【药品名称】香砂养胃丸 【汉语拼音】XiangshaYangweiWan 【药物组成】木香、砂仁、白术、陈皮、茯苓、半夏(制)、香附(醋制)、枳实(炒)、豆蔻(去壳)、厚朴(姜制)、广藿香、甘草。辅料为 【性状】本品为亮黑色的浓缩丸;气微,味辛、微苦。 【作用类别】本品为胃痛类非处方药药品。 【功能与主治】温中和胃。用于不思饮
- >>点此搜索更多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