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行症

目录

1 拼音

shuì xíng zhèng

2 英文参考

sleep walking[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 年版)]

somnambulism[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睡行症(sleep walking)又称为梦游症,是一种以在深睡眠期突然出现行走为主的一系列复杂动作行为为基本特征的睡眠障碍[1]。患者在入睡后1~2小时突然发作,此时仍未觉醒,但刻板地执行某些简单地,无目的性的动作,如到室外徘徊等。发作时间可持续数分钟至十分钟左右,发作后又上床安静入睡,次晨醒来,对前晚发生的情况完全遗忘,此种症状多见于癫痫,也可见于癔症。儿童在夜间发生的朦胧状态多为夜惊症和梦游症。

大约 14%的儿童有过至少一次睡行症发作,发病高峰年龄为 11~12 岁,成人患病率为 2.5%~4%,患病率本身没有性别差异,但相关的有害行为多见于男性[1]。有些患儿伴夜惊症和遗尿症[1]

梦游症,也称睡行症,是睡眠和觉醒现象同时存在的一种意识改变状态。主要见于非眼快动睡眠的第三与第四期。常发生在入睡后的前叁分之一的夜晚,患者从睡觉中起来,睁开眼睛漫无目的走来走去,步伐缓慢但能避开障碍物,有时手上还把玩一些器具,像是厨房的器皿或浴室的水瓢等,有时还喃喃自语,事实上绝大多数患者并没有在做梦。

睡行症也称为梦游症,发病率1%-15%,儿童多见。

4 疾病别名

梦游症

5 疾病分类

神经内科,精神科

6 睡行症的病因

睡行症的病因与发病机理方面目前认为与遗传、发育因素有关,可因心理紊乱、发热性疾患引起。

6.1 遗传因素

睡行症有明显的家族倾向,有报道 80%的睡行症患者中其父母至少一方有睡行症史,患病率随着患病父母数目增加而升高[1]

6.2 神经发育不成熟

此病可能与神经发育不成熟有关,有的患儿脑电图慢波增多.随着年龄的增长,脑电图改变也逐渐消失,疾病能逐渐自愈[1]

6.3 心理社会因素

家庭关系不和、亲子关系欠佳、情绪紧张、恐惧、焦虑也可引起睡行症[1]。睡行症的相关危险因素包括睡眠不足、噪音、膀胱充盈、经前期、妊娠、发热及某些药物(如安非他酮、唑吡坦、碳酸锂、奥氮平及抗胆碱类药物等)。睡行症的病理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1]

7 症状体征

患者在睡眠中突然起床,到室内外活动,如跑步、徘徊或做某些游戏活动[1]。不完全清醒,双目向前凝视或闭眼,步态不稳或敏捷,面部无表情,常不语,动作似有目的性[1]。动作可少而简单,如捏弄被子、做手势;也可精细复杂,如穿衣、开门锁,甚至开车[1]。患者意识模糊,有时被绊倒或撞墙,甚至从楼窗跌下,或未穿衣服走到寒冷的户外,有时也能避开障碍[1]。患者难以被唤醒,发作常持续数分钟至数十分钟,之后能自动上床入睡,或被人领回后再度入睡[1]。患者在发作后的数分钟或更长时间内可持续表现为意识模糊或定向障碍[1]。无论是在睡行症的发作中还是在次日清晨醒来,患者通常对发作经过都不能回忆[1]

患者常在入睡后2-3小时内从床上坐起,目光呆滞,做些无目的的动作,如拿起毯子、移动身体等,然后再躺下睡眠;或起床后双目凝视、往返徘徊,或刻板地做日常习惯性动作,如大小便、穿衣、进食、打扫卫生、拉抽屉、开门和开车等,无目的的游走后随地而卧,次日醒来惊诧不已。有时口中发声,能与人答话,但口齿不清、答非所问。偶可按要求上床睡觉。能避开障碍,有时也被绊倒。受到限制时可出现冲动、逃跑或攻击行为。发作时很难唤醒,事后全无记忆。

由于意识水平降低,对环境仍可有简单的反应,但清醒后多有遗忘。如于睡行期内强行加以唤醒,可伴随意识模糊。儿童期偶然出现睡行发作的,其预后良好,大多于青少年时期自行停止。成年人经常出现睡行发作需要排除精神运动性癫痛的可能。

8 临床评估

目击者的描述是临床评估的基本依据[1]。PSG 显示发病在 NREM 睡眠 3 期,常见于夜间睡眠前 1/3 阶段 NREM期结束时[1]。在清醒状态下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1]

9 诊断

按照 ICSD-3 的诊断标准,睡行症要符合 NREM 觉醒障碍的一般标准,并且伴有离床活动和其他床以外的复杂行为[1]。觉醒障碍的一般标准包括反复发作的不完全觉醒(从睡眠中);发作期间对他人的干预重新定向或缺乏反应;没有或仅有少量认知或梦境内容;对发作部分或完全遗忘;该情况不能被其他的睡眠障碍、精神障碍、躯体疾病、药物或物质使用障碍所解释[1]

多导睡眠图显示发病在NREM睡眠3、4期,常见于夜间睡眠前1/3阶段NREM期结束时。

10 鉴别诊断

10.1 精神运动性癫痫发作

精神运动性癫痫极少只在晚上发作。在癫痫发作时,个体对环境刺激完全无反应,而且常见吞咽、搓手等持续动作。脑电图中有癫痫性放电可证实此诊断。然而并不除外癫痫与睡行症共存的可能。[1]

10.2 分离性漫游

在分离性障碍中,发作持续时间要长得多,患者警觉程度更高并能完成复杂的、有目的的行为,典型发作开始于清醒状态。此外,分离性障碍在儿童中罕见。[1]

10.3 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

睡眠行为紊乱发生于 REM 睡眠期,PSG 显示 REM 睡眠期肌张力失弛缓,常伴有暴力梦境扮演行为;而睡行症则发生于 NREM 睡眠期,少有暴力行为。[1]

10.4 夜惊症

突然从睡眠中醒来,常表现尖叫或哭喊,伴有强烈的恐惧情绪、过多的躯体运动及自主神经系统的亢奋,有瞳孔散大、心动过速、呼吸加快和出汗等表现。睡行症和夜惊症都被看作是觉醒障碍,特别是在最深的睡眠时相(NREM 3 期)的觉醒。当儿童期后这两种状况仍持续存在或首发于成年期时,很可能与明显的心理障碍有关。这两种状况也可能首发于老年人或见于痴呆的早期。基于睡行症与夜惊症在临床及病因上的相似性,以及二者的鉴别诊断通常只是判断何者为主,因而这两种障碍近来已被看作是同一疾病分类连续谱中的一部分。[1]

11 治疗

睡行症患者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和药物治疗。儿童患者常规无需药物治疗,约 15 岁左右自愈[1]。成人患者需进一步检查以明确病因[1]

11.1 一般治疗

以保证患者安全为主,如清除环境中的危险品、换锁或把钥匙放在患者拿不到的地方等,除此之外,尽量避免睡眠剥夺[1]

11.2 心理支持性治疗

向患者家属了解病情时,最好不要让患者耳闻目睹。宜与患者单独交谈,消除患者的顾虑[1]。根据病情分析和干预措施,通过解释、鼓励、指导、保证等技术,消除患者对疾病的恐惧,建立对治疗的信心[1]

心理行为治疗包括自我催眠疗法和松驰练习等,有助于缓解症状。

11.3 药物治疗

频繁发作的成年人、症状严重者或有睡眠相关伤害行为的患者需考虑药物治疗,如氯硝西泮(起始剂量 0.25 mg,推荐治疗剂量 0.25~2 mg)和地西泮(推荐剂量 10 mg);也可试用抗抑郁药物口服,如氟西汀、曲唑酮、氟伏沙明、阿米替林、氯米帕明等。对于难治性病例,可使用卡马西平或抗组胺药物。药物只能以最低有效剂量短期使用。[1]

本病发作频繁时可选择地西泮、阿普唑仑、阿米替林、丙咪嗪或氯丙咪嗪等,睡前服,也可用氟西汀或盐酸曲唑酮等。

12 疾病管理

睡行症疾病的管理原则是减少诱发因素,保证患者发作时的安全,告知疾病预后,定时随访[1]

12.1 减少诱发因素,保证环境安全

保障患者充足的睡眠时间,建立良好舒适的睡眠环境,预防伤害发生[1]。患者症状发作时,应引导其回到床上睡觉,不要试图唤醒他,隔日尽量不告诉患者,以免加重其心理负担[1]

12.2 告知疾病预后,定时随访

疾病确诊后可告知睡行症的预后良好,随着年龄的增长可缓解或痊愈,减轻心理负担,定时随访监测[1]

13 睡行症的预防

1.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培养良好的睡眠习惯,日常生活规律,避免过度疲劳和高度的紧张状态,注意早睡早起,锻炼身体,使睡眠节律调整到最佳状态;

2.注意睡眠环境的控制,睡前关好门窗,收藏好各种危险物品,以免梦游发作时外出走失,或引起伤害自己及他人的事件;

3.注意保护性医疗制度,不在孩子面前谈论其病情的严重性及其梦游经过,以免增加患儿的紧张、焦虑及恐惧情绪。

14 特别提示

1.梦游症多发生于生长发育期的6-12岁的男孩,在排除器质性因素的基础上,多与社会心理因素、生活节奏及生长发育因素有关。

2.避免因孩子偶然出现梦游行为而引起焦虑紧张的情绪,以至使梦游症状加重。

3.只要发作次数不多,一般无需治疗,但发作时应注意看护,防止意外事故发生。

4.对正在发作的患儿应将其叫醒或将其引到床上。

5.一般随着年龄的增长,梦游症状会逐渐减少,最终彻底缓解。

15 参考资料

  1. ^ [1]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 年版)[Z].2020-11-23.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