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词条:疏表化湿 (最后修订于2009/1/6 15:28:38)[共84字]
摘要:疏表化湿治法之一。系治疗湿邪在上焦卫分的方法。症见头痛而胀、或头重如裹、肢体酸疼、口中粘腻、不口渴,苔白腻,脉浮濡等,药用扁豆花、竹叶、佩兰、苍术、藿香、羌活、独活等。......
>>>查看全文
相关文献:
- 疏表化湿
疏表化湿 治法之一。系治疗湿邪在上焦卫分的方法。症见头痛而胀、或头重如裹、肢体酸疼、口中粘腻、不口渴,苔白腻,脉浮濡等,药用扁豆花、竹叶、佩兰、苍术、藿香、羌活、独活等。作者:
- 化湿
化湿 治疗学术语。指一种治法。用芳香祛湿的药物宣化上焦湿邪的方法。如湿邪在表,用疏表化湿法;湿温时疫,喉痛胸闷,用清热化湿法。作者:
- 泄泻应用解表法浅析
要病理因素为湿,发病关键在于脾虚湿盛。故泄泻的治疗当以运脾祛湿为原则。临床施治则根据病因之异,患者个体之别,以及病理变化的不同而予随证施治。施治之法,历代医家都有着精辟的论述和丰富的经验总结。诸如疏表化湿,温中健脾,燥湿和中,清热利湿,消食导滞,补中益气,升清举陷,温补脾肾,抑肝扶脾,涩肠止泻等,都从不同的辨证角度,其解表一法,本是开泄腠理,疏散外邪,治疗表证的主要治法,它用于泄泻治疗,则又能具助
- 疏表
疏表 疏解表邪。同解表法。详该条。作者:
- 疏表法
疏表法 小儿推拿方法名。《幼幼集成》卷三:“小儿发热,不拘风寒食饮,时行痘疹,并宜用之。以葱一握,握烂取汁,少加麻油在内,和匀。指蘸葱油,摩运儿之五心、头面、项背诸处。每处摩擦十数下。运完以厚衣裹之,蒙其头,略疏微汗,但不可令其大汗。此法最能疏通腠理,宣行经络,使邪气外出,不致久羁荣卫,而又不伤正气。”作者:
- 《厘正按摩要术》:[卷二·立法]疏表法
陈飞霞曰∶凡小儿无论风寒食积,将出痘疹,于发热时,宜用葱一握,捣烂取汁,少加麻油和匀,以指蘸葱油摩运两手心,两足心,并前心头面项背诸处。每处二十四下,随以浓衣裹之,并蒙其首,取微汗不可大汗。此等汗法,最能疏通腠理,宣通经络,使邪气外出,不致久羁营卫,而又不伤正气,可以佐周于蕃用汗法也。《厘正按摩要术》清张振鉴
- 清热化湿
清热化湿 治疗学术语。系祛湿法之一。治疗湿热病邪互结中、上焦的方法。症见胸闷腹胀、胃纳不受、头痛身重、午后身热、口苦或咽喉痛、小便黄赤、舌苔黄腻、脉濡数等湿热证候,多用甘露消毒丹或茵陈蒿汤之类加减治疗。作者:
- 健脾化湿活瘀法治恶寒案
厚润,脉象沉弦而细。有慢性乙型肝炎病史8年。曾在省市级医院治疗,多按阳虚论治,服用附子、干姜温阳剂数十剂,附子曾用到30~60克,但恶寒症状未见好转。笔者仔细分析,认为此属痰湿与瘀血互结证,应以健脾化湿与活血化瘀并用,佐以辛温通络之味,以求络脉通畅,阳气温运,恶寒症状或可减轻。方选桂枝茯苓丸合苓桂术甘汤加减,处方:茯苓15克,桂枝10克,生白术15克,桃仁10克,牡丹皮15克,赤芍30克,细辛3克
- 醒脾化湿防化热
范铁兵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脾喜燥而恶湿,“土爱暖而喜芳香”。辛香温燥之品,主入脾、胃经,能促进脾胃运化,消除湿浊,前人谓之“醒脾化湿”。同时,其辛能行气,香能通气,能行中焦之气机,以解除因湿浊引起的脾胃气滞之症状。然临证用药时仍当仔细揣摩,现将笔者误治案以示同道。王某,女,72岁。2011年6月19日初诊。平素急躁易怒,缺乏锻炼,形体肥胖,主因乏力、纳差、便溏月余就诊。刻下症见:周身乏力困重,不
- 芳香化湿法治疗手足口病的疗效评价
,则脾胃受纳运化失职,升降失常,故脘痞,纳呆,呕恶,苔腻。暑性升散,耗气伤津,故有便秘,尿赤短少诸症。湿邪侵入肌肤,郁结不散,与气血相搏,则发水疱。子病犯母,心火亢盛,则口舌生疮。故用藿香、佩兰芳香化湿,白术、茯苓健脾益气,生地、木通清心滋阴,导热下行,淡竹叶清心除烦,诸药合用共凑芳香化湿,清心降火之功[2]。【参考文献】 1朱学骏.实用皮肤病性病治疗学.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
- 开郁化湿汤治疗痤疮240例分析
痤疮,在祖国医学文献中又称面、粉刺,因常见,复发率高,疗效不佳,备受历代医家关注,现代医者[1]多以血热偏盛,肺胃积热、气、血、痰结而行之于诸方,笔者以开郁化湿汤治疗240例痤疮,收效颇佳,兹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门诊痤疮患者240例,男106例,女134例;年龄16~25岁167例,25~35岁73例。 1.2临床表现痤疮多发于青年,好发于面、颈、胸、背及臀部,初起皮疹为针
- 疏肝化湿和络方治疗脂肪肝60例
【摘要】目的观察疏肝化湿和络方治疗脂肪肝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脂肪肝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给予疏肝化湿和络方,每日1剂,水煎2次取汁400ml,早晚2次分别温服。对照组60例给予硫普罗宁胶囊0.2g,每日3次口服,血脂康胶囊2粒,每日2次口服。两组均1个月为1个疗程。两个月后统计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治疗前后
- 滋阴化湿益气活血法治疗糖尿病肾病41例
糖尿病肾病为糖尿病最主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也是糖尿病致死的重要原因。笔者运用滋阴益气、化湿、活血法治疗糖尿病肾病41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41例患者均符合1997年WHO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经临床和辅助检查符合糖尿病肾病(DN),其中DNⅢ期28例,Ⅳ期13例;男23例,女18例;平均年龄(58±6.1)岁;平均病程(5.2±1.5)年。 1.2治疗方
- 化湿行气春砂仁
,连连呃逆的人吃了后,效果较好。后来人们又将这种草移植到房屋前后,进行栽培,久而久之成为一味常用的中药,这就是“砂仁的由来。 砂仁又称为“阳春砂仁、“春砂仁,有化湿行气,温中止呕止泻,安胎的功效。可用于脾胃气滞引起的脘腹胀痛、不思饮食,多与陈皮、木香同用。若脾虚气滞,多配党参、白术茯苓等药,如香砂六君子汤。用于妊娠呕吐、胎动不安,多与补气血、补肾药同用。作者:
- 升降相依化湿浊
范畴,湿热痹阻,浊阴不降是其主要病机,所以清热利湿,降浊活血是其治疗大法。这个方子显然是以此为主要方向,方中金雀根活血通络疗痛风,五爪龙、炒薏苡仁、萆薢、土茯苓、山慈菇清热利湿解毒,藿香、炒苍术和胃化湿,石膏、黄连泻胃热,当归、丹皮、醋莪术、坤草活血。 牛膝在此作用有二:一是活血利水,引血、水下行;二是滋补肝肾固齿。关键是升麻一味,颇为费解。细细思考后,方恍然有悟。原来路老用升麻作用是调节升降,
- 健脾化湿解毒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66例
【摘要】目的观察健脾化湿解毒汤治疗慢性乙肝的疗效。方法将126例慢性乙肝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6例,对照组60例,两组均常规应用抗病毒药物、强力宁、维生素类药物,治疗组加用健脾化湿解毒汤。疗程为2个月。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其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肝功能复常率、HBsAg、HBeAg、HBV-DNA转阴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肝纤维化指标改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提示健脾化湿解毒汤治疗慢性乙
- 8种化湿药挥发油成分的气相色谱-质谱研究
凡功能化除湿浊,醒悦脾胃的药物,称为化湿药(dampdispersingherbs)。化湿药[1]大多气味芳香,故又称为“芳香化湿药”。化湿药主要适用于湿困脾胃、身体倦怠、脘腹胀闷等症。此外,对湿温、暑温诸症亦有治疗作用。本文选取了常用的8种化湿药如藿香、草果、苍术、佩兰、厚朴、白豆蔻、草豆蔻、砂仁,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分别提取挥发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检测,运用(直观推导式演进特征投影
- 化湿痰食疗方剂有哪些?
本篇所列方剂,以化痰药为主而组成,具有祛痰或消痰的作用,适用于痰咳、痰喘、痰浊壅盛、咯痰不利等各种湿痰证。 (1)橘红粉10g,与白糖200g混匀为馅备用。米粉500g以水少许润湿,撒在蒸锅的屉布上蒸熟,待冷后再用铲将其压平,撒上橘红糖馅,上面再摊放一层米粉糕,压实,把糕切成小方块,不拘时酌量食用。 注:橘红为橘皮的外层红色果皮,其功能与橘皮相同,可燥湿化痰。 (2)取鲜橘皮或泡软的干橘皮适
- 慢性泄泻:温脾暖肾理气化湿
术一为养血药、一为补气药,白芍酸寒,长于平抑肝阳,炒用则寒性减弱,长于补肝敛阴,白术生用健脾而不燥,炒用则燥湿补脾止泻,二者合用,补脾燥湿,柔肝缓急,调和气机。肉豆蔻、砂仁同入脾、胃二经,均具有芳香化湿和温里作用,肉豆蔻辛温而涩,涩而不滞,能暖脾胃,固大肠,止泻痢,既善温中涩肠,治阳虚久泄,又能温中行气,治虚寒气滞,标本兼顾,为治疗虚寒性泄利之要药;砂仁化湿行气、温胃开滞、健脾安胎等作用,两者配伍
- 补肾化湿方治疗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的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补肾化湿方治疗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疗效。方法将63例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口服达美康或美吡达控制血糖。治疗组加补肾化湿方1日3次口服,两组疗程均为5周。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6.8%,对照组总有效率44.0%,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治疗前后血脂比较,治疗组TC、TG、LDL-C下降(P0.01),HDL-C上升(P0.05)。对照组T
- 清热化湿方对脾胃湿热证患者胃黏膜AQP3、AQP4蛋白表达的影响
2006年05月02日中医杂志2005Vol.46No.10P.772-77410(广州)为了探讨脾胃湿热证与胃黏膜水通道蛋白(AQP3)、AQP4表达的关系及中药清热化湿方的作用机制。研究者选择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68例,其中脾胃湿热证53例(湿重于热19例,热重于湿14例,湿热并重20例),脾虚证15例,另选正常健康体检者10例为正常对照组。脾胃湿热证患者予中药清热化湿方,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
- 汪机运用化湿法验案浅析
“补脾胃之圣药”。经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2],无论外湿病、内湿病,其病变部位多以脾为中心,脾虚运化水湿无力而生湿,脾的运化有赖于阳气的温煦气化,因此运用参、芪为君益气升阳健脾,不失为一显效的化湿大法。在学术上,汪机宗东垣、丹溪两家学说。其父汪渭曾言:“东垣主于升阳补气,丹溪主于滋阴降火,若阴虚阳亢,当合东垣、丹溪两法治之。”[3]这一补气、滋阴融合运用的思想,对汪机影响较深,他的补营学说即
- 化湿解毒蠲痹汤
通十二经络,寓行散、软坚、温通于一体,有祛风湿、散痰结之功。全方共奏化痰祛湿,清热解毒,活血通络,蠲痹止痛之功。 加减结节性红斑为主者加浙贝母、夏枯草、牛膝;急性痛风发作者加山慈菇、陈皮以加强清热化湿之力;热象明显者加重土茯苓、忍冬藤的用量;血沉增快者加豨莶草、生地。 临床应用临床以本方主治热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结节性红斑、类风湿关节炎、牛皮癣关节炎及其他风湿病的急性活动期。风湿病的活动期炎
- 夏令咳嗽宜解表化湿
热留恋,症见低热咳嗽者,可以青蒿易香薷。平素湿盛,外邪入里,与内湿相结合,每多暑湿蕴阻,肺胃肃化失司,常见咳嗽多痰,痰色或黄或白,或黄白相兼,低热倦怠,胃纳少思,脘腹胞胀,宜于轻清疏肺之中,佐以清暑化湿之藿香、佩兰、六一散、青蒿、荷梗等,芳香宣化之时令药,使其外邪与暑湿各得分解。前人经验,夏月发表,以香薷代麻黄。总之,夏令咳嗽用药,着眼于夹杂暑湿之气,治当以解表芳香化湿为宜。王某,57岁,2009
- 《医方考》:[卷二霍乱门第十四]藿香正气散
藿香(三钱)白术(炒)浓朴(姜汤炒)茯苓紫苏半夏(制)大腹皮(净洗)桔梗内伤、外感而成霍乱者,此方主之。内伤者调其中,藿香、白术、茯苓、陈皮、甘草、半夏、浓朴、桔梗、大腹皮,皆调中药也,调中则能正气于内矣;外感者疏其表,紫苏、白芷,疏表药也,疏表则能正气于外矣。若《医方考》明代吴昆公元1584年
- 逆流挽舟
逆流挽舟 治疗学术语。对外感挟湿型痢疾的治法。痢疾兼有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等表证,用人参败毒散。该方疏表除湿,寓散于通,使表解而里滞亦除。即前人所谓从表陷者仍当由里出表,如逆水挽船上行之意,故称。作者:
- 神奇外治法
神奇外治法 小儿病的外治法。出《幼幼集成》包括疏表法、清里法、解烦法、开闭法、引痰法、暖痰法、纳气法、通脉法和定痛法。详见各条。作者:
- 解表法
解表法 治疗学术语。又名疏表法。即通过发汗以解除肌表之邪的方法,属八法中的汗法。临床上针对病证的寒热和体质强弱不同,可分辛温解表、辛凉解表和扶正解表等。作者:
- 《医方考》:[卷二哮喘门第十六]麻黄汤
麻黄(去节,三钱)桂枝(洗净,二钱)杏仁(去皮尖,七枚)甘草(一钱)肺部原有风痰,背复感寒邪而成哮喘者,此方主之。背者,背间之穴,主输脏气者也。一受风寒,则脏气为寒邪所闭,不得宣越,故作哮喘。麻黄之辛,能开腠散寒;桂枝之温,能解肌疏表;杏仁微辛,入肺利气;甘草甘平,调中发散。《医方考》明代吴昆公元1584年
- 《汤头歌诀》:[发表之剂]神白散
(《卫生家宝》)用白芷甘,姜葱淡豉与相参。(白芷一两,甘草五钱,淡豉五十粒,姜三片,葱白三寸,煎服取汗。)一切风寒皆可服,疏表祛邪效可推。(必须得汗,服乃有效。)豉一升,名葱豉汤。)用代麻黄汤功不惭。伤寒初觉头痛身热,便《汤头歌诀》清汪昂公元1644-1911年
- 《医方考》:[卷六痘门第六十九]痘证三四日前诸方考
羌活陈皮柴胡前胡半夏茯苓甘草桔梗川芎当归山楂痘出见点未尽者,此方主之。表气未疏,则出有不尽,故用羌活、柴胡、前胡、川芎以疏表。里气未利,则出有不速,故用半夏、茯苓、陈皮、甘草、桔梗以调里。当归活表里之血,山楂消表里之滞,血活滞消,则痘之出也易易矣。《医方考》明代吴昆公元1584年
- 《一得集》:[卷上诸论]治小儿用药宜轻论
小儿脏腑柔脆。药入不能运化。是以用药宜轻。如外感风寒之邪。解肌疏表之药。每味几分可矣。药味亦不宜多。如药多而重。则药反过病。病必不能愈也。惟痘二症。则宜重而不宜轻。轻则药力不逮。亦不能愈也。何则。痘二症。乃先天之火毒尽发于外。是以人生每只一次。非比他病之常有也。观叶氏案当自知之。《一得集》
- 《成方切用》:[卷十一上婴孩门]升麻葛根汤
小儿初间发热壮盛,为风寒,为痘疹。莫能辨的,此方稳当。方见卷三上表散门表热壮盛,此邪实于表也。经曰∶轻可去实,故用升麻葛根以疏表。甘草佐之,可以和在表间之《成方切用》清吴仪洛公元1761年
- 《医方考》:[卷一感冒门第三]十神汤
川芎甘草麻黄干葛赤芍药升麻白芷陈皮香附紫苏(等分)此治外感风寒之套剂也。古人治风寒,必分六经见证用药,然亦有只是发热、头痛、恶寒、鼻塞,而六经之证不甚显者,故亦总以疏表利气之药主之而已。是方也,川芎、麻黄、干葛、升麻、白芷、紫苏、香而甘草者,所以和阳气于疏利之队也。《医方考》明代吴昆公元1584年
- 《医方考》:[卷二斑疹门第九]调中汤
苍术(一钱半)陈皮砂仁藿香甘草芍药(炒)桔梗半夏白芷枳壳(炒)羌活(各一钱)川芎麻黄桂枝(各五分)内外、外感热而成斑者。此方主之。内伤则里热,外感则表热,两热而无泄,故令斑烂。外伤者调其中,苍、陈、砂、藿、半、芍、枳、桔,皆调中药也;外感者疏其表,麻、桂、羌、芎、芷、草,皆疏表药也。表里治而斑自愈矣。《医方考》明代吴昆公元1584年
- 《成方切用》:[卷十一上婴孩门]羌活透肌汤
治痘出见点未尽。羌活陈皮柴胡前胡半夏茯苓甘草桔梗川芎当归山楂表气未疏,则出有不尽,故用羌芎柴前以疏表。里气未利,则出有不速,故用二陈桔梗以调《成方切用》清吴仪洛公元1761年
- 厚白滑苔
厚白滑苔 病状名。指舌苔白而厚,津液充盈。为脾阳不振,寒湿停滞之象。宜温中健脾化湿。作者:
- 黄疸
证湿重于热,湿为阴邪,黏腻难解,治法当以利湿化浊运脾为主,佐以清热,不可过用苦寒,以免脾阳受损。如治疗失当,迁延日久,则易转为阴黄。如邪郁肌表,寒热头痛,宜先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疏表清热,利湿退黄,常用药如麻黄、藿香疏表化湿,连翘、赤小豆、生梓白皮清热利湿解毒,甘草和中。3.胆腑郁热证身目发黄,黄色鲜明,上腹、右胁胀闷疼痛,牵引肩背,身热不退,或寒热往来,口苦咽千,呕吐呃逆,尿黄赤,大便秘,苔黄舌
- 《麻科活人全书》:[卷之二]升发清凉解毒当分先后第十二
升发清凉与解毒。此乃治麻之大法。用之须当分先后。次第由来混不得。治麻用升发清凉解毒。法所宜然。然当分先后而施。不可混用。何也。麻初发热。恐难透表。故当用升发疏表解肌之剂。使之易出。见标之后。与正出未透之间。宜发表而兼清凉。使血凉肌解。麻易出透。至麻到通身上下俱红。总成一片。垒垒如珠。手足之末。上下相同。无有空处。此为出透。斯时则当用清凉解毒之剂。不必兼用发表之药。一解即愈。若于初热正出之际。而即用
- 《儿科萃精》:[卷五痘证门]未种而自出痘
痘出发热,古法主解肌疏表,多用升麻葛根汤(如升麻、葛根、赤芍、甘草,引用芫荽),或用荆芥、防风、前胡、牛蒡、紫草、木通、红花、天虫、川芎、蝉蜕等味。〔真按〕伍氏方法,见点忌升麻,即葛根疏表亦忌,世俗布痘,每盛发于君相风木燥金司令,盖非火不发也,若里热甚重,煎灼脂液,只可苦寒下夺,略佐升表,方用生石膏三钱,生大黄一钱,连翘壳二钱,赤芍药钱半,天花粉钱半,紫草五分,细木通一钱,粉丹皮钱半,引用犀角尖磨
- 《厘正按摩要术》:[卷四·列证]寒证
风、寒、暑、湿、燥、火,谓之六淫。仲师有《伤寒论》,其中分六经见证,列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精矣,备矣。小儿感寒证,憎寒,畏风,身热,头疼,项强,肢节痛,胸满痞,内治以疏表主之。分阴阳,(二百遍。)推三关,(一百遍。)退六腑,(一百遍。)运内八卦,(五十遍。)掐五指尖,(五十遍。)摇斗肘。(五十遍。)无汗,掐二扇门,(五十遍。)掐心经(五十遍。)揉内劳宫,(一百遍。)推脾土,(一百遍。)天门
- “一男子素嗜酒”案
身如被杖,无汗而微恶寒,风寒外闭奚疑?若用辛温解表法,治之又何难?争奈六脉浮大豁空,则治之不易矣。盖素体虚弱已极,故以参、术、芪、归、甘双补气血。嗜酒则湿聚,故复以苍、陈理气燥湿,通草利湿通络,葛根疏表解酲。服至五剂后,气血渐充,汗出而解。凡湿郁而欲发汗,必用苍术,此为丹溪用药常法也。又按:纵观丹溪诸案,凡正虚邪实,则以扶正为先,佐以祛邪之法;若正虚邪亦少,则全力扶正而置邪于不顾;总以体质为主也。
- “一人年六十”案
。如此者多,但药略有加减耳。(《丹溪先生治法心要/卷一》)按:春病至冬,反复劫疟,胃气久伤。若得胃气恢复,卫气复盛,则疟邪亦必自散也。求诊时天寒,感寒后时发寒热,虽有寒热而又有汗出,知正虚邪凌,不需疏表。因而只予白术且重用以健脾益气。正气得复,则疟邪与寒邪必随汗而自消散矣。另,这里尚有一疑问:丸散本用于有形之邪,本案既然以补气为治,何以用水丸而不用煎剂?盖“禀壮味厚者,平素痰湿久积可知
- 脾肺气虚感冒的治法与主治方剂有哪些?
咳不愈,吐痰较多者,加入款冬花润肺化痰,止咳平喘;炙紫菀祛痰止咳;白前降气化痰定喘。 (2)七味白术散 本方是健脾益气的常用方剂。既可用于气虚泄泻,又可用于气虚外感。方中用党参、白术、茯苓、甘草补益脾肺之气,加藿香、木香之芳香入脾。藿香既能悦脾开胃,又可解散风寒;木香偏于理气健脾。又增甘平之葛根解肌疏表。在具体应用时,可去木香,加入苏叶、防风,协同藿香、葛根除风散寒,共建补气解表之功。作者:不明
- 中医药贴士--临床常用解表药对二则
疏表透疹,升举阳气。葛根轻扬升散,故可解肌透疹;升麻轻浮上升,亦可透疹解毒。二药伍用,通行肌表内外,可升阳散邪,透发疹毒。主治各种斑疹初现的头痛发热或麻疹初起的发热,疹出不畅等病症。葛根常用量9~15克,升麻常用量3~9克。黄芪配防风黄芪味甘而性温,归 - 如何用耳背刺络放血法治疗支气管哮喘?
用针或刀刺破身体某一部位的浅静脉或穴位,放出少量血液,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叫放血(或刺血)疗法。耳背刺络放血法是放血疗法的一种,用挑刺法可以治疗哮喘。在哮喘急性发作时,先按摩双耳让其充血,耳背皮肤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挑破细小静脉,挤出1~2ml血,哮喘能随即缓解。此法更适应于痰热实证哮喘患者,具有清透疏表作用。作者:不明
- 上呼吸道感染方
3年6月号上呼吸道感染方(原名感冒平冲剂)方药:黄芪、板蓝根各25克,藿香15克。用法:上药按比例制成冲剂,每次1包,每日3次口服。连服3日为1疗程。也可作汤剂用,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功效主治:疏表解毒、益肺健脾。主治上呼吸道感染。疗效:皮心诚等报告,用本方治疗238例,显效125例,有效80例,无效33例,总有效率为86.2%;对照组49例(口服阿司匹林和吗啉胍),显效24例,有效10例,无
- 厘正按摩要术
察唇口 察齿 察鼻准 验舌苔 诊指纹 察手足 听声 按胸腹 询溲便 候脉 卷二 立法 按法 摩法 掐法 揉法 推法 运法 搓法 摇法 汗法 吐法 下法 针法 灸法 粹法 砭法 浴法 盦法 疏表法 清里法 解烦法 开闭法 引痰法 暖痰法 纳气法 通脉法 定痛法 熨法 咒法 卷三 取穴 卷四 列证作者:http://www.dangdang.com/product/9191/9191624.
- 番沙
逆,腹胀,无脉者,此毒邪内伏,不能外发也,所患最暴,多有不及见斑而殂者,经谓大气入于脏腑,虽不病而卒死是也。初觉先将纸捻点焠头额,即以荞麦焙燥、去壳,取末三钱,温汤调服。重者,少顷再服即安。”治宜清热解毒,理气疏表。用香苏散加荆芥、薄荷,或栀子豉汤加牛蒡子、生甘草;热甚者,可选用黄芩汤、白虎汤、凉膈散、三黄汤等方。毒甚面黑者,宜急取委中穴,刺出黑血以泄毒,并配合方治及其他急救措施。参见痧条。作者:
- 止嗽散
止嗽散出处:《医学心悟》本方由桔梗、荆芥、紫菀、百部、白前、甘草、陈皮诸药组成。用于风邪犯肺所致的咳嗽咽痒,微有恶风发热,舌苔薄白等症。有止咳化痰、疏表宣肺之功。前人云: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后世合称咳嗽。刘河间云:“咳谓无痰而有声,肺气伤而不清也。嗽是无声而有痰,脾湿动而为痰也。咳嗽谓有痰而有声,盖因伤于肺气、动于脾湿,咳而为嗽也。(《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实际上,二者往往不能
- 白虎汤
,神于解热,莫如白虎。(《温热经纬》)本方用于阳明经证,以大热、大汗、大烦渴、脉洪大为用药指征。服药之后,其清热解暑之力,犹如白虎金神般的疾猛迅速,使热势骤降,重证告愈,故名曰“白虎汤。本方加人参名“白虎加人参汤,益气之功更佳;加苍术名“白虎加苍术汤(《类证活人书》),有清热燥湿之功;加桂枝名“白虎加桂枝汤(《金匮要略》),有清热疏表之功。作者:佚名
- >>点此搜索更多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