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注解
手足蠕动为症状名[1]。见《温病条辨·解儿难》。指缓慢无力,幅度较小、力量较弱的手足抽搐[1][2] 。属虚风内动,为真阴亏损,水不涵木,肝风内动的征象[1]。
参见虚风内动:虚风内动指由阴虚、血虚内生的风证[3]。多见于大汗、大吐、大泄、失血或久病伤阴者,由津液亏损,液少血枯,血不养筋,肝阴不足,阴不潜阳而肝风内窜所致;也有因于肾阴不足,肝肾亏损,肾水不能涵养肝木,而致肝风上扰。临床表现为眩晕、震颤或手足蠕动,或昏仆等[3]。治宜潜阳息风、养阴生津[3]。
4 参考资料
-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03.
- ^ [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医药基本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 ^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568.
治疗手足蠕动的方剂
- 二甲复脉汤
阳。治温病热邪深入下焦,脉沉数,舌干齿黑,但觉手足蠕动,欲成痉厥者。二甲复脉汤处方:炙甘草18克干地...
- 防己地黄汤
状,妄行,独语不休,无寒热,脉浮;或血虚风胜,手足蠕动,瘈疭,舌红少苔,脉虚神倦;或阴虚风湿化热,肌...
- 八风丹
,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中风,半身不遂,手足顽麻,言语謇塞,口眼斜。用法用量服八风汤,再服...
- 人参益气汤
,四肢不能收持,有时项强,手足瘛疭,搐急而挛,目左视而白睛多,口唇肌肉蠕动,饮食减少,形体羸瘦。命予...
- 温脾汤
间紧密粘成团或固定于腹壁,使肠腔变窄或影响了肠管蠕动和扩张;肠管因粘连牵扯折成锐角;粘连带压迫肠管,...
- 更多治疗手足蠕动的方剂
治疗手足蠕动的穴位
- 内庭
小腹胀满气攻心,内庭二穴要先针。现代研究:调节肠蠕动:在正常家兔身上针刺“足三里”、“上巨虚”、“内...
- 足上廉
痛阈的作用,可作胃大部切除术的针麻选穴。增强胃肠蠕动:针刺上巨虚、足三里,均可促进肠蠕动,有报道显示...
- 巨灵上廉
痛阈的作用,可作胃大部切除术的针麻选穴。增强胃肠蠕动:针刺上巨虚、足三里,均可促进肠蠕动,有报道显示...
- 巨虚上廉
痛阈的作用,可作胃大部切除术的针麻选穴。增强胃肠蠕动:针刺上巨虚、足三里,均可促进肠蠕动,有报道显示...
- 上林
痛阈的作用,可作胃大部切除术的针麻选穴。增强胃肠蠕动:针刺上巨虚、足三里,均可促进肠蠕动,有报道显示...
- 更多治疗手足蠕动的穴位
治疗手足蠕动的中成药
- 防风通圣散
太少;另外,营养不良或肠肌张力减低,收缩力减少,蠕动缓慢无力,易致便秘;佝偻病、高钙血症、皮肌炎、呆...
- 四逆散
实对胃肠道平滑肌呈双相调节作用,既能兴奋胃肠,使蠕动增强,又能降低胃肠道平滑肌张力而有解痉作用,当病...
- 失笑散
证悉除,直可以一笑而置之矣。2.《医方集解》:此手足厥阴药也,生蒲黄性滑而行血,五灵脂气臊而散血,皆...
- 乌梅丸
济总录》卷一七三之乌梅丸主治小儿下痢,日夕不止,手足逆冷,或下鲜血,虚渴不止。用法用量:1岁儿服3丸...
- 参苓白术散
不能转运,无以荣其气,或胎中受毒,脏腑蓄水,以致手足极细,项小骨高,尻削体瘦,肚大脐实,啼哭胸高,名...
- 更多治疗手足蠕动的中成药
古籍中的手足蠕动
- 《温病条辨》:[卷六·解儿难小儿痉病螈病共有九大纲论]客忤痉
现发热,或有汗,或无汗,面时青时赤,梦中呓语,手足蠕动,宜复脉汤去参、桂、姜、枣,加丹参、丹皮、犀角...
- 《丁甘仁医案》:[卷五]黄胆案
痰,易于蒙蔽清窍,清阳之气失旷,加之呃逆频频,手足蠕动,阴液暗耗,冲气上升,内风煽动,湿温黄胆,互相...
- 《重订通俗伤寒论》:[第十章·伤寒坏证]第一节·伤寒转痉
现发热。或有汗。或无汗。面时青时赤。梦中呓语。手足蠕动。宜复脉汤。去参、桂、姜、枣。加丹参、丹皮、犀...
- 《医方集宜》:[卷之一中风]治方
治手足麻木肌肉蠕动及风热上攻头目昏眩皮肉瘙痒藿香白芷前胡黄甘草人参羌活防风上为末每服二钱用薄荷煎汤调...
- 《医方集宜》:[卷之一中风]治方
治人初觉手足麻木或不仁无力肌肉蠕动宜先服此药预防之羌活甘草防风当归蔓荆子川芎细辛黄枳壳人参麻黄白芷薄...
- 更多古籍中的手足蠕动